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老兵张元和:从八路军到新四军
1
作者 张元和 鲍林 《档案时空》 2017年第5期38-42,共5页
2015年12月3日上午,经过长期联络,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摄制组,终于如愿以偿地采访到了原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95岁高龄的老红军张元和。作为江西省唯一健在的老红军,张元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关键词 元和 新四军 八路军 革命纪念馆 老兵 抗战 抢救工程 影像资料
原文传递
纳米人工骨植入颈椎前路植骨融合60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元和 卢伟 +1 位作者 宝东艳 明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361-2364,共4页
目的:评估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人工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方法:2005-06/2006-06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颈椎创伤脱位29例,均采用纳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60例颈椎前路椎... 目的:评估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人工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方法:2005-06/2006-06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颈椎创伤脱位29例,均采用纳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60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植入前根据临床症状行神经功能JOA评分,并予颈椎X射线、CT、MRI等检查。植入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随访情况定期复查,行神经功能JOA评分,X射线检查分析椎体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等,并将植入前后情况比较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3个月,植入后均未见过敏及毒性反应,切口愈合均良好。植入后定期拍片复查,可见颈椎骨折者伤椎高度恢复,颈椎病患者未发现伤椎高度丢失,颈椎椎间角和颈前屈基本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植入前X射线片及磁共振可见C4~5椎体脱位,脊髓受压;植入后3个月X射线可见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植入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有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者JOA评分由植入前(9.78±3.15)分增加到(15.25±2.79)分。结论: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中效果良好,可以替代自体骨应用于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人工骨 颈椎 前路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免疫电泳对El Tor型霍乱弧菌与不凝集弧菌抗原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元和 李风云 +4 位作者 唐素兰 林特夫 汤秀兰 黄谷良 郭符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54-58,共5页
本文对37株NAG 8株El Tor弧菌的抗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用对流免疫电泳不同程度地出现有交叉沉淀线,这说明它们之间有血清学相关性;通过血清吸收试验,发现“H”抗原吸收后的血清大部分仍出现沉淀线,而用同一菌株的可溶性抗原吸收后的血清... 本文对37株NAG 8株El Tor弧菌的抗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用对流免疫电泳不同程度地出现有交叉沉淀线,这说明它们之间有血清学相关性;通过血清吸收试验,发现“H”抗原吸收后的血清大部分仍出现沉淀线,而用同一菌株的可溶性抗原吸收后的血清与5种NAG可溶性抗原进行对流免疫电泳,除少数仍有沉淀线外,大部分均消失,因而证明它们之间的抗原有相关性,而此相关部分并非弧菌共同的H抗原,以对流电泳与糖发酵反应双盲试验结果也证明二者之间亦有一定联系。本文还介绍了用去氧胆酸钠裂解细菌的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免疫电流 H抗原 霍乱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人工椎板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元和 卢伟 明超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07-108,I0002,共3页
目的研究纳米人工椎板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于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集病例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1~62岁,椎管狭窄16例,椎管狭窄伴脊柱滑脱6例,椎闯盘突出12例。行脊柱后路椎管扩... 目的研究纳米人工椎板在脊柱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于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集病例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1~62岁,椎管狭窄16例,椎管狭窄伴脊柱滑脱6例,椎闯盘突出12例。行脊柱后路椎管扩大,人工椎板植入术,术后3d,10天检测生化全项,了解肝肾功能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摄X线片,了解椎弓根内固定及纳米人工椎板的位置。部分患者行CT检查。结果34例手术切口I/甲愈合。术后生化全项检测提示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3个月随访的30例病例中,28例患者恢复良好。复查X线提示脊柱序列良好,行椎弓根内固定者内固定可靠,部分复查CT患者可见纳米人工椎板位置良好。结论纳米人工椎板在预防脊柱后路手术瘢痕形成和保持脊柱后部结构稳定性方面具有明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人工椎板 脊柱 椎板切除 瘢痕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元和 陈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5期1390-1391,共2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78例CSM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7.1±1.3)分,术后平均(12.9±1...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78例CSM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平均(7.1±1.3)分,术后平均(12.9±1.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板及内固定松动。结论经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自锁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CSM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痢疾杆菌D_(15)和EITor弧菌88-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元和 唐素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58-59,共2页
