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街巷改名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清常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8-44,共7页
旧街巷改名之难度,往往超过给新建街巷的命名。解决这一困难,宜分析需要改名的原因、要求达到的目的以及改名的做法。从北京街巷改名的经验来谈,归纳出改名的原因六种。
关键词 胡同 街巷名称 长安街 三里河 东城区 西城区 系统化 中轴线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派生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尔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罗常培老师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清常 《语言研究》 1984年第1期67-73,共7页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尔雅》是公元前一至二世纪出现的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可能是汉初儒生杂纂,未必成于一时,也不尽出一人之手。等到搭起十九篇(《汉书艺文志》称二十篇)的布局,全书已基本定型,最后成书... 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尔雅》是公元前一至二世纪出现的第一部大致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可能是汉初儒生杂纂,未必成于一时,也不尽出一人之手。等到搭起十九篇(《汉书艺文志》称二十篇)的布局,全书已基本定型,最后成书当在西汉中叶。《尔雅》采集先秦诸书当时的注释,所注释的不只一种经书,它与《诗经》毛传相同之处很多,此外,《楚辞》《国语》《管子》《庄子》《吕氏春秋》《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等,凡在词语事物方面有新颖可取的,均在采缀之列。这样就把杂乱无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罗常培 音义关系 郭璞 注释 邵晋涵 中国语言学 研究成果 汉书艺文志 回顾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礼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清常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1993年第4期1-8,共8页
汉语的时间词语,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我在1990年试图从汉语史、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汉外对比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探索这个问题。王海棻女士正在从古代汉语角度进行,而且早有积... 汉语的时间词语,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我在1990年试图从汉语史、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汉外对比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探索这个问题。王海棻女士正在从古代汉语角度进行,而且早有积累。我们商量过合作。显然,我年岁大了,又忙乱,只能敲敲边鼓;由她写出论文若干篇,编纂汉语时间词词典,这样构成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拜 佛教 清真寺 语言与文化 基督教堂 礼拜堂 道教 伊斯兰教 星期天 礼拜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策》评估——《战国策笺注》前言
4
作者 张清常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8-53,58,共7页
战国(公元前481年--公元前221年)曾被古人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之一,也是最丑恶的时代之一,它是人类最高智慧的光辉闪耀夺目时代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法... 战国(公元前481年--公元前221年)曾被古人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之一,也是最丑恶的时代之一,它是人类最高智慧的光辉闪耀夺目时代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经济学浇、自然科学理论及技术(尤其在冶炼、水利、农业、武器、战备、医学等等方面)突飞猛进、文化昌盛的光明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策》 前言 笺注 评估 《读通鉴论》 自然科学理论 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忆西南联大附中
5
作者 张清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S1期13-14,共2页
1940年秋到1946年夏,我在西南联大(南开)任教,住在师院宿舍。在前几年,附中和师院同在一个院子里,相互来往很方便,附中学生的欢笑声和“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声随风飘进我们的耳朵里。附小那时也在一起。大约是1940年秋,张清徽作词... 1940年秋到1946年夏,我在西南联大(南开)任教,住在师院宿舍。在前几年,附中和师院同在一个院子里,相互来往很方便,附中学生的欢笑声和“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声随风飘进我们的耳朵里。附小那时也在一起。大约是1940年秋,张清徽作词,我作曲,写成了《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校歌》,1944年我作词作曲写了附小的校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附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南联合大学 校歌 社会主义制度 作曲 太行山 师院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台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
6
作者 张清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16年第11期84-84,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电视台的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先介绍了电视台设备管理的意义,接着分析了电视台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以...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电视台的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先介绍了电视台设备管理的意义,接着分析了电视台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电视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电视台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电视台 设备管理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技术发展走入网络互联时代
7
