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脑缺血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圣旭 步星耀 +4 位作者 程培训 刘猛 姜金豆 李志营 张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267-4271,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联合外科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预后。目的:分析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干预,其他3组分别行外科手...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联合外科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预后。目的:分析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干预,其他3组分别行外科手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或联合治疗。结果与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坏死面积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外科手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BrdU、BDNF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5)。结果显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可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抗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手术 骨髓 干细胞 动员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圣旭 步星耀 +1 位作者 李志营 刘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5293-5295,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自体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结果:原代...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自体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形态。结果:原代培养的BM-MSCs最佳贴壁时间为3 d,生长性状不一,呈散在圆形细胞群、散在梭形细胞群、克隆圆形细胞群、花带状细胞群、漩涡状细胞群,而传代培养的细胞,增殖速度较快,性状一致,排列规则,呈饱满的梭行。结论:通过体外非诱导培养获得的自体BM-MSCs,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病理学 干细胞/病理学 骨髓细胞/病理学 细胞 培养的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心脏房间隔和室间隔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圣旭 申彪 +9 位作者 赵文峰 陈志国 付明森 陈新歧 李雪丽 姬金兰 李银侠 宁守娟 陈现杰 马建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07-108,111,共3页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及位置关系,为临床心脏研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大体解剖法观测山羊房间隔的卵圆窝、室间隔膜部和肌部。结果 卵圆窝纵轴长9.6 3±2 .18mm,横轴长6 .85±1.5 4mm,卵圆窝中心点距冠...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及位置关系,为临床心脏研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大体解剖法观测山羊房间隔的卵圆窝、室间隔膜部和肌部。结果 卵圆窝纵轴长9.6 3±2 .18mm,横轴长6 .85±1.5 4mm,卵圆窝中心点距冠状窦口中点9.0 9±2 .10 mm,距三尖瓣隔侧瓣中点12 .81±2 .34mm,距二尖瓣前瓣中点8.94±2 .6 5 m m。卵圆窝上缘厚1.2 6±0 .5 0 mm,下缘厚1.80±0 .4 0 mm,前缘厚2 .39±1.78m m,后缘厚2 .2 9±0 .89mm。室间隔膜前部宽2 .94±1.13mm,中部宽4 .6 6±1.15 mm,后部长6 .13±1.4 1mm,后部宽9.6 2±1.83mm,下缘长15 .0 6±2 .6 3m m。室间隔肌部上缘长37.6 3±4 .4 8m m,前缘长5 2 .84±6 .2 2 mm,后缘长33.77±2 .96 mm,厚度9.34±1.6 9m m。结论 山羊心脏房间隔和室间隔与成人相似,是心外科房间隔、室间隔修复材料的良好实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 室间隔 山羊心脏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圣旭 步星耀 +1 位作者 李志营 刘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3期5557-5559,共3页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外科学 脑缺血/外科学 间质干细胞移植 综述[文献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志营 步星耀 +7 位作者 张圣旭 梁庆华 李太平 陈书连 李六一 赵耀武 翟亚平 张永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3041-3044,共4页
目的:研究发现,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协同作用。实验拟验证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选择2003/2004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干细... 目的:研究发现,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协同作用。实验拟验证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选择2003/2004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心收治的7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男52例,女26例,年龄18-52岁。其中颈髓损伤12例,胸髓损伤46例,腰骶髓损伤20例,损伤1周至60个月。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要求采用该方法治疗。无菌条件下,自患者髂前上棘及髂后上棘通过骨髓穿刺抽取骨髓,分离、纯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患者自体腓肠神经作为周围神经移植供体,将自身腓肠神经应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神经,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于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然后用分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焊接移植的神经,对患者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术后给予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应用,疗程为1个月,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实验评估:通过电话随访和患者定时回医院复查的方式,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术前、术后和随访按国际截瘫医学会评分标准ASIA评分标准评分,评分的增高表示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的功能的恢复。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影像学等方面对比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除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原有症状改善情况,未出现明显不良毒副反应。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37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2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9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1例死亡;在随后的1年随访中,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一步恢复的趋势,无明显毒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联合周围神经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周围神经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比较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志营 步星耀 +3 位作者 张圣旭 刘猛 程培训 张永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5期8911-8916,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均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两...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均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两者的疗效与治疗机制是否存在区别还不清楚。