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教育价值导向新变化——基于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江元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X期4-8,共5页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1]。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工具,语文教材是随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知识概念的更新不断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为达到准确引领鲜活生...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1]。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工具,语文教材是随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深化、知识概念的更新不断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为达到准确引领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的目的,在总体平稳中经历了几次较大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教育价值 新课程改革 导向 雅斯贝尔斯 教育内容 民族文化 主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小说对“教育救国”的想象和叙述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江元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77,共4页
中国现代小说"教育救国"理想叙事以《虹》为转折点,形成向内和向外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勾勒出知识分子由浪漫自信到迷惘怀疑,由启蒙大众的拯救者到需要改造的自救者、沉沦者、自新者的精神轨迹。"教育救国"理想叙... 中国现代小说"教育救国"理想叙事以《虹》为转折点,形成向内和向外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勾勒出知识分子由浪漫自信到迷惘怀疑,由启蒙大众的拯救者到需要改造的自救者、沉沦者、自新者的精神轨迹。"教育救国"理想叙事围绕民族精神品格重建在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两个层面展开的民族国家想象既各有侧重,又有明显的共性。"教育救国"理想的否定叙事揭示了知识分子不断失去自我而认同大众的命运悲剧,以及现代作家创作的现实功利化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教育救国”理想 精神特征 “民族国家”想象 否定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初梨的“革命文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江元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82,共3页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历史语境中,李初梨“革命文学”理论的先锋性引人注目。他在论争中以极力强调文学的阶级性,从而形成他“革命文学”观的显著特色,他在社会尖锐对抗的情形中抓住至关重要和迫切的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强调阶级意识的... 在倡导“革命文学”的历史语境中,李初梨“革命文学”理论的先锋性引人注目。他在论争中以极力强调文学的阶级性,从而形成他“革命文学”观的显著特色,他在社会尖锐对抗的情形中抓住至关重要和迫切的作家世界观改造问题,强调阶级意识的获得和运用,提出了倾向政治性的无产阶级文学批评标准,为以后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初梨 “革命文学”观 背景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剧到诗:论贺敬之对革命话语空间的开拓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江元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4-117,共4页
贺敬之在诠释政治理念、创造政治革命历史的要求下,于宏大的主流话语空间中,开掘出一个个边缘性话语形式,以民间的、人伦的、日常的、忆旧的话语来表达时代精神,以“回避”直接写“革命斗争的火热生活”的方式丰富和开拓着革命话语空间... 贺敬之在诠释政治理念、创造政治革命历史的要求下,于宏大的主流话语空间中,开掘出一个个边缘性话语形式,以民间的、人伦的、日常的、忆旧的话语来表达时代精神,以“回避”直接写“革命斗争的火热生活”的方式丰富和开拓着革命话语空间。这种独特的话语方式由新歌剧《白毛女》开端,至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已发展成为一种追求模式,它体现出作家在政治理性规范中坚守个人性的创作目的。这一独特的阐释角度使以前固有的对贺敬之的评价标准破碎了,也使我们意识到文学史叙述视角的单一产生的局限,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敬之 革命话语 边缘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散文的日常化写作倾向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江元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98-101,共4页
张爱玲的日常化写作姿态 ,是由商业化社会对文人的世俗化改造 ,以及她独特的历史观和沉迷于日常生活并细致体味的个性心理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其散文既写丰富而广泛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又对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透视 ,并将之升华为对传... 张爱玲的日常化写作姿态 ,是由商业化社会对文人的世俗化改造 ,以及她独特的历史观和沉迷于日常生活并细致体味的个性心理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其散文既写丰富而广泛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又对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透视 ,并将之升华为对传统理想价值观的解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世俗实用的眼光来消解文学艺术的诗性与神性、消解历史、圣人、英雄的崇高神圣以及消解有关女性的神话等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日常生活 传统价值观 日常生活观 日常化写作 创作顷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华校基础教育特色及其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江元 《文教资料》 2013年第30期108-110,共3页
以国内的基础教育为参照背景,泰国华校基础教育不仅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双重功能和实用特点,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其鲜明特色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密切课... 以国内的基础教育为参照背景,泰国华校基础教育不仅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体现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双重功能和实用特点,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其鲜明特色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习中的实践操作过程,加强能力训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华校 基础教育 特色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淡出奇巧 简明蕴繁复——鲁迅《风波》重量人名巧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江元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3-75,共3页
