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施氮对水质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亦涛 刘宏斌 +4 位作者 王洪媛 翟丽梅 刘申 雷秋良 任天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664-6676,共13页
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自1957年以来各国在农田氮流失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综述了农田氮流失特征及氮流失防控措施。结果表明,目前各国对农田氮流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氮对水体水质的污染和监测方法上,... 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自1957年以来各国在农田氮流失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综述了农田氮流失特征及氮流失防控措施。结果表明,目前各国对农田氮流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氮对水体水质的污染和监测方法上,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Groundwater、Water quality、Surface water、Nitrate pollution、Eutrophication、Contamination、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Lysimeter、Runoff、Subsurface drainage等。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农业大国的研究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多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主要分布在荷兰、美国和中国。文献分析表明,受降水、地形、土壤、施肥等诸多管理措施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农田氮流失量差别很大,中国各类农田的氮流失量(13.7—347 kg/hm^2)明显高于欧美国家(4—107 kg/hm^2)。我国单位面积化肥(357.3 kg/hm^2)和氮肥(165.1 kg/hm^2)施用量均远高于世界平均用量(87.5 kg/hm^2和52.9 kg/hm^2),当季氮肥利用率(17%)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表明氮肥施用过量且利用率过低是造成氮流失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农田氮流失防控措施发现,从源头控制氮流失是最有效的措施,优化农艺管理措施和氮迁移过程拦截等分别可减少15%—92%、46%—77%的氮素流失,其中针对农田适宜施氮量的研究最多。然而,面对粮食生产需求与资源短缺、水体水质持续恶化的现状,未来的研究重点应从简单的表观平衡向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过程转变,更为迫切的是加快探索以水质保护为目标的化肥氮施用阈值(造成环境污染的临界施氮量),并推广示范这些有效的氮流失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施氮 Web of SCIENCE 水体水质 氮流失 防控措施 施氮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农学效应与环境效应国际研究发展态势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亦涛 王洪媛 +4 位作者 刘申 刘宏斌 翟丽梅 雷秋良 任天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594-4608,共15页
分析国内外农田氮素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为以后研究农田氮素效应提供参考。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以"农田氮肥施用"为主题的所有SCI论文(1957—2014年8月),并分别提取出与"农学效... 分析国内外农田氮素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为以后研究农田氮素效应提供参考。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以"农田氮肥施用"为主题的所有SCI论文(1957—2014年8月),并分别提取出与"农学效应"、"环境效应"、"适宜施氮量"相关的文献,采用计量学方法,分析各研究方向的主要热点、研究机构、发文期刊和高被引论文等。共检索出关于农田施氮研究的SCI文献7460篇,其中与"农学效应"研究相关的文献2773篇,主要涉及到施氮肥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环境效应"研究相关的文献1609篇,主要涉及到氮肥施用对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温室气体排放、硝酸盐淋失、地下水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适宜施氮量"研究相关的文献408篇,主要涉及氮肥施用量、氮肥管理等。刊发各类研究成果最多的机构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影响力大的期刊与高被引论文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中国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逐渐进入世界前列。文献计量学可用于分析农田氮素效应主题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目前氮素农学效应仍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田氮素环境效应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氮流失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备受关注,而基于氮素综合效应确定农田适宜施氮量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高影响力论文偏少,优秀国际期刊不足,但研究实力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施氮 Web of SCIENCE 农学效应 环境效应 适宜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合理施氮量的推荐方法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亦涛 王洪媛 +4 位作者 雷秋良 张继宗 翟丽梅 任天志 刘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937-2947,共11页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环境污染风险,确定农田合理施氮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者在阐明氮肥合理施用概念及中国氮肥施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氮肥合理施用量的主要推荐方法,包括:基于土壤测试的推荐方法、基于氮肥... 