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pr1/PPE68穿梭质粒构建及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探讨
1
作者 张壮苗 杨春 +5 位作者 靳志栋 何永林 徐蕾 王静娴 董志玲 李岱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构建Ipr1/PPE68共表达穿梭质粒pBIPO(pBud-Ipr1-PPE68-OriM),探讨其诱导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征。方法将Ipr1基因和PPE68编码序列以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复制子OriM分别插入质粒pBudCE4.1的多克隆位... 目的构建Ipr1/PPE68共表达穿梭质粒pBIPO(pBud-Ipr1-PPE68-OriM),探讨其诱导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特征。方法将Ipr1基因和PPE68编码序列以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复制子OriM分别插入质粒pBudCE4.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共表达穿梭质粒pBIPO,经酶切测序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用其免疫BALB/c小鼠,于末次免疫后2w处死小鼠,ELISA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lgG2a、IL-12及IFN-γ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细胞数量,MTT法检测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同时观察肺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酶切测序鉴定PPE68和Ipr1基因序列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blotting鉴定PPE68和Ipr1蛋白表达成功。质粒pBIPO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的lgG2a、IFN-γ及IL-12水平与CD4+和CD8+T细胞表达均呈现出有意义的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与BC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脾组织未见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构建DNA疫苗(pBIPO),该疫苗能够有效诱导BALB/c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其抗MTB的免疫保护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B Ipr1 PPE68 DNA疫苗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r1/PPE68重组BCG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探讨
2
作者 张壮苗 杨春 +4 位作者 徐蕾 何永林 王静娴 董志玲 杨静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目的构建Ipr1/PPE68重组卡介苗(Recombinant BCG,rBCG),探讨其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将Ipr1和PPE68基因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制子OriM分别插入pBudCE4.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共表达穿梭质粒pBIPO... 目的构建Ipr1/PPE68重组卡介苗(Recombinant BCG,rBCG),探讨其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将Ipr1和PPE68基因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制子OriM分别插入pBudCE4.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共表达穿梭质粒pBIPO,将其电转入BCG,构建Ipr1/PPE68-rBCG并将rBCG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IgG2a、IL-12、IFN-γ及IL-4的水平、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和CD4+和CD8+T细胞数量,同时观察脾、肺荷菌量及脾、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酶切测序及菌落PCR鉴定Ipr1和PPE68以及OriM基因序列与理论值相符,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Ipr1和PPE68蛋白成功表达。Ipr1/PPE68-rBCG免疫小鼠后,血清中的IgG2a和IL-12水平及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与BCG组相比没有显著意义;IFN-γ水平显著低于BCG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别IL-4的水平差异均不明显。脾、肺荷菌实验未见菌落生长,肺、脾组织未见病理学改变。结论成功构建Ipr1/PPE68-rBCG,该重组BCG能诱导BALB/C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Ipr1/PPE68重组BCG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靳志栋 何永林 +4 位作者 徐蕾 佘茜 张壮苗 杨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7-910,共4页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Mtb)PPE68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观察PPE68基因在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的表达。方法:将MtbPPE68基因克隆亚至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PPE68。以真核表...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tuberculosis,Mtb)PPE68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观察PPE68基因在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的表达。方法:将MtbPPE68基因克隆亚至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中,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PPE68。以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PPE68体外转染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在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检测PPE68基因的表达。结果: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所切下的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注录的PPE68基因序列一致。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在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检测PPE68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PE68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PPE68,并在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得到了成功表达。为对其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及免疫保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B PPE68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udCE4.1/PPE68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产生Th1免疫应答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静娴 徐蕾 +4 位作者 何永林 张壮苗 董志玲 冯鑫 杨春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8-211,216,共5页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PPE68 DNA疫苗,并探讨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Th1免疫应答。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和复制子OriM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中构建穿梭质粒,并用其免疫Balb/c小鼠,于第3次免疫后2周处死小鼠,分别检测免疫...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PPE68 DNA疫苗,并探讨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Th1免疫应答。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和复制子OriM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中构建穿梭质粒,并用其免疫Balb/c小鼠,于第3次免疫后2周处死小鼠,分别检测免疫小鼠血清IgG2a水平、IFN-γ和IL-12水平;特异性蛋白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状态;小鼠肺、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PPE68 DNA疫苗免疫小鼠后血清中的IgG2a水平、IFN-γ和IL-12均有意义的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显著。