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离心模型试验分析涵洞病害机理 被引量:25
1
作者 康佐 谢永利 +1 位作者 冯忠居 杨晓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4-788,共5页
利用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模拟实际依托工程的地基形式、回填材料、沟坡地形以及施工工艺,分析了涵洞发生病害的全过程,利用图片测量软件再现了土体、涵洞结构体、地基相互作用的过程,阐述了涵洞纵向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扁担效应”对涵洞... 利用离心模型试验,通过模拟实际依托工程的地基形式、回填材料、沟坡地形以及施工工艺,分析了涵洞发生病害的全过程,利用图片测量软件再现了土体、涵洞结构体、地基相互作用的过程,阐述了涵洞纵向不均匀沉降所产生的“扁担效应”对涵洞结构破坏的机理,根据实录影像描述了涵洞模型裂缝的发展形式,并与实际病害工程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离心模型试验 涵洞结构 位移 病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填路堤下涵洞病害机理 被引量:20
2
作者 康佐 杨晓华 +1 位作者 谢永利 刘保健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6,30,共6页
针对某高填路堤涵洞实体工程的病害,采用压力盒、水准仪及沉降观测仪器对其进行了全程监控,依据所测压力、沉降以及裂缝形态阐述了涵洞裂缝的产生机理,并从地基、基础、填土等方面分析了涵洞病害产生的因素,推定了涵洞基础扭转破坏的运... 针对某高填路堤涵洞实体工程的病害,采用压力盒、水准仪及沉降观测仪器对其进行了全程监控,依据所测压力、沉降以及裂缝形态阐述了涵洞裂缝的产生机理,并从地基、基础、填土等方面分析了涵洞病害产生的因素,推定了涵洞基础扭转破坏的运动过程。指出在涵洞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地形因素,避免产生“扁担效应”,同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施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特高填路堤 涵洞结构 病害机理 处治方案 高压喷射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荷拱涵周围土体位移变化的离心模型试验 被引量:8
3
作者 康佐 谢永利 +1 位作者 杨晓华 刘保健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8,共6页
通过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利用拱涵模型模拟了实际路堤的回填材料、沟坡地形、减荷材料、地基形式及施工工艺,并使用图片测量软件分析了拱涵周围土体在未减荷与EPS板减荷工况下的变形运动性状和全局位移场的差异。根据试验结果再现了两种... 通过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利用拱涵模型模拟了实际路堤的回填材料、沟坡地形、减荷材料、地基形式及施工工艺,并使用图片测量软件分析了拱涵周围土体在未减荷与EPS板减荷工况下的变形运动性状和全局位移场的差异。根据试验结果再现了两种试验工况下,拱涵周围土体随填土高度增加的运动变化过程;模拟了EPS板变形作用下涵顶土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分析了拱效应影响下的拱涵基底土体的运动情况,发现通过卸荷拱转嫁到拱涵两侧土体的荷载促使基底两侧土体向基底中心运动,从而对基底产生了向上的反力,减小或阻止了拱涵自身的沉降。结果表明:合理模量和厚度的EPS板既可以减荷,也可以起到稳定结构纵向不均匀沉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拱涵周围土体 离心模型试验 位移EPS板减荷 拱效应 图片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头跳车处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晓华 谢永利 康佐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48万公里,高速公路4.54万公里。其中在桥台构筑物与台后填土衔接处普遍存在差异沉降,使得路面形成台阶或显著纵坡变化,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时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48万公里,高速公路4.54万公里。其中在桥台构筑物与台后填土衔接处普遍存在差异沉降,使得路面形成台阶或显著纵坡变化,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时产生颠簸跳跃,从而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几乎在每条高速公路上都有,只是数量多少和程度轻重的差别。桥头跳车不仅影响了行车的速度与舒适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加速了桥台台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头跳车现象 处治技术 公路建设 高速公路 桥台台背 改革开放 差异沉降 台后填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径风化石料填筑堆石坝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展弢 张胜利 +2 位作者 党发宁 谢永利 康佐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34-38,共5页
国家规范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为了验证库区滑坡体开挖区颗粒级配不良的小粒径微风化石料能否作为大水沟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主堆石区填料,对该种石料进行了现场压实试验.对应于现场试验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实... 国家规范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为了验证库区滑坡体开挖区颗粒级配不良的小粒径微风化石料能否作为大水沟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主堆石区填料,对该种石料进行了现场压实试验.对应于现场试验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实度,通过室内试验,取得了此类石料在该种状态下的变性模量Es、泊松比v、渗透系数K及三轴快剪力学参数c,φ.并依据室内外试验参数,采用一维剪切层法,对该坝进行了在7级地震烈度情况下的动力反应分析,求得了该坝的最大动剪应变和剪应力反应分布,坝体内绝对最大动剪应变为4.41×10-3,绝对最大动剪应力为40 kPa,远小于坝体本身的强度,验证了该种石料可以作为面板堆石坝的填料,拓宽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填筑材料的选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径风化石料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现场试验 室内试验 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旁压试验的饱和黄土强度分类评价方法研究
