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国家区域试验概况 被引量:9
1
作者 程艳波 陈应志 +4 位作者 年海 周晓欢 陈达刚 杜宝贵 温玉容 《大豆通报》 2005年第6期5-7,共3页
2004年热带、亚热带地区首次实施的春大豆国家区域试验,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的9个区试点进行,有来自5个育种单位的13个品种参加.本文分析了春大豆区试的概况,并对区试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参试的13个品种(系)产量在133.... 2004年热带、亚热带地区首次实施的春大豆国家区域试验,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的9个区试点进行,有来自5个育种单位的13个品种参加.本文分析了春大豆区试的概况,并对区试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参试的13个品种(系)产量在133.9~180.6kg/667m2之间,'粤春03-4'在海南省农科院产量创造了253kg/667m2记录.有7个参试品种比对照增产,其中'泉豆937'、'桂0120-1'、'粤春03-4'、'福豆234'、'粤春03-5'比对照显著增产.另外,一些参试品种具有较好的品质,'粤春03-4'、'粤春03-5'两个品系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1.08%和42.64%,油份含量分别为21.87%和21.53%,属于高油大豆.'福豆234'、'粤春03-1'、'粤春03-2'、'桂0118-1'、'桂0112-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6.33%、46.56%、43.95%、45.12%、44.39%,属于高蛋白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大豆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两广地区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概况*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艳波 陈应志 +5 位作者 陈怀珠 蔡淑平 陈达刚 杜宝贵 温玉容 年海 《大豆通报》 2006年第2期6-8,13,共4页
分析了2004年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在我国低纬度华南地区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参试品种(系)春季种植生育日数71.5~86.5d,株高25.5—66.3cm,单株荚重为25.3—46.7g,标准荚个数为375.0~446.7个/kg之间,百粒重... 分析了2004年国家菜用(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品种在我国低纬度华南地区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参试品种(系)春季种植生育日数71.5~86.5d,株高25.5—66.3cm,单株荚重为25.3—46.7g,标准荚个数为375.0~446.7个/kg之间,百粒重为38.55~78.53g,产量在606.97~830.42kg/667m^2之间,表明莱用大豆在华南地区春种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国家莱用(鲜食)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也应适当地细分区试布局,建议设立华南地区和中部地区两个区组,在华南地区同时设立春、夏、秋三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转录因子NAC1耐低磷胁迫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熊楚雯 郭智滨 +4 位作者 周强华 程艳波 马启彬 蔡占东 年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3,共12页
【目的】磷含量偏低是影响酸性土壤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也为喜磷作物,缺磷则影响其产量与品质。NAC(NAM,ATAF1/2,CUC2)转录因子家族参与多种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调控,是否参与... 【目的】磷含量偏低是影响酸性土壤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也为喜磷作物,缺磷则影响其产量与品质。NAC(NAM,ATAF1/2,CUC2)转录因子家族参与多种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调控,是否参与大豆低磷胁迫响应尚未深入研究。以耐低磷野生大豆BW69为材料,克隆获得耐低磷基因GsNAC1并对其表达特性及功能进行分析,为深入解析GsNAC1调控大豆低磷胁迫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从野生大豆BW69克隆GsNAC1的全长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特征。随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对其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此外,通过大豆遗传转化试验,获得转基因株系并进行表型分析。最后,通过转录组联合分析来鉴定转基因植株中与低磷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结果】成功克隆获得GsNAC1,编码区全长876 bp,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GsNAC1与AtATAF1的序列相似性为62.46%,与Williams 82参考基因组的GmNAC1序列没有差异;进一步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sNAC1定位于细胞核;基于qRT-PCR技术,发现GsNAC1在大豆的根、茎、叶、顶端、花和豆荚均有表达,在根部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受到低pH和低磷诱导表达显著上调。通过水培法和土培法进行表型试验,在低磷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转基因株系鲜重根冠比、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磷含量均显著高于WT。结合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GsNAC1可能通过促进GmALMT6、GmALMT27、GmPAP27和GmWRKY21等基因表达增强其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结论】GsNAC1受低pH和低磷诱导表达上调,过量表达GsNAC1可以显著增强大豆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在低磷胁迫反应中起促进作用。