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溶血弧菌Ⅲ型分泌系统1内杆状蛋白基因vscI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廉乐乐 薛娇 +5 位作者 李婉君 任建鸾 诸葛祥凯 汤芳 薛峰 戴建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6-513,共8页
[目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s,T3SS)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探讨T3SS1内杆状蛋白基因vscI的功能。[方法]以副溶血弧菌POR-1菌株为研究对象,构建vscI缺失株ΔvscI与回补... [目的]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s,T3SS)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探讨T3SS1内杆状蛋白基因vscI的功能。[方法]以副溶血弧菌POR-1菌株为研究对象,构建vscI缺失株ΔvscI与回补株CΔvscI,检测野生株、缺失株与回补株的细胞毒性、细胞黏附等生物学特性,分析vscI缺失对副溶血弧菌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与ELISA检测HeLa细胞内效应蛋白的易位量。[结果]与POR-1菌株相比,缺失菌株ΔvscI在生长速度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对HeLa细胞的黏附能力下降85%。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与POR-1菌株相比,缺失株ΔvscI感染细胞组释放LDH量显著下降60%。同时与野生株POR-1感染HeLa细胞组相比,ΔvscI感染HeLa细胞组发生凋亡的细胞数量显著下降了85%。腺苷酸环化酶报告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与POR-1菌株感染组相比,ΔvscI菌株感染HeLa细胞内的cAMP含量显著下降,CyaA融合蛋白的易位量显著下降,而在回补株CΔvscI中上述生物性状均恢复。[结论]vscI提高了副溶血弧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和毒力,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对于T3SS1效应子的易位是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T3SS1 内杆状蛋白 v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教学法在新形势下动物检疫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薛峰 任建鸾 +2 位作者 廉乐乐 汤芳 戴建君 《科教导刊》 2019年第33期168-169,共2页
随着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发展及国家对进出境动物检疫和屠宰检验等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必要通过现场参观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新形势下动物检疫学课程现场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适应社会... 随着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发展及国家对进出境动物检疫和屠宰检验等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必要通过现场参观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新形势下动物检疫学课程现场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懂法律、通业务的动物检验检疫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教学法 动物检疫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肠道病毒3D抗体与感染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周萍萍 张海丽 +4 位作者 安东 廉乐乐 李嘉 高明春 王君伟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1-154,157,共5页
为了研究感染牛肠道病毒后非结构蛋白3D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从牛肠道病毒HLJ-3531株中扩增3D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表达,以Ni-NTA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的重组3D蛋白为抗原制备3D多克隆抗体,随后建立... 为了研究感染牛肠道病毒后非结构蛋白3D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从牛肠道病毒HLJ-3531株中扩增3D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表达,以Ni-NTA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的重组3D蛋白为抗原制备3D多克隆抗体,随后建立3D-ELISA方法用于检测HLJ-3531毒株感染小鼠后的3D抗体消长规律,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感染时期小鼠体内病毒核酸。结果表明:RT-PCR技术可检测出病毒出现的时间范围与3D抗体存在的时间范围符合性良好。说明3D-ELISA配合核酸检测方法有很高的概率检测出病毒感染活动期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肠道病毒 非结构蛋白3D 原核表达 抗原性鉴定 抗体消长规律 核酸检测
原文传递
一列猪链球菌诊断报告
4
作者 李婷婷 高新发 +2 位作者 刘利军 廉乐乐 杜立银 《兽医导刊》 2015年第14期144-145,共2页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猪链球菌在全球引发了多种类型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养猪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猪链球病的分析和诊断是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通辽地区某猪场发病猪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猪链球菌在全球引发了多种类型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养猪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对猪链球病的分析和诊断是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通辽地区某猪场发病猪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观察感染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解变化,结合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最终确定出该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猪链球菌病,并通过药敏试验确定治疗药物最终控制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T3SS1 VscF蛋白多肽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薛婷月 廉乐乐 +1 位作者 李婉君 薛峰 《中国动物检疫》 2021年第9期93-98,共6页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其vscF基因编码的T3SS1针状蛋白VscF,在侵袭宿主细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深入研究VscF蛋白在T3SS1针状结构组装过程中的功能,并制备VscF特异...