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1 位作者 王铁固 马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9,共4页
以PH6WC/7873(组合I)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 以PH6WC/7873(组合I)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玉米穗长和穗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穗长的遗传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I的穗粗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Ⅱ的穗粗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I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51.1%和61.9%。组合Ⅱ穗长的多基因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66%和56%。组合I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63%和67%。组合Ⅱ穗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1%和47.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45.1%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长 穗粗 主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行粒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王铁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3,40,共5页
为了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行粒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行粒数... 为了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行粒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行粒数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组合Ⅱ的行粒数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3模型)。组合Ⅰ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13%、74.51%、82.59%。组合Ⅱ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0%、73.20%、72.4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0%、8.90%、9.10%。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应采用轮回选择和聚合回交的方法积累微效基因,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粒数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怀胜 张晓祥 +2 位作者 王平喜 进茜宁 吴向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工业能源等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细胞质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可以分为T型、C型与S型3种类型。不育基因来源于线粒体...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工业能源等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细胞质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可以分为T型、C型与S型3种类型。不育基因来源于线粒体基因重排形成嵌合基因,新形成的嵌合基因对花药中小孢子的发育产生危害导致败育的发生。恢复基因的存在可以消除不育基因的危害,使小孢子正常生长。由于不育基因为线粒体基因,恢复基因为细胞核基因,对细胞质不育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同样是探究质-核互作关系的桥梁。同时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玉米利用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玉米生产上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对于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种的制种都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解放劳动力降低制种成本,而且提高了制种纯度增加产量。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特征及近年来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进行概述,并探讨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其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分子机理 不育系 恢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需求预测下的四级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怀胜 闵晓清 《物流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5-197,270,共4页
以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为目标,引入模糊数学工具探讨了由一个材料供应商、一个制造商、一个分销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四级供应链协调问题,得到了链上成员面对模糊需求的最优决策表达式。通过数值分析,表明模糊环境下,让利转付方式可以实... 以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为目标,引入模糊数学工具探讨了由一个材料供应商、一个制造商、一个分销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四级供应链协调问题,得到了链上成员面对模糊需求的最优决策表达式。通过数值分析,表明模糊环境下,让利转付方式可以实现链上各成员间库存的协调,能够有效降低供应链总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协调 库存 模糊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权重的供应链成员合作利润分配策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怀胜 杨素华 《科技与管理》 2010年第5期45-47,51,共4页
利润分配问题是供应链中企业关系的焦点问题,供应链能否取得成功,利润的分配至关重要。在供应链成员各自获取保留利润后,将供应链所有的剩余利润进行分配,且综合考虑了努力程度、所承担的风险、资源的投入情况和重要程度等因素,并采用... 利润分配问题是供应链中企业关系的焦点问题,供应链能否取得成功,利润的分配至关重要。在供应链成员各自获取保留利润后,将供应链所有的剩余利润进行分配,且综合考虑了努力程度、所承担的风险、资源的投入情况和重要程度等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最后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得到各个成员的利润分配额。这种分配方案能够提高供应链成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 利润分配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品种统一订货的库存模型及其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怀胜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建立了多品种物资、同一订货地及统一订货的三种确定性库存模型,并分别给出优化方法.
关键词 统一订货 库存模型 多品种物资 最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有专属固定成本与共同固定成本的多品种本量利分析
7
作者 张怀胜 郭龙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文献[1]给出了只有共同固定成本的品种多品种本量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既有各品种产品的专属固定成本,同时所有品种的产品又有同属的共同固定成本的多品种本量利分析是对文[1]的推广。
关键词 多品种 本量利分析 专属固定成本 共同固定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网络时间费用优化的截集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怀胜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从活动网络中建立了流量网络,通过找出流量网络的最小载集及反截集,给出了活动网络时间费用优化算法,本文的算法比列举法更有效,比线性规划法更方便.