6
作者 亢佳伟 邓国华 康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7-567,共11页
天然沉积条件下,饱和黄土具有显著差异的物性沉积状态、强度和变形规律,在水、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欠压密状态向正常压密状态持续演变。旁压试验有效规避了取样扰动和室内外应力状态的差异,是合理认识饱和黄土特征强度的有效... 天然沉积条件下,饱和黄土具有显著差异的物性沉积状态、强度和变形规律,在水、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欠压密状态向正常压密状态持续演变。旁压试验有效规避了取样扰动和室内外应力状态的差异,是合理认识饱和黄土特征强度的有效手段。针对旁压曲线及其3个特征压力值和两个特征强度指标分别和埋深、初始孔隙比e、液性指数I_(L)等指标开展相关性分析,得到了饱和黄土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适用于饱和黄土的水敏性参数m_(ω),建立基本物性指标和特征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两类饱和黄土的性质区分依据和欠压密饱和黄土的强度分区原则。研究表明:(1)饱和黄土的特征强度受到欠压密状态、稠度特征的综合影响,仅依赖单一物性状态指标,无法对其特征强度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2)以饱和黄土的特征强度开始出现指数衰减特征的临界特征值(m_(ω)=0.5)为划分指标,可以区分两类饱和黄土的强度差异;(3)以水敏性参数m_(ω)=0.75/1.3为界,可将欠压密饱和黄土强度的长期演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间和后期3个特征阶段,并给出了不同阶段内土体特征强度范围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黄土 旁压试验 强度评价方法 水敏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中砂地层工程特性随深度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7
作者 李铸卿 康佐 +2 位作者 刘艺 张鑫 朱才辉 《工程勘察》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以西安渭河某合建桥工程为例,基于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试验,开展了原状和重塑渭河中砂的物理性质、细观结构特征、强度特性及标贯试验。深入分析了抗剪强度随深度的关系和细粒含量及标贯击数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其经验关系。结果表明... 以西安渭河某合建桥工程为例,基于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试验,开展了原状和重塑渭河中砂的物理性质、细观结构特征、强度特性及标贯试验。深入分析了抗剪强度随深度的关系和细粒含量及标贯击数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其经验关系。结果表明:黏聚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内摩擦角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原状砂土的抗剪强度大于重塑砂土。内摩擦角随标贯击数的增大呈线性增加的趋势。通过大量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结果得到了渭河中砂地层工程特征参数,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中砂 抗剪强度 室内试验 原位试验 细粒含量 标贯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区间隧道黄土地层注浆预加固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来弘鹏 康佐 +1 位作者 谢永利 高晓培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4,共8页
根据西安地铁浅埋暗挖区间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为提高黄土地层的围岩强度,降低围岩的透水性能,采用二重管无收缩注浆预加固技术对地层进行注浆预加固。然后通过现场观察取样、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地层注浆预加固后的效果。结果表... 根据西安地铁浅埋暗挖区间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为提高黄土地层的围岩强度,降低围岩的透水性能,采用二重管无收缩注浆预加固技术对地层进行注浆预加固。然后通过现场观察取样、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地层注浆预加固后的效果。结果表明:掌子面有大量明显的浆脉,且围岩稳定,未发生坍塌、失稳、涌水、涌泥等现象;掌子面土体均比注浆前的土体坚硬、密实,取回的土样也不易破碎;掌子面土体的平均含水率降低,渗透系数显著减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增大,抗剪强度增强,无侧限抗压强度明显提高;初期支护受力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围岩塑性区范围与塑性应变值减小。由此可见注浆预加固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铁隧道 注浆预加固 效果分析 室内试验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在西安地铁中减振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康佐 董霄 +2 位作者 郑建国 钱春宇 连晨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2-376,共5页