作者 张清常 《信息通信》 2017年第8期281-282,共2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技术取得了深层次突破,并在媒体行业发挥着巨大作用,给传统的电视技术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对电视技术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科技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探讨有效的融合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技术取得了深层次突破,并在媒体行业发挥着巨大作用,给传统的电视技术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对电视技术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科技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探讨有效的融合机制,从而促进电视技术发展更好地走入网络互联时代,并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稳定市场地位,为社会和公众更好地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技术 融合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师大附中(原联大附中)校歌(一九四○年十月)
8
作者 张清微 张清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S1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附中 云南 校歌 联大 河口 炮火 家国 风雨 奋斗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校歌
9
作者 罗庸 张清常 《创造》 2008年第11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湘水 九洲 卜工 从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西北方言一项参考材料——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3年第2期129-143,共15页
汉语在历史上不断地同许多民族,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的语言接触。这里谈到的这份材料,是汉族同某一民族接触,这一民族的人由于学习汉语,搞了这份对音材料。对音所模仿的汉语语音,看起来是唐五代的西北方音。对音只是按照本族语音习惯,尽可... 汉语在历史上不断地同许多民族,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的语言接触。这里谈到的这份材料,是汉族同某一民族接触,这一民族的人由于学习汉语,搞了这份对音材料。对音所模仿的汉语语音,看起来是唐五代的西北方音。对音只是按照本族语音习惯,尽可能地去模仿别的语音,未必相同,力求近似。但是以某对某,也有规律可寻。研究了这份材料,不但有助于了解汉语同某一民族的关系,也有助于研究中古汉语的语音情况和研究现代汉语西北方音的历史情况。材料的情况是这样。斯坦因(M.A.Stein)从我国敦煌窃去许多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方 汉语语音 四等字 唐五代 主要元音 梵书 中古汉语 现代汉语 参考材料 语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59年第1期75-103,共29页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将近八百万汉族人民,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在当地久住,这些人的方言情况,应该调查了解(注)。自从国务院指示全国各省、区进行方言普查工作之后,1957年9月内蒙古教育厅就成立了区内汉语方言调查指导组和工作组,从1957年10...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将近八百万汉族人民,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在当地久住,这些人的方言情况,应该调查了解(注)。自从国务院指示全国各省、区进行方言普查工作之后,1957年9月内蒙古教育厅就成立了区内汉语方言调查指导组和工作组,从1957年10月起,到1958年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对应规律 国务院指示 拉齐 方言调查 汉族人民 敖汉 林西 巴彦浩特 喀尔 翁牛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构词法中一些特殊现象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2年第2期1-7,共7页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统,所在地区大致西起巴彦淖尔盟,东迄乌兰察布盟,以巴彦浩特,包头、萨拉齐,呼和浩特、丰镇、集宁等地为代表。语言情况大致与陕北晋北方言相近。这一方言在构词法方面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要谈的是:(...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统,所在地区大致西起巴彦淖尔盟,东迄乌兰察布盟,以巴彦浩特,包头、萨拉齐,呼和浩特、丰镇、集宁等地为代表。语言情况大致与陕北晋北方言相近。这一方言在构词法方面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要谈的是:(一)词素颠倒,(二)名词的词素重迭,(三)特殊地加“子”,(四)“圪”[k(?)?]。了解这些特殊现象,既容易认识这一方言的特点,也便于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它采取措施,有利于推广普通话。(一)词素颠倒内蒙西部汉语方言有个别双音词的词素先后次序与普通话的恰好颠倒。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西部 推广普通话 乌兰察布盟 双音词 北方方言 爬山歌 单音 巴彦淖尔盟 晋北 巴彦浩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萨拉齐汉语方言词汇一瞥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3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萨拉齐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位于京包铁路线上,地处呼和浩特与包头之间。萨拉齐在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是个较古老的城,蒙汉关系也较密切,汉族人数多而且语言比较稳定,据说这个地方在蒙族历史上还是重要的,他们称萨拉齐为“小库伦”。... 萨拉齐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位于京包铁路线上,地处呼和浩特与包头之间。萨拉齐在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是个较古老的城,蒙汉关系也较密切,汉族人数多而且语言比较稳定,据说这个地方在蒙族历史上还是重要的,他们称萨拉齐为“小库伦”。这里又是民间文学的宝库,萨拉齐靠准嘎尔旗黄河渡口一带是“爬山调”最兴盛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之一。进行语言调查,这里是个很理想的地方。西湾又是萨拉齐汉语土话比较最稳定的地区。这里所谈只是个人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初步接触该地语言实际所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萨拉齐 汉语方言词汇 萨拉 爬山调 京包铁路 西湾 革命根据地 内蒙西部 抓水 语言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音概况(一)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言普查工作从一九五七年九月起开始着手,到一九五八年七月结束。这次普查使我们对于当地汉语方言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除蒙古民族外,绝大多数是汉族,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 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言普查工作从一九五七年九月起开始着手,到一九五八年七月结束。这次普查使我们对于当地汉语方言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除蒙古民族外,绝大多数是汉族,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少数民族。在一九五七年时,全区共有市旗县镇七十八个。其中自治区所辖市两个,旗及自治旗五十一个,县十八个,市、镇七个。其中纯牧业旗十八个,半农半牧旗十六个,农业旗县三十五个,城市九个。当时全区只有九百七十三万余人,主要通用蒙汉两种语文。通用汉语的占八百五十六万余人,其中包括通用汉语文的回族七万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农半牧 多民族地区 巴彦浩特 蒙古民族 八年 内蒙西部 十二个 东部区 余人 定远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平仄格律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0年第2期41-64,共24页