鲁迅《风波》中七斤一家的重量人名是其小说中常用的数字人名之一种。作者结合秤的度量标准的变化和人的生理规律,经过仔细推算确定、使用的重量人名,在表面的民俗现象之下,暗示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凋敝,民众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生存... 鲁迅《风波》中七斤一家的重量人名是其小说中常用的数字人名之一种。作者结合秤的度量标准的变化和人的生理规律,经过仔细推算确定、使用的重量人名,在表面的民俗现象之下,暗示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凋敝,民众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生存现实。这与小说反映的民众的精神意识相辅相成,完整勾勒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在经济状况这一层面表达了鲁迅对社会变革的深重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波》 鲁迅 小说 平淡 社会风貌 人名 精神意识 简明 作者 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西亚幼儿华文教材编排体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江元 《海外华文教育》 201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海外本土华文教材日渐重要。根据最新幼儿课程纲要编写的马业西亚幼儿华文教材的编排设计方式、价值取向,在教材的物理特征和内容安排上具有鲜明体现,在整体设计上表现出突出的"幼儿化"特征、设计具有"生活化"取向... 海外本土华文教材日渐重要。根据最新幼儿课程纲要编写的马业西亚幼儿华文教材的编排设计方式、价值取向,在教材的物理特征和内容安排上具有鲜明体现,在整体设计上表现出突出的"幼儿化"特征、设计具有"生活化"取向、注重"文化特色"等特点。但也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幼儿华文 华文教材 物理特征 内容体系 总体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国华校学生活动教育理念透视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江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年第1期33-35,共3页
泰国华校历史悠久,基础教育历经数次改革,办学经验成熟,不仅教学管理规范细致,学生活动也丰富多样,文化特色显著。此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资源利用意识;营造开放多元文化氛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 泰国华校历史悠久,基础教育历经数次改革,办学经验成熟,不仅教学管理规范细致,学生活动也丰富多样,文化特色显著。此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资源利用意识;营造开放多元文化氛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体现崭新教育理念,倡导学习方式变革;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互为补充,体现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但也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华校 基础教育 学生活动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江元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4-56,共3页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文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文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文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文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电影艺术 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散文的日常化写作倾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江元 《青海师专学报》 2003年第5期30-32,共3页
张爱玲之所以具有日常化写作姿态 ,是由商业化社会对文人的世俗化改造 ,她独特的历史观和沉迷于日常生活并细致地体味的个性心理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其散文既写丰富而广泛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更对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透视 ,将之升华为... 张爱玲之所以具有日常化写作姿态 ,是由商业化社会对文人的世俗化改造 ,她独特的历史观和沉迷于日常生活并细致地体味的个性心理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其散文既写丰富而广泛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更对日常生活进行形而上的透视 ,将之升华为对传统理想价值观的解构。这主要表现在以世俗实用的眼光消解文学艺术的诗性与神性 ,以日常世俗性消解历史、圣人、英雄的崇高神圣 ,和有关女性的神话等三方面。从写作内容及由此表达的“日常生活观”两方面呈现出文学“描述日常生活”的审美理念 ,使散文写作成为现代文学精神世俗化转向的典型代表 ,体现了建立大众生存的合理的人性维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日常生活观 价值观 写作方式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张爱玲小说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江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4-49,共6页
张爱玲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她与西方现代主义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现代主义精神和技巧也表现在张爱玲小说内容和形式的诸多方面。同时 ,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技巧 ,张爱玲极大限度地实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 ,把中... 张爱玲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她与西方现代主义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现代主义精神和技巧也表现在张爱玲小说内容和形式的诸多方面。同时 ,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技巧 ,张爱玲极大限度地实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 ,把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推向高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中国本土文化 现代心理分析小说 西方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婴诗歌创作的向度及意义
13
作者 张江元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9-52,58,共5页
冬婴的第一部诗集《低处的风声》以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锤炼出诗性饱满的篇章,以坚韧的精神体现出诗歌创作的严肃性和对本质性命题的不懈探寻。他最初的诗歌创作以"乡土世界"作为精神家园进行城乡对立书写。这种书写模式的消... 冬婴的第一部诗集《低处的风声》以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锤炼出诗性饱满的篇章,以坚韧的精神体现出诗歌创作的严肃性和对本质性命题的不懈探寻。他最初的诗歌创作以"乡土世界"作为精神家园进行城乡对立书写。这种书写模式的消解使其跨越"乡土世界"的"狭窄"和城乡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势,以更开阔宏观的视野在新的生存空间开拓着诗歌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冬婴的诗歌创作始终体现出的对诗歌本体的坚守和诗歌精神的追求,使诗人在"存在"的绝对真理与"在世"的社会正义中寻得双倍的力量,使诗歌寻找到不断发展的正确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婴 城乡对立 超越 诗歌本体 诗歌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碧野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江元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8-73,121,共7页
