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各交路运行参数研究
1
作者 张宗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5期106-109,共4页
本文意在根据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期客流预测数据,通过对1号线一期工程初期早晚高峰客流预测数据及其特征的统计及分析,使用地铁运营指标计算公式,对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各种运行交路参数进行详细的计算,最终得出兰州轨... 本文意在根据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初期客流预测数据,通过对1号线一期工程初期早晚高峰客流预测数据及其特征的统计及分析,使用地铁运营指标计算公式,对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各种运行交路参数进行详细的计算,最终得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故障情况下各运行交路的行车间隔、行车周期、上线列车数等数据,为调度人员行车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 运行交路 上线列车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宋静 张宗亚 +5 位作者 沈美芬 周济华 李春英 杨早改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0.01)、(0.05±0.01)、(0.14±0.01)mm和(0.06±0.01)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0.01)、(0.05±0.01)、(0.13±0.01)mm和(0.06±0.01)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14.583,P<0.05)、尾干长(t=3.8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0.896,P>0.05)、尾叉长(t=-0.45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中华血吸虫 尾蚴 钉螺 拟钉螺 外部形态 运动方式
原文传递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云 王丽芳 +11 位作者 冯锡光 吴明寿 沈美芬 江华 宋静 孙佳昱 陈春琼 颜嘉琦 张宗亚 周济华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2-427,共6页
云南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省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云南省启动实施《云南省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2009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随后,通过... 云南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省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云南省启动实施《云南省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2009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随后,通过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9—2015年)》、《“十三五”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至2020年底,全省已经持续12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者,连续6年未发现本地感染新病例、病畜及感染性钉螺,2020年云南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本文对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历史、疫情变化、防治历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今后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阻断 消除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和最大熵模型的云南省钉螺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宗亚 杜春红 +15 位作者 张云 王洪琼 宋静 周济华 王丽芳 孙佳昱 沈美芬 陈春琼 江华 颜嘉琦 冯锡光 王文雅 钱沛君 薛靖波 李石柱 董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2-571,613,共11页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据,包括年蒸发量、年平均地温、年降水量、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0℃积温、≥10℃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12个气候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黏土含量、土壤质地-沙土含量、土壤质地-粉砂土含量等8个地理变量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分布2个人口经济学变量。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筛选后,基于R 4.2.1软件biomod2包构建RF、MaxEnt模型及其组合模型,预测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采用交叉验证和独立数据验证法,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Kappa统计量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选择AUC>0.950且TSS>0.850的模型输出的环境变量贡献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环境变量重要性百分比以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结果累计将148个钉螺存在点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纳入RF、MaxEnt模型进行训练,RF与MaxEnt模型预测性能均较佳,AUC均值>0.900、TSS和Kappa均值均>0.800,且两模型AUC(t=19.862,P<0.05)、TSS(t=10.140,P<0.05)和Kappa值(t=10.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值分别为0.996、0.954和0.920。独立数据验证发现,RF模型和组合模型建模结果的AUC、TSS和Kappa值均为1,在未知数据建模中表现良好;MaxEnt模型则表现较弱,24%(24/100)的建模结果TSS、Kappa值为0。累计有79个RF模型建模结果和38个MaxEnt模型建模结果及组合模型建模结果AUC>0.950且TSS>0.850,被纳入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价。RF、MaxEnt和组合模型中,年日照时数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2.989%、37.847%和46.315%;年平均相对湿度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0.947%、15.921%和28.121%,均为较重要变量。重要环境变量于RF模型建模结果中较集中,于MaxEnt模型建模结果中较分散,而于组合模型建模结果中最集中。采用RF模型预测的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集中,采用MaxEnt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较大,采用组合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突出了RF、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共同的钉螺集中分布区。结论RF和MaxEnt模型可有效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钉螺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随机森林模型 最大熵模型 地理分布 预测性能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感染中华血吸虫状况调查
