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猫与世界——专访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张奇开
1
作者 胡静 张奇开 《中国西部》 2016年第10期88-91,共4页
9月1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首对动物大使命名暨2016全球首次大熊猫艺术巡展·中国成都站开展活动在成都博物馆新馆拉开帷幕。首对熊猫大使被命名为“启启(Qiqi)”“点点(Diandian)”。同时,来自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 9月1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首对动物大使命名暨2016全球首次大熊猫艺术巡展·中国成都站开展活动在成都博物馆新馆拉开帷幕。首对熊猫大使被命名为“启启(Qiqi)”“点点(Diandian)”。同时,来自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五个国家的六位知名艺术家的36件艺术作品也在艺术展区中精彩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大熊猫 特聘教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张奇 油画 专访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否定中的生存策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年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奇开 《油画艺术》 2017年第2期41-48,共8页
1997年6月7日,第10届卡塞尔文献展如期开幕.在文献展主展场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的希腊圆柱之间悬挂着这样一张广告:一个黑色的d字上重叠着一个红色的X.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生存策略 双重否定 卡塞尔文献展 油画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观看的时代风景:四次目击文献展
3
作者 张奇开 《艺苑》 2006年第2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文献 卡塞尔 女性艺术家 策展人 作品 博物馆 弗里德里 观念艺术 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观看的时代风景:四次目击文献展
4
作者 张奇开 《艺术生活》 2006年第5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卡塞尔 文献 女性艺术家 策展人 作品 博物馆 弗里德里 观念艺术 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来破解文献展
5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7年第4期4-9,共6页
"每五年重现一次,文献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当代艺术密码。"这是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展览前言中的一句话。并非是为了这一句话,但许许多多人经过长时间的旅途颠簸来到卡塞尔,也许就是为了能够破解文献展这个庞大文化... "每五年重现一次,文献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当代艺术密码。"这是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展览前言中的一句话。并非是为了这一句话,但许许多多人经过长时间的旅途颠簸来到卡塞尔,也许就是为了能够破解文献展这个庞大文化帝国的密码。飞机由北京出发,经过十个小时的高空穿行后,从寒冷的气流中降落下来。窗口望去,脚下是一片球状树冠植物组成的、一望无际的森林。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法兰克福 文献展 国际机场 卡塞尔 密码 当代艺术 破解 第十二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场: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中的档案馆
6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6年第3期66-71,共6页
知道卡塞尔文献展吗?作为五年一度的当代国际艺术大展,有人把它比喻成体育界的奥运会,有人把它说成影界的奥斯卡,有人杷它比喻成皇帝的新衣,这种说法也许是中国式的,是一个中国人被提问后找不到适当的解释方法时,作的一个机智的浅显易... 知道卡塞尔文献展吗?作为五年一度的当代国际艺术大展,有人把它比喻成体育界的奥运会,有人把它说成影界的奥斯卡,有人杷它比喻成皇帝的新衣,这种说法也许是中国式的,是一个中国人被提问后找不到适当的解释方法时,作的一个机智的浅显易懂的比喻,这个比喻的确巧妙地标示出了卡塞尔文献展在国际当代艺术中既学术又大众的影响力度和拤朔迷离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显易懂 国际当代艺术 奥运会 皇帝的新衣 卡塞尔文献展 影响力度 档案馆 比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骗术不到一步之差
7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5年第4期16-19,共4页
倘若你关心现代艺术,你就应该知道法国人马塞尔·杜桑。但请注意的是,他的伟大功绩,被人稍稍做了点手脚。1913年2月,美国纽约第69军团军械库举行了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会。这个展览轰动一时,遭到评论家和艺术家的猛烈批评。野兽派画家... 倘若你关心现代艺术,你就应该知道法国人马塞尔·杜桑。但请注意的是,他的伟大功绩,被人稍稍做了点手脚。1913年2月,美国纽约第69军团军械库举行了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会。这个展览轰动一时,遭到评论家和艺术家的猛烈批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作为一个特殊案例,受到各种各样的非议和辱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兽派 国际展览会 杜桑 画家马蒂斯 马塞尔 伟大功绩 美国纽约 法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家,是否需要教育?
