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纤维化中血管紧张素Ⅱ与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碧霞 张伦理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950-2952,共3页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许多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都被证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1],主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大量活化增殖、细胞...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许多种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都被证实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1],主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大量活化增殖、细胞外基质( 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沉积等。在转基因小鼠中,单一的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仅起着轻微的调节作用[2]。许多研究证实肝纤维化是可逆的,然而单一的靶向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令人不满意[3]。这些事实表明肝纤维化机制的本质仍未揭露。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主要活性肽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在肝纤维化的进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能够刺激HSC活化、增殖,促进胶原合成,这一作用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密切相关[4],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子或单一信号通路,不能体现出有机体内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本文就TGF-β1和Ang Ⅱ在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管紧张素Ⅱ 肝纤维化 相互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TGF-β1 血管活性物质 活化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28)的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伦理 陈士彬 易冬英 《江西医药》 CAS 2003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CD28表达在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其CD28表达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择其血清中HBsAg、HBeAg、抗HBc-IgM和HBVDN均为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正常)35例;正常对照组11例...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CD28表达在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其CD28表达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择其血清中HBsAg、HBeAg、抗HBc-IgM和HBVDN均为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正常)35例;正常对照组11例以及急性乙型肝炎患者5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学、细胞RNA提取和RT-PCR等技术,检测实验对象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CD_4、CD8、CD_(28)和CD_(25)等蛋白分子的表达情况,CD_(28)mRNA的含量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BVDNA的存在情况。结果 (1)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_4和CD_8T淋巴细胞)上CD_(28)的表达低下,尤以CD_8T淋巴细胞更为明显(CD_(28)/CD_4为14.42%,CD_(28)/CD_8为7.39%);而正常对照组(CD_(28)/CD_4为24.57%,CD_(28)/CD_8为29.54%)和急性乙型肝炎组(CD_(28)/CD_4为26.25%,CD_(28)/CD_8为18.42%)则均有较高的表达。其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结果相比较,有着显著或非常显著之差异(P<0.05,P<0.01)。同时,通常用于表示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的CD_(25)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也低下(CD_(25)/CD_4为9.10%,CD_(25)/CD_8为7.93%),特别是以CD_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低下尤为明显。其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结果(CD_(25)/CD_4为4.2%,CD_(25)/CD_8为1.48%)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8 表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免疫耐受机制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伦理 周正仕 《肝脏》 2007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10例健康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水平,并...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10例健康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水平,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血中HBVDNA滴度。结果(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有显著差异(P<0.05),较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则有极其显著差异(P均<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组外周血调节CD4+CD25+T细胞的百分率为(8.32±2.72)%,与健康对照组(8.10±2.65)%比较无差异;(3)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拷贝/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拷贝/ml)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7.8×105拷贝/ml)相比较,有极其显著差异(P均<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相比,无差异;(4)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呈正相关。结论(1)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T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的发生;(2)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呈正相关,表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对体内HBV载量具有较大的影响;(3)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S合并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1例
4
作者 胡典贵 陈晓东 +2 位作者 温世飞 朱大庆 张伦理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64-67,共4页