为了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氮素环境污染风险,确定农田合理施氮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者在阐明氮肥合理施用概念及中国氮肥施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氮肥合理施用量的主要推荐方法,包括:基于土壤测试的推荐方法、基于氮肥施用效应函数的推荐方法、基于氮素输入输出平衡的推荐方法以及基于淋溶水硝态氮超标临界值的推荐方法等4种。前3种方法首先关注氮素农学效应其后评价环境效应,以获得较好的农学效益为出发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实践中也证明了其适用性。第4种方法首先考虑氮素环境效应然后评价其对产量影响,以确保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不超标为直接目标,能够量化氮肥合理施用量的实际环境效应,但淋溶水硝酸盐超标临界施氮量的确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在年际间、区域间、土壤类型间的变异程度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施氮量 农学效应 环境效应 最高产量施氮量 临界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残留的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亦涛 任天志 +6 位作者 刘宏斌 雷秋良 翟丽梅 王洪媛 刘申 尹昌斌 张继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580-2590,共11页
【目的】阐明夏播玉米大豆间作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氮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明确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 【目的】阐明夏播玉米大豆间作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吸氮量、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明确间作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北省徐水县代表性农田设置玉米单作(T1)、大豆单作(T2)、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不分隔(T3)、玉米与大豆间作根部分隔(T4)4个处理,并对关键生育时期的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实时观测。【结果】相对作物单作种植模式,间作产量优势明显,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间作模式总吸氮量(256.1 kg·hm-2)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种植(159.7 kg·hm-2)。玉米大豆间作主要通过促进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来提高间作系统生产能力,其中地上部因素对间作玉米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81.6%、83.4%和75.7%,而地下部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8.4%、16.6%和24.3%。间作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单作玉米,隔根间作玉米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不隔根间作玉米,单作大豆与间作大豆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隔根对间作大豆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相对单作种植,间作系统降低了玉米收获后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而提高了大豆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不隔根处理,间作隔根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间作大豆土壤硝态氮含量。夏季无论是单作种植还是间作种植,其后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间作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P<0.05),相对玉米单作,间作种植的后茬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了87.2 kg·hm-2,其中地上部因素贡献率为77.5%,地下部因素对此贡献仅为22.5%。【结论】夏播间作种植产量优势明显,间作模式整体吸氮量高于玉米单作,其中地上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贡献大于地下部因素,并且夏播间作种植对后茬小麦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对单作种植,间作种植降低了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而对大豆条带无显著影响,间作玉米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而大豆条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但间作系统当季及后茬作物收获后的整体土壤硝态氮残留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隔根 产量 土壤氮 后茬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渗漏池监测的褐潮土农田水、氮淋失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亦涛 王洪媛 +1 位作者 刘宏斌 任天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目的】明确华北平原褐潮土农田典型种植模式下水分和氮素的输入及淋失特征,阐明施氮量对淋失水质的影响,为从源头减少氮素淋失、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2年在"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 【目的】明确华北平原褐潮土农田典型种植模式下水分和氮素的输入及淋失特征,阐明施氮量对淋失水质的影响,为从源头减少氮素淋失、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2年在"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上,针对玉米单作种植模式,设置不同施氮梯度(不施氮CK,优化施氮T1,习惯施氮T2),利用"渗漏池"监测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和氮素淋失过程,同时利用田间小气候气象站监测降雨发生过程,并详细记录灌溉事件。【结果】降雨和灌溉发生在4—10月,淋失发生在5—11月,相对降雨和灌溉时间有所滞后。年际间降雨量差异较大(134—525 mm),除2009年降雨少、无灌溉且未监测到淋失事件以外,其他年份水分输入总量均高于500 mm,并均监测到淋失事件。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的淋失发生次数和淋失水量均有所减少,其中CK共发生淋失37次,淋失水量422 mm,T2共发生淋失31次,淋失水量310 mm。