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胸腹部折叠畸形程度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
1
作者 尹稳 崔西龙 +6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郑国辉 孙乐乐 王康康 张旭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胸腹折叠角(thoracoabdominal folded angle,TAFA)及剑突-耻骨联合距离(the distances between xiphoid process and superior edge of the pubis,XP),同时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Cobb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Cobb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CT矢状面腰椎生理曲度对腹腔容积变化的影响创新性提出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腰椎存在生理前凸时为Ⅰ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为Ⅱ型,腰椎后凸畸形时为Ⅲ型。根据TAFA将Ⅲ型患者分为两个亚型,TAFA>90°为A亚型,TAFA≤90°为B亚型。由5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师先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间隔10d),采用Kendall′s W检验分析多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型间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胸腹部折叠畸形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观察者间分型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为0.954(P<0.001)。患者平均GK、TK、LL、SVA、TAFA及XP分别为83.7°±29.9°、48.7°±21.3°、-13.9°±25.3°、22.8±14.9cm、128.1°±50.5°及16.8±8.9cm;各组TAFA、XP测量数值间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P<0.001)和0.979(P<0.001);各分型间TAFA及XP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T影像学分型可以客观评价AS胸腹部折叠畸形情况,剑突-耻骨联合距离及胸腹折叠角是评估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胸腹部折叠畸形 胸腹折叠角 剑突-耻骨联合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病损间隙楔形截骨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脊柱后凸畸形伴Andersson损害
2
作者 张伟 于海洋 +3 位作者 翟云雷 崔西龙 郑国辉 尹稳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5期964-967,共4页
目的回顾经病损间隙楔形截骨矫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脊柱后凸畸形伴Andersson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对3例合并Andersson损害的AS重度后凸畸形行经病损间隙楔形截骨矫形。3例均为男性,年龄4... 目的回顾经病损间隙楔形截骨矫治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脊柱后凸畸形伴Andersson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对3例合并Andersson损害的AS重度后凸畸形行经病损间隙楔形截骨矫形。3例均为男性,年龄41~50岁,平均46.6岁。Andersson病损位于T 12-L 1、L 1-2、L 2-3间隙各1例,术前脊柱整体后凸(GK)76~94°、平均(84.0±9.2)°,其中胸腰段后凸(TLK)32~68°、平均(46.3±19.1)°,腰椎后凸(LL)16~41°、平均(29.7±12.7)°;矢状位垂直轴(SVA)300~358 mm、平均(325.3±29.7)mm,颌眉角(CBVA)30~40°、平均(34.0±5.3)°。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15.0±32.8)min,术中失血量(2066.7±901.9)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腹壁张力性疼痛,1周内完全缓解,无神经并发症。随访12~37个月,末次随访时GK(16.7±10.5)°,TLK(15.3±10.1)°,LL(-19.0±17.4)°,SVA(83.0±23.8)mm,CBVA(8.3±4.7)°,均较术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截骨处愈合良好,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经病损间隙楔形截骨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脊柱后凸畸形伴Andersson损害安全可行,可兼顾后凸矫形与病灶清除,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Andersson病损 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3
3
作者 崔西龙 于海洋 +1 位作者 姜济世 干阜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6-322,共7页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不稳 前路 后路 齿状突螺钉固定 C1/2椎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四肢创伤性大面积皮肤缺损 被引量:6
4
作者 崔西龙 李章华 +5 位作者 方涛 奚美丽 许志亮 张申起 唐谨 陈友浩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99-301,共3页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吸引(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外伤致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67例,自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的患者32例分为传统治疗组,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5例为VSD治疗组...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吸引(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外伤致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67例,自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的患者32例分为传统治疗组,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5例为VSD治疗组。VSD治疗组急诊行“清创术加VSD覆盖术”,术后行抗破伤风、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植皮。传统治疗组行常规清创、包扎、换药、抗感染、抗破伤风治疗,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植皮。比较VSD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住院时间、创面微生物生长情况、植皮所需时间、植皮存活率,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VSD能有效保护创面,减少细菌感染,缩短植皮所需的时间,减少住院时间,植皮存活率高。结论VSD是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吸引 大面积皮肤缺损 植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崔西龙 李贝贝 +4 位作者 张伟 张旭 郑国辉 于海洋 王宏亮 《颈腰痛杂志》 2021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 目的探讨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在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继发后凸畸形矫形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例无神经症状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13例;年龄47~73岁,平均(65.6±7.2)岁。