痢疾杆菌D_(15)和EITor弧菌88-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蚌埠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蚌埠233003张元和,唐素兰关于细胞融合已有“许多报道,但为制备二联菌苗将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进行细胞融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要... 痢疾杆菌D_(15)和EITor弧菌88-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蚌埠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蚌埠233003张元和,唐素兰关于细胞融合已有“许多报道,但为制备二联菌苗将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进行细胞融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要实现原生质体的融合,将细菌原生质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痢疾杆菌 EITor 微生物教研室 唐素 兰关 细胞融合 微生物学报 蚌埠医学院 肉汤培养 二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的 L 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元和 黄谷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4期77-79,共3页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恶性肿瘤、AIDS 发病率的升高,真菌对人类的感染日益增多。尽管真菌细胞壁坚硬而复杂,但也因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细胞壁缺损变为 L型。真菌 L 型的形成自发形成:真菌能自发形成 L 型,...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恶性肿瘤、AIDS 发病率的升高,真菌对人类的感染日益增多。尽管真菌细胞壁坚硬而复杂,但也因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细胞壁缺损变为 L型。真菌 L 型的形成自发形成:真菌能自发形成 L 型,将念珠菌接种在营养缺乏的培养基上,使其处于饥饿状态,长出的菌30~50%缺乏细胞壁。若在培养基中加入人血,反而不利于 L 型的生长,若将此 L 型继续培养,菌落周边长出假菌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L型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痢疾杆菌D_(15)和EiTor弧菌88-2原生质体融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元和 康素兰 姚敏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62-63,共2页
本文选用痢疾杆菌D15和EiTor弧菌88-2作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兼有两亲株遗传性状的融合子。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痢疾杆菌 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卡氏菌L型
9
作者 张元和 黄谷良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03-305,共3页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属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广泛分布于土壤。多数属非致病菌;致病菌主要有星型诺卡氏菌(N.asteroides)、巴西诺卡氏菌(N.brasiliensil)和豚鼠诺卡氏菌(N.caviae)等。诺卡氏菌病主要是该菌吸入肺或侵入伤口引... 诺卡氏菌属(Nocardia)属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广泛分布于土壤。多数属非致病菌;致病菌主要有星型诺卡氏菌(N.asteroides)、巴西诺卡氏菌(N.brasiliensil)和豚鼠诺卡氏菌(N.caviae)等。诺卡氏菌病主要是该菌吸入肺或侵入伤口引起化脓性感染,感染后可以急性发作引起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卡氏菌 L型 放线菌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小时内诊断细菌性传染病——快速诊断的前景
10
作者 张元和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0-31,共2页
本文阐述了DNA探针和多聚酶链反应(PCR)的发现、发展和革新。这些技术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革命,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特点,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可望使感染性疾病能在1h内作出诊断,包括菌种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测定,使病人得以... 本文阐述了DNA探针和多聚酶链反应(PCR)的发现、发展和革新。这些技术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革命,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特点,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可望使感染性疾病能在1h内作出诊断,包括菌种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测定,使病人得以及时治疗,藉以挽救大批病人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传染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lta陶瓷人工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德水 张元和 +3 位作者 曹阳 范仲凯 王岩松 吕刚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Delta陶瓷人工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应用效果。方法对56例(61髋)严重髋关节疾病患者行Delta陶瓷对陶瓷人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通过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和估算前倾角... 目的观察Delta陶瓷人工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应用效果。方法对56例(61髋)严重髋关节疾病患者行Delta陶瓷对陶瓷人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通过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和估算前倾角,观察有无陶瓷碎裂、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透亮线和骨溶解、假体松动、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情况发生。结果手术时间为55~90 min,术中出血量120~200 mL,术后引流量150~400 mL。术后平均随访1年7个月。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9.3±7.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0.3±10.5)分(P<0.01)。髋关节功能优37例,良18例,可1例。X线检查示髋臼外展角42.7°±2.6°,前倾角为19.6°±3.5°。随访期间无关节异响发生,未见陶瓷碎裂、假体脱位、骨溶解形成及假体松动、移位和下沉,无感染和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1例术后6个月时出现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Delta陶瓷人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ta陶瓷 人工假体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诱导三种念珠菌形成L型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元和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235-238,共4页
本文用高渗液体培养基,将过氧化氢配制成6%、3%、1%及0.5%不同浓度,分别加入类星形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白念珠菌之沙氏斜面18~20h培养物中,充分洗下,置37℃温箱孵育,分别于不同时间内转种沙氏及高渗平皿中。发现除0.5%过氧化氢... 本文用高渗液体培养基,将过氧化氢配制成6%、3%、1%及0.5%不同浓度,分别加入类星形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白念珠菌之沙氏斜面18~20h培养物中,充分洗下,置37℃温箱孵育,分别于不同时间内转种沙氏及高渗平皿中。发现除0.5%过氧化氢作用后能存活外,余各浓度均能将三种念珠菌相继杀死。选用0.5%过氧化氢处理上述菌种,4天后类星形念珠菌出现细胞膨大、疏松、有圆球体出现,5天后达80%;热带念株菌于第5天出现破碎及空壳细胞,有圆球体充满其中或外溢,第7天达60%;白念株菌第8天才出现变化,且仅有10%左右。由于各种真菌细胞壁厚薄、几丁质含量等不同,在同一条件下,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强弱不一,因此,在临床上过氧化氢使用不当,均不能达到杀菌目的,反使其变为L型,造成病情迁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念珠菌 L型 诱导
