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管内气液Taylor流动的气泡及阻力特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井志 李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2-948,共7页
采用相对坐标系方法,研究毛细管(d=2mm)内充分发展垂直上升气液Taylor流动,分析两种工作介质下Taylor气泡的形状、上升速度、液膜厚度以及压降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两相表观速度(Vtp)增大,Taylor气泡长度增大,气泡尾部曲率半径增大。气... 采用相对坐标系方法,研究毛细管(d=2mm)内充分发展垂直上升气液Taylor流动,分析两种工作介质下Taylor气泡的形状、上升速度、液膜厚度以及压降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两相表观速度(Vtp)增大,Taylor气泡长度增大,气泡尾部曲率半径增大。气泡长度及内部回流区随着气泡体积分数(ξg)增大而增大,量纲1液膜厚度与气泡上升速度与毛细数(Ca)正相关,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吻合较好。摩擦阻力因子(fc)随Vtp与ξg的增大而降低,N2/乙二醇为工质的Taylor流动fc低于单相情况,而N2/水为工质的Taylor流动fc高于单相情况。Kreutzer等的流型依赖公式以及Lockhart等的分离模型可较好预测本文的两相压降,模拟结果与预测值的误差在±10%以内,常规通道所推荐C=5仍然适用于本文毛细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气泡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毛细管 相对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圆形与方形微小通道内R134a冷凝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井志 李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48-1754,共7页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圆形与方形微小通道内R134a的冷凝换热阻力特性,制冷剂饱和温度为320 K。结果表明:传热系数与摩擦压降梯度随着质量流量、干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干度大于0.85时,摩擦压降梯度随着干度的升高而降低。方形通道的换热...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平圆形与方形微小通道内R134a的冷凝换热阻力特性,制冷剂饱和温度为320 K。结果表明:传热系数与摩擦压降梯度随着质量流量、干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干度大于0.85时,摩擦压降梯度随着干度的升高而降低。方形通道的换热与阻力均高于圆形通道,数值结果与文献冷凝换热、阻力公式吻合较好。圆形通道内冷凝液膜集聚在通道下部,而方形通道内液膜集中在角落区域。薄液膜区域所占的比例随着干度的增大而增大,方形通道内的液膜厚度要小于圆形通道,换热效果优于圆形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 微小通道 数值模拟 传热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微通道内液滴形成过程及长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井志 陈武铠 +2 位作者 周乃香 雷丽 梁福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7-1013,共7页
利用高速摄像机研究截面为400×400μm的正T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离散相(硅油)和连续相(质量分数为0.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蒸馏水)的体积流量范围分别为1~5、2~110 mL/h.结果表明,两相流型主要为弹状流和滴状流,前者的形... 利用高速摄像机研究截面为400×400μm的正T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离散相(硅油)和连续相(质量分数为0.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蒸馏水)的体积流量范围分别为1~5、2~110 mL/h.结果表明,两相流型主要为弹状流和滴状流,前者的形成机理为挤压机理,后者为剪切机理.液滴的长度随离散相体积流量和离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流量之比的增大而增大,随连续相的体积流量和毛细数的增大而降低.液柱长度的变化规律与液滴长度相反.液滴生成时间随离散相与连续相的体积流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剪切机理生成液滴所需时间小于挤压机理.依据实验结果,采用离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流量比和连续相的毛细数,总结出无量纲液滴、液柱长度及液滴生成时间的预测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两相流 液滴 微尺度 毛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管径圆管气-液界面可视化及含气率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井志 梁福顺 +2 位作者 黄楠燕 程成 雷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6-242,共7页
为了分析水平微小圆管(内径为5.16和3.14mm)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利用三棱镜改进可视化实验系统的光路设计,同时拍摄圆管内空气和水两相流型的正视图与俯视图,结合Matlab软件,修正气液界面折射的影响,获得三维气液界面、流型图及含气率。... 为了分析水平微小圆管(内径为5.16和3.14mm)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利用三棱镜改进可视化实验系统的光路设计,同时拍摄圆管内空气和水两相流型的正视图与俯视图,结合Matlab软件,修正气液界面折射的影响,获得三维气液界面、流型图及含气率。实验结果表明,小通道圆管内主要流型为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管径尺寸对流型分界线影响较大,但对含气量基本没有影响。随管径减小,重力作用降低,表面张力作用增强,环状流在流型图上占据的比例逐渐上升。含气率随干度的增大而升高,基于三维气液界面所获得的含气率与文献公式的吻合度较好,所有数据都在公式预测值±25%误差带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小通道 流型图 三维气液界面 含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管径圆管气-液Taylor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井志 李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72-1577,1584,共7页