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并以定性定量化指标评价。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4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40±10)g,用于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动物造模前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mg/(kg?d)×3d后抽取自体骨髓,体外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NYUImpactor制作脊髓损伤模型。9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动员移植组:应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20mg/(kg?d)×7d;手术移植组为损伤局部移植0.3mL(1×1010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给予相同体积(0.3mL)的生理盐水。各组均从术前3d开始,连续10d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mg/(kg?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检测伤后3d,1,2,4,8周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伤后1,2,4,8周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脊髓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判断脊髓损伤和恢复程度;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及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布表达。结果:①脊髓损伤后1,2,4,8周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BBB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脊髓损伤1,2,4,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降低(P<0.05~0.01),波幅均增高(P<0.05~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组织病理学显示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更少的空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瘢痕组织,较多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和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和手术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促进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两者对比,前者更为方便、无创,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动员移植 手术移植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基因组中Dof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与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智明 张圣旭 梁关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60-1270,共11页
Dof(DNA-binding with one zinc finger)锌指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多种代谢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Dof基因在马铃薯基因组中的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了马铃薯Dof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定... Dof(DNA-binding with one zinc finger)锌指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多种代谢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Dof基因在马铃薯基因组中的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了马铃薯Dof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和保守结构域进行了预测,分析了Dof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系列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马铃薯Dof转录因子家族由35个基因编码43个蛋白质;基因分布于除7号和12号染色体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STDOF蛋白长度在165~503个氨基酸之间,等电点介于4.72~10.04;系统发生分析表明,STDOF蛋白分为4个亚族;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St Dof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不同胁迫条件下,多数St Dof基因的表达也呈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研究为深入探讨St Dof基因的功能及在马铃薯的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Dof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申彪 付明森 +4 位作者 郭志坤 马建军 陈志国 张圣旭 陈现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观测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解剖结构,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山羊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结果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二尖瓣瓣环周长为47.00±7.39mm,前瓣的高... 目的观测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解剖结构,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山羊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结果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二尖瓣瓣环周长为47.00±7.39mm,前瓣的高度为7.93±2.03mm,宽度为21.58±4.17mm,后瓣的高度为9.89±1.90mm;宽度分别为20.61±4.22mm;前乳头肌起始点至前瓣、后瓣和后内侧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5.06±1.71,3.19±1.11,1.25±0.48;后乳头肌起始点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前外侧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4.50±1.88,4.16±1.84,1.32±0.54。结论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结构与人类相似,但形态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复合体 应用解剖学研究 山羊 心脏 二尖瓣瓣环 比较解剖学 乳头肌 解剖结构 形态结构 解剖方法 腱索 前瓣 后瓣 特异性 观测 高度 宽度 起始 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心腔双隔缘肉柱的3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建军 申彪 +2 位作者 陈志国 岳学强 张圣旭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心腔 右心室 心脏 骨骼 观测研究 发现 纤维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损伤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步星耀 张峰 +2 位作者 张圣旭 李志营 刘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7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e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0例,随机分成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和MSCs移植治疗组。在1w后分别经颈外动脉将标记5-溴...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拴法制作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e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0例,随机分成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和MSCs移植治疗组。在1w后分别经颈外动脉将标记5-溴脱氧尿嘧啶(Brdu)的2×106MSCs悬液和等体积PBS液植入脑缺血大鼠体内。