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量对旱作春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高文 齐鹏 +3 位作者 王晓娇 甘润 蔡立群 张仁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本文以长期施氮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施氮水平为0、75.0、115.0、190.0 kg·hm^(-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在整个生育期,春小麦农田土壤为CO_(2)、N_(2)O排放源和CH_(4)吸收汇。与N0相比,N_(2)和N3处... 本文以长期施氮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施氮水平为0、75.0、115.0、190.0 kg·hm^(-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在整个生育期,春小麦农田土壤为CO_(2)、N_(2)O排放源和CH_(4)吸收汇。与N0相比,N_(2)和N3处理CO_(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8.57%和19.34%,N1、N_(2)和N3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5.91%、72.89%和86.78%;施氮对土壤CH_(4)吸收无显著影响,N_(2)、N3处理综合增温潜势分别增加了11.03%、21.81%(P<0.01);较未种植小麦土壤,种植小麦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N0、N1、N_(2)和N3处理分别增加了61.29%、24.94%、57.00%和74.03%,显著降低39.44%土壤N_(2)O排放量(P<0.01),对CH_(4)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CO_(2)和N_(2)O排放,施氮量为190.0kg·hm^(-2)处理排放量最高;小麦生长增加了土壤CO_(2)排放,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CO_(2)排放通量和CH_(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H_(4)吸收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温室气体 春小麦 陇中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2
作者 张仁陟 罗珠珠 +3 位作者 蔡立群 黄高宝 李玲玲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提高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 被引量:89
3
作者 张仁陟 李小刚 胡恒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1-226,共6页
1991 ~1995 年,在陇东半湿润易旱地区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氮、磷、有机肥三因素试验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施肥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氮磷化肥配施,可明显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扩大觅水空间;... 1991 ~1995 年,在陇东半湿润易旱地区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氮、磷、有机肥三因素试验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施肥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氮磷化肥配施,可明显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扩大觅水空间;氮磷化肥配施具有时效互补性和功能互补性;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蒸散量仅提高了54 % ,而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却分别提高了928 % 和797 % ;施肥促进了冬小麦冠层发育,增加了蒸腾量,而减少了蒸发量,从而提高了腾/发比,使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旱地 冬小麦 根系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仁陟 李小刚 +1 位作者 胡华 胡恒觉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59,共7页
对甘肃黄土地区4个土类的土壤水分特征、动态及空间变异规律,以及最大吸湿水、凋萎湿度和持水性能的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动态变异规律呈“双峰-双谷”型,据此在时序上可划分为5个明显的时期:(1)春季增失墒交替期;(2)春夏严... 对甘肃黄土地区4个土类的土壤水分特征、动态及空间变异规律,以及最大吸湿水、凋萎湿度和持水性能的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动态变异规律呈“双峰-双谷”型,据此在时序上可划分为5个明显的时期:(1)春季增失墒交替期;(2)春夏严重失墒期;(3)夏秋墒情恢复期;(4)秋冬缓慢失墒期;(5)冬季墒情稳定期。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明显减小,上层土壤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下层及各累积层服从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性能 土壤水分 变异规律 甘肃 农田 最大吸湿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的研究——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仁陟 李小刚 李焕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1-26,共6页
应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及地统计学方法对陇东旱塬厚覆盖黑垆土m:5×5,m:1×1网格的36个测点0~90cm(分9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10~20及20~30cm各独立层土壤水分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余各独立层及... 应用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及地统计学方法对陇东旱塬厚覆盖黑垆土m:5×5,m:1×1网格的36个测点0~90cm(分9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10,10~20及20~30cm各独立层土壤水分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余各独立层及累积层(0~30,30~90,0~90cm)均服从于正态分布;(2)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具有结构性,可以用线性模型γ(h)=29.6762+3.6188h拟合半方差图;(3)在研究范围内取一个样点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即能达到一般精度要求;(4)点状Kringing法应用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具有估测精度高、误差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变异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灌漠土土壤氮素矿化势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仁陟 李增风 陶永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61-264,共4页