采用移动计算域方法,对微小圆管(管径为0.5、1、2mm)内充分发展的气-液Taylor流动进行数值研究,分析Taylor气泡的形状、上升速度、液膜厚度及压降特性.将数值结果与文献数据及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随入口雷诺数增大... 采用移动计算域方法,对微小圆管(管径为0.5、1、2mm)内充分发展的气-液Taylor流动进行数值研究,分析Taylor气泡的形状、上升速度、液膜厚度及压降特性.将数值结果与文献数据及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随入口雷诺数增大,气泡尾部不稳定区域增大.气泡长度及内部回流区随气泡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无量纲液膜厚度与气泡上升速度与毛细数正相关,与管径以及气泡体积分数关系较小.当毛细数小于0.01时,修正液膜厚度的预测公式、预测值与模拟结果的误差在±15%以内.计算域阻力因子随着入口雷诺数与气泡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分离模型以及流型依赖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本文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流动 微通道 数值模拟 动网格 分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弦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型及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井志 赵玉婷 +2 位作者 王英迪 齐建荟 雷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118,共8页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不混溶的液液两相流体在不同入口结构下的正弦微通道(直通道正弦、波峰正弦和波中正弦)内液滴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硅油作为离散相,含有0.5%SDS的蒸馏水作为连续相,观测到弹状流、滴状流和射状流。分析了两相流动参...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不混溶的液液两相流体在不同入口结构下的正弦微通道(直通道正弦、波峰正弦和波中正弦)内液滴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硅油作为离散相,含有0.5%SDS的蒸馏水作为连续相,观测到弹状流、滴状流和射状流。分析了两相流动参数及不同的微通道入口结构对流型和液滴长度的影响。流型受微通道入口结构影响较大,波峰正弦微通道能够生成最大范围的稳定的流型。液滴长度随离散相体积流量和离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流量之比的增大而增大,随连续相的体积流量和毛细数的增大而降低。微通道入口结构对液滴长度有影响,直通道的正弦微通道内液滴长度最短,更有利于液滴的形成。三种通道生成的液滴中,最大的液滴尺寸是最小的液滴尺寸的1.15~1.39倍,但正弦流动段对液滴速度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两相流 入口结构 流型 毛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液-液两相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井志 李慧玲 雷丽 《山东化工》 CAS 2020年第12期29-31,共3页
利用高速摄像机与Canny算法,以硅油为离散相,含0.5%SDS的蒸馏水为连续相,研究了凹穴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直通道内观察弹状流、过渡流、滴状流3种流型。随着毛细数的增大,液滴形成机理由挤压机制向剪切机制转变,液滴... 利用高速摄像机与Canny算法,以硅油为离散相,含0.5%SDS的蒸馏水为连续相,研究了凹穴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直通道内观察弹状流、过渡流、滴状流3种流型。随着毛细数的增大,液滴形成机理由挤压机制向剪切机制转变,液滴速度逐渐增大,液滴长度逐渐减小。随着连续相流量的增加,液滴形成时间逐渐减小,且挤压机制生成液滴的时间大于剪切机制。凹穴结构减弱了壁面对液滴的限制,液滴速度降低,T型交汇处压差降低,相同工况下的液滴尺寸大于对冲T型微通道的液滴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两相流 液滴 毛细数 通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圆管及扁平管内液-液Taylor流动特性的数值研究
8
作者 张井志 周乃香 +1 位作者 张冠敏 田茂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70-79,共10页
微细通道内Taylor流动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领域,为分析其相界面及阻力特性,利用相对坐标系的方法,研究了竖直圆管及扁平管内的液-液Taylor流动,讨论了通道宽高比、Reynolds数(Re)及分散相体积分数对液膜厚度和两相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微细通道内Taylor流动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领域,为分析其相界面及阻力特性,利用相对坐标系的方法,研究了竖直圆管及扁平管内的液-液Taylor流动,讨论了通道宽高比、Reynolds数(Re)及分散相体积分数对液膜厚度和两相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圆管内液滴头部和尾部可以膨胀至近似球形,而扁平管内壁面的限制作用较强,液滴呈现扁平状。随Reynolds数增大,两相界面逐渐收缩,液膜厚度逐渐上升。圆管内液膜厚度比较均匀,扁平管内液膜在通道顶部较薄,而圆弧部分较厚。两相压降随Re和宽高比的增大而增大,随分散相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相比连续相和分散相压降,界面压降所占的比重最高,并依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圆管及扁平管内液-液Taylor流动的压降预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两相流 小通道 数值模拟 扁平管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混合板式换热器换热阻力性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元东 张井志 +1 位作者 张冠敏 景振华 《压力容器》 2013年第8期46-53,共8页
