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T_(1)期结直肠癌黏膜下浸润深度不同评估标准的应用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T_(1)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黏膜下浸润深度测量值、Kikuchi分级和...目的探究T_(1)期结直肠癌黏膜下浸润深度不同评估标准的应用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T_(1)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黏膜下浸润深度测量值、Kikuchi分级和Haggitt分级3种不同评估标准下的诊断结果,对3种评估方式的准确性、主要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6例pT_(1)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65(40~85)岁。病变位于升结肠9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21例;带蒂息肉26例(56.5%),无蒂息肉20例(43.5%)。中位黏膜下浸润深度3.5(0.2~11.0)mm,黏膜下浸润深度<1 mm者10例(21.7%),黏膜下浸润深度≥1 mm 36例(78.3%)。Haggitt分级下,评估为2级22例(47.8%)、3级4例(8.7%)、4级20例(43.5%)。Kikuchi分级下,评估为1级24例(52.2%)、2级14例(30.4%)、3级8例(17.4%)。量化测量、Kikuchi分级、Haggitt分级3种评估方式下,判断为黏膜下深度浸润的比例分别为78.3%(36/46)、47.8%(22/46)、43.5%(20/46);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50%,特异性分别为23.8%、57.1%、57.1%。量化测量和Kikuchi分级结果一致性最高(69.6%),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657,P<0.001);量化测量和Haggitt分级结果一致性最低(21.7%)。量化测量值受黏膜肌层毁损和息肉类型的影响(均P<0.001);Kikuchi分级受黏膜肌层毁损的影响(P=0.003)。结论3种评估方式中,Kikuchi分级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且不受息肉类的影响。黏膜下浸润测量值因受黏膜肌层状态和息肉类型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Haggitt分级敏感性最低且不适用于无蒂息肉。但3种评估标准下均存在高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导致过度手术治疗的弊端。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Tis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后接受补救手术治疗的34例Tis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目的探讨Tis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后接受补救手术治疗的34例Tis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内镜治疗情况、补救手术指征、术后病理等,并分析导致补救手术实施的主要原因。结果全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8(30~78)岁,病变位于右半结肠6例、左半结肠17例、直肠11例。内镜下观察息肉形态属山田Ⅰ型7例、山田Ⅱ型8例、山田Ⅲ型17例、山田Ⅳ型2例;内镜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内镜下黏膜分块切除术(EPMR)以及圈套器套扎切除术各4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可疑黏膜下浸润21例(61.8%)、基底切缘距离肿瘤<1 mm 21例(61.8%)、基底切缘或侧切缘阳性10例(29.4%)、分块切除8例(23.5%)。息肉病理中判断为肿瘤侵犯黏膜肌层24例(70.6%),无患者出现淋巴脉管侵犯或肿瘤出芽。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间隔中位时间为14 d。术后病理结果:共10例(29.4%)患者出现癌残留,包括黏膜内癌残留8例(23.5%)和T1期腺癌残留2例(5.9%);中位淋巴结检出数12(3~34)枚,无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癌残留的危险因素包括切缘阳性和分块切除,非可疑黏膜下浸润患者均未出现T1期腺癌残留。结论Tis期CRC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诊断的不明确性是导致追加补救手术的主要原因,外科治疗决策中可能高估了Tis期CRC发生黏膜下浸润的风险。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Tis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肿瘤学获益并不大,定期内镜复查可能是更加安全的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T_(1)期结直肠癌黏膜下浸润深度不同评估标准的应用特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T_(1)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黏膜下浸润深度测量值、Kikuchi分级和Haggitt分级3种不同评估标准下的诊断结果,对3种评估方式的准确性、主要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6例pT_(1)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29例,中位年龄65(40~85)岁。病变位于升结肠9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21例;带蒂息肉26例(56.5%),无蒂息肉20例(43.5%)。中位黏膜下浸润深度3.5(0.2~11.0)mm,黏膜下浸润深度<1 mm者10例(21.7%),黏膜下浸润深度≥1 mm 36例(78.3%)。Haggitt分级下,评估为2级22例(47.8%)、3级4例(8.7%)、4级20例(43.5%)。Kikuchi分级下,评估为1级24例(52.2%)、2级14例(30.4%)、3级8例(17.4%)。量化测量、Kikuchi分级、Haggitt分级3种评估方式下,判断为黏膜下深度浸润的比例分别为78.3%(36/46)、47.8%(22/46)、43.5%(20/46);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100%、100%、50%,特异性分别为23.8%、57.1%、57.1%。量化测量和Kikuchi分级结果一致性最高(69.6%),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657,P<0.001);量化测量和Haggitt分级结果一致性最低(21.7%)。量化测量值受黏膜肌层毁损和息肉类型的影响(均P<0.001);Kikuchi分级受黏膜肌层毁损的影响(P=0.003)。结论3种评估方式中,Kikuchi分级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且不受息肉类的影响。黏膜下浸润测量值因受黏膜肌层状态和息肉类型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Haggitt分级敏感性最低且不适用于无蒂息肉。但3种评估标准下均存在高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导致过度手术治疗的弊端。
文摘目的探讨Tis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后接受补救手术治疗的34例Tis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内镜治疗情况、补救手术指征、术后病理等,并分析导致补救手术实施的主要原因。结果全组34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8(30~78)岁,病变位于右半结肠6例、左半结肠17例、直肠11例。内镜下观察息肉形态属山田Ⅰ型7例、山田Ⅱ型8例、山田Ⅲ型17例、山田Ⅳ型2例;内镜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2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内镜下黏膜分块切除术(EPMR)以及圈套器套扎切除术各4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可疑黏膜下浸润21例(61.8%)、基底切缘距离肿瘤<1 mm 21例(61.8%)、基底切缘或侧切缘阳性10例(29.4%)、分块切除8例(23.5%)。息肉病理中判断为肿瘤侵犯黏膜肌层24例(70.6%),无患者出现淋巴脉管侵犯或肿瘤出芽。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间隔中位时间为14 d。术后病理结果:共10例(29.4%)患者出现癌残留,包括黏膜内癌残留8例(23.5%)和T1期腺癌残留2例(5.9%);中位淋巴结检出数12(3~34)枚,无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癌残留的危险因素包括切缘阳性和分块切除,非可疑黏膜下浸润患者均未出现T1期腺癌残留。结论Tis期CRC内镜下切除后病理诊断的不明确性是导致追加补救手术的主要原因,外科治疗决策中可能高估了Tis期CRC发生黏膜下浸润的风险。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Tis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肿瘤学获益并不大,定期内镜复查可能是更加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