15个土样的短期好气培养试验表明:(1)灌漠土氮素矿化势N_o为260.3~392.4mg/kg,约占全氮的23.9%~34.4%。(2)两周矿化氮量N_1与盆栽小麦的吸氮量、籽粒产量及相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2周矿化氮量N_1作为土壤氮肥力指... 15个土样的短期好气培养试验表明:(1)灌漠土氮素矿化势N_o为260.3~392.4mg/kg,约占全氮的23.9%~34.4%。(2)两周矿化氮量N_1与盆栽小麦的吸氮量、籽粒产量及相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2周矿化氮量N_1作为土壤氮肥力指标。(3)N_1与碱解氮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碱解扩散法代替短期好气培养法,以确定土壤氮肥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素 矿化势 灌漠土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铵农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仁陟 邱慧珍 +1 位作者 陶永红 刘积胜 《土壤肥料》 CSCD 1993年第3期19-22,共4页
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与硫铵、硝铵及尿素相比,氯化铵挥发量低,吸持量适中,硝化量相对较小,但硝化速率除硝铵稍高外,其余几种氮肥几乎相等;在模拟150mm降雨量情况下,Cl-在0—20cm土层累积量很少;氯化铵与过磷酸钙配施,可明显降低NH_3的初... 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与硫铵、硝铵及尿素相比,氯化铵挥发量低,吸持量适中,硝化量相对较小,但硝化速率除硝铵稍高外,其余几种氮肥几乎相等;在模拟150mm降雨量情况下,Cl-在0—20cm土层累积量很少;氯化铵与过磷酸钙配施,可明显降低NH_3的初始挥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饱和D—最优设计——介绍一种肥料试验通用方案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仁陟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25-26,共2页
根据测土施肥工作对试验方案的特殊需求,应用组合设计思想及黄金分割法,提出了七处理近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并推导出其简化计算式。最后以实例形式说明了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 近饱和D 最优设计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 被引量:62
9
作者 张仁陟 黄高宝 +3 位作者 蔡立群 罗珠珠 李玲玲 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9,共9页
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 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效应。本文就近10年依托该试验获取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特定土壤、气候、农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理生态等对上述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初步得到免耕秸秆覆盖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持水特性、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强作物光合效能、增加作物产量等结论,对筛选出当地适宜的耕作模式、改善区域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重点关注的方向:1)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循环机理;2)覆盖方式的创新;3)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作物轮作 黄土高原 旱作 土壤理化性状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00
10
作者 黄高宝 郭清毅 +4 位作者 张仁陟 逄蕾 GuangdiLI KwongYinCHAN 于爱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在降水较少年份免耕秸秆覆盖的这种作用表现突出,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免耕地膜覆盖则更具优势。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在两种轮作体系中,播种期春小麦和豌豆免耕秸秆覆盖处理0~5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28%、26%和11%、23%,降水生产效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7.79%~26.81%。在春小麦豌豆轮作体系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作物产量(春小麦+豌豆)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20kghm2和8.11kg(hm2·mm),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81%和2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双序列轮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土施肥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11
作者 张仁陟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29-31,共3页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肯定。据大量资料统计,在影响作物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单独作用可达30~67%。但是,随着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大,以及化肥品种构成的不合理,化肥的增产幅度及经济效益却在逐渐降低。究其原因主要...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肯定。据大量资料统计,在影响作物产量的诸多因素中,化肥的单独作用可达30~67%。但是,随着化肥施用量的迅速增大,以及化肥品种构成的不合理,化肥的增产幅度及经济效益却在逐渐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化肥施用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所致。