8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3年第2期14-17,共4页
提到西方当代艺术教育,或许我们会认为它多少有点荒诞。它的荒诞之处是:西方教育者们普遍认为“当代艺术”无法“教育”,既然如此,为什么几乎所有西方职业艺术家又产生于艺术学院?在西方的艺术院校里因为教学准则和目标缺失,已经无法建... 提到西方当代艺术教育,或许我们会认为它多少有点荒诞。它的荒诞之处是:西方教育者们普遍认为“当代艺术”无法“教育”,既然如此,为什么几乎所有西方职业艺术家又产生于艺术学院?在西方的艺术院校里因为教学准则和目标缺失,已经无法建立完整的当代艺术教学方法。在没有基本标准又瞬息万变的当代艺术境况中,谁也估计不到教学的最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当代艺术 艺术院校 目标缺失 教学方法 教育者 教学准则 荒诞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目击卡塞尔文献展
9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2年第3期14-21,共8页
“什么是Documenta?”十年前一位德国朋友这样向我解释。Documenta,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文献展”。由此文献展在我的记忆中刻下了再也抹不去的印迹和唤起了我无法忍耐的好奇心。十年前的中国对文献展还鲜为人知。1992年6月13日,我关注已... “什么是Documenta?”十年前一位德国朋友这样向我解释。Documenta,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文献展”。由此文献展在我的记忆中刻下了再也抹不去的印迹和唤起了我无法忍耐的好奇心。十年前的中国对文献展还鲜为人知。1992年6月13日,我关注已久的文献展按预定时间在卡塞尔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展 卡塞尔 预定时间 DOCUMENT 十年 好奇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卡塞尔文献展50年”
10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7年第1期18-21,共4页
中国西部重庆,年末的天气灰暗而潮湿。2007年12月12日的夜晚,一种人类活动完全改变了自然界设置的阴冷气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前灯火辉煌又人潮涌动,这里正在举办"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50 Year Documenta-Archiv... 中国西部重庆,年末的天气灰暗而潮湿。2007年12月12日的夜晚,一种人类活动完全改变了自然界设置的阴冷气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前灯火辉煌又人潮涌动,这里正在举办"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50 Year Documenta-Archive in Motion)的开幕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美术学院 卡塞尔文献展 档案馆 美术馆 开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艺术:地球上的刻痕
11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4年第2期9-11,共3页
1995年夏天,我住在柏林,在一片草地铺就的广场上,看见一对夫妇被激动不已的人群追逐着。为了他们的安全,警察们挽着手把他们围上一个临时搭建的观望台。然后,他们一如政治领袖那样站在台上,向广场中黑压压的崇拜者挥手致意。对面,是被... 1995年夏天,我住在柏林,在一片草地铺就的广场上,看见一对夫妇被激动不已的人群追逐着。为了他们的安全,警察们挽着手把他们围上一个临时搭建的观望台。然后,他们一如政治领袖那样站在台上,向广场中黑压压的崇拜者挥手致意。对面,是被这对夫妇耗资2000多万马克包裹起来的德国国会大厦——希特勒曾经在这里工作、检阅并制造了震惊国际社会的纵火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领袖 纵火案 场景艺术 希特勒 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在主义--与欲望签约
12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3年第3期74-75,共2页
