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史记》谤书说”驳议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振珮
张新民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1981年第5期77-83,共7页
-
文摘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以毕生精力,总结先秦史学的成就,适应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需要,首创一部纪传群分的《史记》。他留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遗产,至今仍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及世界各国人民所爱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但是,象《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在其传世之初,就有人诬蔑它是一部发泄私愤的谤书,使它蒙上一层不洁的尘翳。拂试掉这些尘翳,推倒这些不实之辞,不仅是正确评价这部书的问题,也可说明治史态度问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
关键词
司马迁
谤书说
史记
治史态度
李陵之祸
汉武帝
天人之分
驳议
人类社会
太史公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谈注释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振珮
-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8年第1期10-11,共2页
-
文摘
古籍整理约可分为点、校,注、释四种。 在确定整理方法之前,应首先弄清所要整理的古籍是完整抑已有散佚,在传抄、传刻过程中有无错乱,在语句文字上有无衍、脱、误、窜,确定它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至于某部(种)古书宜采用哪种方法整理,或以某一种方法为主辅以他种方法,则要考虑整理目的是为了普及还是为了专业参考。我在这里仅就后者谈点意见。
-
关键词
古籍整理
学术价值
整理方法
现实意义
古书
文字
语句
注明出处
事理
语文
-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史通·疑古·惑经》书后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张振珮
-
出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5年第3期13-15,共3页
-
文摘
刘知几的《疑古》、《惑经》,是他对《尚书》、《春秋》的史学价值所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却触怒了儒学经师,群起而攻之。自唐末柳璨别有用心地撰《史通析微》十卷。说刘知几评“汤之德为伪迹,说桀之恶为厚诬,谤周公之不臣,褒武庚以殉节”,甚至“弹劾仲尼”,遂痛斥刘氏“妄诬圣哲”(转引自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宋孙何复有《驳史通》之作,宋室南渡之初,著名史学家郑樵在其所著《通志·艺文略》中,竟著录《史通》于正史类通史目中,而“博学如朱熹犹以未见《史通》为恨”(张之象刊史通序),具见自宋元以降,此书淹没不彰,为时已久。自明嘉靖以后,虽渐有刻本流传,其中以清乾隆初浦起龙《通释》传世较广且久,而浦氏于此两篇,既曲说《疑古》为“读史寄愤”,并谓其揭陈《尚书》之失,是“浮翳障日,日岂陨明”。而于《惑经》之五虚美,竟怒其“公然指斥(指孔子),罔知忌惮”(均见浦氏《通释》按语)。至纪昀作《史通削繁》遂削去《疑古》全篇及《惑经》篇中之五虚美部分,盖以其离经叛道也。今人又多盛誉其对儒家经典之“叛逆精神”,其毁誉虽有天壤之隔,然皆未能深知刘氏论史贵在直书,以征实传信。他在这两篇中,既疑《尚书》、《论语》轻事重言,其书缺略,不足以传信。又惑于《春秋》重名,势难征实。
-
关键词
疑古
《史通》
刘知几
义例
五虚
《尚书》
《春秋》
《通释》
治史态度
史学角度
-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史记》“蒲将军”辨析
- 4
-
-
作者
张振珮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1986年第2期20-24,共5页
-
文摘
蒲将军是秦、楚之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陈胜点燃起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火焰时,他就自鄱阳湖一带,和黥布一起,率部涉江、渡淮,参加了项梁、项羽的起义军,并在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中,功业卓著,深为项羽所倚重。但自楚军入关前后,蒲将军的名字,就在史籍中消失了。项羽分封王、侯,也没有他的份。由于在军事行动和谋议中,蒲将军和黥布经常连属在一起,所以自东汉以降的注家,就有人说黥布、蒲将军是一个人,也有人说蒲将军自是另一人,只是史失其名。迄今考史之士,仍有争议。本文谨就此进行探讨。
-
关键词
将军
史记
汉书
军事行动
英布
起义军
注家
姓名
陈胜
颜师古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史通笺注》前言
- 5
-
-
作者
张振珮
-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1982年第6期57-62,共6页
-
文摘
作者于教学余暇研究《史通》,历三十余年;近以六年时间,从事《史通》笺注,都七十万言。全书分上下两册,近期即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
关键词
史通
史学思想
贵州
三十年
史官
武后
后汉书
左传
公元
封建专制主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隋唐史学划时期的意义——中国史学史分期一问题
- 6
-
-
作者
张振珮
-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74-80,共7页
-
文摘
中国史学史和其紧邻学科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比较起来,一向显得瞠乎其后。新中国建立以前,只有金毓黻、魏应骐、王玉璋、卫聚贤等几本书,全国解放后,较长一段时期,只有重印金著行于世。近十年来,喜见有十本左右新著问世,其中还有规模宏大的多卷本,亦已开始出书。在分期问题上,各有已见,出现纷歧,是很自然的。但有以魏、晋南北朝、隋、唐为一个时期,上承秦、汉,下接宋、元,否定隋、唐在中国史学上划时期的意义,窃(讠思)(讠思)以为不可。爱抒管见,以就正于史学同好。
-
关键词
中国史学史
隋唐史
金毓黻
多卷本
卫聚贤
刘知几
《史通》
分期问题
秦、汉
唐在
-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也谈“李广难封”
- 7
-
-
作者
张振珮
-
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22-23,共2页
-
文摘
我少年时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即深为史迁生动感人的史笔所吸引,十分钦佩李广不仅是猿臂善射,勇武绝伦的良将,也是一位胆略过人、竭智尽忠的统帅.完全赞同太史公的论赞,认为李将军一生坎坷遭遇,以致最后“引刀自刎”,宜乎受到当时天下人“尽哀”。及稍涉世途,偶或默诵此传,至“广因罪废为庶人时,夜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宿亭下”及复召为右北平太守,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始惊悟广的胸襟未免过于狭隘,不该如此不辨是非,睚眦必报。比即覆勘《汉书·李广传》,注意到班固惟在此处详于《史记》,增加了“广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班固增引的文字,说明李广自知斩尉有罪,主动请罪是希冀免究。而上之报书,
-
关键词
捐残去杀
李将军列传
竭智尽忠
陵亭
史笔
李广难封
太史公
史迁
霸陵
右北平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书目答问·经部》校记
- 8
-
-
作者
张振珮
张新民
-
机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
出处
《西南古籍研究》
2004年第1期215-227,共13页
-
文摘
《书目答问》是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具有举要性质的目录专书。该书不仅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学者的知识结构及对传统典籍的价值选择,而且至今看来仍可作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入门书置于案头随时检读。《答问》刊行后,风行一时,流传颇广,影响较大者有范希曾补正本、王秉恩贵阳刻本,惜今人多重视范本而忽略王本。本文辑录著名已故学者张振珮先生手校本眉批按语,同时参校其他各种初刻后印本,以求还原张之洞原书之面貌,彰显王秉恩刻本的价值,从而一方面为《答问》的进一步整理与解读提供校勘学的依据,一方面也丰富西南地方古籍研究的目录学线索。
-
关键词
《书目答问》
批校
辑补
新化三味堂校刊本
王秉恩贵阳刻本
范希
曾补正本
-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