AIDS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John Cunningham(JC)病毒感染可导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在抗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 AIDS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John Cunningham(JC)病毒感染可导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在抗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问世之前,病死率极高。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患者,以单侧肢体麻木症状起病,后肢体麻木进行性加重,初筛HIV抗体阳性而入院。既往体健,无基础疾病。入院后查CD4+T淋巴细胞计数30个/μl,血HIV RNA 6.64×10^(4)copies/ml,脑脊液HIV RNA 5.16×10^(3)copies/ml,脑脊液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出JC病毒,结合患者头颅MRI表现,临床诊断AIDS合并PML,给予早期启动HARRT,患者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回归正常生活。本文通过此病例探讨AIDS合并PML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警惕性,当AIDS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需明确是否合并PML,早期启动HARRT,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抗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伦理 史宇飞 《江西医药》 CAS 1999年第6期323-324,共2页
目的 探讨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7 例病毒性乙型肝炎( 包括急性、慢性、重型和肝硬化) 患者以及20 例正常人,采用放免法检测其血清中的睾酮(T) ,雌二醇(E2) 、卵泡刺激素(... 目的 探讨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7 例病毒性乙型肝炎( 包括急性、慢性、重型和肝硬化) 患者以及20 例正常人,采用放免法检测其血清中的睾酮(T) ,雌二醇(E2) 、卵泡刺激素(FSH) 和黄体生成素(LH) 的水平,并对病人临床资料加以收集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上性欲减退以急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多见,而性功能下降则以重型肝炎为多见,性激素检测显示:急性肝炎主要为T 水平下降,重型肝炎则表现为:T、FSH、LH 均明显下降,而慢性乙肝和肝硬化则为E2 水平升高,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或极其显著性差异( P< 0 .05 或P< 0 .01) ,同时急性乙肝的急性期T 水平下降,而在恢复期T水平也可恢复至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5) 。结论 病毒性乙型肝炎出现的性功能下降等症状与肝炎所致血清中性激素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 性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中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伦理 《药品评价》 CAS 2007年第1期23-24,共2页
人工肝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害或肝衰竭.通过替代肝脏解毒作用.清除血液中的多种毒素.从而达到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包括:... 人工肝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害或肝衰竭.通过替代肝脏解毒作用.清除血液中的多种毒素.从而达到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血浆置换、血液/血浆灌流、血液滤过、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以及缓慢持续血液透析滤过等。由于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对象绝大部分均为有严重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其病情危重,并发症也较多。而几乎所有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均为有创性治疗.故在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时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因此.正确认识人工肝治疗的并发症.及时予以正确的处置,将有利于提高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肺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伦理 《药品评价》 CAS 2008年第2期58-60,共3页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syndrome,HPS)是指在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肺血管异常,动脉氧合功能降低,临床出现低氧血症的功能性病变。肝病、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上升和肺内血管扩张为该综合征的三大主征。HPS是终末期肝脏...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syndrome,HPS)是指在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肺血管异常,动脉氧合功能降低,临床出现低氧血症的功能性病变。肝病、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上升和肺内血管扩张为该综合征的三大主征。HPS是终末期肝脏病的严重肺部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发绀。近年人们对HPS的研究日益增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肺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水中肝素结合蛋白及降钙素原对肝硬化腹水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丽霞 张伦理 +1 位作者 赖玲玲 方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6-1269,共4页
目的探讨腹水中的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住院的腹水患者120例,分为肝硬化腹水伴SBP组(40例)、漏出性腹水组(40例)、癌性腹水组... 目的探讨腹水中的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住院的腹水患者120例,分为肝硬化腹水伴SBP组(40例)、漏出性腹水组(40例)、癌性腹水组(20例)和结核性腹水组(20例),纳入患者全部进行腹水培养,测定并统计分析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腹水HBP和血清PCT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Nemenyi检验;腹水HBP、血清PCT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腹水HBP、血清PCT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伴SBP组腹水HBP浓度及血清PCT浓度与其余3组(漏出性腹水组、癌性腹水组、结核性腹水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腹水细菌培养病原学阳性的不同菌种间腹水HBP水平无差异,腹水细菌培养阳性与阴性患者的H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59±36.23) ng/ml vs (63.61±32.54) ng/ml,t=1.763,P> 0.05)。血清PCT诊断S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当取血清PCT诊断SBP的最佳临界值为0.62 ng/ml时,敏感度为86.3%,特异度为52.8%。腹水HBP诊断S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当取诊断SBP的最佳临界值为23.54 ng/ml时,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65.4%,腹水HBP与血清PCT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776,P <0.05)。结论腹水HBP的检测在SBP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与传统的血清PCT联合检测可提高SBP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腹水 肝素结合蛋白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碧霞 张伦理 +1 位作者 李小鹏 文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63-1265,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30例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治疗后复发的肝炎患者(重度25例,重型5例;复治组)与同期住院的80例乙肝初发患者(重度65例,重型15例;初治组)均服用...