5年监测期间,灌溉和降雨携带的全氮共计157 kg·hm^(-2),其中可溶性总氮106 kg·hm^(-2),但年际间差异较大(7.53—34.1 kg·hm^(-2));灌溉和降雨携入氮量越多的年份,任一处理的氮素淋失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相同处理。硝态氮是淋失水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并且施氮量越高,淋失水中硝态氮比重越大;无论是单次淋失事件还是年度淋失总量,T2淋失的可溶性总氮和硝态氮均明显高于CK和T1。CK和T1处理5年内全部淋失事件中的硝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低于2.0、5.0mg·L^(-1),而T2处理的5年31次淋失事件中硝态氮浓度平均为29.5 mg·L^(-1),超过地下Ⅲ类水标准(20 mg·L^(-1))的次数有15次,最高浓度达79.0 mg·L^(-1)。【结论】灌溉和降雨是导致淋失的主要原因,输入的水量越多,越易发生淋失,硝态氮是淋失水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年际间,氮素淋失量与灌溉和降雨携入的氮量呈正相关关系,灌溉和降雨携带氮量越多的年份,农田氮素淋失量越多;同一年内,硝态氮淋失量和硝态氮淋失浓度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施氮才能减少氮素淋失量并保证淋失水硝态氮含量不超标,但在确定合理的农田施氮量时,要充分考虑灌溉和降雨携带氮量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施氮 可溶性总氮 硝态氮 淋失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及其后茬效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亦涛 任天志 +6 位作者 刘宏斌 雷秋良 翟丽梅 王洪媛 刘申 尹昌斌 张继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明确玉米条带不同追施氮量对间作作物产量、吸氮量和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并阐明间作系统不同施氮量的后茬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方法】玉米和大豆播种时均施用相同的基肥(其中氮肥用量为N 45kg/hm2),根据大喇叭口期玉米... 【目的】明确玉米条带不同追施氮量对间作作物产量、吸氮量和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并阐明间作系统不同施氮量的后茬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方法】玉米和大豆播种时均施用相同的基肥(其中氮肥用量为N 45kg/hm2),根据大喇叭口期玉米条带追施氮量的不同(N0、75、180 kg/hm2)设置三个处理(N0、N75、N180),并且大豆生育期间均不追施氮肥,然后实时监测玉米和大豆各个关键生育期的生物量和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并对比分析各处理的后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随着玉米条带追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条带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变化,而且玉米追施氮量的多少对大豆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明显影响。间作种植系统土壤硝态氮含量受到追施氮量的影响,氮肥追施后,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上升,但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追施氮量越多,玉米条带和大豆条带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也越高,作物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也越高,玉米条带追施N 180 kg/hm2的间作系统作物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高出其他两个处理12%25%。此外,后茬作物冬小麦产量、吸氮量并未随着前茬间作系统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小麦收获后的0—1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却随着前茬间作系统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对仅施用基肥而不追施氮肥的间作系统,前茬间作系统追施氮肥导致后茬小麦收获后土壤(0—100 cm)硝态氮残留量增加了22.38%70.18%。【结论】针对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只施用玉米基肥(其中氮肥用量为N 45 kg/hm2)而不追肥,或者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仅在玉米条带上追施少量氮肥(N 75 kg/hm2),不会影响间作体系产量,还可降低后茬小麦0—10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追施氮量 产量 土壤 后茬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载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亦涛 方永浩 郑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9期48-50,共3页
综合评述了目前荷载与其它因素协同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进展情况,着重介绍了受荷载对于混凝土抗碳化、抗盐类侵蚀和水渗透以及抗冻融性能的影响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关于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混凝土 耐久性 结构设计 安全性 结构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文献计量的国际农田施氮效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亦涛 刘宏斌 +4 位作者 雷秋良 翟丽梅 刘申 王洪媛 任天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15-1424,共10页
为了明确当前国际氮肥施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态势,文章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根据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期刊以及论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全球发表于1957─2014年8月的关于农田施氮的SCI文献进行了数... 为了明确当前国际氮肥施用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态势,文章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根据发文量、发文机构、发文期刊以及论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全球发表于1957─2014年8月的关于农田施氮的SCI文献进行了数量和质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农田施氮研究相关的SCI论文共有7 460篇,主要集中在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大气环境以及水体质量的影响等3个方面。