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正传》煎药水类溶媒探微
1
作者 张伊萱 《光明中医》 2024年第21期4277-4280,共4页
不同的煎药水类溶媒有不同的性用,影响中药方剂的临床疗效。参照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对煎药用水的论述和应用。温汤水载阳运达四肢,顺流水、急流水性下治疗下焦膝腿之病,井花水以纯净澄澈滋阴清热解毒,百沸汤以发散之性助阳行经络,长... 不同的煎药水类溶媒有不同的性用,影响中药方剂的临床疗效。参照虞抟在《医学正传》中对煎药用水的论述和应用。温汤水载阳运达四肢,顺流水、急流水性下治疗下焦膝腿之病,井花水以纯净澄澈滋阴清热解毒,百沸汤以发散之性助阳行经络,长流水远而通达以通利二便,逆流水性逆倒流以涌吐,新汲水广泛应用于清热辟秽醒神方,春雨水以升发之性升提中气滋养万物,秋露水以肃杀之性杀癞虫疥癣诸虫,菊英水有延年益寿之功。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阐述煎药水类溶媒的多变性和选取适合溶媒的必要性,以及对中医药古方今用传承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正传》 中药煎煮 水类溶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照耀中国:论近期热播红色题材电视剧的青春态传播
2
作者 张伊萱 王艳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第5期14-20,共7页
引言:期望“以青春共振青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了“理想照耀中国”电视剧展播活动。这些优秀作品普遍具备“红色题材、阵容强大、制作精良、立意高远”等特点,引导观众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荣与梦... 引言:期望“以青春共振青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了“理想照耀中国”电视剧展播活动。这些优秀作品普遍具备“红色题材、阵容强大、制作精良、立意高远”等特点,引导观众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荣与梦想。从开年大戏《山海情》伊始,到《觉醒年代》《啊摇篮》《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等,这些红色题材电视剧也深得年轻观众喜爱。例如“根据视频网站的站内数据,《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95后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1]截至收官,“《啊摇篮》相关视频播放量达10.3亿,登榜Vlinkage等专业数据平台,相关话题热度不减”[2]。红色主题电视剧往往也面临着艺术创新难度大、与年轻观众群体审美需求难以共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收视率与口碑难以协调的矛盾。今年这批优秀的红色题材电视剧,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平台 发展不平衡 视频网站 基准值 红色主题 视频播放 收视率 观众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高等教育体系评价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睿琦 张伊萱 焦逸凡 《科学咨询》 2022年第21期134-136,共3页
高等教育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建立准确的高等教育体系评价模型对于评估和改进高等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建立了一个评估模型,并通过评价因子α对模型进行改进。基于该模型... 高等教育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建立准确的高等教育体系评价模型对于评估和改进高等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建立了一个评估模型,并通过评价因子α对模型进行改进。基于该模型,本文对几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做出评估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体系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评估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在感官学说的生态美学意义:生态良知与生态审美 被引量:3
4
作者 程相占 张伊萱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9-180,共12页
内在感官学说在西方源远流长,在18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以哈奇森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内在感官包括审美感官与道德感官,二者都是非功利的,前者的审美范式指向自然,后者以仁爱为基础,指向整个系统的最大利益而不是指向自爱,道德... 内在感官学说在西方源远流长,在18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以哈奇森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内在感官包括审美感官与道德感官,二者都是非功利的,前者的审美范式指向自然,后者以仁爱为基础,指向整个系统的最大利益而不是指向自爱,道德感官控制包括审美感官在内的人类知觉能力。利奥波德从进化论与生态学的角度将大地理解为生命共同体,倡导借助生态科学来培养生态感知和生态良知,二者的结合就是与内在感官非常接近的精神之眼。在精神之眼中,自然不再是供人休闲的风景,而是生命共同体或生态系统;与此相应,在自然中欣赏到的事物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精神之眼使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去欣赏自然进程及其进化的戏剧,有别于现代自然审美的生态审美由此得以形成。内在感官学说促使我们将感受、反思和判断等因素融为一体,进而去探讨生态审美的特性与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感官 审美感官 道德感官 生态良知 精神之眼 生态审美
原文传递
生态美学与美学的客体性转向——以罗尔斯顿为讨论中心
5
作者 张伊萱 《中国美学研究》 2022年第1期321-333,共13页
生态美学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旧有的“认知主体性”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简单化。近代科学理论向我们证明,人与生态的关系是深广且复杂的。在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罗尔斯顿创建了一套生态伦理学,他希望美学能够以之为基础,建立一套... 生态美学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旧有的“认知主体性”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简单化。近代科学理论向我们证明,人与生态的关系是深广且复杂的。在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罗尔斯顿创建了一套生态伦理学,他希望美学能够以之为基础,建立一套客体性的生态美学思想观。总体来说,他的思想观主要有三种转向:一、搁置美的主客观问题,重点探讨自然中客体性的审美属性。二、减少对自然形式美的探讨,重点欣赏自然的内在价值,站在自然的角度欣赏自然,这是一种客体性的美学观。三、虽然自然中有大量不能产生愉悦感的事物,但对生态系统而言,它们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使消极审美价值转化为积极审美价值。这些思想转向突出强调生态系统的美学认知,开启对美学研究重心和理论视野的转向,因而使罗尔斯顿的美学思想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生态美学 审美属性 内在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