GsNAC1可能通过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增强大豆对酸性低磷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耐低磷 GsNAC1 根系构型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智滨 张亚坤 +4 位作者 贺紫航 周强华 蔡占东 马启彬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个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成11个亚家族,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17条大豆染色体中,且每个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域较为相近,呈高度保守性。成员启动子部分含有抗逆境胁迫以及激素相关的调控元件。RNA-seq结果显示,有8个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内表达差异显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分析结果为SUPERMAN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42为Ln位点的相应基因,参与大豆叶形和籽粒的调控,GmC1-1iZFP12、GmC1-1iZFP30为SUPERMAN基因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21可能参与大豆籽粒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为调控相关过程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大豆高产基因提供方向,也为C_(2)H_(2)型锌指蛋白和生物信息学在植物中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_(2)H_(2)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5
作者 黄智星 李月 +4 位作者 丁洁欣 程艳波 年海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39,共11页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 为明确在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的有效杀菌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罹病大豆植株的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通过形态学和3个基因(rDNA-ITS,TEF-1α,RP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再将该病原真菌接种到原发病大豆品种桂夏2号的根部和茎基部,测定其致病性和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pH、光照、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结果显示,分离到2株具有不同特征的真菌,分别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usarium 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后者是在我国广东大豆上的首次报道;接种试验显示,这2株真菌单独或混合接种均可引起与田间自然发生的大豆根腐病相似的症状;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在28℃、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乳糖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水浴10 min);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在25℃、pH 7条件下生长最快,碳氮源利用能力强,以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致死温度为54℃(水浴10 min);不同光照处理对2个菌株的菌丝生长无影响;杀菌剂咪鲜胺对2个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引起广东新发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真菌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和镰状镰刀菌(F.falciforme),而这2种真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对咪鲜胺敏感,该药剂可作为防治新发大豆根腐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镰刀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征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杀菌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酸铝土壤的适应性研究Ⅰ大豆耐酸铝毒性材料的鉴定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年海 黄鹤 +1 位作者 严小龙 卢永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1-197,共7页
本研究进行了田间、温室土壤盆栽及营养液栽培筛选鉴定试验,以评价大豆基因型的耐酸铝性差异及其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耐酸性差别;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在田间试验中,秋种大豆受害比春... 本研究进行了田间、温室土壤盆栽及营养液栽培筛选鉴定试验,以评价大豆基因型的耐酸铝性差异及其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耐酸性差别;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在田间试验中,秋种大豆受害比春种严重,而且秋种与其他筛选方法较一致,因此应以秋种筛选为主。铝毒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因此盆栽和营养液试验主要应以根部的耐性差异进行评价,而株高受酸铝毒的影响较小,在5m g/ L和8m g/ L处理下多数品种株高高于0m g/ L处理,但在幼苗期虽然大豆根部受害,但受害程度与收获时差别较大,40 天收获的结果与其他筛选方法较一致。在铝毒和干旱的双重胁迫下,没施石灰的处理明显表现出干旱症状,但耐铝毒强的品种表现耐旱性强。本试验中来自南方酸性红壤地区的品种耐性明显较好,而东北品种耐性较差,这说明筛选大豆耐铝毒种质应以原产我国南方的大豆品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酸铝毒 筛选鉴定 酸性土壤 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年海 王金陵 +9 位作者 杨晓新 杨庆凯 陈怡 栾晓燕 刘忠堂 王大秋 张仁双 王雅珍 刘国范 崔玉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以生育期相近的25个品系为材料,在8个地点同时进行试验,对大豆的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蛋白质+脂肪总量最稳定,其次是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这3个性状均较各脂肪酸稳... 