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sAb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郭燕 蔡斌 +4 位作者 段勇 景媛媛 白珉 现红斌 巩晗实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16-20,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HBsAb阳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探讨该特殊感染模式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陕西省血液中心保存的38份HBsAb阳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血清样本进行HBVPreS-... 目的分析血清HBsAb阳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探讨该特殊感染模式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陕西省血液中心保存的38份HBsAb阳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血清样本进行HBVPreS-S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和血清型,并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38份HBsAb阳性OBI血清样本中,11份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其中8份测序成功。C基因型5份,其中1份为血清型adw,4份为血清型adr;B基因型3份,全部为血清型adw。OBI毒株PreS-S区,PreS-S免疫反应区以及亲水区(MHR)氨基酸变异率均显著高于对应野毒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vs 0.8%,X^2=40.23,3.2%vs0.3%,X^2=52.13;3.6%vs 0.6%,X^2=10.25,均P<0.01),"α"抗原决定簇检测到I126T,Q129R,M133T,F134I,D1.44E,G145K突变。C基因型PreS-S区氨基酸变异率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 1.2%,X^2=15.98,P<0.01);而其MHR,"α"抗原决定簇以及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突变率虽均高于B基因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7%vs 1.7%,X^2=2.96;3.6%vs 2.9%,X^2=0.25;4.1%vs 2.3%,X^2=3.59,均P>0.05)。结论 OBI毒株PreS-S区,尤其是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发生较多变异,可能改变了病毒的免疫原性,造成免疫逃逸,从而导致HBsAbP阳性OB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HBVPreS—S区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偿献血者HCV RNA与抗-HCV及AL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
作者 郭燕 叶世辉 +5 位作者 蔡斌 景媛媛 巩晗实 杨莹 黄蕾 段勇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讨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C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标本235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RNA,速率法测定ALT,并对抗-HCV(+)/HCV RNA(–)... 目的:讨论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C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阳性标本235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RNA,速率法测定ALT,并对抗-HCV(+)/HCV RNA(–)标本进行追踪回访。结果235份抗-HCV阳性标本中,HCV RNA阳性140例(阳性率59.57%);抗-HCV S/CO值1~5实验组和5.01~9.99实验组,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34.29%、26.47%;S/CO≥10时,HCV RNA阳性率为81.68%,与其他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5,P〈0.05;χ^2=39.41,P〈0.05)。抗-HCV (+)/HCV RNA(+)与抗-HCV(+)/HCV RNA(–)组的ALT异常率分别为2.86%、1.05%,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gt;0.05)。抗-HCV(+)/HCV RNA(+)与抗-HCV(+)/HCV RNA(–)组献血者的年龄分别是38.05±11.35岁和33.81±11.50岁,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95份抗-HCV(+)/HCV RNA(–)标本成功回访23例,其中1份标本回访检测抗-HCV转阴。结论 HCV RNA阳性率与抗-HCV的S/CO值有一定相关性,抗-HCV阳性的无偿献血人群中,ALT异常率与HCV RNA无相关性,感染者年龄与HCV RNA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抗-HCV HCV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郭燕 蔡斌 +4 位作者 段勇 景媛媛 白珉 巩晗实 叶世辉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4期326-328,共3页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 目的结合核酸检测技术探讨ALT在献血者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分析本站2015年1~6月共82 378份血液标本ALT、HBs Ag、抗-HCV检测结果;对908份ALT单项不合格标本进行NAT检测,并对此类献血者再次献血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82 378份血液标本中ALT异常925份,其中合并HBs Ag或抗-HCV阳性占1.19%(11/925);肝炎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例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的NAT检测发现HBV阳性1例;重复献血者53例,HBs Ag、抗-HCV ELISA及NAT法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虽然ALT在预防输血传播乙肝和丙肝中的作用已极其有限,但其对于排除HBV、HCV窗口期尚具有一定补充作用,同时可能预防隐匿性丙肝及其他已知或未知肝炎病毒的血液传播,目前尚不宜取消ALT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核酸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b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T细胞及B细胞表位变异分析
4
作者 郭燕 景媛媛 +4 位作者 李锦 巩晗实 段勇 李燕 张文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06-512,共7页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ccult hepatitis B virus,OHBV)PreS-S基因T、B细胞表位变异情况,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及HBsAb+OBI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OB...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ccult hepatitis B virus,OHBV)PreS-S基因T、B细胞表位变异情况,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及HBsAb+OBI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扩增OBI样品PreS-S区并测序,确定基因型。生物信息学分析HBsAb+/HBsAb-以及不同基因型OBI毒株PreS-S基因T、B细胞表位变异情况,分析高频T细胞突变表位突变前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亲和力变化以及高频B细胞突变表位突变后抗原特性的改变。结果85份OBI样品成功扩增出PreS-S基因21份,其中HBsAb+OBI_(B) 4份,HBsAb-OBI_(B) 6份,HBsAb+OBI_(C) 6份,HBsAb-OBI_(C) 5份。OBI毒株PreS-S区突变率高于野毒株,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BI_(B) vs.WT B:2.64%:0.66%,P<0.001;OBI_(C) vs.WT_(C):3.67%:1.19%,P<0.001)。OBI毒株蛋白免疫区突变率大于非蛋白免疫区,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BI_(B):3.57%:1.86%,P=0.005;OBI_(C):4.78%:2.65%,P=0.001)。OBI_(C)毒株蛋白免疫区及非蛋白免疫区突变率均大于OBI_(B)毒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免疫区:4.78%:3.57%,P=0.107;非蛋白免疫区:2.65%:1.86%,P=0.142)。HBsAb-OBI毒株T、B细胞表位突变率高于HBsAb+OBI毒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b-OBI_(B) vs.HBsAb+OBI_(B):4.17∶3.01,P=0.303;HBsAb-OBI_(C) vs.HBsAb+OBI_(C):5.65∶4.26,P=0.207)。4个T细胞表位高频突变(T47A/K、S174N、L175S、V177A)以及3个B细胞表位高频突变(G73S、K122R、I126M/T)的亲和力分析和抗原性分析显示多数T细胞表位突变前后与HLA分子亲和力变化不大,B细胞表位免疫原性变化不明显,某些位点突变后亲水性、表面可及性甚至优于野生毒株。结论OBI毒株PreS-S区突变率显著高于野毒株;OBI毒株蛋白免疫区突变率显著高于非蛋白免疫区;OBI_(C)变异活跃程度大于OBI_(B);各点突变可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随机发生,未发现HBsAb压力或依赖性;PreS-S区关键位点突变或多表位共同突变可能在OBI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 PreS-S区 细胞表位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