近5年来,该领域发文量迅速增加,年均发文量均在400篇以上。欧美发达国家研究起步早、基础好、水平高,尤其美国优势明显,共计发文1 893篇,其中美国农业部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总发文量已排到全球第2位(784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发文量排在全球第3和第4位,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文量也排在了全球前25位。刊发该领域文章最多的期刊以及被引频次超过300的论文均出自欧美国家,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有2篇文章被引频次在270以上,但中国仍缺少有影响力的主流国际期刊。因此,尽管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近年来不断增加,但仍需要加快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主流国际期刊,促进产出更多的优秀成果。此外,农田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仍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而确定兼顾氮肥农学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农田适宜施氮量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施氮 WEBOFSCIENCE 文献计量 发展态势 产量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旱作区夏播单间作种植模式吸氮效果及后茬效应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亦涛 刘宏斌 +3 位作者 张继宗 翟丽梅 雷秋良 尹昌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8-772,共5页
为筛选能够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华北旱作区夏播种植模式,在河北省徐水县设置夏播作物的不同单间作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总吸氮量最大,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降低并有较好的经... 为筛选能够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华北旱作区夏播种植模式,在河北省徐水县设置夏播作物的不同单间作模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中,玉米大豆间作的作物总吸氮量最大,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明显降低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土地当量比也大于1,且在提高后茬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方面效果较好。与玉米单作比较,玉米大豆间作模式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降低56.66 kg.hm-2,作物整体吸氮量提高6.17 kg.hm-2,经济效益增加2054.62元.hm-2;后茬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秸秆产量、作物吸氮量分别提高了197、673 kg.hm-2和5.9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吸氮量 硝态氮残留量 经济效益 后茬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
10
作者 张亦涛 张继宗 +4 位作者 徐昌旭 彭春瑞 刘光荣 刘宏斌 刘卫东 《中国稻米》 2011年第2期13-16,共4页
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 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为最佳施氮方式;以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浅灌水,其他时间湿润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该水肥管理方式下,双季稻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 016 kg/hm2、268 kg/hm2和24.7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稻季氮素损失风险最小,仅为213 kg/hm2;获得产量最高,为18 1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水肥管理 产量 吸氮量 氮素损失风险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固氮能力及作物产量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张丹 付斌 +7 位作者 胡万里 翟丽梅 刘宏斌 陈安强 盖霞普 张亦涛 刘剑 王洪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140,共8页
为探讨西南山区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的影响,于2013-2015年在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中设置空白处理(CK)、单施化肥(CF)、化肥+玉米秸秆(CFMS)以及化肥+蚕豆秸秆(CFBS)4个处理,测定分析了作物产量、... 为探讨西南山区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的影响,于2013-2015年在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中设置空白处理(CK)、单施化肥(CF)、化肥+玉米秸秆(CFMS)以及化肥+蚕豆秸秆(CFBS)4个处理,测定分析了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水稻、油菜产量及其地上部含氮量,增加氮素有效输出。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存在差异,其大小顺序为:CFMS>CFBS>CF>CK。与土壤碳氮比相比,土壤微生物熵和微生物量C/N对秸秆还田做出快速响应,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微生物量C/N。此外,秸秆还田显著降低油菜收获后的土壤硝态氮残留(P<0.05),与CF相比,玉米秸秆和蚕豆秸秆还田分别使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减少11.6%~55.0%和13.7%~52.3%。可见,中国西南山区稻油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含氮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能力,有效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且玉米秸秆在增产、固氮方面的作用优于蚕豆秸秆。结果可为提高西南山区水稻、油菜产量,增强土壤氮素固持能力,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有机碳 土壤 秸秆还田 水稻-油菜轮作 作物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 硝态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下黑土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2