统计分析患者术前站立位、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tic cobb angle,LKCA)、胸腰段后凸Cobb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VAS评分、ODI指数及截骨级别等数据。计算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矫正率。对术前站立位X线、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局部Cobb角、SF与截骨级别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验证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预测手术矫形效果能力。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矫形手术并获随访,其中未截骨2例,I级截骨1例,II级截骨4例,Ⅲ级截骨3例,IV级截骨4例;随访时间23-42个月,平均(26.14±5.8)个月。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7.2±1.3)、(4.1±2.4)、(1.3±0.4)分,ODI指数为分别为(51.6±4.93)%、(30.2±2.76)%、(10.08±1.77)%,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LKCA、TLK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矫正率49%~91%,平均(78.1±10.1)%,SF值为6.9%~60.61%。术前站立位LKCA及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与截骨级别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8,SF与截骨级别、畸形矫正率无关。回归分析显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LKCA、TLK与末次随访时LKCA、TLK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LKCA末次随访=0.22×LKCACT定位+2.3(r=0.64;P<0.05);TLK末次随访=0.2268×TLKCT定位+1.8696(r=0.735;P<0.05)。结论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测量的LKCA与截骨级别的选择显著相关,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SF不能预测矫正率,但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可预测术后LKCA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加压CT定位像 脊柱后凸柔韧性 胸腰段骨折畸形愈合 后凸畸形 矫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针锚定同心引导工作套管直接椎间孔成形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崔西龙 于海洋 +2 位作者 梁成民 翟云雷 焦伟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观察克氏针同心引导工作套管直接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3~71岁,平均(48.7±13.9)岁;L 4-5突出20例,L 5-S 14例。... 目的观察克氏针同心引导工作套管直接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3~71岁,平均(48.7±13.9)岁;L 4-5突出20例,L 5-S 14例。患者均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术中采用克氏针锚定同心引导工作套管直接椎间孔成形技术,分析其手术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①手术情况:椎间孔成形时间5~7 min,平均5.7 min;手术总时间60~80 min,平均72.3 min;椎间孔成形过程中的VAS评分4~6分,平均5.1分;术中透视5~6次,平均5.4次;无感染、神经损伤、硬膜撕裂等并发症。②疗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8~23个月,平均16.8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和JOA评分、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5.8%。结论克氏针锚定同心引导工作套管直接椎间孔成形技术能减少椎间孔成形时间、术中X线暴露次数,减轻成形过程中的疼痛,是椎间孔成形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锚定 同心引导工作套管 直接椎间孔成形技术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
7
作者 尹稳 郑国辉 +5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王康康 孙乐乐 崔西龙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5-1142,共8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和截骨角度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1年4月于我院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资料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3.5±8.5岁(29~58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脊柱双节段PSO,PSO截骨26处,截骨角度35.6°±9.0°,手术时间434.2±117.1min,术中出血量2480.5±1486.3mL;随访29.0±4.0个月(24~38个月)。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全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肺门距髋轴水平距离(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hilus pulmonis,HDHH)、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记录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PT与术前相比的变化值(ΔPT),即术后骨盆旋转角,分别记为术后2周ΔPT、末次随访ΔPT;在术后2周胸腰椎CT片上测量截骨角度;在术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以髋轴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轴,测量髋轴(hip axis,HA)、肺门(hilus pulmonis,HP)及截骨顶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值,用截骨顶点的坐标及与HA、HP的距离、角度值来表示截骨部位,推算矫形术后骨盆旋转角度与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公式推算的ΔPT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公式推算ΔPT值与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ΔPT间的差异,验证公式的准确性。结果:患者术前GK、LL、SVA、HDHH、SS、PT分别为94.8°±15.1°、-17.0°±24.9°、29.4±6.9cm、10.3±8.8cm、5.7°±10.3°、43.6°±14.5°,术后2周分别为34.0°±18.5°、34.1°±15.1°、10.4±4.5cm、1.7±4.7cm、24.6°±7.1°、24.5°±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2°±18.0°、36.9°±19.4°、9.8±4.0cm、1.2±3.3cm、24.8°±7.3°、25.1°±7.8°,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上述指标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TK和PI分别为51.6°±19.4°、49.3°±10.5°,术后2周分别为45.8°±18.7°、48.8°±12.0°,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时的GK、TK、LL、SVA、HDHH、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推算的ΔPT为17.8°±8.9°、实际测得术后2周ΔPT为19.2°±8.6°,末次随访ΔPT为18.5°±8.4°,三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旋转与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间存在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骨盆旋转 截骨部位 截骨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宏亮 李丹 +2 位作者 李学军 干阜生 崔西龙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523-1525,共3页