以生育期相近的25个品系为材料,在8个地点同时进行试验,对大豆的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蛋白质+脂肪总量最稳定,其次是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这3个性状均较各脂肪酸稳定,亚麻酸的稳定性最差,这也表明其最易受环境的影响。不同品种同一性状的稳定性也存在明显差异。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其本身的稳定性无关,亚麻酸含量低的品系稳定性较好。稳定性回归系数法分析表明,亚麻酸、油酸及亚油酸之间的回归系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蛋白质和蛋白质+脂肪总量的回归系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稳定性回归系数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种方法都同样有效。品种间每一品质性状稳定性的明显差异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质性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对大豆子粒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年海 王金陵 +3 位作者 杨庆凯 陈怡 栾晓艳 崔玉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41,共7页
本试验以25个大豆品系为材料,在东北三省8个地点同时进行试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环境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及棕榈酸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油酸与之相反,北低南高;硬脂酸变化趋势不明显。5种脂肪... 本试验以25个大豆品系为材料,在东北三省8个地点同时进行试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环境对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及棕榈酸表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油酸与之相反,北低南高;硬脂酸变化趋势不明显。5种脂肪酸都存在极显著品系×环境工作。各脂肪酸性状的地点变异系数与品系的变异系数都很接近,说明在此范围内生态环境对各脂肪酸表现型的影响基本上与品系间的遗传差异接近。各脂肪酸性状的地点相关分析表明,品系脂肪酸含量的相对表现在各环境下是基本相近的,虽然环境条件影响大豆的主要脂肪酸含量,但是其对脂肪酸含量的顺位影响不大,在一个地点高往往在其他地点也高,体现了品系遗传性的存在。同时也表明,在异地对适应当地品系的脂肪酸含量的选择也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生态环境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酸铝土壤的适应性研究 Ⅱ.大豆耐酸铝毒的机理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年海 黄鹤 +1 位作者 严小龙 卢永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2-326,共5页
本试验对不同耐酸铝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了一些生理指标的测定,其中包括光合速率,叶片及叶室温度,蒸腾速率及细胞间CO2 浓度,以研究这些性状与大豆耐酸铝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大豆光和速率明显降低,但耐性好的品... 本试验对不同耐酸铝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了一些生理指标的测定,其中包括光合速率,叶片及叶室温度,蒸腾速率及细胞间CO2 浓度,以研究这些性状与大豆耐酸铝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铝胁迫下大豆光和速率明显降低,但耐性好的品种不受影响;耐性强的品种叶片和叶室温度低,蒸腾速率也低于不耐品种。不同处理间大豆CO2 细胞间浓度无显著差异;而在pH5.6条件下品种间的细胞间CO2 浓度差异明显,不耐铝的品种浓度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光合速率与叶室和叶片温度呈正相关;与细胞间CO2 浓度相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酸铝 机理 土壤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大豆品种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年海 郭志华 +2 位作者 余让才 卢永根 黄鹤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本试验采用适应高磷肥沃土壤的东北大豆品种,适应浙江低丘红壤的耐低磷品种浙春2以及原产我国华南低磷土壤的广东当地品种为材料,对不同来源品种的耐低磷能力进行了评价。试验在缺磷红壤中进行,施磷分别为0,2.5和5g/盆,每... 本试验采用适应高磷肥沃土壤的东北大豆品种,适应浙江低丘红壤的耐低磷品种浙春2以及原产我国华南低磷土壤的广东当地品种为材料,对不同来源品种的耐低磷能力进行了评价。试验在缺磷红壤中进行,施磷分别为0,2.5和5g/盆,每盆2.5kg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品种对低磷土耐性明显不同。东北品种明显不耐低磷,而浙春2和一些广东品种对低磷或中等磷水平土壤适应性较好。广州中粒春豆地上和地下干物重在不同处理均最高,而且随磷施用量增加而增高。浙春2、梅州春豆和南雄黄豆在2.5g磷水平时,根干重就达最高值,而地上干重也达5g水平的90%以上,说明这些品种较耐低磷。株高、地上和地下干物重在低磷水平下相关都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这几个性状都可作为鉴定大豆品种耐低磷的指标。在低磷情况下大豆叶质重增重。高耐低磷和中等耐性的品种都是在2.5g磷水平时光合速率最高,这与不耐低磷品种是不同的。耐低磷能力与叶温、叶室温度以及蒸腾速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碳土 耐性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耐铝种质筛选概况 被引量:6
11
作者 年海 卢永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47-152,共6页