1958年全国大跃进以来,新民歌大量涌现,我国文艺界展开了关于诗歌格律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目前还在继续。讨论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并考虑我们要向古典诗歌学习些什么。古典诗歌自中古齐梁以后曾以平仄为格律之一,一千五百年来,经... 1958年全国大跃进以来,新民歌大量涌现,我国文艺界展开了关于诗歌格律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目前还在继续。讨论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并考虑我们要向古典诗歌学习些什么。古典诗歌自中古齐梁以后曾以平仄为格律之一,一千五百年来,经验是不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齐梁 先秦两汉 地方戏曲 三五七言 文人士大夫 曹子建集 徐孝穆集 郊居赋 散文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京剧十三辙实际运用的几个问题
16
作者 张清常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963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音韵之学从来就同诗歌戏曲等文艺作品的韵律有密切关系。陆法言制《切韵》,不但是为了考古审音,也由于“凡有文藻,即须声韵”。周德清《中原音韵》也是为了戏曲而作。在今天,音韵之学除了要解决汉语语音发展中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为... 音韵之学从来就同诗歌戏曲等文艺作品的韵律有密切关系。陆法言制《切韵》,不但是为了考古审音,也由于“凡有文藻,即须声韵”。周德清《中原音韵》也是为了戏曲而作。在今天,音韵之学除了要解决汉语语音发展中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为执行党的语言文字工作政策服务,为阐明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服务,为帮助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服务,为研究文艺作品的韵律运用问题服务。京剧是个重要的剧种,它在唱念的音韵方面有许多讲究。十三辙的安排是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曲艺所共用的,尽管各自由于方音不同而略作适当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剧种 唱念 《中原音韵》 周德清 汉语语音 《切韵》 语言学理论 审音 陆法言 语言文字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被引量:19
17
作者 吕必松 陈亚川 +11 位作者 朱德熙 林焘 张寿康 胡明扬 贺巍 周祖谟 周有光 许嘉璐 张清常 王还 陆俭明 吕必松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8-28,共21页
《语言教学与研究》自正式创刊以来,实际上从试刊以来,一直得到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界各位老前辈、许多专家和同行的热情关心、大力支持和帮助。可以说,《语言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 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 外国人 语言学界 教学法 教授 学院 教师 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研究》出版座谈会纪要
18
作者 钟敬文 张岱年 +8 位作者 季羡林 任晓东 乐黛云 任继愈 傅璇琮 冯天瑜 汤一介 张清常 杨庆华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4年第3期2-9,共8页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常务副主任程棠等20多人与会,大家就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办好杂志发表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研究 出版座谈会 中国传统文化 主体文化 中国知识分子 东方文化 文学史 季羡林 中华文化 酒文化
原文传递
汉语的颜色词(大纲) 被引量:73
19
作者 张清常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3-80,共18页
汉语表示颜色的词语极为丰富。这些词语由单音词、复音词构成,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扩展成为若干美丽的词组,使汉语在表达颜色方面表现得多采多姿。这些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定影响。在先秦。颜色... 汉语表示颜色的词语极为丰富。这些词语由单音词、复音词构成,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在中国民间文学中扩展成为若干美丽的词组,使汉语在表达颜色方面表现得多采多姿。这些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定影响。在先秦。颜色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后来又与政治挂钩。古代原来只用颜色表现王朝“德”的象征,随后表现等级制度,现代竟发展到用颜色表示政治立场。中国数千年来这些对颜色的安排,已经影响到中国民间风俗与民族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词语 上古汉语 民族心理 汉语颜色词 复音词 单音词 民族语言 卜辞 各民族 语言学著作
原文传递
《尔雅·释亲》札记——论“姐”、“哥”词义的演变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清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本篇试图通过剖析《尔雅·释亲》(以下简称《释亲》)的内涵,借以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之主要脉络。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姐"、"哥"之释义进行磋商。论证"姐"与汉藏语巴蜀西羌、"... 本篇试图通过剖析《尔雅·释亲》(以下简称《释亲》)的内涵,借以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之主要脉络。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姐"、"哥"之释义进行磋商。论证"姐"与汉藏语巴蜀西羌、"哥"与非汉藏语鲜卑的关系。元曲《墙头马上》以哥哥为父,乃汉人剧作者故意把蒙古语扯上作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亲属称谓 蒙古语 汉藏语 尔雅 现代汉语 札记 变化发展 汉人 亲属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