术后每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w、2w、3w、4w分别取受损伤脑组织,HE染色,并在不同时间点行体感诱发电位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MSCs移植治疗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W:9.77±2.54;2W:7.31±1.88;3W:6.97±2.46;4W:4.89±1.14)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1W:15.78±2.65;2W:14.42±3.23;3W:11.42±3.30;4W:9.82±2.19)(P<0.05);与PBS对照组相比,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MSCs治疗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数量减少,水肿明显减轻,体感诱发电位在各时间点恢复显著(P<0.05);MSCs治疗组各时间点在梗塞半球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对侧半球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大脑皮质、皮质下和海马等处,在血管内皮细胞处也可见到Brdu阳性细胞;MSCs治疗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在2W、3W、4W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动脉移植MSCs可在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分泌BDNF等神经保护性因子,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损伤 骨髓间质干细胞 移植 神经营养因子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脊髓损伤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金豆 步星耀 +2 位作者 程培训 李志营 张圣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SCI患者分别采用BMSCs动员、移植联合辛伐他汀、单独辛伐他汀治疗以及常规治疗。测定各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并行Barthel指...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SCI患者分别采用BMSCs动员、移植联合辛伐他汀、单独辛伐他汀治疗以及常规治疗。测定各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并行Barthel指数和ASIA评分,神经电生理及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动员及移植组患者ASIA评分和Barthel指数以及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分别显著高于其它2组(P<0.05)。未出现1例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自体BMSCs联合辛伐他汀治疗SCI,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是治疗SCI安全有效方法。自体BMSCs动员较手术移植更简便、无创,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移植 动员 辛伐他汀 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万宏 吴恒浩 +2 位作者 田卫平 张圣旭 郑占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2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我科2008-08-2011-10期间收治的105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同时发病半年后随...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我科2008-08-2011-10期间收治的105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同时发病半年后随访,进行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研究患者不同时间点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4、0.948、0.521、0.541、0.597、0.733。结论 (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3h、6h、24h、72h、1周、2周的GC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GCS评分应作为其估计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2)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6h的GCS评分与其GOS评分相关系数最大,提示必要时发病后6h内复查头颅CT,观察是否有再出血及颅内其他情况变化,以便早期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GCS GOS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学观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明森 马建军 +9 位作者 赵文峰 申彪 陈志国 张圣旭 陈新歧 李雪丽 姬金兰 李银侠 宁守娟 陈现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解剖结构 ,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 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山羊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结果 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 ,二尖瓣瓣环周长为 4 7.0 0± 7.39...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解剖结构 ,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 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山羊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结果 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 ,二尖瓣瓣环周长为 4 7.0 0± 7.39mm ,前瓣的高度为 7.93± 2 .0 3mm ,宽度为 2 1.5 8± 4 .17mm ,后瓣的高度为 9.89± 1.90mm ;宽度分别为 2 0 .6 1± 4 .2 2mm ;前乳头肌起始点至前瓣、后瓣和后内侧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 5 .0 6± 1.71,3.19± 1.11,1.2 5± 0 .4 8;后乳头肌起始点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前外侧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 4 .5 0± 1.88,4 .16± 1.84 ,1.32± 0 .5 4。结论 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各结构与人类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复合体 大体解剖学 心脏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烟雾病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金豆 步星耀 +4 位作者 程培训 周长江 张圣旭 刘猛 李志营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第7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9例烟雾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选择分为:A组,间接血运重建治疗对照组27例;B组,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组32例。测定各... 目的探讨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9例烟雾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选择分为:A组,间接血运重建治疗对照组27例;B组,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组32例。测定各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并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 index)、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等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提高,B组分别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A组(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烟雾病,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是烟雾病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 动员 辛伐他汀 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肺静脉心肌袖的组织学观察
15
作者 陈现杰 方玉娟 +5 位作者 李雪娟 张圣旭 耿荣萍 刘红军 张剑凯 文小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90-592,共3页