西安地铁二号线绕行通过西安钟楼,为降低地铁长期运营对钟楼的振动影响,在钟楼段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进行减振。主要以地铁二号线运行影响下对钟楼的振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段和普通道床段的振动实测值比较与分析,... 西安地铁二号线绕行通过西安钟楼,为降低地铁长期运营对钟楼的振动影响,在钟楼段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进行减振。主要以地铁二号线运行影响下对钟楼的振动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段和普通道床段的振动实测值比较与分析,得出隧道内减振段和普通段的振动差异,以此评价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在地铁应用中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 减振效果 振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空间变位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康佐 郑甲佳 谢永利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9,共8页
研究目的:为了解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空间变位规律,本文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依托工程,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的地表、地层纵、横向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提高黄土地区地铁区间隧道的修... 研究目的:为了解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施工地层空间变位规律,本文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依托工程,构建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的地表、地层纵、横向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提高黄土地区地铁区间隧道的修筑水平。研究结论:(1)双洞开挖的空间效应与开挖洞径和相对位置有直接关系,后开挖洞室掌子面距先行洞室测试断面两倍洞径左右时开始产生影响,开挖洞室到先行洞室测试面断面时,影响最大;(2)浅埋暗挖法施工中地表地层沉降基本经历缓慢变化、急剧变化及逐渐平稳三个阶段;(3)施工对地层的影响与埋置深度近成反比关系,随地层深度逐渐增加,施工对另一侧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减弱;(4)沉降速率与距离监测断面成反比关系,随掌子面向监测断面的靠近而不断增大,而后随着掌子面远离监测断面而不断减小,呈漏斗形,最大值在掌子面过后的2~4m的范围;(5)横向的地表沉降曲线呈宽底漏斗状,地层沉降曲线变为标准w形;(6)本文研究成果可为西安地铁修建中的地上地下重点文物和古今建筑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铁隧道 浅埋暗挖 空间变位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2号线下穿南门护城河段地表沉降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侯超群 康佐 +1 位作者 侯晓亮 谭晓慧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为防止地铁施工造成西安市护城河的损坏,保证护城河的安全,依据相关标准和已有资料确定护城河地表沉降控制标准。文章结合施工工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既有工程的数据资料,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对西安市地铁2号线穿越南护... 为防止地铁施工造成西安市护城河的损坏,保证护城河的安全,依据相关标准和已有资料确定护城河地表沉降控制标准。文章结合施工工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既有工程的数据资料,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对西安市地铁2号线穿越南护城河段的地表沉降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盾构法施工造成地表最大沉降在11.2~13.5mm之间,满足护城河沉降控制的要求。现场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 西安护城河 地表沉降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盾构法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既有隧道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康佐 代光辉 《隧道建设》 2014年第10期931-936,共6页
为了探讨新建隧道的施工对既有隧道产生的影响,以西安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建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地表及既有隧道结构的影响,得到了既有隧道管片位移、内力以及既有隧道上方地表沉降的变化... 为了探讨新建隧道的施工对既有隧道产生的影响,以西安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建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对地表及既有隧道结构的影响,得到了既有隧道管片位移、内力以及既有隧道上方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正交下穿盾构隧道施工时,上方既有隧道与地表将会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同时既有隧道衬砌结构发生不均匀侧移和扭转,正交位置附近既有隧道结构下侧出现不同程度的拉应力,需要对正交区域内的地层进行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正交下穿 管片位移 管片内力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施工地层变形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康佐 张少兵 谢永利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0,共6页