因此,因作物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即所谓的测土施肥),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笔者认为在测土施肥的实践中有一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为测土施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肥 施肥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4 位作者 李玲玲 张仁陟 牛伊宁 罗珠珠 蔡立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58-1568,共11页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 【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 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8%和33.4%,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1.8%、12.3%、31.2%、27.8%、21.1%和-3.2%;与露地栽培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4.9%、39.1%、225.5%、1 423.9%、212.4%和93.5%。地膜覆盖增大了玉米全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半膜平作耗水量较露地栽培增幅分别为15.5%—29.2%、10.0%—20.8%和4.2%—12.6%。单季较高的耗水量导致3种覆盖处理在连作第二年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较连作开始期分别降低了37.3%、33.5%和30.9%,第三年降低了29.6%、27.5%和23.9%,造成土壤水分亏缺;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亏缺累计,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引起产量波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理想的玉米种植模式;当年降雨量在320 mm左右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连作不宜超过2年,全膜平作、半膜平作玉米的连作时间不宜超过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玉米产量 覆膜 连作 承载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5
13
作者 蔡立群 牛怡 +5 位作者 罗珠珠 武均 岳丹 周欢 董博 张仁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7-1056,共10页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120 d的腐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经过120 d的腐解,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总体则呈现增-减-增-减的趋势;整个试验阶段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玉米秸秆土壤SMBC的变化与小麦秸秆差异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在100 d后则与小麦截然不同。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各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F1,小麦>玉米;F2,小麦≥玉米;F3,小麦<玉米,即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不同腐解剂下,小麦秸秆处理SMBC、SMBN含量表现为F2>F3>F1;玉米秸秆处理SMBC含量F2>F3≈F1,SMBN为F3>F2≈F1。玉米秸秆各处理的SMBC均大于小麦秸秆,SMBN则均小于后者,与秸秆C/N的趋势一致,即C/N越大,SMBC值越大,SMBN值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腐解剂 培肥土壤 微生物量氮 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a分析有机肥施用对中国北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王晓娇 张仁陟 +4 位作者 齐鹏 焦亚鹏 蔡立群 武均 谢军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107,共9页
为了探明中国北方地区不同气候类型、施肥措施、有机肥类型和试验年限下,有机肥施用(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育期农田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该研究以不施肥、施用无机肥分别作为对照,根据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 为了探明中国北方地区不同气候类型、施肥措施、有机肥类型和试验年限下,有机肥施用(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育期农田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该研究以不施肥、施用无机肥分别作为对照,根据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有机肥、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对农田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施用无机肥相比,有机肥施用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壤CO2排放量,分别提高了50.6%和36.3%;有机肥施用下,农田土壤CO2排放量依次减少的顺序为: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无机肥+有机肥+缓释肥;采用有机肥+无机肥+缓释肥配施,土壤CO2排放量未显著增加;相比牛粪、猪粪和商品有机肥,鸡粪类有机肥对土壤CO2排放正效应最大;有机肥施用下,灰漠土农田土壤CO2排放量相对高;农田土壤CO2排放量与年均气温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负相关。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建议在中国北方采用无机肥+有机肥+缓释肥配施技术,不建议鸡粪大量施用及在灰漠土农田大量施用有机肥。该研究成果可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 土壤 肥料 北方 ME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谢军红 张仁陟 +3 位作者 李玲玲 罗珠珠 蔡立群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4-1393,共10页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耕作方法 旱作玉米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水分利用效率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特性和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董稳军 徐培智 +3 位作者 张仁陟 黄旭 郑华平 解开治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10-816,共7页
