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白细胞DR抗原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双彦 邬英全 +2 位作者 于明 曹峰林 张宪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 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ABI患者及3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人的HLA DR部分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 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ABI患者及3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人的HLA DR部分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BI组HLA DR B1*0301等位基因相对危险度(RR)=5.6842,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HLA DR 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结论HLA DR B1*0301等位基因可能为北方汉族ABI患者的致病易感基因或与其他基因相连锁而共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聚合酶链反应 顺序特异性引物 人白细胞DR抗原 基因多态性 易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后IL-6 TNF-α与HLA-DR基因多态性相关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双彦 于明 +2 位作者 邬英全 曹峰林 张宪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BI)后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与免疫遗传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HLA-DR)相关联性。方法血清IL-6、TNF-α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HLA-DR部分等位基因及亚基因采用聚合...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BI)后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与免疫遗传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HLA-DR)相关联性。方法血清IL-6、TNF-α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HLA-DR部分等位基因及亚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ABI患者及3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BI急性期患者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受试者(P<0.001);血清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例组HLA-DRB1*0301相对危险度(RR值=5.6842)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HLA-DR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结论血清IL-6含量显著增高可能受HLA-DR调控;HLA-DRB1*0301可能为北方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致病易感基因或与其他基因相连锁共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聚合酶链式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易感基因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与HLA-I类基因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双彦 王维治 +1 位作者 张献忠 曹峰林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ABI)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分型方法 ,对我国北方汉族人群 39例ABI患者和 41例健康对照组的HLA A、B、C各等位基因共计 6 6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BI组HLA A3...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ABI)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系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分型方法 ,对我国北方汉族人群 39例ABI患者和 41例健康对照组的HLA A、B、C各等位基因共计 6 6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BI组HLA A30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RR =10 .36 ,P <0 .0 1) ,其他HLA A、B、C基因频率未见与ABI明显相关。结论 HLA A30基因可能为ABI的易感基因 ,其可能与ABI致病基因有连锁不平衡或作为免疫应答基因而导致ABI发生 ,HLA A30基因可视为ABI高危险性遗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人类白细胞抗原 易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HLA-DRB亚型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双彦 刘松岩 +2 位作者 张黎明 冯滨 侯燕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8-380,384,共4页
目的探讨HLA-DRB基因与我国北方汉族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免疫遗传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方法,对31例脑梗死患者及无血缘关系阴性对照组41例检测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等位基因及亚基因。结果CI病例组DRB1*04... 目的探讨HLA-DRB基因与我国北方汉族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免疫遗传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方法,对31例脑梗死患者及无血缘关系阴性对照组41例检测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等位基因及亚基因。结果CI病例组DRB1*04、DRB1*3(17)位点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I病例组DRB1*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HLA-DRB其他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DRB1*04、DRB1*3(17)可能为CI的易感基因表现型,DRB1*12可能为该病的保护基因表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因芯片 人类白细胞抗原 易感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泰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双彦 张伟玲 任双凤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本文对络泰(注射用血塞通)治疗30例冠心病患者,与同期用丹参治疗的同类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分析了络泰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经一疗程后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0%;丹参组显效率为... 本文对络泰(注射用血塞通)治疗30例冠心病患者,与同期用丹参治疗的同类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分析了络泰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经一疗程后显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0%;丹参组显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6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以络泰疗效优于丹参且能够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及降低心肌耗氧,并无明显毒副作用. 络泰是从中国传统名贵药材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份-三七总皂甙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经过动物实实验及临床疗效观察,证明它具有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降低血压作用,还具有降低血液粘度,降血脂等作用.此药临床多用于脑血管病,而用于心血管疾病较少报道.我院自95年10月至96年10月对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并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络泰 药物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Ⅱ类基因的关联: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双彦 邬英全 +1 位作者 张宪忠 曹峰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164-166,共3页