作者 贺美 王立刚 +3 位作者 王迎春 沈欣 张亦涛 朱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1-161,共11页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黑土区固碳减排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1990年开始的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吉林省公主岭市黑土监测基地,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M1)...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黑土区固碳减排研究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1990年开始的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吉林省公主岭市黑土监测基地,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M1)、1.5倍的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5(NPKM1))、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M2)和无机肥配施秸秆(NPKS)6个处理,明确了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温度、水分、微生物量碳氮、铵态氮、硝态氮与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速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含量(P<0.05);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无机配施秸秆处理分别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及异养呼吸碳累积排放量56.32%~86.54%和70.01%~100.93%;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整体贡献为23.68%~34.3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温度可以分别解释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变化的42.79%和39.6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硝态氮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和异养呼吸速率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硝态氮可以分别解释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变化的78.42%和77.18%,58.33%和56.79%,59.29%和59.14%;土壤铵态氮虽然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P<0.05),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5.56%,但其对异养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综合来看,微生物量碳对土壤呼吸及异养呼吸的影响最大,而土壤含水率(>15%)越高则土壤呼吸越弱;无机配施秸秆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碳库组分含量,且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呼吸及异养呼吸碳累积释放量均低于等氮量下施用有机肥(NPKM1)的处理,为最佳的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水分 肥料 土壤呼吸 异养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大棚番茄氮素利用和氮素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张春霞 文宏达 +2 位作者 刘宏斌 张继宗 张亦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9-1145,共7页
以河北省徐水县连续11年种植春番茄的大棚蔬菜地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对比和土壤硝态氮地下淋溶原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合理优化施肥对春番茄经济效益和土壤中硝态氮淋溶的影响。试验以氮素空白为对照,设单施有机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 以河北省徐水县连续11年种植春番茄的大棚蔬菜地为试验对象,采用田间对比和土壤硝态氮地下淋溶原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合理优化施肥对春番茄经济效益和土壤中硝态氮淋溶的影响。试验以氮素空白为对照,设单施有机肥、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其中优化施肥与常规施肥有机肥用量一致,无机氮素减少了240 kg/hm2。结果表明, 1) 优化施肥的春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4.1% 和4.5%; 2)优化施肥的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比常规施肥增加了1.48%; 3) 优化施肥可以显著减少大棚菜地敞棚期硝态氮的淋溶量。2011年本试验敞棚期(5月8日9月30日)降水总量为465.3 mm,优化施肥土壤硝态氮淋溶量比常规施肥减少了50.0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 春番茄 经济效益 硝态氮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岭土及其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方永浩 郑波 张亦涛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01-805,共5页
介绍了偏高岭石结构、火山灰性及其在高性能混凝土中应用研究现状。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偏高岭土可有效提高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蚀性,有效地抑制碱集料反应等,是一种很有开发应用价值的混凝土功能性掺合料。
关键词 混凝土 偏高岭土 强度 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荷载对硬化水泥浆体和砂浆碳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方永浩 张亦涛 +1 位作者 章凯 肖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97-99,共3页