[目的]比较仰卧位和侧卧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2月~2017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31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 [目的]比较仰卧位和侧卧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2月~2017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31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侧卧位16例,仰卧位牵引床15例。对两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侧卧位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比仰卧位组有优势(P<0.0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卧位 仰卧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原文传递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术式选择 被引量:17
9
作者 梁成民 崔西龙 +2 位作者 于海洋 焦伟 翟云雷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1,2 4例,L2,3 9例,L3,4 13例。...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1,2 4例,L2,3 9例,L3,4 13例。术中对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峡部外缘至棘突根部的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隙上缘距离,神经根起点至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及神经根起点至相应椎弓根内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对于L1,2、L2,3椎间盘突出症及L3,4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R),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进行解剖学测量。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JOA评分由术前10.13±1.49提高到25.21±2.13,改善率为79.9%。实施融合术患者无内固定失败,1例可能不融合,17例骨性融合,术前R为(0.231±0.056)mm,随访时(0.345±0.076)mm,较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增高(P〈0.05);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R为(0.243±0.036)mm,随访时(0.212±0.046)mm,术前及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L1,2、L2,3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解剖学特点,适合行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3,4椎间盘突出症其解剖学及临床特点接近于下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应根据术前对腰椎稳定性的判断来选择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解剖学特点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开窗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重度远端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10
作者 焦伟 申才良 +5 位作者 崔西龙 吴昊 张伟 梁成民 于海洋 董福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结合内窥镜技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向远端高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突出节段L_(2/3)1例,L_(3/4)1例,L_(4/5)8例,L_5/S_14例。复发性突...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结合内窥镜技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向远端高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突出节段L_(2/3)1例,L_(3/4)1例,L_(4/5)8例,L_5/S_14例。复发性突出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磨钻磨除部分椎弓根肩部,直视下摘除脱垂的髓核。统计术前、术后2日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65~210 min,平均105 min。术后右下肢麻木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左侧背伸无力1例,1个月后症状消失,余1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随访时间11~43个月,平均27.3月,术前腰、腿痛VAS分别为(6.0±2.1)、(7.4±1.9)分,术后第2日(2.1±0.8)、(1.8±1.1)分,末次随访时为(1.9±0.8)、(1.7±0.9)分,术前、术后2日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19.3±7.4)%、(10.5±4.1)%、(6.5±2.3)%。根据Mac Nab标准,术后2日优12例,良2例,末次随访时优13例,良1例。结论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向远端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重度 远端脱垂 腰椎间盘突出 经椎弓根肩上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梁成民 于海洋 +2 位作者 崔西龙 焦伟 翟云雷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影像学特点,评价其在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PKP治疗。依据术前X线及MRI特点,将骨折分为两型:Ⅰ型为上下终板凹陷(凹陷压缩)...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影像学特点,评价其在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PKP治疗。依据术前X线及MRI特点,将骨折分为两型:Ⅰ型为上下终板凹陷(凹陷压缩),Ⅱ型为椎体压缩成楔形(楔形压缩)。术中精确穿刺部位,实施复位。统计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统计术前、术中球囊扩张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高度百分比了解椎体形态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67例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6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缓解。Ⅰ型和Ⅱ型骨折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Ⅰ型骨折术中球囊扩张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百分比较术前增加不明显(P〉0.05);Ⅱ型骨折术中球囊扩张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椎体高度百分比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实施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中进行精确靶向穿刺,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对于Ⅱ型骨折更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影像学 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友浩 李章华 +3 位作者 崔西龙 柳铭 刘天舒 肖思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9期652-654,665,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最近10年关于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按标准纳入和排除文献后提取资料,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法对骨密度、骨痛、并发症等疗效和安... 