为了解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地层变形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多点位移计对西安地铁2号线实体工程进行地层变形量测,该多点位移计具有精度高、量程大易于生产、便于运输、锚头结构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隧道浅埋段围岩内部位移的量测。... 为了解黄土地区浅埋暗挖地铁隧道地层变形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多点位移计对西安地铁2号线实体工程进行地层变形量测,该多点位移计具有精度高、量程大易于生产、便于运输、锚头结构简单等特点,适用于隧道浅埋段围岩内部位移的量测。测量结果表明:地层变形从大到小顺序为拱顶附近、8~10m之间地层地表、2~6m之间地层;各测点的沉降呈二阶台阶状,施工降水为第一个下降台阶,掌子面开挖为第二个下降台阶;地层横断面变形呈漏斗形,隧道中心轴附近地层沉降值最大,越向两边地层沉降值越小。地层各点沉降经历4个阶段:降水沉降阶段,占总沉降值的45%左右;微小沉降阶段,占总沉降值的不足10%;沉降剧增阶段,占总沉降值40%~50%;沉降基本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黄土地铁隧道 浅埋暗挖 地层变形 现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压密饱和黄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佐 亢佳伟 邓国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17-3127,共11页
黄土浸水可形成两类工程性质差异较大的压密饱和黄土或欠压密饱和黄土。通过对西安地区22个黄土场地的试验和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类饱和黄土性质的差异,系统地研究了欠压密饱和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揭示了其具有饱水软弱性和失水大变... 黄土浸水可形成两类工程性质差异较大的压密饱和黄土或欠压密饱和黄土。通过对西安地区22个黄土场地的试验和数据统计,分析了两类饱和黄土性质的差异,系统地研究了欠压密饱和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揭示了其具有饱水软弱性和失水大变形的根本原因,归纳得到了西安地区欠压密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特征指标,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严格区分两类饱和黄土、分类制定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欠压密饱和黄土是黄土浸水过程中未被充分压密、大孔隙结构仍然存在的土,在Q_(3)和Q_(2)上部地层中均有揭露,其具有大孔隙比、高含水率、中高灵敏度、中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和强度等特征,一般处于软塑或流塑状态,其与湿陷性黄土、古土壤和压密饱和黄土邻近分布,形成了软硬不均的地层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黄土 欠压密特性 物性状态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一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朝阳门段城墙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康佐 王军琪 +1 位作者 邓国华 文保军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5,共7页
针对西安地铁一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朝阳门段城墙及朝阳门门洞具体工程,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沉降机理,对古城墙受力进行了理论分析,预判出古城墙及附近地面的沉降值,并制定出了针对性的加固方案。数值模拟... 针对西安地铁一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朝阳门段城墙及朝阳门门洞具体工程,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沉降机理,对古城墙受力进行了理论分析,预判出古城墙及附近地面的沉降值,并制定出了针对性的加固方案。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表明:1)在工法、线路和埋深已优化的前提下,采取的加固方案可使古城墙的沉降和变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数值模拟结果基本符合盾构施工期间地层和城墙沉降的基本规律,计算结果偏于保守;3)提出的城墙沉降控制标准也满足实际施工和文物保护要求,这一标准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地铁 西安城墙 盾构隧道 数值模拟 沉降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风险剖析与规避对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康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92,共4页
由风险管理理念入手,针对黄土地区的地质特性,从西安地铁建设周边环境风险、施工措施保证风险、区间隧道设计施工风险控制点等入手,剖析了各风险点的节点位置,并根据实际提出一些有效的规避对策。结合目前西安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以来的... 由风险管理理念入手,针对黄土地区的地质特性,从西安地铁建设周边环境风险、施工措施保证风险、区间隧道设计施工风险控制点等入手,剖析了各风险点的节点位置,并根据实际提出一些有效的规避对策。结合目前西安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以来的工程实际情况,强调了隧道周边外部环境对地铁区间的安全影响性,指出了黄土地区暗挖隧道工程降水辅助措施的重要性,提出了事前剖析风险源的工作意识,给出了暗挖隧道和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节点以及相应的规避思路。从设计和施工双重角度揭示了西安地铁区间隧道的风险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工程 黄土地区 风险管理 规避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盾构端头加固技术综合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康佐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66-71,共6页