近日,"欲望"一词被艺术界频繁使用,为了严正视听.翻开词典找到"欲望"词条,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词典必定是词典,它的解释真使人无话可说.不过.词典并非法律.对词的偏离使用,是个人的权利;然而.假... 近日,"欲望"一词被艺术界频繁使用,为了严正视听.翻开词典找到"欲望"词条,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词典必定是词典,它的解释真使人无话可说.不过.词典并非法律.对词的偏离使用,是个人的权利;然而.假设把"欲望"放进艺术中去发酵.也许更便于我们的视觉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话可说 词典 艺术界 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的艺术卖给谁
13
作者 张奇开 《当代美术家》 2006年第1期50-54,共5页
德国,一个多雪的冬天,我和一个朋友拜访了德累斯顿的一个乡村木匠。这个木匠和千万个鞋匠、铁匠和泥瓦匠一样住在一个照中国人的标准,可以称为“别墅”的独立建筑里。一进门,温暖的室内温度就驱散了我们彻骨透心的寒冷,客厅壁炉跳跃的... 德国,一个多雪的冬天,我和一个朋友拜访了德累斯顿的一个乡村木匠。这个木匠和千万个鞋匠、铁匠和泥瓦匠一样住在一个照中国人的标准,可以称为“别墅”的独立建筑里。一进门,温暖的室内温度就驱散了我们彻骨透心的寒冷,客厅壁炉跳跃的火焰立即抚平了我们在雪地上步行了两小时后的劳顿和不安。坐下后,主人为我们沏上红茶,并送上配茶用的蛋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累斯顿 多雪的冬天 室内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乱麻时代的图像际遇——钟飙艺术
14
作者 张奇开 《中国艺术》 2006年第1期14-23,共10页
自波普艺术产生以来,艺术就进入了流行时代,大众被裹助讲艺术家们设置的图形圈套之中。它迪:沃霍、波伊斯、克利斯朵创造的视觉景观在西方几乎是人人皆知,而在中国却适得其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一路闯过来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 自波普艺术产生以来,艺术就进入了流行时代,大众被裹助讲艺术家们设置的图形圈套之中。它迪:沃霍、波伊斯、克利斯朵创造的视觉景观在西方几乎是人人皆知,而在中国却适得其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一路闯过来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当代艺术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艺术 际遇 图像 现实主义 90年代 政治波普 艺术样式 艺术家 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否定中的生存策略
15
作者 张奇开 《美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92,共3页
1997年6月7日,第10届卡塞尔文献展如期开幕。在文献展主展场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的希腊圆柱之间悬挂着这样一张广告:
关键词 生存策略 双重否定 卡塞尔文献展 博物馆 展场
原文传递
不务正业的视觉文本——田太影像
16
作者 张奇开 《大艺术》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不务正业的法国画家达盖尔于1839年公布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人类有了把世界的面貌和自己的影像既方便又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的照相机。不可一世的摄影术引起的是一场恐慌——画家们以为末日已经来临... 不务正业的法国画家达盖尔于1839年公布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人类有了把世界的面貌和自己的影像既方便又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的照相机。不可一世的摄影术引起的是一场恐慌——画家们以为末日已经来临,绘画事业立即就会全面崩溃。他们开始诅咒这个无事生非的同行。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摄影术只是一门技术上的革命,它无法取代艺术,当它想独立出来把一张照片提升为作品时,它还必须借助绘画在上千年的历程中总结出蒙骗人的眼睛的有效经验:构图、比例、取舍、虚实、光影等等。为此,在上个世纪初还诞生了"绘画摄影"这个像绘画随从般的流派。照相术终于和画家们和解了,并心甘情愿地投身进艺术的怀抱,成为绘画晷齿相依的兄弟,冠名为"摄影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盖尔 摄影艺术 摄影术 研究成果 人的眼睛 塞尚 照相术 高更 现代中国 摄影者