目的系统评价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最近10年关于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按标准纳入和排除文献后提取资料,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法对骨密度、骨痛、并发症等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文献5篇,Meta分析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应用强骨胶囊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2),对比传统药物改善骨痛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强骨胶囊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缓解骨痛,但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强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体会 被引量:13
13
作者 翟云雷 于海洋 +2 位作者 崔西龙 黄徐兵 李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433-434,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感染、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感染、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4.5个月。随访期内无内固定物失效、创伤性关节炎和膝内、外翻畸形发生。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1例,良4例,可2例。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损伤小,操作安全,复位固定满意,能一期准确判断关节内结构的损伤并予修复,术后功能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被引量:6
14
作者 焦伟 于海洋 +4 位作者 崔西龙 干阜生 刘朝宇 梁成民 李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44-145,148,共3页
目的:评价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1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10~12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48~72(52.2±15.6) min;术中出血量60~100(80±10.5... 目的:评价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1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10~12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48~72(52.2±15.6) min;术中出血量60~100(80±10.5)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54(36.4±7.2)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假关节形成。伤椎 Cobb 角由术前20°~45°(25.6°±5.2°)校正至5.2°~14.2°(10.2°±3.1°);末次随访时脊柱JOA评分为23~28(25±4.2)分;伤椎活动度3°~10°(5°±2.2°);无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脊柱运动单元,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非融合技术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宏亮 干阜生 +2 位作者 李立 崔西龙 付鹏飞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5期611-613,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1-24个月。末次随访X线检查显示:掌倾角8°-16&... 目的: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经皮穿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1-24个月。末次随访X线检查显示:掌倾角8°-16°(13.2°±4.1°),尺偏角20°-29°(24.7°±5.1°)。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2°-50°(38.11°±16.01°),掌屈38°-59°(45.62°±12.67°),桡偏12°-17°(14.05°±4.23°),尺偏20°-28°(24.76°±6.34°)。按Dienst标准评价:优10例,良4例,可1例。1例出现针道浅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复位满意,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 经皮穿针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跳跃性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刚 崔西龙 +1 位作者 李超 崔红林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4期379-381,共3页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跳跃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33椎)脊柱跳跃性骨折患者行一期后路钉棒内固定结合椎休成形术。术前行MRI或CT检查,在骨折累及三柱节段或神经损伤处行内固定,视椎管占位情况决定是否减压...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跳跃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33椎)脊柱跳跃性骨折患者行一期后路钉棒内固定结合椎休成形术。术前行MRI或CT检查,在骨折累及三柱节段或神经损伤处行内固定,视椎管占位情况决定是否减压,对椎体后壁完整椎体行椎体成形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24个月。无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无继发后凸畸形加重,无迟发神经损伤;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均不有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脊柱跳跃性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跳跃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Hoffa骨折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立 崔西龙 +4 位作者 王宏亮 刘朝宇 郭标 潘檀 干阜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9-361,共3页
目的:评价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Hoffa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前后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按Letenneur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2例。2例合并髁上骨折,3例合并髁上、髁间... 目的:评价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Hoffa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前后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按Letenneur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2例。2例合并髁上骨折,3例合并髁上、髁间骨折。并根据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标准综合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无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髁缺血性坏死发生。愈合时间8~12周。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优7例,良2例。结论: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治疗Hoffa骨折内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空心加压螺钉 支撑钢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 被引量:7