为提高板式换热器对工况的适应能力,对两种不同倾角波纹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热混合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换热和阻力的情况,并结合场协同理论和火积耗散理论分析热混合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随... 为提高板式换热器对工况的适应能力,对两种不同倾角波纹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热混合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换热和阻力的情况,并结合场协同理论和火积耗散理论分析热混合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入口Re的增大,压降和Nu逐渐上升,场协同数Fc逐渐降低。利用约束的平均协同角更能体现协同性随Re的变化规律。火积传递效率随Re的增大呈现震荡降低的趋势,硬板组合的传递效率要高于软板组合。在Re为1600时,Nu和压降随上壁面倾角βt的增大而增大,粘性耗散随着βt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上下倾角之和为100°时取得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场协同 数值模拟 换热阻力特性 火积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穴型微通道液-液两相流动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丽 李慧玲 +2 位作者 赵玉婷 周乃香 张井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60-1367,共8页
为了研究凹穴型结构对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像机,结合边缘检测算法(Canny),获得两相流型、液滴长度和膨胀面积等参数。结果表明:基于无量纲液滴长度参数,凹穴微通道内流型主要为膨胀流、过渡流及滴状流。随两相... 为了研究凹穴型结构对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像机,结合边缘检测算法(Canny),获得两相流型、液滴长度和膨胀面积等参数。结果表明:基于无量纲液滴长度参数,凹穴微通道内流型主要为膨胀流、过渡流及滴状流。随两相体积流量的增大,液滴长度逐渐减小,流型由膨胀流逐渐转换为过渡流,当液滴长度小于通道宽度时,凹穴结构对液滴形状的影响可以忽略。凹穴型通道内的液滴长度呈周期性变化,长度变化振幅为平直段的3~5.6倍。无量纲液滴膨胀面积随离散相与连续相流量之比的增大逐渐增大,随连续相毛细管数增大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两相流 凹穴型通道 液滴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气的甲烷蒸汽冷凝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莉莉 张冠敏 +2 位作者 毛文龙 张井志 田茂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9-337,共9页
为求解竖直壁面上含氮气的甲烷蒸汽冷凝流动传热传质规律,基于扩散理论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利用Volume of Fluid (VOF)方法追踪气液界面,根据气液界面质量守恒方程自定义用户函数求解相变过程中的质量与能量源相,对氮气w(N_2)=0%、0.8... 为求解竖直壁面上含氮气的甲烷蒸汽冷凝流动传热传质规律,基于扩散理论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利用Volume of Fluid (VOF)方法追踪气液界面,根据气液界面质量守恒方程自定义用户函数求解相变过程中的质量与能量源相,对氮气w(N_2)=0%、0.869%、1.733%、3.441%、8.417%、11.616%、16.249%以及壁面过冷度为5 K、10 K、15 K和20 K的工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氮气的存在使得甲烷蒸汽的冷凝传热系数显著下降(过冷度为10 K时,3.441%的氮气导致传热系数下降约70%);在计算工况下,液膜厚度相比于混合气体层的厚度小两个数量级,蒸汽穿过混合气体层的扩散热阻是整个传热过程的主要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 不凝气体 层流 传热传质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内气-液Taylor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乃香 张井志 +1 位作者 林金品 李蔚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59-1864,1958,共7页
采用动网格技术,对恒壁温边界下,竖直上升毛细管(管径为1mm)内充分发展状态的气-液Taylor流动进行数值研究,分析入口雷诺数、气泡体积分数对Taylor流动的换热阻力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于Taylor气泡的存在,液柱区域的摩擦阻力因子... 采用动网格技术,对恒壁温边界下,竖直上升毛细管(管径为1mm)内充分发展状态的气-液Taylor流动进行数值研究,分析入口雷诺数、气泡体积分数对Taylor流动的换热阻力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于Taylor气泡的存在,液柱区域的摩擦阻力因子高于单相流动,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吻合较好.液柱表观努赛尔特数随气泡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基本不随入口雷诺数的变化而改变.在恒壁温边界下,Taylor气泡及液膜区域对整体传热的贡献较小.液柱区域内循环可以提高加强核心区域与近壁面区域的热量交换,加快换热过程,提高Taylor流动的传热效果.内循环对换热的强化作用随着液柱长度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流动 毛细管 压降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mm毛细管内气-液Taylor流动换热数值研究