背景:在以往研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具有遗传素质倾向及免疫失衡已引起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些从免疫遗传学角度对该病进行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人类的免疫遗传基因多态性有关,尤其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Ⅱ... 背景:在以往研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具有遗传素质倾向及免疫失衡已引起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一些从免疫遗传学角度对该病进行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人类的免疫遗传基因多态性有关,尤其是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Ⅱ类基因DR关系密切。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Ⅱ类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免疫遗传的相关性。设计:单一样本单因素分析。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实验组为1998-01/2000-12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住院患者31例,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体检健康人30人,两组祖籍三代出生地均为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无血缘关系,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方法:实验于2003-06/12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研究中心完成。两组分别留取5mL外周血,采用以往方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国际互联网在人类基因库中对6号染色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取得的单核苷酸进行检索。选择性地合成所需每一DR和DQ等位基因或亚基因引物及反义引物一对,使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顺序特异性引物仪(4800)及有关试剂进行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特异性地扩增所需检测DNA片断,引物由上海基因研究所协助合成。实验数据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确切概率P。主要观察指标: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DRBI及DQBI等各位基因。结果:病例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DRB10301相对危险度RR=5.6842,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差异显著(P<0.05);其他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基因-DRB1和DQ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结论: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DRB10301基因位点可能为北方汉族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致病易感基因或与其他基因相连锁共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聚合酶链反应 HLA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师生易位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双彦 杨子超 孙萍 《西北医学教育》 2007年第6期1160-1162,共3页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师生易位教学法,即事先将应讲述的内容分配给每名学生,由他们自学后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则作为学生认真听讲,并举手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每名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师生易位教学法,即事先将应讲述的内容分配给每名学生,由他们自学后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则作为学生认真听讲,并举手提问。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每名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教师既可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可以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及演讲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易位教学法 大学生 综合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SOD水平测定
8
作者 张双彦 杨月英 +1 位作者 田福祥 王美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浆 SOD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双彦 张宪忠 +1 位作者 杨月英 宫艳丽 《哈尔滨医药》 1999年第4期1-2,共2页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塞(ABI)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分型方法(MLT),对39例ABI患者和41例健康人的HLA—A、B、C的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BI组中的HLA—A30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RR=...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塞(ABI)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分型方法(MLT),对39例ABI患者和41例健康人的HLA—A、B、C的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ABI组中的HLA—A30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RR=10.36,P<0.01)。结论 HLA—A30基因为ABI的易感基因,其可能与ABI致病基因连锁不平衡或直接作免疫应答基因而导致ABI的发生,HLA—A30基因可视为ABI危险性增高的遗传标志,在ABI的治疗中加入某些免疫调节药物,可能更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动脉粥样硬化 人类白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中t-pa水平测定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张双彦 王静 +3 位作者 彭景晨 田福祥 王秀洁 莫晶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6-27,共2页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中t-pa水平测定的临床观察张双彦,王静,彭景晨,田福祥,王秀洁,莫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体内纤溶系统的关键成分。它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 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中t-pa水平测定的临床观察张双彦,王静,彭景晨,田福祥,王秀洁,莫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合成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是体内纤溶系统的关键成分。它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使血块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浆 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小鼠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表型研究
11
作者 张双彦 张一折 许美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新生小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培养,观察鼠肌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表型。方法采用胶原酶Ⅺ和胰蛋白酶分步消化肌肉,后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技术纯化获得MDS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分析MDSCs的增殖能力,... 目的通过体外新生小鼠肌源性干细胞(MDSCs)的培养,观察鼠肌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表型。方法采用胶原酶Ⅺ和胰蛋白酶分步消化肌肉,后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技术纯化获得MDS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分析MDSCs的增殖能力,采用Sca-1、CD34和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初步确定细胞表型。结果经过两步消化和差速贴壁后,成功培养出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该细胞呈Sca-1、CD34和Desmin阳性。结论可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得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是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的一种新型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小鼠 肌源性干细胞 表型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栓通治疗冠心病伴血粘度增高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张双彦 金连发 +1 位作者 陈力 李文凤 《黑龙江医学》 1997年第2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脉栓通 疗效观察 血粘度 冠心病 血流变学 心肌缺血 红细胞 心律失常 哈尔滨市 陈旧性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眩晕症为主要表现的44例颈椎病临床分析
13
作者 张双彦 王美光 苏密 《工企医刊》 1997年第5期41-42,共2页
本文就近3年来收治的以眩晕症为主要表现的44例颈椎病人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44例,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7岁。1.2 临床症状与体征见附表。1.3
关键词 眩晕 颈椎病 脑血流图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OX5AP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强 杨春晓 +2 位作者 慕璐岩 张双彦 梁庆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ALOX5AP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法及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分析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3名正常对照者的ALOX5AP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SNPs)。结果脑梗死组出现ALOX5AP基因SG13S100杂合型(A/... 目的探讨ALOX5AP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法及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分析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3名正常对照者的ALOX5AP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SNPs)。结果脑梗死组出现ALOX5AP基因SG13S100杂合型(A/G)(18例,69.2%)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人,34.8%)(P<0.05)。男性脑梗死患者ALOX5AP基因SG13S100杂合型(A/G)的频率(86.7%)明显高于女性患者(45.5%)(P<0.05)。