全文增补中
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健 席焕久 +1 位作者 张元和 韩冬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20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A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组):间隔24h耳缘静脉内2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每次40μg/kg,注射内毒素后注射醋酸泼尼松龙20 mg/k...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20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A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组):间隔24h耳缘静脉内2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每次40μg/kg,注射内毒素后注射醋酸泼尼松龙20 mg/kg。B组(正常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注射后24h、72h、7d、14d及21d,进行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计数及血脂测定,21d取股骨头和肝脏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用药后24h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升高,血脂升高(P<0.01)血小板计数减少(P<0.01),用药后72h、7d、14d及21d,持续异常,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21d时病理切片见股骨头骨细胞和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在引起血栓前状态,形成血栓导致骨坏死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激素 血液流变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颈髓损伤气管切开后的颈椎前路手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阳 张元和 +1 位作者 栗刚 范仲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情况下,及早行手术治疗,争取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存脊髓功能。[方法]27例C3~7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伤后行气管切开,7例未闭管手术(伤后1~3 d,A组),20例闭管后手术(伤后8~20 d,B组),所有...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情况下,及早行手术治疗,争取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存脊髓功能。[方法]27例C3~7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伤后行气管切开,7例未闭管手术(伤后1~3 d,A组),20例闭管后手术(伤后8~20 d,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脊髓减压、骨折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颈前路手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肺内感染A组3例,B组13例;B组1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2例闭管后手术患者术后需再次行气管切开。伤后1个月A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4.05、6.13分;B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3.12、4.25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气管切开带管进行手术并未增加感染、呼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后机械辅助通气维持时间亦无明显差异,因能够早期手术,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是治疗颈椎外伤致脊髓损伤的积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气管切开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肺癌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及其L型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明利 张元和 +4 位作者 李明君 黄礼年 王恩举 林特夫 姚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71-73,I002,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血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及其L型的简便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将红细胞裂解后离心检测,建立PCR法、直接培养法、溶血离心培养法、溶血离心涂片法和滴片法。结果:13例肺结核和25例肺癌患者中,肺结核和肺癌患... 目的:建立检测血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及其L型的简便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将红细胞裂解后离心检测,建立PCR法、直接培养法、溶血离心培养法、溶血离心涂片法和滴片法。结果:13例肺结核和25例肺癌患者中,肺结核和肺癌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的阳性数为8例中3例和11例中3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L型直接培养法总阳性率为17.65%,溶血离心涂片法、溶血离心培养法、滴片法的总阳性率分别为9.52%、41.18%和58.82%;肺结核和肺癌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以L型为主,表现为抗酸或非抗酸。结论:肺结核和肺癌患者外周血存在结核分枝杆菌及其L型,并以L型为主;溶血离心培养法和滴片法结合免疫酶染色可常规用于检测血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及其L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细菌L型 微生物学 肺结核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BM P-2/β-TCP复合人工骨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振德 张元和 杜晓燕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17-18,共2页
对20只成年大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右侧股骨头为实验组,植入rhBM P-2/β-TCP复合人工骨;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β-TCP。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术后实验组股骨头相对骨密度及骨小梁体积(TBV%)明显多于对照组... 对20只成年大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右侧股骨头为实验组,植入rhBM P-2/β-TCP复合人工骨;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β-TCP。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术后实验组股骨头相对骨密度及骨小梁体积(TBV%)明显多于对照组,表明rhBM P-2/-βTCP复合人工骨能为成骨细胞爬行提供支架,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和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Β-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人成骨细胞增殖及其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仲凯 张元和 +1 位作者 姚琦 卢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0期9850-9854,共5页