13
作者 师艳平 张井志 李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27-133,共7页
采用移动计算域方法研究0.5mm毛细管内充分发展的气液Taylor流动换热特性,分析了Taylor气泡的形状、压降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入口Reynolds数Re的增大,气泡尾部的不稳定区域增大,液膜厚度逐渐增大,气泡长度变长;随着气泡体积分数ξ... 采用移动计算域方法研究0.5mm毛细管内充分发展的气液Taylor流动换热特性,分析了Taylor气泡的形状、压降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入口Reynolds数Re的增大,气泡尾部的不稳定区域增大,液膜厚度逐渐增大,气泡长度变长;随着气泡体积分数ξg的增大,气泡形状基本不变而长度逐渐增大。阻力因子f随Re、ξg增大而降低,两相阻力系数高于单相的情况。平均Nusselt数Nutp随Re增大而增大,增大趋势逐渐降低;随ξg增大而线性降低。Taylor流的Nutp为单相的1.23倍,强化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流 微通道 数值模拟 动网格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管微通道热沉研究进展与展望
14
作者 朱迅仪 陈超伟 +1 位作者 张井志 辛公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3,共19页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其功率及热流密度急剧增加,对热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电子设备热管理技术,其中歧管微通道热沉由于其高散热能力、低压降损失以及高可靠性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电子设备冷却技术之...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其功率及热流密度急剧增加,对热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电子设备热管理技术,其中歧管微通道热沉由于其高散热能力、低压降损失以及高可靠性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电子设备冷却技术之一。基于此,本文介绍了歧管微通道热沉的散热原理及优势,对几何参数、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设备冷却 液冷技术 歧管微通道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余热锅炉烟管裂纹事故的成因及对策
15
作者 刘恒 李杜伟 张井志 《化工装备技术》 CAS 2021年第4期42-45,共4页
针对一起余热锅炉管板角焊缝的事故案例,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之前烟管更换时未采用正确的维修工艺,导致管板与烟管的焊接接头存在较大间隙,使焊缝金属在运行时产生交变热应力;在锅炉运行过程中,入口烟气温度超过额定设计温度,导致金... 针对一起余热锅炉管板角焊缝的事故案例,分析了裂纹产生的原因。之前烟管更换时未采用正确的维修工艺,导致管板与烟管的焊接接头存在较大间隙,使焊缝金属在运行时产生交变热应力;在锅炉运行过程中,入口烟气温度超过额定设计温度,导致金属材质劣化;锅炉水侧严重结垢,导致了传热恶化。针对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解决方案:更换烟管,并采用正确的烟管与管板安装方式;避免锅炉运行过程中的入口烟气超温;加强锅炉水质监控管理,严格控制给水硬度,避免形成水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锅炉 裂纹 热应力 超温 事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形和矩形截面通道内两相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张井志 张博 +3 位作者 程成 安俊 雷丽 周乃香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0-855,共6页
微热沉、微通道换热器等非圆形截面流动通道中的泰勒流由于强化换热的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恒定热流密度边界下,以空气和水为工质对4 mm×4 mm,5 mm×3 mm截面水平管道进行了气液两相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讨论了不同入... 微热沉、微通道换热器等非圆形截面流动通道中的泰勒流由于强化换热的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恒定热流密度边界下,以空气和水为工质对4 mm×4 mm,5 mm×3 mm截面水平管道进行了气液两相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讨论了不同入口气体、液体入口雷诺数和液塞长度对方管和矩形管壁面温度和努塞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雷诺数和气相雷诺数对方管和矩形管两相换热系数的影响有部分差异。本文结果为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和矩形管及方形管泰勒流的换热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特性 气液两相流 矩形通道 方形通道
原文传递
板式换热器触点分布对换热阻力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井志 田茂诚 +1 位作者 张冠敏 冷学礼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126,共6页