结论ALOX5AP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急性脑梗死患者ALOX5AP基因SG13S100的突变率显著增高,其中男性患者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X5AP 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金静 方力群 +3 位作者 赵春慧 唐浩 高鹏 张双彦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Aβ40、Aβ42、Aβ42Arc对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Aβ40、Aβ42、Aβ42 Arc转基因AD果蝇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将果蝇分为4组,分别是野生果蝇对照组、Aβ40组、Aβ42组、Aβ42 Arc组。在整体动物... 目的探讨Aβ40、Aβ42、Aβ42Arc对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Aβ40、Aβ42、Aβ42 Arc转基因AD果蝇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将果蝇分为4组,分别是野生果蝇对照组、Aβ40组、Aβ42组、Aβ42 Arc组。在整体动物水平上进行果蝇行为学研究,分别检测各组果蝇的嗅觉短期记忆能力、攀爬能力和平均寿命。结果在巴甫洛夫嗅觉相关短期记忆测试、攀爬能力试验、平均寿命测试中,与对照组相比,3组转基因果蝇的嗅觉记忆能力、攀爬能力、平均寿命均明显降低。结论 Aβ的毒性作用会导致AD转基因果蝇认知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转基因果蝇 认知功能 Β淀粉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OX5AP的SNPs与我国北方汉族脑梗死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美玲 张双彦 +3 位作者 张翠娥 马明杰 张黎明 梁庆成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OX5AP)与脑梗死免疫遗传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dideoxy chain termination method)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方法,对29例脑梗死(CI)患者和4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健康人的脂肪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 目的探讨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OX5AP)与脑梗死免疫遗传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dideoxy chain termination method)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方法,对29例脑梗死(CI)患者和4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健康人的脂肪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OX5AP)的SNPs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各组ALOX5AP基因5个SNPs的检测结果表明:①CI病例组ALOX5AP基因SG13S100的杂合型(A/G)出现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x^2=3.542,P<0.05);②CI病例组ALOX5AP基因SNPs位点SG13S114(A/T)和SG13S32(A/C)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③CI病例组男女间SG13S100(A/G)分布差异显著,男性患者SG13S100(A/G)频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认为ALOX5AP基因上的部分SNPs位点SG13S100的杂合子(A/G)基因型可能与我国北方汉族人的男性脑梗死相关。SG13S100的变异(A/G)可能改变了FLAP的活性,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X5AP 脑梗死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体内铬、钒、锌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明 张双彦 邬英全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354-1355,共2页
关键词 脑梗塞 胰岛素抗药性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对新生小鼠肌源性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美玲 张双彦 张一折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骨骼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预贴壁法从新生小...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骨骼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s,MDSCs)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预贴壁法从新生小鼠后肢肌分离培养MD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干细胞标志Sca-1和CD34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肌管形成,MTT比色法检测bFGF和EGF对MDSCs增殖的影响,并分析bFGF和EGF效应与培养时间以及与bFGF、EGF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从新生小鼠后肢肌成功分离培养MDSCs,Sca-1阳性占细胞总数90%以上,HE染色未见明显肌管形成。bFGF、EGF对MDSCs的促增殖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饱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bFGF于3天、EGF于4天表现出明显促增殖效应(P<0.01),而二者联合作用于1天即表现出明显促增殖效应(P<0.01)。结论 bFGF和EGF都具有促MDSCs增殖的作用,两者联合作用促增殖效果更快、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小鼠 骨骼肌源性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明 王志海 +1 位作者 薛丽霞 张双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IS患者202例,按照低分子肝素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将IS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149例和小动脉闭...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IS患者202例,按照低分子肝素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将IS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149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53例。纳入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1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对所有受试者HDAC9基因rs11984041、rs210759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型与IS的相关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所有受检对象中,rs11984041位点检出的基因型均为CC型,rs2107595位点共检测出CC、CT、TT 3种基因型。(2)LAA组、SAO组、对照组3组间显性模型(CT+TT、C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5,P=0.013;χ2=10.309,P=0.006);而3组间CC、CT、TT基因型频率和隐性模型(CC+CT、TT)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均P〉0.017);与对照组比较,LAA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6,P=0.006);显性模型中,LAA组CT+TT(65.1%,97/149)与对照组(52.2%,105/201)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0,P=0.0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吸烟、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rs2107595位点显性模型CT+TT基因型与LAA型IS相关(显性模型CT+TT的OR=1.909,95%CI:1.055~3.454,P=0.033)。结论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性别、高血压、吸烟、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HDAC9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LAA型IS相关,rs2107595位点CT+TT基因型可能是LAA型I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基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春慧 张双彦 《微循环学杂志》 2014年第1期65-67,70,共4页
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 Hachinski 等[1]于1987年首次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影像或斑片状影像。WML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认知障碍、双下肢无力、尿失禁、抑郁等表现而显... 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 Hachinski 等[1]于1987年首次提出,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影像或斑片状影像。WML早期常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认知障碍、双下肢无力、尿失禁、抑郁等表现而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5]。因此,WML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提高 WML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神经影像学检查在 WML 早期诊断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CT、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化传递成像(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MT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 H-MRS)、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像(PET)是目前用于 WML临床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技术,它们的成像原理不尽相同,分别从结构、功能以及代谢等方面对WML的诊断提供帮助。本文对 WML 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特点、主要的影像学分级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白质病变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LESIONS 计算机体层 正电子发射 早期诊断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