关键词 活动网络 流量网络 截集 反截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0
9
作者 王铁固 赵新亮 +2 位作者 马娟 张怀胜 陈士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6-18,共3页
以玉米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试验,田间随机区组种植,4次重复。田间调查株高、穗位高、穗位角和空秆率,室内考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虚尖长、千粒重和产量,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 以玉米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试验,田间随机区组种植,4次重复。田间调查株高、穗位高、穗位角和空秆率,室内考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虚尖长、千粒重和产量,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位角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行粒数、穗长、穗粗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虚尖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处理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穗行数和千粒重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均有所降低,但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501.03X2+3891.5X+2962.5,M103的最适种植密度为74 126.25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产量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部性状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铁固 赵新亮 +2 位作者 张怀胜 马娟 陈士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78,共4页
为了选育优良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以玉米杂交种M103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LA)、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叶期到盛花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 为了选育优良的耐密植玉米新品种,以玉米杂交种M103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LA)、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叶期到盛花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差异逐渐加大,单株叶面积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盛花期种植密度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的影响达到最大。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对籽粒干重和灌浆速率有一定影响,低密度有利于籽粒干重的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前期的影响较大,后期相对较小,低密度下单株的灌浆速率较高,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的灌浆速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叶面积(LA) 叶面积指数(LAI) 光合势(LAD) 灌浆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边际效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铁固 赵新亮 +2 位作者 张怀胜 马娟 陈士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5,共4页
以河南科技学院玉米育种课题组选育的10个杂交玉米杂交新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单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边际效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密度下的品比试验中,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存在着较大差异,穗粗、穗长、行粒数的边... 以河南科技学院玉米育种课题组选育的10个杂交玉米杂交新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单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边际效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密度下的品比试验中,不同性状的边际效应存在着较大差异,穗粗、穗长、行粒数的边际效应存在于端三株;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存在于第1端位株及第2端位株;百粒重、茎粗仅第1端位株存在边际效应,而穗行数及虚尖未检测到边际效应。各性状的总边际效应变异量在0~27.9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农艺性状 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开花期性状的QTL及杂种优势位点定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慧丽 林亚楠 +3 位作者 张怀胜 卫晓轶 丁冬 薛亚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8-690,共13页
开花期是玉米进化和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性状,明确开花期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对培育适应不同生态区的优良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以许178为受体,综3为供体构建的包含203个SSSL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及其与许178的测交群体,通过2年... 开花期是玉米进化和适应过程中的重要性状,明确开花期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对培育适应不同生态区的优良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以许178为受体,综3为供体构建的包含203个SSSL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及其与许178的测交群体,通过2年3个试点玉米开花期性状(散粉期、吐丝期和散粉至吐丝间隔)QTL和杂种优势位点(HL)分析,分别鉴定出40个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和37个开花期相关性状的HL。其中6个QTL和4个HL在3个地点被同时检测到。在所检测到的染色体区段中,11个区段同时包含调控开花期的QTL和HL。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开花期遗传机制和开花期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片段代换系 开花期 QTL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的边际效应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铁固 赵新亮 +2 位作者 张怀胜 马娟 陈士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8期122-126,共5页
研究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性,为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以品比试验中的10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曲线进行拟合,同时对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 研究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性,为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以品比试验中的10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曲线进行拟合,同时对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的边际效应曲线符合方程Yi=e-ai,t值及Xc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行数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时,应注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可不考虑玉米穗行数的边际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曲线 边际效应指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铁固 马娟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3,共4页
为了探索玉米穗位高的遗传规律,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研究了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 为了探索玉米穗位高的遗传规律,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研究了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穗位高符合E-3模型,组合Ⅱ符合E-1模型;夏播环境下,组合I的穗位高符合D-3模型,组合Ⅱ符合C-0模型。结论: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方法进行改良;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方法来累积增效基因,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位高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娟 王铁固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9,共5页