脾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PPE68DNA疫苗可有效诱导小鼠Th1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其抗MTB的免疫保护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PPE68 DNA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地区常见风湿病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张壮苗 黄万里 +2 位作者 高方颖 彭志翔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35期157-159,共3页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常见风湿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该地区风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分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三亚市7个区域的≥16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统计风湿病阳性率、确诊率、...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常见风湿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该地区风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分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三亚市7个区域的≥16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统计风湿病阳性率、确诊率、类型分布,分析风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调查了1917名居民,其中有风湿病症状者312例,阳性率为16.28%;经过临床诊断,确诊风湿病者156例,确诊率为8.14%。各区域阳性率和确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6例风湿病患者中骨关节炎占比最高。风湿病组女性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高于非风湿病组(P<0.05)。女性、高龄、高BMI及腰臀比是风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三亚地区风湿病患者以骨关节炎最为常见,女性、高龄、高BMI及腰臀比是影响风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三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壮苗 邓黎黎 +2 位作者 麦盛始 黎海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629-1632,1646,共5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DCE-MR...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进行检测,对照组使用多层螺旋CT检测。比较两组平扫CT值、增强峰值、强化增值;比较两组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BV)、血流量(BF)数值;比较两组血浆空间容积分数(V_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对比剂从血浆渗漏至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转运常数(K~(trans))、对比剂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返回至血浆空间速率常数(K_(ep))。结果 观察组平扫C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增强峰值、强化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TT、PS、BV、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_e、V_p、K~(trans)、K_(ep)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DCE-MRI和多层螺旋CT联合检测对诊断胃癌的价值,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测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测,对胃癌患者具有明显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618靶向SOCS1对肝癌患者中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壮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913-2918,共6页
目的:探究miR-618靶向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对肝癌患者中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我院58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诱导分离DC。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用来验证... 目的:探究miR-618靶向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对肝癌患者中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我院58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诱导分离DC。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用来验证miR-618与SOCS1的靶向调控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DC诱导期间miR-618表达。诱导后的DC进行miR-618过表达或SOCS1沉默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中CD13、CD33、CD11c、HLA-DR、CD86、CD4表面抗原。ELISA检测各组DC中TNF-γ、IL-6和IFN-α分泌水平。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DC迁移能力。结果:在DC诱导期间,miR-618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618能够靶向抑制SOCS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DC经miR-618过表达或SOCS1沉默后,CD13、CD33、CD11c、HLA-DR、和CD86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5),但CD4阳性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miR-618 mimic组和SOCS1 shRNA组DC表达TNF-γ、IL-6和IFN-α显著增强且DC迁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miR-618通过靶向SOCS1来促进肝癌患者中DC活化,增强其免疫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iR-618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整合素β1对大肠癌细胞的西妥昔单抗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壮苗 邓黎黎 +1 位作者 马丽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2272-2278,共7页
目的:探讨下调整合素β1(ITGB1)对大肠癌细胞的西妥昔单抗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ITGB1的表达。通过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大肠癌LS174T细胞中ITGB1的表达,将... 目的:探讨下调整合素β1(ITGB1)对大肠癌细胞的西妥昔单抗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大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ITGB1的表达。通过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大肠癌LS174T细胞中ITGB1的表达,将大肠癌LS174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siRNA组、ITGB1-siRNA组、西妥昔单抗组、ITGB1-siRNA+西妥昔单抗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值,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Hedgehog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结果:大肠癌组织中ITGB1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TGB1-siRNA组和西妥昔单抗组细胞增值活性降低(P<0.05),G2/M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量升高,Bcl-2表达量降低(P<0.05);与ITGB1-siRNA组和西妥昔单抗组相比,ITGB1-siRNA+西妥昔单抗组细胞增值活性降低(P<0.05),G2/M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量升高,Bcl-2表达量降低(P<0.05)。ITGB1-siRNA组和西妥昔单抗组SHh、Gli1、Ptch1、c-Myc蛋白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ITGB1-siRNA+西妥昔单抗组SHh、Gli1、Ptch1、c-Myc蛋白表达量低于ITGB1-siRNA组和西妥昔单抗组(P<0.05)。