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30例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治疗后复发的肝炎患者(重度25例,重型5例;复治组)与同期住院的80例乙肝初发患者(重度65例,重型15例;初治组)均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4、12、48周的疗效,主要的疗效观察指标为生化学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次要的疗效观察指标为耐药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病毒学突破,且未检测到耐药菌株。复治组生化学复常率于3个时间段内整体水平均低于初治组,其中第4周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及48周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初治组,其中第4、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初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组第48周HBe Ag阳性患者血清学转换率及HBs Ag滴度下降50%比例均高于初治组,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不规范停药复发者与初治者相比,肝功能恢复慢,重型肝炎死亡率高;停用恩替卡韦复发者复治仍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复发 复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中IGFBP7和TIMP-2联合检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致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明 陈入溧 +4 位作者 吴振平 程晓宇 梅清 张伦理 李小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0-1564,共5页
目的动态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尿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探讨二者联合对HBV-ACLF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月入住南昌... 目的动态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尿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水平,探讨二者联合对HBV-ACLF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BV-ACLF患者61例,根据最终是否发生AKI分成两组:AKI组15例,非AKI组46例;另选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从入院开始收集所有患者每天8∶00、20∶00尿液标本,对AKI组选取确诊AKI前5 d的尿液标本,对非AKI组和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内连续5 d的尿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中IGFBP7和TIMP-2的水平,同时记录该时间段内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GFBP7×TIMP-2对于AKI的诊断效能。结果 HBV-ACLF患者在确诊AKI前48 h IGFBP7×TIMP-2水平开始升高并随时间逐步上升直至确诊AKI时已上升至高表达状态(前24 h),非AKI组、慢性乙型肝炎对照组在确诊AKI前48 h至AKI前12h的IGFBP7×TIMP-2水平与AKI组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AKI组患者随病情加重,AKI前36 h和确诊AKI时的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基线,eGFR水平均明显低于基线(P值均<0. 05)。在AKI前36 h IGFBP7×TIMP-2水平的升高对预测AKI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度(AUC=0. 896,95%可信区间:0. 789~0. 960,P=0. 043),比同一时间点的SCr和eGFR有更高的预测AKI的能力。结论 HBV-ACLF患者尿液中TIMP-2×IGFBP-7水平的升高可较为准确地预测AK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HBV后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高飞 李小鹏 +6 位作者 吴振平 梅清 李丹 文苑 余婷婷 程娜 张伦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探讨患者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抗HBV后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CLF的患者865例,其中因停药诱发ACLF的患者137例(停药组),非停用NAs诱发A... 目的探讨患者停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抗HBV后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CLF的患者865例,其中因停药诱发ACLF的患者137例(停药组),非停用NAs诱发ACLF的患者728例(非停药组),详细记录患者抗病毒药物种类、规范抗病毒持续时间、停药方式、停药至发生肝衰竭时间、停药后监测情况、肝脏基础疾病、进展为ACLF后30 d病死率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非停药组728例患者中治愈或好转、死亡或无效分别为389例和339例。137例停药组患者中慢性病毒性肝炎基础69例,其中治愈或好转、死亡或无效分别为40例和29例;肝硬化基础68例,其中治愈或好转、死亡或无效分别为16例和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χ~2=16.81,P<0.001)。137例停药患者中停药前服用拉米夫定占24.09%(33/137),阿德福韦酯占34.31%(47/137),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占11.68%(16/137),恩替卡韦占27.01%(37/137)。停药组诱发ACLF时的持续时间≤6个月占57.66%(79/137),6~12个月占18.25%(25/137),>12个月占23.36%(32/137)。结论本研究提示NAs不当停药后易诱发ACLF。一旦停药,要在停药的前6个月内密切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学、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变化。肝脏基础疾病决定停药后ACLF的发生及预后,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患者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病毒 乙型 核苷类 核苷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在肝衰竭合并腹腔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小鹏 王亮 +3 位作者 饶希 熊英 张伦理 钟渊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判断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腹腔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5例肝衰竭患者根据有无并发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89例)和非感染组(46例)。将89例感染组患者又根据腹...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判断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腹腔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5例肝衰竭患者根据有无并发腹腔感染分为感染组(89例)和非感染组(46例)。将89例感染组患者又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分为G+组(38例)和G-组(51例)。分别测定感染组、非感染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PCT的水平及G+组、G-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PCT、CRP的水平。