背景:传统的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基因治疗可能是一种新途径。目的:观察转染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人成骨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学实验,实验于2005-05/2006-05在辽宁... 背景:传统的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骨缺损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基因治疗可能是一种新途径。目的:观察转染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人成骨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学实验,实验于2005-05/2006-05在辽宁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人髂骨骨块取自需髂骨植骨的颈椎病患者的植骨块修洁剩余部分的骨质,患者知情同意。质粒pCDI/VEGF121为北京大学人类疾病治疗中心马大龙教授惠赠;感受态大肠杆菌DH5a为辽宁医学院刘丹平教授惠赠。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成骨细胞。实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pCDI-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导入体外培养的人成骨细胞。主要观察指标:传代后1,3,5,7d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成骨细胞内的表达,及其对人成骨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分泌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能力的影响。结果:pCDI-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成骨细胞后第3,7天,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到其中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转染组的细胞数在第1,3,5,7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培养3d时转染组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大于对照组(P<0.01);转染组的骨钙素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促进体外培养人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相应的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骨细胞 基因转染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变异与其保菌越冬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特夫 黄谷良 +8 位作者 蒋玖 娄峥 张元和 世馥 李明君 姚敏 唐素兰 朱景德 郭符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27-30,共4页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变异与其保菌越冬的研究蚌埠医学院蚌埠233003林特夫,黄谷良,蒋玖,娄峥,张元和,张世馥,李明君,姚敏,唐素兰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朱景德蚌埠市卫生防疫站郭符则埃尔托型霍乱弧菌(Vibriocholer...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变异与其保菌越冬的研究蚌埠医学院蚌埠233003林特夫,黄谷良,蒋玖,娄峥,张元和,张世馥,李明君,姚敏,唐素兰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朱景德蚌埠市卫生防疫站郭符则埃尔托型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bio-typeelt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霍乱弧菌 埃尔托型 变异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中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其诊断学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韩冬 席焕久 +5 位作者 张元和 李建军 孙鸿斌 王健 刘冬梅 王国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4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栓前状态的出现及其诊断学意义。方法  4 0只兔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0只。A组 :间隔 2 4h耳缘静脉内两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 ,每次 4 0 μg kg。B组 :注射方法同A组 ,第二次注射内毒素后立即注射一... 目的 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栓前状态的出现及其诊断学意义。方法  4 0只兔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10只。A组 :间隔 2 4h耳缘静脉内两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 ,每次 4 0 μg kg。B组 :注射方法同A组 ,第二次注射内毒素后立即注射一次醋酸强地松龙 2 0mg kg。C组 :一次耳缘静脉内注射醋酸强地松龙 2 0mg kg。D组 :空白对照组。各组分别在注射后 2 4h、7d及 2 1d ,进行血小板、血脂和血浆粘度测定 ,2 1d取股骨头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1、A及B组用药后 2 4h血小板计数减少 (P <0 0 1) ,血浆粘度、血脂升高 (P <0 0 1) ,用药后 7d、2 1d ,A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 ,B组持续异常 ,与A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C组用药后 7d及 2 1d血小板降低 (P <0 0 1)、血浆粘度和血脂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B组 2 1d股骨头病理切片见骨细胞变性、坏死 ,较A、C组为重。结论 激素通过增强由内毒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 ,形成血栓导致骨坏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激素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岩松 刘丹平 +3 位作者 张元和 梅晰凡 于德水 吕刚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73-374,共2页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52例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行肿瘤刮除术,A组瘤腔用颗粒型及条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52例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行肿瘤刮除术,A组瘤腔用颗粒型及条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填充,B组用自体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填充组与自体髂骨填充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失血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对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是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优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6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