以南方典型冷浸田为研究对象,在明沟排水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以不施土壤改良剂为对照,研究了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自研的脱硫灰改良剂、生物活性炭,市售的土壤改良剂石灰、硅钙肥、腐植酸)对冷浸田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呼吸强度、... 以南方典型冷浸田为研究对象,在明沟排水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以不施土壤改良剂为对照,研究了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自研的脱硫灰改良剂、生物活性炭,市售的土壤改良剂石灰、硅钙肥、腐植酸)对冷浸田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数量、水稻群体构建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速效养分和pH,但除脱硫灰处理外,其他改良剂处理对土壤Eh未产生显著影响。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有效增强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和放线菌数量,并且放线菌数量达到差异性显著水平(P<0.05),生物活性炭处理下土壤呼吸强度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7.6%和127.6%。各土壤改良剂处理与CK相比较均有助于提高叶片SPAD、茎蘖数、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产量结实率和根系伤流速率。其中以脱硫灰和生物活性炭处理改良效果最佳,抽穗后29 d时,根系伤流速率较CK分别提高45.4%和39.1%,叶片SPAD分别增加27.4%和22.5%;成熟期水稻成穗数较对照提高12.1%和10.7%,干物质积累量增加68.8%和50.5%,产量分别增加12.8%和10.3%。综上所述,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改善冷浸田土壤特性及水稻群体质量,脱硫灰和生物活性炭处理的改良效果最明显,增产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冷浸田 水稻群体构建 土壤肥力 土壤呼吸强度 土壤微生物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腐熟促进剂配合微生物腐熟剂对鲜牛粪堆肥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解开治 徐培智 +5 位作者 张仁陟 张发宝 杨少海 陈建生 唐栓虎 何玉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42-1146,共5页
由于传统的堆肥方法存在体积大、发酵时间长、无害化程度和肥力低等缺点,使其在有机肥商品化生产上的利用受到明显限制。本文通过研究自主筛选的腐熟促进剂配合不同微生物堆肥腐熟剂对鲜牛粪堆肥的效应,探索有益微生物菌剂和腐熟促进剂... 由于传统的堆肥方法存在体积大、发酵时间长、无害化程度和肥力低等缺点,使其在有机肥商品化生产上的利用受到明显限制。本文通过研究自主筛选的腐熟促进剂配合不同微生物堆肥腐熟剂对鲜牛粪堆肥的效应,探索有益微生物菌剂和腐熟促进剂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是加速堆肥进程使其资源化、无害化。结果表明,添加腐熟促进剂可以加速堆肥的发酵过程,提高堆肥产品的N含量。综合多个影响因子考虑,在鲜牛粪中添加该种堆肥腐熟促进剂,再接种微生物腐熟剂,有机物料升温快,腐熟好,既达到了高温堆肥的目的,又缩短了堆肥腐熟的时间,加快了鲜牛粪的无害化处理进程。本次试验还表明添加腐熟促进剂可显著降低重金属Cu、Zn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牛粪 腐熟促进剂 微生物腐熟剂 堆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4 位作者 张仁陟 蔡立群 李玲玲 谢军红 Guangdi Li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8-464,共7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措施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1.61%~12.21%和12.13%~16.99%,全氮提高7.29%~8.42%和11.58%~12.95%,全磷提高10.35%~14.63%和13.79%~18.29%,全钾提高7.32%~7.51%和8.78%~9.15%,速效磷提高11.10%~12.41%和16.29%~20.99%,速效钾提高25.11%~43.26%和31.62%~44.22%,pH降低0.11~0.17个单位和0.09~0.16个单位。进一步利用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两种模型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排序为NTS处理>TS处理>NTP处理>NT处理>T处理>TP处理(P→W轮作序列)和NTS处理>TS处理>NT处理>NTP处理>TP处理>T处理(W→P轮作序列)。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作系统中,实施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促进和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耕作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8
19
作者 罗珠珠 黄高宝 +2 位作者 Li Guangdi 张仁陟 蔡立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5-1092,共8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耕层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3种水解酶活性;10—30 cm土层仅提高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对其余各养分含量和水解酶活性并无明显影响。免耕降低了0—5、5—10和1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水解酶活性共同反映着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旱作农田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9
20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2 位作者 罗珠珠 李玲玲 张仁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依托设置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共设6种耕作措施: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 依托设置于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共设6种耕作措施: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及NTP(免耕+地膜覆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总孔隙度,NTS处理可显著降低0-3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并显著提升0-30cm各土层总孔隙度和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保护性耕作可增大0-30cm各土层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mm)、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NTS效果最好;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MWD和GMD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进而促进作物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物理性状 产量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