铝离子毒害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豆的不同基因型对铝离子的耐性有很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可通过选育耐性基因型的方法来减少和防止铝离子对大豆的毒害。综述了有关大豆耐铝离子毒害种质筛选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田间筛... 铝离子毒害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大豆的不同基因型对铝离子的耐性有很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可通过选育耐性基因型的方法来减少和防止铝离子对大豆的毒害。综述了有关大豆耐铝离子毒害种质筛选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田间筛选法、温室土壤盆栽法、水培法、营养液栽培法及组织培养法。并且讨论和比较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相互关系。认为在酸性土壤上栽培的大豆种质资源应做为筛选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 铝离子毒害 筛选方法 酸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杂交后代的选择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年海 王金陵 +3 位作者 杨庆凯 张仁双 苏黎 王雅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64-668,共5页
以5个大豆杂交组合的F_2~F_5代为材料,连续4年在东北三省8个试验点按当地的高产育种目标进行选择,于F_5代每个地点从每一组合中决选出1个高产品系,各地共计决选出40个优良品系,并在上述8个地点以同一方案进行两年生态试验,以便分析生... 以5个大豆杂交组合的F_2~F_5代为材料,连续4年在东北三省8个试验点按当地的高产育种目标进行选择,于F_5代每个地点从每一组合中决选出1个高产品系,各地共计决选出40个优良品系,并在上述8个地点以同一方案进行两年生态试验,以便分析生态条件对大豆杂交后代的选择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各地都选出了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生育期类型,在不同肥力条件下,各地都选出了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百粒重和抗倒伏性品系;组合B在多数试点都表现产量较高,各试点从中选出的品系都产量较高,说明一个好组合在不同地点都可选出好的品系;各试点选出的品系基本上是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生态类型,各试点从每一组合决选的品系在当地种植比其他试点从同一组合决选的品系于产量位次上居高的比较多,这进一步说明大豆育种只有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进行,方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选择 大豆 杂交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脂肪酸与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年海 王金陵 +3 位作者 杨庆凯 刘忠堂 王大秋 刘国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3-221,共9页
以25个高产大豆品系为材料,同时在8个生态地点进行试验,分别估算了各地点脂肪酸性状间以及其与蛋白质、脂肪以及二者总量的遗传相关;同时也估算了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较稳... 以25个高产大豆品系为材料,同时在8个生态地点进行试验,分别估算了各地点脂肪酸性状间以及其与蛋白质、脂肪以及二者总量的遗传相关;同时也估算了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较稳定,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较一致,都是亚麻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油酸与二者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各点亚麻酸与生育期性状基本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生育期长的品系由于鼓粒期处于较低温度条件下,种子的亚麻酸含量也高。脂肪酸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在不同点表现都基本一致的较多,但多数未达显著水平。在所有点棕榈酸与百粒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可以利用百粒重对棕榈酸进行间接选择,以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豆油品质。又由于棕榈酸基本上与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遗传较简单,因此,可以通过棕榈酸对亚麻酸进行间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农艺性状 遗传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年海 富健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20,共2页
为确定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用了31个吉林省有代表性的主推品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直接作用最大,遗传力也明显高于亚麻酸,故... 为确定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用了31个吉林省有代表性的主推品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与亚麻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直接作用最大,遗传力也明显高于亚麻酸,故可通过亚油酸对亚麻酸进行间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质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不同播季大豆品种开花前后光周期反应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年海 卢永根 +1 位作者 黄鹤 严小龙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年第5期81-86,共6页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100个为材料,在广州(23°N)进行分期播种实验,以研究大豆的花前及花后光周期反应类型,并筛选适应低纬度种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大豆品种在春播条件下,生育期及开花期存在极显著差...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品种100个为材料,在广州(23°N)进行分期播种实验,以研究大豆的花前及花后光周期反应类型,并筛选适应低纬度种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大豆品种在春播条件下,生育期及开花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东北地区品种V-R1期约37d,南方和部分长江流域春豆32~35d,其他品种多数在40~50d之间,有些品种株高可达80cm以上,有一定的产量潜力.在夏播条件下,大豆V-R1期明显缩短,一般20~25d,花后光周期反应品种差异极大,并一直到R5期.由于营养生长差,北方和南方早熟春豆无利用价值.秋播品种光周期反应差别不大,特别是花后光周期反应不明显,株高低,产量也低.本实验结果也同时表明,东北春大豆极早熟种如东农41,东农36花前和花后光周期都不敏感:东北春大豆中晚熟种花前光周期敏感,花后光周期不敏感;华南四季豆花前和花后光周期中度敏感,其中的一些品种表现出“长青春期”特性;多数南方大豆夏播有明显的花后光周期反应,表现出R1-R3以及R3-R5期比春播明显延长,其中信宜黄豆和华1号极敏感,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这2个品种V-R1可达75d以上,春播整个生育期都可达200d以上,前者春播出现重复开花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周期 播种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84