5
作者 孙佳昱 王丽芳 +5 位作者 张云 张宗亚 周济华 宋静 袁敏维 杜春红 《热带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777-1780,I0001,共5页
目的调查云南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感染中华血吸虫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云南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情况,2022-2023年以7个历史疫情较重的县(市)(丽江市的永胜县、大理州的洱源县、南涧县、鹤庆县、巍山县、大... 目的调查云南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感染中华血吸虫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云南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情况,2022-2023年以7个历史疫情较重的县(市)(丽江市的永胜县、大理州的洱源县、南涧县、鹤庆县、巍山县、大理市、弥渡县)为调查范围,采用夹夜法捕获野鼠,取肝组织压片镜检、肠内粪便作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病原学检测,其中一种方法检出阳性即判定为感染。结果共投放了8062个鼠夹,成功回收7893个,捕获1025只野鼠,其中1006只样本有效。捕获野鼠中涉及3目5科10属20种,以齐氏姬鼠332只(33.00%)、灰麝鼩191只(18.99%)、大绒鼠98只(9.74%)居多。野鼠密度平均为12.99%(1025/7893),各县间野鼠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04,P<0.05)。在5个县的49只野鼠中检出中华血吸虫,感染率为4.87%;其中永胜县、弥渡县野鼠中华血吸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4.41%、13.87%,各县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28,P<0.05);亚成年与成年鼠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6,P<0.05);KatoKatz法检出7种其他寄生虫虫卵,包括肝毛细线虫、膜壳绦虫、蛔虫、钩虫、鞭虫、肝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检出野鼠数分别为34、16、9、8、7、1、5只,感染率分别为3.38%、1.59%、0.89%、0.80%、0.70%、0.10%、0.50%;并存在混合感染(1.19%)。结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广泛存在野鼠感染中华血吸虫情况,且野鼠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血吸虫 野鼠 血吸虫病 云南
原文传递
2022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6
作者 王丽芳 孙佳昱 +5 位作者 张云 张宗亚 宋静 周济华 江华 杜春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75-479,共5页
目的分析2022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巩固上一阶段防治成果、实现下一阶段精准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巍山、洱源、永胜3县的6个行政村作为本年度省级风险评估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结合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近3年防治资料,现场... 目的分析2022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巩固上一阶段防治成果、实现下一阶段精准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巍山、洱源、永胜3县的6个行政村作为本年度省级风险评估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结合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近3年防治资料,现场进行螺情调查和野粪污染调查,综合分析评估云南省2022年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2020-2022年,巍山县同兴村、西山村,洱源县永乐村、新联村,永胜县胜利村、清河村的人群血吸虫病筛查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8%(79/3058)、5.19%(179/3449)、5.81%(215/3699)、3.36%(101/3005)、2.18%(16/733)、1.91%(13/681),血检阳性人群粪检均未发现阳性。2022年查出有螺面积67.75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7.71%,活螺密度为0.32只/0.11 m^(2)。本次现场调查共调查风险环境31处,捡获活螺2819只,全部螺组织进行核酸检测,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捡获野粪169份,其中犬粪69份(40.83%)、牛粪46份(27.22%)、羊粪40份(23.67%)、马属粪6份(3.55%)、人粪4份(2.37%)、猪粪4份(2.37%),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未检出毛蚴。结论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处于较低水平,但流行区中间宿主钉螺分布、野粪污染等疾病传播因素持续存在,潜在传播风险不容忽视,应继续强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钉螺控制并重的山区地区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消除疾病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野粪
原文传递
广西桂州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绪军 张宗亚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4年第1期89-96,12,共9页