结论:ITGB1表达下调可增强大肠癌细胞对西妥昔单抗的化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1 大肠癌 西妥昔单抗 化疗敏感性 HEDGEHOG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对老年AML患者血清VEGF、TSGF、TGF-β1、免疫功能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邓黎黎 张壮苗 +3 位作者 梅瑜 颜榕辛 罗伟 李洪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09-2112,共4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免疫功能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AML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免疫功能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AML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标准的CAG方案,观察组实施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比较两组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期、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OR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17.2个月)与对照组(1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血清VEGF、TSGF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CD3^(+)、CD4^(+)、CD8^(+)水平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CD3^(+)、CD4^(+)、CD8^(+)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老年AML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TSGF、TGF-β1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低剂量CAG方案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清因子 免疫功能 生存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青蒿素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丽辉 +1 位作者 邓黎黎 张壮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8-1434,共7页
目的:探究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潜在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HA(0、12.5、25、50和100μmol/L)分别处理DLBCL细胞OCI-Ly7,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随后,将OCI-Ly7细胞分为5... 目的:探究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潜在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DHA(0、12.5、25、50和100μmol/L)分别处理DLBCL细胞OCI-Ly7,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随后,将OCI-Ly7细胞分为5组:DHA 0、25、50、100μmol/L和DHA(100μmol/L)+Colivelin(STAT3激活剂),流式分选乙醛脱氢酶(ALDH)阳性细胞,检测干细胞成球能力,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析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及Janus激酶2(JAK2)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DHA对OCI-Ly7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与对照组比较,DHA 50μmol/L组和100μmol/L组OCI-Ly7细胞的干细胞样特性、侵袭和迁移被明显抑制,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DHA25μmol/L组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加入Colivelin明显逆转了DHA对OCI-Ly7细胞的干细胞样特性、侵袭和迁移的抑制,并显著上调p-STAT3蛋白表达。结论:DHA对DLBCL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激活从而抑制DLBCL细胞的干细胞样特性、侵袭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二氢青蒿素 乙醛脱氢酶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与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伟 张壮苗 +2 位作者 邓黎黎 羊章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164-4167,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与辅助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关系。方法57例老年SLE感染患者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SLE感染组30例和SLE非感染组27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记录纳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SLE疾... 目的分析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与辅助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关系。方法57例老年SLE感染患者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SLE感染组30例和SLE非感染组27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记录纳入对象的性别、年龄和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入院第2天,检测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10、IL-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细胞因子与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细胞因子对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SLE非感染组血IL-2、TNF-α和IFN-γ/IL-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6、IL-10和IL-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感染组血IL-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6和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感染组血TNF-α、IL-6、IL-10和IFN-γ/IL-4明显高于SLE非感染组(P<0.05),IL-4明显低于SLE非感染组(P<0.05);老年SLE患者血TNF-α、IL-6、IL-10和IFN-γ/IL-4与感染呈明显正相关(r=0.476,0.352,0.287,0.324;均P<0.05),血IL-4与感染呈明显负相关(r=-0.318,P<0.05);血TNF-α、IL-6、IL-10、IL-4、IFN-γ/IL-4和联合检测诊断老年SLE患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81、0.812、0.730、0.688、0.683和0.942。结论老年SLE患者血TNF-α、IL-6、IL-10、IFN-γ/IL-4和IL-4水平与感染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均对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感染 辅助T细胞1 辅助T细胞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黎黎 +1 位作者 张壮苗 颜榕辛 《贵州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875-1878,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诊治老年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FP、AFP-L3、GP73及DCP表达及其与... 目的本研究对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诊治老年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FP、AFP-L3、GP73及DCP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以本院同期老年肝硬化患者(n=60)为对照。结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老年肝硬化组患者相比,老年肝癌患者组血清中AFP、AFP-L3、GP73及DC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FP、AFP-L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定位及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老年肝硬化组患者相比,老年肝癌患者组组织中AFP及AFP-L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随着AFP、AFP-L3、GP73及DCP蛋白表达升高,患者预后逐渐变差。