为进一步提升人字形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对其触点分布进行研究,得到触点分布与下层波峰线到板换长度方向对称轴的距离L的关系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人字形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L改变时,换热和阻力的变化情况。随着L的变化,第一层触点... 为进一步提升人字形板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对其触点分布进行研究,得到触点分布与下层波峰线到板换长度方向对称轴的距离L的关系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人字形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L改变时,换热和阻力的变化情况。随着L的变化,第一层触点位置周期性变化,压降与Nu数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半周期位置获得最小值;面积质量因子j/f的变化也呈现周期性,趋势和压降、Nu数变化相反,由于流场分布的均匀程度不同,j/f在半周期位置获得最大值。触点分布对换热阻力的影响,随着Re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结果表明:选择L为半周期时,可以在板式换热器的3个基本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板换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触点分布 数值模拟 换热 阻力特性
原文传递
倾角不同波纹板片组合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井志 田茂诚 +3 位作者 张冠敏 李蔚 马连湘 冷学礼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69-1373,共5页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倾角不同板片组合的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换热和阻力的情况,并结合场协同理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传热因子j、阻力因子f及面积质量因子j/f均随Re的增大而降低,其值均偏向于倾角较小的板片组合。协同角θ随着Re...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倾角不同板片组合的板式换热器单流道模型换热和阻力的情况,并结合场协同理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传热因子j、阻力因子f及面积质量因子j/f均随Re的增大而降低,其值均偏向于倾角较小的板片组合。协同角θ随着Re的增大先增大后基本不变,场协同数Fc随着Re的增大而下降,倾角较大组合的协同性要优于倾角较小的组合。j、f均随着上壁面倾角β_t的增大而增大,在下壁面倾角β_b≤60时变化趋势较大,βb>60时,变化趋势降低。倾角不同的板片组合换热器的性能介于构成"热混合"的常规板片性能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场协同 数值模拟 热混合
原文传递
管束旋转时管外流体对流换热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井志 张文强 +1 位作者 田茂诚 冷学礼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4-316,共3页
本文对管束旋转时,管外流体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管壁恒壁温条件下,对流体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模拟,得到了静止状态与旋转状态的温度场与速度场。旋转状态下,由于管束旋转对流体的搅动,折流板缺口附近的流动死区减小,流场形态发... 本文对管束旋转时,管外流体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管壁恒壁温条件下,对流体的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模拟,得到了静止状态与旋转状态的温度场与速度场。旋转状态下,由于管束旋转对流体的搅动,折流板缺口附近的流动死区减小,流场形态发生变化,温度场分布更均匀,平均温度更高。采用换热阻力综合评价指标JF因子对旋转状态与静止状态进行综合性能比较,旋转状态的综合效果要优于静止状态。转速不变时存在最佳入口流速,在此入口流速下,JF因子最大,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旋转 JF因子
原文传递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中过冷流动沸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蔚 骆洋 张井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52-1759,共8页
歧管式微通道(manifold microchannel, MMC)热沉散热技术是新兴的微尺度电子冷却技术,具有较高的散热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使用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编写的自编程求解器,对MMC热沉内过冷流动沸腾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验数据进行... 歧管式微通道(manifold microchannel, MMC)热沉散热技术是新兴的微尺度电子冷却技术,具有较高的散热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使用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编写的自编程求解器,对MMC热沉内过冷流动沸腾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验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之后,对微通道热沉的通道宽度和翅片宽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通道和翅片的宽度相同时,尺寸越小,热沉加热面的平均温度越低,换热性能越好;但是当宽度过小时(小于15μm),热沉进出口总压降将随着宽度变小而大幅增加.当MMC热沉的通道总数保持不变时,增大微通道宽度,翅片宽度减小,加热面平均温度逐渐上升,进出口压降减小.与经过实验测试的热沉样品A相比,热沉C在牺牲少量换热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热沉进出口的压力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 过冷流动沸腾 数值模拟 OPENFOAM 强化换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