结果感染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治疗2周后血清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G-组治疗前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G+组(P<0.05),G+组、G-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发生腹腔感染时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革兰阴性菌组高于革兰阳性菌组,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下降,监测PCT、CRP水平变化,对评估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腹腔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使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车媛梅 李嫒 +2 位作者 王亮 张伦理 李小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 分析长期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可能影响,探索早期判断肾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 纳入2021—2022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CHB患者,对125例恩替卡韦治疗1年以上的CHB患者(治疗组)和4... 目的 分析长期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可能影响,探索早期判断肾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 纳入2021—2022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CHB患者,对125例恩替卡韦治疗1年以上的CHB患者(治疗组)和44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对照组)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变化进行研究。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组中尿α1-MG、β2-MG及NAG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肌酐水平和eGF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99、-1.259,P值均>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治疗组的尿α1-MG、β2-MG异常率(47.2%、42.4%)高于对照组(13.6%、13.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693、12.567,P值均<0.001)。同时,这两个指标高于两倍正常值上限的比例,治疗组(18.4%、21.6%)亦高于对照组(2.3%、4.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尿NAG异常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8.0%vs 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大于两倍正常值上限的比例(8.8%vs 6.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以上肾小管损伤指标存在异常的比例在治疗组(33.6%)明显高于对照组(1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9,P<0.05);但是单个指标异常率比较(16.0%vs 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长期治疗CHB存在导致肾小管功能损伤的风险,两个以上肾损伤指标异常可帮助临床判断患者可能存在肾小管功能损伤,以便及时调整相关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恩替卡韦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国信 郑洁 +1 位作者 朱剑芳 张伦理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65-1667,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肝功能损害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42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对照组门静脉及脾静脉的直径、流速和血流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肝功能损害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42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对照组门静脉及脾静脉的直径、流速和血流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ET-1和CGRP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浆ET-1和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3组,各组血浆ET-1和CGRP水平依次升高。合并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和CGRP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腹水者。血浆ET-1和CGRP水平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以及脾静脉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及CGRP水平升高反映了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同时在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门脉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小鹏 李明 +1 位作者 雷弯 张伦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10)、模型组(B组,n=20)、异甘草酸镁低剂量组(C组,n=20)、中剂量组(D组,n=20)和高剂量组(E组,n=20)。A组腹腔内...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10)、模型组(B组,n=20)、异甘草酸镁低剂量组(C组,n=20)、中剂量组(D组,n=20)和高剂量组(E组,n=20)。A组腹腔内仅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10%D-氨基半乳糖。C、D、E 3组在造模30 min后均于尾静脉注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5、50和100 mg/kg)。建模24和48 h后分别取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收集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Alb)]、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FN)γ]和抑炎症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5组大鼠的血清ALT、AST、TBil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6、108.9、25.1、58.4,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B组比较,C、D、E 3组ALT、AST、TBil水平显著降低,Alb水平上升,E组变化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组大鼠的TNFα、IL-lβ、IFNγ、IL-4、IL-10、TGF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1、58.9、25.4、43.6、66.4、86.8,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TNFα、IL-lβ、IFNγ、IL-4、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B组比较,C、D、E 3组血清TNFα、IL-1β、IFNγ水平显著降低,IL-4、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E组变化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炎症反应,对ALF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异甘草酸镁 细胞因子类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小鹏 吴振平 +1 位作者 张伦理 李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688-1693,共6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国内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高。ACLF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时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多器官衰竭风险更高,常提示预后不良。简述了近年来ACLF并发AKI的定义、诱因、预后判断、诊断标志物、治疗等方面取...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国内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高。ACLF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时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多器官衰竭风险更高,常提示预后不良。简述了近年来ACLF并发AKI的定义、诱因、预后判断、诊断标志物、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认为早期识别诊断AKI,并予以干预,有助于逆转肾损伤,避免发生重症AK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肾功能不全 急性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症四:肝肾综合征