为探讨玉米叶夹角、叶向值的遗传规律,以7873/PH6WC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田间分穗上、穗下调查叶夹角和叶向值,对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上叶夹角和穗... 为探讨玉米叶夹角、叶向值的遗传规律,以7873/PH6WC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田间分穗上、穗下调查叶夹角和叶向值,对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上叶夹角和穗上叶向值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存在2对主基因。穗下叶向值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中都符合D-2模型,存在1对主基因。穗下叶夹角在春播环境中符合D-2模型,但在夏播环境中没有检测到主基因,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0模型)。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叶向值、穗下叶夹角均检测到较高的主基因贡献率。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5.60%,穗上叶向值主基因遗传率在B2和F2世代分别为88.92%、88.69%,穗下叶向值在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43%。但春播环境中,只有穗上叶向值在F2世代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90.27%)。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夹角 叶向值 主基因+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穗主轴长度和分枝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铁固 马娟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0-287,共8页
以PH4CV/昌7-2(组合Ⅰ)和PH6WC/7873(组合Ⅱ)的P1、P2、F1、F2、B1和B2六世代群体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春播和夏播环境下雄穗主轴长度和雄穗分枝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在春播环境下... 以PH4CV/昌7-2(组合Ⅰ)和PH6WC/7873(组合Ⅱ)的P1、P2、F1、F2、B1和B2六世代群体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春播和夏播环境下雄穗主轴长度和雄穗分枝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在春播环境下均符合E-1模型。夏播环境下,组合Ⅰ雄穗主轴长符合C-0模型,组合Ⅱ雄穗主轴长符合E-3模型。在2个环境下,组合Ⅰ的雄穗分支数符合D-2模型,组合Ⅱ的雄穗分支数符合D-3模型。春播环境下,组合Ⅰ雄穗分支数表现为主基因遗传或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和多基因对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的影响相当,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进行改良。夏播环境下,2个组合雄穗主轴长和组合Ⅱ雄穗分支数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或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累积增效基因的方法,以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穗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古盐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戴朝成 任军平 +1 位作者 饶强 张怀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在沉积学研究基础上,以粘土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采用Couch公式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古盐度介于4.8‰~19.7‰之间,平均值为12.8‰,远低于正常海水盐度。不同层位... 在沉积学研究基础上,以粘土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X衍射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技术,采用Couch公式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期湖盆古盐度进行恢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古盐度介于4.8‰~19.7‰之间,平均值为12.8‰,远低于正常海水盐度。不同层位古盐度呈规律性变化,须二段至须六段古盐度逐渐降低,由咸水转变为微咸水。盐度的增高有利于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使得须二段以伊利石为主,须四段—须六段伊利石平均含量逐渐降低,而以绿泥石为主。古盐度对绿泥石成分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古盐度的增高,绿泥石成分中的Si^(4+)逐渐减少,而Al^(Ⅳ)的含量逐渐增多,Fe^(2+)/Mg^(2+)+Fe^(2+)比值逐渐降低。结合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运动,认为须家河组古盐度变化主要由印支期构造所造成,须三段之后由于龙门山南段的抬升,四川盆地与外海失去联系成为独立沉积系统,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应为陆相沉积物质,但受到海相潮汐叠加改造,而须四段—须六段则属于正常陆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古盐度 粘土矿物 Couch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不同产量水平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铁固 赵新亮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16,共5页
对河南省近3a(2008-2010年)参加60 000株/hm2密度组区域试验的低、中、高3个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期为选育耐密植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6 000~7 500kg/hm2较低产量水平,对产量直... 对河南省近3a(2008-2010年)参加60 000株/hm2密度组区域试验的低、中、高3个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期为选育耐密植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6 000~7 500kg/hm2较低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穗粗和穗长;在7 500~9 000kg/hm2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出籽率、穗长、千粒重、穗粗和行粒数;在9 000kg/hm2以上高产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穗长、虚尖长、行粒数、穗粗、轴粗,净效应值比较大的有穗长、千粒重、出籽率和轴粗。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的高产(9 000kg/hm2以上)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穗长、穗粗、出籽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产量 穗部性状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自生绿泥石成分演化及其形成温度计算 被引量:7
19
作者 戴朝成 刘晓东 +1 位作者 饶强 张怀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1-841,共11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广泛发育,近年来,绿泥石的特征、化学组成、形成温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在地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该地区自生绿泥石,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扫...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广泛发育,近年来,绿泥石的特征、化学组成、形成温度、与储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在地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该地区自生绿泥石,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衍射等测试方法,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主要有蠕绿泥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假鳞绿泥石等;埋藏深度由浅至深,绿泥石种属主要表现为由蠕绿泥石向铁镁绿泥石种属转变,经计算绿泥石形成温度在157~231℃之间,古地温梯度为34℃/km,经过和前人研究成果相对比,得出经砂岩中自生绿泥石所计算的古地温可靠性高。川中地区古地温明显比现今温度高的多,高古地温促进致密化作用的化学过程,同时有机质从固态的Ⅲ型干酪根热解生成以CH_4为主的气态烃,该地区须家河组存在大量油气田,高的古地温也应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自生绿泥石 成分演化 古地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茎粗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铁固 马娟 +1 位作者 张怀胜 陈士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7-471,共5页
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6个群体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玉米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显示,组合Ⅰ的茎粗在2种环境下均受D-2模型控制。组合Ⅱ的茎粗... 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6个群体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玉米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显示,组合Ⅰ的茎粗在2种环境下均受D-2模型控制。组合Ⅱ的茎粗在春播环境下符合E-1模型,在夏播环境下符合D-2模型。在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茎粗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在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茎粗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茎粗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