结论AFP、AFP-L3、GP73及DCP蛋白在老年肝癌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异质体 异常凝血酶原 高尔基体跨膜蛋白73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通过激活Notch/NF-κB通路增强Vγ9Vδ2T细胞对套细胞淋巴瘤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黎黎 张壮苗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ZM)增强Vγ9Vδ2T细胞对套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帕米磷酸二钠和IL-2刺激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得到Vγ9Vδ2T细胞。给予BZM刺激后,溴乙啡锭二聚体-1(ethidium homodim...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BZM)增强Vγ9Vδ2T细胞对套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帕米磷酸二钠和IL-2刺激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得到Vγ9Vδ2T细胞。给予BZM刺激后,溴乙啡锭二聚体-1(ethidium homodimer-1,EthD-1)染色法检测Vγ9Vδ2T细胞对Maver细胞的杀伤效应;CD107a标记法检测Vγ9Vδ2T细胞的脱颗粒效应;CD25与CD69标记法检测Vγ9Vδ2T细胞的活化状况;ELISA法检测Vγ9Vδ2T细胞的TNF-α和IFN-γ的生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Vγ9Vδ2T细胞中Notch1和p-NF-κB水平。结果 BZM增强Vγ9Vδ2T细胞对Maver细胞的杀伤效应和增加Vγ9Vδ2T细胞的脱颗粒能力(CD107a表达增加)。BZM增强Vγ9Vδ2T细胞活化(CD25与CD69的表达增加)以及活化效应功能(TNF-α和IFN-γ的生成水平增加)。BZM能增强Vγ9Vδ2T细胞的Notch1/NF-κB信号(Notch1和p-NF-κB水平增加)。给予Notch1和NF-κB抑制剂处理Vγ9Vδ2T细胞,BZM的以上效应可被部分逆转。结论 BZM可通过Notch/NF-κB通路增强Vγ9Vδ2T细胞的活化,并进一步增强Vγ9Vδ2T细胞对Maver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Vγ9Vδ2T细胞 套细胞淋巴瘤 Notch/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白血病细胞NKG2D配体表达及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黎黎 +4 位作者 张壮苗 梅瑜 颜榕辛 罗伟 李洪芳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白血病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活性受体D(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 member D,NKG2D)配体表达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细胞,以不同浓度沙利度...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白血病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活性受体D(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 member D,NKG2D)配体表达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白血病细胞株HL-60、K562细胞,以不同浓度沙利度胺作用48h,并设置未经沙利度胺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沙利度胺对细胞的半抑制浓度(half-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NKG2D配体[MHC-I类链相关分子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chain-related protein A,MICA)、MICB]及人巨细胞病毒UL16蛋白的结合蛋白[(UL16-binding proteins,ULBPs:ULBP1、ULBP2、ULBP3)]表达情况,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沙利度胺对NK-92MI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沙利度胺干预HL-60、K562细胞,IC50分别为30.06、31.95μg/mL,且随着沙利度胺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MICB、ULBP1、ULBP2基因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MICA和ULBP3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MICB、ULBP1、ULBP2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MICA和ULBP3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效靶比分别为1:1、5:1、10:1时,与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组NK-92MI对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提高NKG2D配体MICB、ULBP1、ULBP2表达,提高HL-60、K562细胞对NK-92MI的杀伤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急性白血病 自然杀伤细胞 NKG2D配体 杀伤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筛查 结核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伟 +2 位作者 邓黎黎 张壮苗 羊章礼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329-332,共4页
目的:研究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cell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T-SPOT.TB)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选取48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 目的:研究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cell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T-SPOT.TB)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三亚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选取48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选取59例单纯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为风湿对照组,另外选取63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的T-SPOT.TB及结核抗体(TB-Ab)检查结果,对2种诊断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研究组T-SPOT.TB阳性率83.33%,TB-Ab阳性率50.00%,均高于风湿对照组(T-SPOT.TB阳性率6.78%,TB-Ab阳性率7.93%)及正常对照组(T-SPOT.TB阳性率15.25%,TB-Ab阳性率3.1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对风湿免疫合并结核感染诊断在灵敏度(83.33%)、特异度(95.08%)、约登指数(0.78)、阴性预测值(93.55%)及阳性预测值(86.96%)均优于TB-Ab的诊断。结论:T-SPOT.TB在风湿免疫患者合并结核感染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 风湿免疫性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沉默SOX4基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丽辉 +1 位作者 邓黎黎 张壮苗 《西部医学》 2020年第7期971-975,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技术(siRNA)沉默SOX4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siRNA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按转染质粒区别分为siRNA-SOX4组、siRNA-NC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S...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技术(siRNA)沉默SOX4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siRNA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按转染质粒区别分为siRNA-SOX4组、siRNA-NC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SOX4 mRNA,蛋白印迹法(WB)测定SOX4蛋白水平,噻唑蓝法(MTT)测定转染不同时间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癌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结果转染后siRNA-SOX4组SOX4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iRNA-NC组(P<0.05);转染后siRNA-SOX4组SOX4蛋白表达量为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iRNA-NC组(P<0.05);转染不同时间siRNA-SOX4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iRNA-NC组(P<0.05);转染后siRNA-SOX4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siRNA-NC组(P<0.05);转染后siRNA-SOX4组穿膜细胞比例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iRNA-NC组(P<0.05)。结论siRNA技术沉默SOX4基因可降低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促进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SOX基因 增殖 侵袭 凋亡 小干扰RNA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非布司他与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7