18
作者 符东林 崔西龙 +1 位作者 郭标 潘檀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度的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的处理方法。方法对32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3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个月~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25—60分提高到75~98分。... 目的探讨不同分度的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的处理方法。方法对32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35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个月~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25—60分提高到75~98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25髋,良8髋,可2髋,优良率为94%。X线示无假体松动迹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良好方法,可以解决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发育不良 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术实景的全脊柱过伸位CT定位像评估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真实后凸角度与柔韧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伟 柴子豪 +5 位作者 崔西龙 王康康 张旭 李海江 翟云雷 于海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7-462,共6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手术实景的全脊柱过伸位CT定位像(back-forward bending CT,BFB-CT)的影像技术,分析其评估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真实后凸角度与柔韧度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陈旧性...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手术实景的全脊柱过伸位CT定位像(back-forward bending CT,BFB-CT)的影像技术,分析其评估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的真实后凸角度与柔韧度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28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男6例,女22例;年龄56~92岁,平均69.5岁。骨折椎体位于T_(10)~L_(2),其中胸椎单发骨折11例,腰椎单发骨折11例,胸腰段多发骨折6例。病程3周~36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所有患者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standing lateral full-spine X-ray,SLFSX)和BFB-CT检查,采用Cobb角法分别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伤椎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of injured vertebrae,LKIV)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并测量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参考脊柱侧凸柔韧度计算方式,分别计算胸椎、胸腰段及伤椎局部后凸柔韧度。比较两种方式所测各矢状位参数,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方式所测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种体位所测矢状位参数除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BFB-CT测得的TK、TLK、LKIV、SVA均明显小于SLFSX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胸腰段及伤椎局部后凸柔韧度分别为34.1%±18.8%、36.2%±13.8%、39.3%±18.6%。相关性分析示,两种方式所测TK、TLK、LKIV、SVA均成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0、0.730、0.700、0.680。结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继发的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柔韧度,基于手术实景的BFB-CT可测得需要通过手术矫正的真实后凸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胸腰段骨折 后凸畸形 后凸柔韧度 骨质疏松 手术实景
原文传递
后路凹侧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超 周宇 +4 位作者 付青松 于海洋 赵刚 崔西龙 尹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凹侧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11月~2009年10月,采用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和对分节不全脊柱节段行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 目的:探讨后路凹侧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11月~2009年10月,采用经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和对分节不全脊柱节段行双极楔形截骨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4~22岁,平均17.6岁;术前冠状位侧凸Cobb角83°~139°,平均99.4°;侧凸柔韧性7.8%~20.1%,平均14.3%;冠状位偏移距离0.8~6.3cm,平均3.4cm。3例合并有胸椎后凸畸形,2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收集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及未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和冠状位偏移距离等临床数据并分析。结果:手术时间6.4~11.2h,平均8.6h;术中出血量3100~4500ml,平均3750ml。凹侧肋椎关节松解4~6个,平均5.2个。1例因椎弓根钉侵入T5椎管致左下肢不全性瘫痪,后经拔除该钉,3个月后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中发生血气胸,术后行胸腔闭式引流,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2.6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2°~53°,平均34.9°,矫正率50.5%~87.2%,平均65.3%;冠状位偏移距离为0.4~2.6cm,平均1.0cm,矫正率12.5%~89.5%,平均65.9%。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内固定无断钉及松动,矫正度无显著丢失。结论:后路凹侧肋椎关节松解联合双极楔形截骨治疗椎体分节不全型重度脊柱侧凸,能较好地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并保持截骨间隙的相对稳定,是治疗椎体分节不全型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体分节不全 凹侧松解 双极楔形截骨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