根据西安黄土地层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五个盾构区间的端头加固设计及施工经验,从盾构端头加固机理出发,考虑地层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分析总结在黄土地层中盾构端头加固方案设计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该类地层条件下,... 根据西安黄土地层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西安地铁二号线五个盾构区间的端头加固设计及施工经验,从盾构端头加固机理出发,考虑地层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分析总结在黄土地层中盾构端头加固方案设计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该类地层条件下,盾构端头加固技术与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盾构施工 端头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饱和软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及其适用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佐 魏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0-45,共6页
目的:西安地区有大量的饱和软黄土,其具有承载力差、压缩性强和工程性质较差等特点,因此需针对饱和软黄土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西安饱和软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及其适用性。方法:以西安地铁4号线穿越饱和软黄土工程为例,对比分析了止水... 目的:西安地区有大量的饱和软黄土,其具有承载力差、压缩性强和工程性质较差等特点,因此需针对饱和软黄土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西安饱和软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及其适用性。方法:以西安地铁4号线穿越饱和软黄土工程为例,对比分析了止水与降水措施对隧道施工结构及土层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及结论: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饱和软黄土的影响下,隧道变形以竖向变形为主,拱顶处的最大沉降值为6.3 mm,拱底处的最大隆起量为6.8 mm,最大水平位移为1.8 mm。②当采用台阶法施工时,地面中心点沉降值最大;当采用CRD(中隔墙加台阶)法施工时,地面中心点沉降值次之;当采用盾构法施工时,地面中心点沉降值最小,盾构施工对地层的扰动相对较小。③降水和止水措施均可有效降低土层含水率;当采用降水措施时,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总量较大,但两者间的差异沉降较小,沉降曲线呈台阶式分布;当采用止水措施时,地面和建筑物的沉降总量较小,整体呈平缓递增的趋势。现场监测结果表明:①WSS(无收缩双液)注浆后,开挖轮廓外2 m范围内的土体强度达到了1.2 MPa,开挖范围内的土体强度达到了0.6 MPa;②与降水措施相比,WSS注浆后的地面沉降量减少了65%,拱顶处的沉降量减少了50%;③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相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 饱和软黄土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区通道上跨既有地铁隧道衬砌受力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军琪 康佐 赵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127,共8页
研究目的:为了解黄土地区暗挖通道近距离上跨既有地铁隧道衬砌的受力特征,以西安地铁3号线太白南路站Ⅲ-C至Ⅱ-B间过街通道上跨既有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现场实测,对既有地铁隧道初支与二衬间接触压力和二衬混凝土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研... 研究目的:为了解黄土地区暗挖通道近距离上跨既有地铁隧道衬砌的受力特征,以西安地铁3号线太白南路站Ⅲ-C至Ⅱ-B间过街通道上跨既有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现场实测,对既有地铁隧道初支与二衬间接触压力和二衬混凝土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论:(1)既有地铁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的接触压力先跨线整体比后跨线小,就单洞而言,迎施工面一侧比远离施工面一侧压力大;(2)左、右线各测点接触压力在上跨施工过程中均表现为增大,且后跨线增大幅度大于先跨线;(3)受上跨通道高程多变影响,先跨线二衬产生向左扭转的趋势,左侧受压、右侧先受拉后受压;(4)后跨线二衬应力基本对称,测点应力整体比先跨线大;(5)本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类似上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既有隧道 近距离上跨 衬砌受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软黄土城市地铁隧道安全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钢 康佐 +2 位作者 高虎艳 于文龙 亢佳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25-433,共9页
饱和软黄土城市地铁隧道自身和环境风险普遍较高,为了准确辨识、评价和规避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在饱和软黄土典型物理力学特性和地层赋存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工程实践讨论4种典型风险,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饱和软黄土城市地铁隧道自身和环境风险普遍较高,为了准确辨识、评价和规避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在饱和软黄土典型物理力学特性和地层赋存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工程实践讨论4种典型风险,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研究表明:1)饱和软黄土在Q3和浅层Q2黄土地层中均有分布,具有欠压密特征、饱水软弱性和失水变形大的特性。2)因大孔隙结构的存在,在水的作用下,土体稳定性变差,是城市地铁隧道工程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3)失水变形是环境风险的根源,制定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措施是关键;饱水软弱性是自身风险的根源,可采取选择规避、优化竖井位置和开挖方向、评价降水后状态、加强堵头墙刚度及多策并举等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饱和软黄土 施工风险 失水变形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