作者 羊章礼 罗伟 张壮苗 《北方药学》 2019年第7期101-102,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分别联合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82例患者分为两组,高剂量组41例应用非布司他80mg/d剂量联合别嘌呤醇治疗,低剂量组41例应用非布司他40mg/...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分别联合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82例患者分为两组,高剂量组41例应用非布司他80mg/d剂量联合别嘌呤醇治疗,低剂量组41例应用非布司他40mg/d剂量联合别嘌呤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素-1水平、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t=5.9323、3.4472、12.6908、9.1194,P=0.0000、0.0009、0.0000、0.0000),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后两项指标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843、0.1210,P=0.1002、0.0801);低剂量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低于高剂量组的26.83%(χ2=3.9980,P=0.0456)。结论:40mg/d、80mg/d剂量的非布司他联合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均能够明显改善血尿酸水平以及血管内皮素-1水平,提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比之下,较小剂量非布司他的应用能够减少治疗不良反应,更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痛风 非布司他 别嘌呤醇 剂量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羊章礼 罗伟 张壮苗 《北方药学》 2019年第8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临床接受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治疗药物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74例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别嘌醇治疗,观察组接受非布司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 目的:研究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临床接受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照治疗药物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74例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接受别嘌醇治疗,观察组接受非布司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高于对照组(t=2.0548,P=0.0435);观察组血尿酸水平达标率为81.08%,高于对照组的59.46%(χ^2=4.1399,P=0.041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低于对照组的21.64%(χ^2=4.1625,P=0.0413)。结论: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效果要优于别嘌醇,能够更明显改善肾功能,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肾功能不全 非布司他 别嘌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r1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免疫应答的探讨
19
作者 张壮苗 何永林 +4 位作者 徐蕾 王静娴 董志玲 李岱容 杨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8期952-955,共4页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Bud-Ipr1-OriM,探讨其诱导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为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方法将鼠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1(Intracellular pathogen resistance,Ipr1)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Bud-Ipr1-OriM,探讨其诱导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为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方法将鼠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1(Intracellular pathogen resistance,Ipr1)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复制子OriM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构建pBud-Ipr1-OriM表达质粒(Ipr1 DNA疫苗);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CG组、pBud-OriM组及pBud-Ipr1-OriM组,pBud-OriM组及pBud-Ipr1-OriM组经肌肉注射免疫相应的重组质粒,BCG组经背部皮内注射BCG,每隔2周注射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2周,处死小鼠,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2和IFNγ的水平;取脾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和CD8+T细胞数量,同时观察肺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ud-Ipr1-OriM(Ipr1 DNA疫苗)构建成功;pBud-Ipr1-OriM组免疫小鼠血清中IL-12水平及小鼠脾组织中CD4+和CD8+T细胞数量均高于其他组,肺脾组织未见病理学改变。结论 Ipr1 DNA疫苗能有效诱导BALB/c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为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基因 DNA疫苗 结核分枝杆菌 免疫应答
原文传递
PPE68/Ipr1真核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靳志栋 +4 位作者 何永林 徐蕾 佘茜 张壮苗 杨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10-413,共4页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和小鼠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1(Intracellular pathogen resistance 1,Ipr1)的真核共表达质粒,并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和小鼠Ipr1基因分别亚克隆至含多启动子的共表达... 目的构建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和小鼠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1(Intracellular pathogen resistance 1,Ipr1)的真核共表达质粒,并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表达。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和小鼠Ipr1基因分别亚克隆至含多启动子的共表达载体pBudCE4.1中,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68-Ipr1,转染RAW264.7细胞,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PE68和Ipr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Bud68-Ipr1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插入的PPE68和Ipr1基因片段序列正确;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后,PPE68和Ipr1基因进行了转录和表达,基因编码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7 000和50 000。结论已成功构建了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68-Ipr1,并在RAW264.7细胞中获得表达,为PPE68/Ipr1重组BCG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PPE68 胞内病原体抗性基因1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