17
作者 张伦理 《肝博士》 2008年第6期19-20,共2页
肝肾综合征是发生于严重肝功能障碍和门脉高压基础之上的功能性。肾衰竭,常见于肝硬化晚期患者,亦可发生于急性肝衰竭患者,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肾脏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其他内脏小血管明显扩张导致全身血管阻... 肝肾综合征是发生于严重肝功能障碍和门脉高压基础之上的功能性。肾衰竭,常见于肝硬化晚期患者,亦可发生于急性肝衰竭患者,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肾脏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其他内脏小血管明显扩张导致全身血管阻力下降和动脉低血压,肝肾综合征病死率很高,是临床上常见和非常棘手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 病理生理特点 肾小球滤过率 血管阻力 肝功能障碍 急性肝衰竭 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治疗Graves甲亢并重度肝脏损害 被引量:6
18
作者 +3 位作者 张伦理 刘寄尘 关晏星 熊立跃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23-26,29,共5页
目的评估131I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s recirculation system,MARS)人工肝治疗Graves甲亢并重度肝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Graves甲亢并重度肝脏损害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2组。131I联合MARS人工肝和内科... 目的评估131I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s recirculation system,MARS)人工肝治疗Graves甲亢并重度肝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Graves甲亢并重度肝脏损害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2组。131I联合MARS人工肝和内科常规治疗20例为试验组(A组);131I联合内科常规治疗20例为对照组(B组)。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和按各自方案治疗后1周、加用131I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入院时和出院时甲状腺激素(FT3、FT4)、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及131I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B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入院后行MARS和内科常规治疗后1周血清TBIL、PT、FT3、FT4和PT值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患者行内科常规治疗后1周血清TBIL、PT、FT3、FT4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131I联合MARS、内科常规治疗后1周血清TBIL、FT3、FT4和PT值均较131I联合MARS、内科常规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131I联合MARS、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后2周血清TBIL、FT3、FT4和PT值均较131I联合MARS、内科常规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患者131I联合内科常规治治疗后2周血清TBIL、FT3、FT4和PT值均较131I联合内科常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入院时血清TBIL、FT3、FT4和P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出院时血清TBIL、FT3、FT4和PT值均较入院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患者出院时血清TBIL、FT3、FT4和PT值均较B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Graves甲亢并重度肝脏损害的治疗关键在于护肝治疗的同时行131I联合MARS人工肝治疗,可迅速地改善肝功能及高代谢的状态,提高131I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并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I GRAVES甲亢 肝脏损害 重度 肝功能不全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人工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64例重症毒蕈中毒效果比较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小鹏 钟渊斌 张伦理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4期50-54,共5页
目的评价群发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比较采用血液净化(包括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技术)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64例重症毒蕈中... 目的评价群发性重症毒蕈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比较采用血液净化(包括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等技术)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64例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毒蕈中毒常有肝、肾、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消化道、凝血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显示(APACHEⅡ评分),随分值增加,病死率递增。40例联合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净化,治愈率为75%(30/40);24例药物治疗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治愈率仅为25%(6/24),联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ALT、AST、TBil、DBil、GLB、Bun、HBDH、PT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而治疗后ALB、TD、Cr、CK、CKMB等指标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重症毒蕈中毒患者随脏器损害增多,病死率递增,血液净化治疗对抢救重症毒蕈中毒有肯定的疗效,能较好的清除毒蕈毒素,减少毒素吸收,减轻肝、肾功能损害,改善凝血功能,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根据病情需要及早行血液净化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内科治疗 毒蕈 中毒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b注射液治疗HCV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封波 尚佳 +38 位作者 武淑环 陈红 韩英 李跃旗 大志 赵龙凤 魏少峰 毛青 尹炽标 韩涛 汪茂荣 陈士俊 李军 谢青 甄真 高志良 跃新 龚国忠 杨东亮 潘晨 盛吉芳 唐红 宁琴 施光峰 牛俊奇 罗光汉 孙永涛 尤红 王贵强 张伦理 彭劼 刘家俊 陈成伟 陈新月 赵伟 王润华 孙黎 魏来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 IFNα-2b组和Peg 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CI 79.94%~90.94%)和79.5%(95%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CI 82.45%~93.27%)和85.9%(95%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应用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 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