目的对猪肺静脉心肌袖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寻找可能引起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形态学基础。方法成年家猪肺静脉心肌袖取白12只家猪心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猪肺静脉心肌袖组织分2-3层,随肺静脉的延续逐渐由环行变为斜行... 目的对猪肺静脉心肌袖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寻找可能引起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形态学基础。方法成年家猪肺静脉心肌袖取白12只家猪心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猪肺静脉心肌袖组织分2-3层,随肺静脉的延续逐渐由环行变为斜行、纵行,在末端由结缔组织分隔包绕,呈卷曲散在分布。结论猪肺静脉心肌袖组织在肺静脉壁上的特征性分布,为局灶性房颤的发生提供了形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心肌袖 心房纤颤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心脏房间隔、室间隔的观测及解剖学特征
16
作者 申彪 马建军 +4 位作者 郭志坤 张圣旭 陈志国 付明森 陈现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为心脏研究提供比较解剖学资料。方 法 用大体解剖法观测山羊房间隔的卵圆窝、室间隔膜部和肌部。结果 卵圆窝纵轴长9.63±2.18mm,横 轴长6.85±1.54mm,卵圆窝中...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为心脏研究提供比较解剖学资料。方 法 用大体解剖法观测山羊房间隔的卵圆窝、室间隔膜部和肌部。结果 卵圆窝纵轴长9.63±2.18mm,横 轴长6.85±1.54mm,卵圆窝中心点距冠状窦口中心点9.09±2.10mm,距三尖瓣隔侧瓣中点12.81±2.34 mm,距二尖瓣前瓣中点8.94±2.65mm。卵圆窝上缘厚1.26±0.50mm,下缘厚1.80±0.40mm,前缘厚2.39 ±1.78mm,后缘厚2.29±0.89mm。室间隔膜前部宽2.94±1.13mm,中部宽4.66±1.15mm,后部长6.13 ±1.41mm,后部宽9.62±1.83mm,下缘长15.06±2.63mm。室间隔肌部上缘长37.63±4.48mm,前缘长 52.84±6.22mm,后缘长33.77±2.96mm,厚度9.34±1.69mm。结论 山羊心脏房间隔和室间隔与成人相 似,是心外科房间隔、室间隔修复的良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房间隔 心脏 冠状窦 心外科 前部 三尖瓣 中点 目的观 位置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心脏三尖瓣复合体的解剖学特征
17
作者 申彪 陈志国 +7 位作者 马建军 付明森 陈新奇 张圣旭 李雪丽 姬金兰 李银霞 陈现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三尖瓣复合体形态特征 ,为心脏研究和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  1 0 %甲醛固定的山羊心脏 1 0 5例 ,解剖并观测三尖瓣复合体 ,保留隔缘肉柱和羊心腔特有结构。结果 山羊心脏三尖瓣复合体前瓣、后瓣 ,隔侧瓣的高度... 目的 观测山羊心脏三尖瓣复合体形态特征 ,为心脏研究和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  1 0 %甲醛固定的山羊心脏 1 0 5例 ,解剖并观测三尖瓣复合体 ,保留隔缘肉柱和羊心腔特有结构。结果 山羊心脏三尖瓣复合体前瓣、后瓣 ,隔侧瓣的高度分别为 :8 4 3± 2 0 0mm、8 1 3± 1 90mm、7 6 8± 2 .1 0mm ;宽度分别为 :1 4 0 3± 3 1 6mm、1 4 35± 2 70mm、1 6 78± 3 4 6mm。前乳头肌腱索总条数为 :7 79± 1 72。后群乳头肌腱索条数为 :7 4 2± 2 1 7,后群乳头肌的个数为 2 36± 0 92。隔侧群乳头肌腱索总条数为 :1 0 4 2± 2 4 9,隔侧群乳头肌的个数为 4 0 5± 1 4 4。隔缘肉柱的长度为 9 5 3± 3 4 6mm。结论 山羊心脏三尖瓣复合体和人类心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心脏 三尖瓣复合体 解剖学特征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老年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吴恒浩 申娟茹 +5 位作者 王景波 张圣旭 宋振 曹廷亮 杨文涛 张万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钻孔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75岁以上小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5岁以上小脑出血患者89例,根据患者意愿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并分为穿刺组42例(采用CT引导钻孔血肿穿刺... 目的探讨CT引导钻孔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75岁以上小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5岁以上小脑出血患者89例,根据患者意愿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并分为穿刺组42例(采用CT引导钻孔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治疗)和开颅组47例(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出血量、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存活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2组患者年龄、男性、GCS、术前出血量、术后24 h再出血发生率、术后3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ICU住院时间、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开颅组[(7.10±1.43)d vs(8.87±1.39)d,P=0.000;4.76%vs 19.15%,P=0.040]。术后随访3个月,穿刺组存活患者(39例)mRS评分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存活患者(42例),mRS评分低于开颅组存活患者(P<0.05)。结论CT引导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75岁以上小脑出血患者能降低手术感染率,改善预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创伤性 预后 CT引导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同位素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
19
作者 曹廷亮 吴恒浩 +1 位作者 张圣旭 张万宏 《癌症进展》 2024年第7期783-787,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同位素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脑胶质瘤手术患者分为手术组(n=37)和联合组(n=43),手术组患者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组患者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同...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同位素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0例脑胶质瘤手术患者分为手术组(n=37)和联合组(n=43),手术组患者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组患者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同位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内啡肽(β-EP)、3-硝基酪氨酸(3-NT)]、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健康状况[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复发率低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β-EP、3-N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VEGF、GFAP水平均低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MMSE、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KPS、ADL评分均高于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联合同位素治疗脑胶质瘤安全可靠,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降低并发症和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同位素 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 临床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20
作者 曹廷亮 吴恒浩 +1 位作者 张圣旭 张万宏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905-906,共2页
目的对比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和B组(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手术),比较两组的手... 目的对比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和B组(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神经功能、并发症。结果A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的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B组,血肿清除率高于B组(P<0.05)。结论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患者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 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手术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