研究了弯曲荷载对硬化水泥净浆和砂浆试体碳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弯曲荷载会加速水泥浆体和砂浆的碳化过程,在弯曲荷载作用下水泥浆体和砂浆的碳化动力学过程可用式x=C_0e^(aη)t^b描述,其中b值均接近1/2;碳化时间对砂浆碳化深度的... 研究了弯曲荷载对硬化水泥净浆和砂浆试体碳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弯曲荷载会加速水泥浆体和砂浆的碳化过程,在弯曲荷载作用下水泥浆体和砂浆的碳化动力学过程可用式x=C_0e^(aη)t^b描述,其中b值均接近1/2;碳化时间对砂浆碳化深度的影响略小于对水泥浆体的影响,而应力水平对水泥浆体和砂浆碳化的影响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浆 弯曲荷载 硬化水泥浆体 碳化过程 碳化深度 水泥净浆 应力水平 研究 动力学过程 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当季作物农艺性状、经济效益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董奎军 张亦涛 +5 位作者 刘瀚文 张继宗 王伟军 温延臣 雷秋良 文宏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495-4506,共12页
【目的】旨在明确施氮量对夏播玉米间作大豆的作物产量构成、经济效益及其后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2022—2023年,在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主要推广区域山东省禹城市选择代表性农田,夏播季设置玉米单作(施肥量225 kg·hm^(-2)... 【目的】旨在明确施氮量对夏播玉米间作大豆的作物产量构成、经济效益及其后茬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2022—2023年,在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主要推广区域山东省禹城市选择代表性农田,夏播季设置玉米单作(施肥量225 kg·hm^(-2))、大豆单作(施氮量45 kg·hm^(-2))、玉米大豆间作全量施氮(施氮量270 kg·hm^(-2),玉米条带和大豆条分别施氮225和45 kg·hm^(-2))、玉米大豆间作减量施氮(施氮量135 kg·hm^(-2),玉米条带和大豆条带分别施氮90和45 kg·hm^(-2))。后茬种植小麦,不设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夏播处理对当季作物光合特性、农艺性状、经济效益以及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模式和施氮量不同均会影响间作作物生长发育。相对玉米单作种植,间作减量施氮在拔节期和抽雄期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及P_(n)、G_(s)、C_(i)和T_(r)显著降低;而间作全量施氮中玉米叶片P_(n)、G_(s)和T_(r)分别显著提高了8.8%、10%、11.6%。不同间作处理下大豆叶绿素含量均降低,叶片P_(n)、G_(s)、T_(r)受到抑制,农艺性状方面茎长增加、单株荚数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5.1%—68.4%。间作全量施氮的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与单作玉米没有显著差异,且该模式下经济效益最高,达到22607元/hm^(2),而减量施氮下玉米的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降低,产量下降14.8%。但总体来说玉米大豆间作两种施氮量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经济效益、作物吸氮量分别较玉米单作提高4.8%—11.5%和19.7%—38%。后茬冬小麦在不施肥情况下,夏播季间作全量施氮的后茬冬小麦籽粒产量、吸氮量均高于其他处理,间作减量施氮与夏播玉米单作的后茬冬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从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对后茬作物影响的综合分析,间作全量施氮效果优于间作减量施氮,但统筹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间作种植施氮量还可在全量施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单作 间作 产量构成 经济效益 后茬作物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
17
作者 刘申 张亦涛 +5 位作者 曹坳程 张继宗 张富林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4期3626-3630,共5页
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探讨了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在土壤熏蒸过程中的各项因素,构建了作物产量、作物品质、病虫害防治效果、技术安全、操作过程、环境影响、应用时长和投入成本8个... 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探讨了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在土壤熏蒸过程中的各项因素,构建了作物产量、作物品质、病虫害防治效果、技术安全、操作过程、环境影响、应用时长和投入成本8个指标集,并划分了模糊评判集,综合评估了生姜、草莓作物甲基溴及其替代技术。生姜作物综合评估结果为甲基溴(83.61)>氯化苦(79.06)>棉隆(78.03)>威百亩(69.07),草莓作物综合评估结果为甲基溴(69.13)>氯化苦(64.60)>棉隆(56.80)。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表明,甲基溴在作物产量、作物品质、防治效果以及应用时长等4个指标上均高于各项替代技术,但由于自身毒性、对臭氧层物质消耗以及受生产管控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余指标上低于替代技术;氯化苦在作物产量、作物品质和病虫害防治效果等6项指标上均高于其他替代技术,但由于为剧毒农药,而在技术安全和操作过程2项指标上低于其余替代技术。以上结果表明,生姜作物和草莓作物主流替代技术的消毒效果并不具备甲基溴的广谱性,当前最佳替代技术为氯化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溴 替代技术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技术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香溪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晓虹 刘宏斌 +6 位作者 雷秋良 严颢 翟丽梅 武淑霞 王洪媛 张亦涛 李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2-817,共6页