碧野4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视野较开阔,题材多样,风格自由洒脱,创作出了代表其长篇小说艺术水准的标志性作品《肥沃的土地》。他的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展现出特定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情节安排在直线推进中力... 碧野40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视野较开阔,题材多样,风格自由洒脱,创作出了代表其长篇小说艺术水准的标志性作品《肥沃的土地》。他的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展现出特定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情节安排在直线推进中力求生动曲折,成功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底层民众形象,重视细节描写,文笔细腻传神。虽然碧野的小说在深邃性方面有所欠缺,但体现出强烈的随境变迁的趋势,他以丰富的创作实绩为中国抗战小说题材的广泛性作出了少有人比的成功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野 长篇小说 整体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泰义务教育母语教材比较略论
15
作者 张江元 《文教资料》 2017年第26期121-123,共3页
中泰义务教育阶段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是中外教育比较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这项研究有利于兼容并蓄,正确吸收和借鉴世界母语教育经验。在编排体例上,中泰母语教材都采用单元综合编排方式,在阅读数量上汉语课本略多。在编印设计方面,泰语课... 中泰义务教育阶段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是中外教育比较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这项研究有利于兼容并蓄,正确吸收和借鉴世界母语教育经验。在编排体例上,中泰母语教材都采用单元综合编排方式,在阅读数量上汉语课本略多。在编印设计方面,泰语课本内容细致,并用心追求教材的色彩搭配效果。在内容选择和能力目标方面,都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能训练,实施“生活化教育”而各有不同,重视综合素养而各有侧重。在文化特色方面,泰语教材表现为“生活化”的文化,并因力求民族文化色彩而表现出排他性;汉语教材表现为“精萃化”的文化,在兼容并包的同时又有民族文化内容单薄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泰 义务教育 母语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统编教材教育价值导向新变化
16
作者 张江元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8年第3期95-95,共1页
我国语文教材在多元化追求中实现本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对接,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既体现出民族文化魅力又具有异域文化风采。统编教材的修订使母语教育不仅带有来自民族文化本身的自豪感,更体现出真正的民族精神... 我国语文教材在多元化追求中实现本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对接,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既体现出民族文化魅力又具有异域文化风采。统编教材的修订使母语教育不仅带有来自民族文化本身的自豪感,更体现出真正的民族精神。统编教材无疑在多元文化追求的背景下坚守了民族文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教材 语文教材 教育价值 导向 民族文化 异域文化 优秀文化 本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目录学研究四十年
17
作者 陈东 张江元 《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1989年第2期69-75,共7页
关键词 目录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变化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江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2015年第9期11-13,共3页
自新课改以来,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共出版过完整的三版,即2001版、2007版、2008版。第二版(2007版)相对于第一版(2001版)篇目有微调,第三版(2008版)和第二版在选文上则没有变化。2013年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笔者姑且称之为修订... 自新课改以来,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共出版过完整的三版,即2001版、2007版、2008版。第二版(2007版)相对于第一版(2001版)篇目有微调,第三版(2008版)和第二版在选文上则没有变化。2013年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笔者姑且称之为修订版。综观各册变化,只有七年级上册变化最大最频繁。因为此册处在初中起始阶段,是学生由童年过渡到少年的关键时段,对于它的内容选择及编排等不得不反复衡量、改变以求合理、完美。笔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七年级 上册 人教版 第三版 起始阶段 内容选择 第二版
原文传递
革命言说下的精神自语——论巴金“左翼”时期的工人题材创作
19
作者 张江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0-43,共4页
巴金30年代的工人题材创作是在诸多因素相互综合的背景上进行的艺术探索。他在文学创作需要与自身积累不足的夹缝中,艰难地行走在时代与自我、工人与知识分子、“革命”与“文学”之间。其间产生的时代理性的强大规约与作家精神自由之... 巴金30年代的工人题材创作是在诸多因素相互综合的背景上进行的艺术探索。他在文学创作需要与自身积累不足的夹缝中,艰难地行走在时代与自我、工人与知识分子、“革命”与“文学”之间。其间产生的时代理性的强大规约与作家精神自由之间的和谐与矛盾、文学的功利性需求与自我艺术个性之间的一致与错位,以及无政府主义信仰与时代要求的顺应与违逆等,既为巴金的文学创作增添了表现工人群众阶级斗争的新质,更使巴金的工人题材作品具有丰富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左翼文学 工人题材作品 背景因素 复杂性 矛盾性
原文传递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自然之魅”
20
作者 张江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5-76,共2页
全球蔓延的生态危机在使人类丧失“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艺理论“文艺生态学”。生态批评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维范式,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物理环境)与文学乃至文化的关系... 全球蔓延的生态危机在使人类丧失“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艺理论“文艺生态学”。生态批评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维范式,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物理环境)与文学乃至文化的关系”。以此解读经典文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得到重新审视。经典文本的开放性特征也为文本的重新解读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自然 批评视角 “精神家园” 经典文本 文学研究 文艺生态学 文艺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