16
作者 黎健龙 涂攀峰 +5 位作者 陈娜 唐劲驰 王秀荣 年海 廖红 严小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40-2047,共8页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微生态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 被引量:51
17
作者 吴存祥 李继存 +7 位作者 沙爱华 孙石 杨光明 周新安 常汝镇 年海 韩天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77-1987,共11页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个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点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MGVI之间。不同区域的对照品种可归属相同的生育期组。北方春大豆区晚熟组、西北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及西南山区春大豆区的对照品种均属MGⅢ;长江流域春大豆区、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区对照品种属MGV或MGVI。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区2个对照品种福豆301和泉豆7号所在生育期组差异较大,分别归属MGII和MGIV。根据生育期组并考虑其他因素,建议将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组由目前3个组以黄河为界划分为2个组,并对南方部分试验组进行调整。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和西北春大豆区对照品种尽管生育期组相当,但因品种抗旱性要求不同,建议分别设置区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国家区域试验 对照品种 生育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18
作者 梁秀兰 林英春 +1 位作者 年海 解丽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7-669,共3页
关键词 生理生化特性 玉米 低磷胁迫 基因型 硝酸还原酶活性 植物生长发育 叶绿素含量 营养元素 植物体内 植物代谢 固定能力 土壤溶液 酯酶活性 pH值 化合物 磷素 下降 小麦 叶片 根系 红壤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不同品种对磷胁迫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52
19
作者 徐青萍 罗超云 +2 位作者 廖红 严小龙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通过大田试验 ,探讨不同来源的 8个大豆品种对南方酸性低磷红壤的适应性 ,并初步分析其磷效率的机理。试验表明 :生物学产量、经济学产量、总体磷效率和磷吸收效率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从吸收效率 (以吸磷量为标准 )来看 ,BX10属于磷高... 通过大田试验 ,探讨不同来源的 8个大豆品种对南方酸性低磷红壤的适应性 ,并初步分析其磷效率的机理。试验表明 :生物学产量、经济学产量、总体磷效率和磷吸收效率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从吸收效率 (以吸磷量为标准 )来看 ,BX10属于磷高效、不敏感品种 ,BD2、GD1和GD3属于磷低效、敏感品种 ,而BX11、BD1、GD2和GD4则表现不稳定。供试大豆总体磷效率 (以生物量为标准 )与磷吸收效率表现趋势基本一致 ,而磷利用效率并没有显著的品种差异。在本试验中 ,总体磷效率主要取决于磷吸收效率。此外 ,磷吸收效率较高的品种 ,其根长和根表面积并没有优势 ,供试大豆对土壤磷的吸收效率可能受其它根系性状 ,如根构型和根分泌物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效率 酸性红壤 品种 磷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程艳波 江炳志 +4 位作者 蔡史欣 年海 曹亚琴 李文坚 蔡银玲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0,45,共5页
采用3个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在广州分5个播期种植,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播期对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及蛋脂总和的影响达显著... 采用3个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在广州分5个播期种植,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华南夏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的影响。播期对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及蛋脂总和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单株产量、主茎荚数、分枝荚数、主茎粒数和分枝粒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大豆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是最佳播种期。在7月下旬之后播种,大豆植株矮小,分枝数少且分枝粒数比主茎粒数少,需要增加播种密度来提高产量;同时应适当灌溉,以防晚熟或晚播品种在开花至鼓粒期受干旱影响。华夏3号在最佳时期播种,分枝产量起主要贡献,所以该品种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应合理密植,以保证通过提高分枝产量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播种期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