为了阐明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流域氮输入的影响程度,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模型估算了2001~2015年间香溪河流域乡镇水平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分析了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香溪河流域... 为了阐明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流域氮输入的影响程度,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模型估算了2001~2015年间香溪河流域乡镇水平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分析了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香溪河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因氮素施用的变化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但2015年相对2001年的NANI下降了143kg N/(km^2·a);空间尺度上,香溪河流域NANI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其中NANI输入强度差异较大的区域主要有昭君镇、峡口镇和黄粮镇.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组成上来看,氮肥施用仍然是最主要的来源(40.06%),其次为大气氮沉降(29.98%)和食品/饲料净氮输入(27.75%),作物固氮仅占净氮输入总量的2.21%.香溪河流域的NANI与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比例极显著相关(P<0.001);而NANI与河流氮输出的相关性不显著,香溪河流域河流氮输出占NANI的比例仅为24.28%.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氮素施用降低流域尺度氮素净输入量,但该流域NANI与河流氮输出无直接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 香溪河流域 氮肥 大气沉降 人口密度 耕地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乐 张富国 +2 位作者 靳亚忠 张亦涛 张有利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2,共13页
在干旱胁迫下,喷施50 mg/L不同分子质量(1 197、1 428、1 990 u)的壳寡糖,探究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干旱胁迫下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 在干旱胁迫下,喷施50 mg/L不同分子质量(1 197、1 428、1 990 u)的壳寡糖,探究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干旱胁迫下不同分子质量壳寡糖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壳寡糖能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其中,小、中、大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株高分别提高8.55%、9.37%、5.80%,茎粗分别增加10.99%、5.23%、1.31%,地上部干质量分别增加28.27%、38.82%、19.83%,地下部干质量分别提高44.44%、39.58%、29.17%,叶面积分别增加43.45%、65.79%、24.51%,根分枝数分别增加114.57%、104.84%、102.33%,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43.07%、49.42%、36.49%,净光合速率(Pn)分别提高12.70%、22.49%、6.80%,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减少25.88%、35.74%、21.83%,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18.77%、29.92%、11.4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分别增加23.30%、11.17%、16.51%。总体来看,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小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地下部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中分子质量壳寡糖对地上部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喷施小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综合得分最高,中分子质量壳寡糖处理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分子质量 玉米 干旱胁迫 生长发育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氮磷淋溶发生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瀚文 栾好安 +3 位作者 张亦涛 习斌 董奎军 王伟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0-1533,共14页
氮磷淋溶是旱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直接导致水体污染风险尤其是地下水氮磷含量超标,明确氮磷淋溶发生特征是制定针对性措施阻控农田养分流失的前提条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84—2022年国际农田氮磷淋溶研究热点,论述... 氮磷淋溶是旱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直接导致水体污染风险尤其是地下水氮磷含量超标,明确氮磷淋溶发生特征是制定针对性措施阻控农田养分流失的前提条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84—2022年国际农田氮磷淋溶研究热点,论述当前主要淋溶监测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影响淋溶的关键因素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效应,探讨了氮磷淋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1984—2022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同水肥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土壤氮素、磷素、硝酸盐等溶质的淋溶特征:NO_(3)^(−)-N为氮素淋溶主要形态;磷多以难溶颗粒态固持在土壤中,垂直迁移较少,但随着磷肥用量增加,淋溶逐渐成为磷损失的重要途径。当前的氮磷淋溶定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原位实地监测和人工模拟降雨重塑淋溶过程,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根据土壤、作物、目的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监测方法。受施肥、降雨灌溉、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各地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不一,主要农区肥料投入量大,土壤氮磷盈余量、地下水污染情况较其他地区更严重,环境风险仍十分严峻。未来面对极端气候变化,应在评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程度的同时加强旱地深层土壤微生物过程、驱动机理研究,准确识别主要污染物类型从而进行针对防控,继续研发适合长期、连续和与自然条件相似的监测方法,综合运用原位监测、遥感、模型模拟等方法,量化同一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淋溶贡献,开展分类分区分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淋溶 旱地农田 监测 影响因子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