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其vscF基因编码的T3SS1针状蛋白VscF,在侵袭宿主细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深入研究VscF蛋白在T3SS1针状结构组装过程中的功能,并制备VscF特异性多肽抗体,利用OptimumAntigen^(TM)抗原多肽设计软件,筛选最佳抗原目标肽段,然后将肽段与KLH载体蛋白偶联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集兔血清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利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鉴定多抗效价和特异性。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该多肽抗体效价达1:512000,显示出该多肽抗体的高敏感度;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该多抗能与原核表达的VscF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果表明,筛选的VscF短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敏感度高,可作为VscF验证试验中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的抗体,能够为后续生物试剂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T3SS1 VscF蛋白 多肽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rV基因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Ⅲ型分泌系统1效应蛋白易位的影响
6
作者 李婉君 薛婷月 +4 位作者 廉乐乐 任建鸾 汤芳 薛峰 戴建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08-1618,共11页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T3SS1通过向宿主细胞分泌效应蛋白发挥致病作用,vcrV基因位于T3SS1编码基因簇。【目的】以vcrV基因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副溶血弧菌...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两套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T3SS1通过向宿主细胞分泌效应蛋白发挥致病作用,vcrV基因位于T3SS1编码基因簇。【目的】以vcrV基因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及T3SS1致病机制的影响。【方法】以副溶血弧菌POR-1株为参考菌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vcrV基因缺失株ΔvcrV和回补株CΔvcrV,比较各菌株在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黏附及细胞毒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3SS1诱导条件下POR-1、ΔvcrV和CΔvcrV等菌株效应蛋白分泌量,进一步利用具有过表达载体pMMB207-vp1683-CyaA的各菌株侵染HeLa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效应蛋白VopR(Vp1683)的易位量。【结果】与基础菌株POR-1相比,缺失vcrV基因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细胞黏附等生物学特性,显著降低了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具有过表达载体的POR-1、ΔvcrV和CΔvcrV等菌株效应蛋白VopR的分泌差异不显著,ΔvcrV菌株侵染HeLa细胞的过程中,VopR的易位量显著下降。【结论】vcrV基因参与T3SS1介导的细胞毒性过程,对于副溶血弧菌T3SS1效应蛋白易位是必需的,具有过表达载体的ΔvcrV仍能分泌效应蛋白Vo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Ⅲ型分泌系统1 vcrV基因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副溶血弧菌Ⅲ型分泌系统vscG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薛娇 廉乐乐 +4 位作者 李婉君 任建鸾 汤芳 薛峰 戴建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01-2110,共10页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scG基因编码的Vsc G蛋白是Ⅲ型分泌系统的伴侣蛋白。vscG基因在副溶血弧菌中的生物...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System,T3SS)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scG基因编码的Vsc G蛋白是Ⅲ型分泌系统的伴侣蛋白。vscG基因在副溶血弧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确定。【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vscG基因的缺失株和回补株,研究vscG基因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副溶血弧菌POR-1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vscG基因的缺失株ΔvscG和回补株CΔvscG,分析比较POR-1、ΔvscG和CΔvscG在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溶血活性、细胞黏附和细胞毒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与POR-1菌株相比,缺失株ΔvscG和回补株CΔvscG的生长特性和溶血活性无明显差异,缺失株ΔvscG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运动性较POR-1菌株和回补株CΔvscG增强。细胞感染试验显示,vscG基因的缺失明显降低了副溶血弧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和毒性作用。【结论】vscG基因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运动性,在该菌黏附细胞和发挥细胞毒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副溶血弧菌T3SS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Ⅲ型分泌系统 vscG基因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