原文传递
证伪危言
17
作者 张奇开 《全球商业经典》 2015年第3期152-158,共7页
"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没有统一的写作宗旨和组织形式,他们只隶属于一个落拓不羁、愤世嫉俗而又自甘沉沦的年轻文学群落。他们的出现并非孤立,而是映照了第二次世... "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没有统一的写作宗旨和组织形式,他们只隶属于一个落拓不羁、愤世嫉俗而又自甘沉沦的年轻文学群落。他们的出现并非孤立,而是映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失望、怀疑与迷惘的精神状况。1955年在旧金山的一次朗诵会上,美国现代派诗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朗诵了他的长诗《嚎叫》,获得了轰动性成功。这首疯狂的诗歌被点赞为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以此奠定了金斯堡作为"垮掉的一代"不可替代的代表地位。从此之后,"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力再也不囿于文学圈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掉的一代” 金斯堡 文学流派 现代派诗人 证伪 朗诵会 四十年代 轰动性 桀骜不逊 LITERARY
原文传递
生命体验与艺术困境——关于范娅萍的绘画
18
作者 张奇开 《东方艺术》 2015年第7期38-45,共8页
无需更多地去了解艺术家范娅萍,如果有机会走进她的工作室,那里的气氛就已经提供了一个能清晰描述她的视觉场景。近1000平米的两层楼工作室因为她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而使它显得凌乱无序、气焰嚣张,经常令来访者感到难有插足之地。满眼... 无需更多地去了解艺术家范娅萍,如果有机会走进她的工作室,那里的气氛就已经提供了一个能清晰描述她的视觉场景。近1000平米的两层楼工作室因为她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而使它显得凌乱无序、气焰嚣张,经常令来访者感到难有插足之地。满眼都是堆积如山的画框、画布、画册、画笔、颜料,书籍,以及完成和未完成的装置、雕塑和架上绘画作品。在这里,能看得出艺术家对艺术无法克制的炽热尺度;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 两层楼 家范 布面油画 女权主义 超现实主义 波洛克 画框 女性艺术家 中国艺术家
原文传递
“我们所到之处都变成博物馆”——艺术家爱娃和阿德勒
19
作者 张奇开 《书城》 2004年第3期90-93,共4页
柏林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轰然崩裂。154公里长的围墙被愤怒而又欢跃的人群碎尸万段。后来,小商小贩把它们捡起来放进小小的玻璃棺盒里,写上"柏林墙,生于1961年8月13日,殁于1989年11月9日,享年28岁"这段墓志铭,使其修饰成一... 柏林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轰然崩裂。154公里长的围墙被愤怒而又欢跃的人群碎尸万段。后来,小商小贩把它们捡起来放进小小的玻璃棺盒里,写上"柏林墙,生于1961年8月13日,殁于1989年11月9日,享年28岁"这段墓志铭,使其修饰成一种记忆,永无休止地卖给全世界到柏林来东张西望的旅游者。谁能预见一堵墙的倒塌改变了世界——冷战结束了。后冷战的德国发生了系列变化:东西德合并;货币统一;波茨坦协定失效;盟军管制解除;银根紧缩;难民潮汹涌;犯罪分子猖獗;失业率上升;新纳粹复苏;德国队获欧洲足球联赛冠军;出现了两个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勒 博物馆 艺术家 柏林墙 波茨坦协定 德国 艺术界 足球联赛 货币统一 墓志铭
原文传递
培根和他的画室
20
作者 张奇开 《书城》 2003年第9期92-95,2,共5页
有一段时间,在柏林街头、地铁和公共汽车站到处都张贴着一张告示,黑白印刷套上红色标题,上部分是一个男人的肖像画,下部分有一个声明:这张肖像已经遗失,不明去向,如有人为失主提供可靠线索,将得到酬金30万马克。然后是联系人电话号码。3... 有一段时间,在柏林街头、地铁和公共汽车站到处都张贴着一张告示,黑白印刷套上红色标题,上部分是一个男人的肖像画,下部分有一个声明:这张肖像已经遗失,不明去向,如有人为失主提供可靠线索,将得到酬金30万马克。然后是联系人电话号码。30万马克!这是一笔很大的款项,它相当于一个超市营业员10年的总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根 弗洛伊德 画室 肖像画 艺术家 公共汽车站 世界级 黑白印刷 存在主义 电话号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