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0基因C-592A多态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左洪鹏 车琳 吴先正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IL-10基因启动子C-592A多态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方法检测21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与2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IL-10C-592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表示相对危险度的比值... 目的探讨IL-10基因启动子C-592A多态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方法检测21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与2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IL-10C-592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表示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dd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冠心病组IL-10-592A等位基因频率(76.2%)显著高于对照组(68.3%);A等位基因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较C等位基因型显著增加(OR:1.48,95%CI:1.10-2.00,P=0.010)。两组人群的C.592A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AA基因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相比C等位基因携带者(CC、CA基因型)呈显著增加(OR:1.64,95%CI:1.12—2.42,P:0.012)。结论IL-10基因C-592A多态性可增加我国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白细胞介素-10 单核苷酸多态 疾病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LM C-588T多态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2
作者 左洪鹏 徐文俊 +2 位作者 罗明 朱忠政 朱冠山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 探讨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单位基因(glutarnat-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 gene,GCLM)C-588T多态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 目的 探讨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单位基因(glutarnat-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 gene,GCLM)C-588T多态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209例CHD与240名对照的GCLM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CHD组及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2%及26.3%,T的CHD发病风险是C的0.59倍(95%CI=0.42-0.81。P=0.001)。与C/C纯合子相比,C/T杂合子引起CHD风险为0.67倍(95%CI=0.45~1.01,P=0.056),而T/T纯合子引起CHD风险度显著降低至0.20倍(95%CI=0.06-0.61,P=0.005)。结论 GCLM-588T降低CHD发病风险,提示T/T基因型是中国人CHD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遗传易感性 GCLM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
3
作者 左洪鹏 车琳 +1 位作者 徐文俊 戚秀卿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5期410-412,共3页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 分析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及体表心电图变化。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其心电图特征为aVLST↓ ,ⅠST↓ ,ⅢST.M...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意义。方法 分析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及体表心电图变化。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其心电图特征为aVLST↓ ,ⅠST↓ ,ⅢST.MⅡST↑ >1。结论 aVLST↓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体表心电图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与梗死相关动脉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车琳 蒋金法 +2 位作者 徐文俊 邓兵 左洪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57-59,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2 7例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3 0例 ) ,研究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 ,并分析两组冠...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2 7例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3 0例 ) ,研究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 ,并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对AVB发生的影响。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 ,但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有关 ,并且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梗死相关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射线检验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5
作者 秦亚楠 顾强 左洪鹏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3期107-109,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放射线检验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X线检查)、乙组(CT检查)与丙组(冠状动脉造影),每组50例,比较3组冠心病检出率、检查时间及费用。... 目的分析不同放射线检验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X线检查)、乙组(CT检查)与丙组(冠状动脉造影),每组50例,比较3组冠心病检出率、检查时间及费用。结果丙组检出率(98.00%)高于乙组(86.00%)、甲组(72.00%),且乙组检出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检查时间[(20.12±1.34)min]长于甲组、乙组[(5.14±0.55)、(10.06±0.71)min],且乙组检查时间长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检查费用[(3154.78±1244.69)元]多于甲组、乙组[(220.24±15.78)、(635.66±37.14)元],且乙组多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准确率最高,X线、CT检查应用范围更广,在实际临床检查诊断中,可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医院医疗水平等多种因素,选择最合理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X线 CT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C-129T和修饰亚基G-23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6
作者 左洪鹏 徐文俊 +2 位作者 罗明 朱忠政 朱冠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C-129T 多态性和修饰亚基(GCLM)G-23T 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212例冠心病与218例对照的 GCLC C-129T 和 GCLM G-23T 基因型... 目的探讨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C-129T 多态性和修饰亚基(GCLM)G-23T 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212例冠心病与218例对照的 GCLC C-129T 和 GCLM G-23T 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冠心病组中 GCLC-129T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CLC-129T 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129C 的2.38倍(95% CI:1.25~4.54)。与 GCLC-129CC 基因型相比,GCLC-129CT 基因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至2.14倍(95% CI:1.08~4.24,P<0.05),GCLC-129T 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 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至2.28倍(95% CI:1.16~4.49,P<0.05)。冠心病组中GCLM-23T 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CLM-23T 的冠心病发病风险是-23G 的0.59倍(95% CI:0.42~0.82)。与 GCLM-23GG 基因型相比,GT、TT 基因型和-23T 等位基因携带者(GT、TT 基因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分别为0.71倍(95% CI:0.47~1.08,P>0.05)、0.18倍(95%CI:0.06~0.55,P<0.01)和0.61倍(95% CI:0.42~0.92,P<0.05)。结论 GCLC C-129T 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而 GCLM G-23T 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的预测 被引量:7
7
作者 车琳 邓兵 左洪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94-595,共2页
目的:研究Ⅱ、Ⅲ和V1导联ST段变化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的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I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AMI右冠状动脉(右冠)闭塞占74%,回旋支闭塞占26%,并发右心室梗死占... 目的:研究Ⅱ、Ⅲ和V1导联ST段变化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的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I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AMI右冠状动脉(右冠)闭塞占74%,回旋支闭塞占26%,并发右心室梗死占13.1%。46例存在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右冠近段闭塞并发有右心室梗死的10例中7例存在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和V1导联ST段抬高。结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和V1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存在,高度提示右冠近段闭塞,并提示并发右室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