桂州窑创烧于南朝晚期,盛于隋唐,衰于北宋,其创烧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广西地区已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中是罕见的。本文从产品类型、窑具与装烧技术、窑炉形制等三个方面对桂州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桂州窑在... 桂州窑创烧于南朝晚期,盛于隋唐,衰于北宋,其创烧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广西地区已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中是罕见的。本文从产品类型、窑具与装烧技术、窑炉形制等三个方面对桂州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桂州窑在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南朝至初唐时期受到了岳州窑的强烈影响,唐中晚期的繁荣与佛教的兴盛息息相关;装烧技术方面开创了岭南地区使用匣钵和垫托的先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窑具的形制逐渐简化,侧面反映了装窑效率的提高以及工匠控制火候能力的增强;龙窑的使用在广西地区属于首创,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渐向成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州窑 产品类型 装烧技术 窑炉形制
原文传递
云南省2021年血吸虫病风险监测 被引量:6
8
作者 沈美芬 杜春红 +8 位作者 宋静 王丽芳 孙佳昱 陈春琼 冯锡光 张宗亚 江华 周济华 董毅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评估云南省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以及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疫情的社会和环境变化因素等,2021年云南省选择3个省级和15个县级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具有代... 目的评估云南省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以及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疫情的社会和环境变化因素等,2021年云南省选择3个省级和15个县级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疫区村作为监测村。通过查阅收集监测村血吸虫病常规疫情监测资料,结合钉螺和野粪调查等风险监测,综合分析各监测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风险,对阳性钉螺、阳性野粪、居民感染、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等5项敏感指标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结果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7个属于传播阻断有螺县,其余均为消除县。在32个监测村共调查钉螺152447框,其中有钉螺3043框;捕获钉螺15895只,其中活钉螺15727只;累计查出有螺面积58.87 hm^(2),钉螺复现面积34.19 hm^(2),有螺框出现率2.00%,活螺平均密度0.1032只/0.11 m^(2);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未发现阳性钉螺。在14个流行县(市、区)的27个监测村中共捡获野粪1374份,来源以牛、狗、羊、马属动物、猪等为主,全部为阴性。疫情传播扩散风险评估,洱源县永乐村和永胜村,楚雄市智明村为Ⅱ级风险,其余均为Ⅲ级。结论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低,但传播扩散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风险监测,加大查灭螺力度和家畜的有效管理,才能持续巩固防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传播风险 云南省
原文传递
滇川山丘型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不同防治阶段主要传染源变化与控制效果回顾 被引量:1
9
作者 宋静 杜春红 +3 位作者 董毅 沈美芬 张宗亚 别双双 《医学动物防制》 2022年第4期370-373,共4页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病,其保虫宿主众多,包括人、牛、猪、羊、狗、马、鼠等几十种哺乳动物。因此,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在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复习及相关研究数据...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病,其保虫宿主众多,包括人、牛、猪、羊、狗、马、鼠等几十种哺乳动物。因此,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在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复习及相关研究数据,分析滇川山丘型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从防治初期(1950—1979年)、防治中期(1980—2003年)到综合治理时期(2004—2021年)的3个不同防治阶段主要传染源变化与控制效果,为确定下一步血吸虫病传染源防治重点,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川山丘型 日本血吸虫 防治阶段 传染源 控制效果
原文传递
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测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静 董毅 +5 位作者 杜春红 张宗亚 沈美芬 张云 周济华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1-351,共11页
目的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 目的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集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每个采集点采集约200只钉螺,随机选取其中30只成年钉螺(螺旋数6~7个),对钉螺的11个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2个钉螺样本群中,壳高最长的钉螺样本采自洱源县永乐村,为7.33 mm;最短的样本采自古城区东元村,为4.68 mm。壳顶角度最大的样本采自弥渡县蔡庄村,为59.47°;角度最小的样本采自洱源县前甸村,为41.40°;12个钉螺样本群的螺壳形态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075%,其中以外唇缘厚度变异系数最大,达29.809%。12个钉螺样本群间平均欧式距离为2.26,其中以洱源县前甸村和大理市五星村两地钉螺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小(0.26),以弥渡县蔡庄村和楚雄县苍岭村两地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大(8.1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2个钉螺样本群划分为3类:弥渡县蔡庄村钉螺样本群,楚雄县苍岭村钉螺样本群,洱源县前甸村、大理市五星村、永胜县杨伍村、祥云县小桥村、洱源县永乐村、大理市小岑村、南涧县安定村、古城区东元村、鹤庆县莲义村、巍山县甸中村钉螺样本群;3类样本群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壳顶角度和外唇缘厚度相关的主成分2上。结论 随采集点纬度逐渐减小,云南省12个钉螺样本群螺壳形态指标欧式距离及螺壳形态变异程度逐渐增加,壳顶角度可作为反映螺层成长过程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螺壳 形态学性状 欧氏距离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