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穗偃麦草 ThPLA 基因的电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
作者 张宴萍 黄德华 +3 位作者 李鹏 崔正勇 何方 闫百蔷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8,共7页
本研究基于长穗偃麦草高通量测序信息,利用电子克隆方法获得长穗偃麦草磷脂酶基因(ThPLA),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氨基酸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高级结构、亲水性/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同源性分析及功能表达等方面对该基因gDNA和编... 本研究基于长穗偃麦草高通量测序信息,利用电子克隆方法获得长穗偃麦草磷脂酶基因(ThPLA),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氨基酸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高级结构、亲水性/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同源性分析及功能表达等方面对该基因gDNA和编码蛋白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ThPLA基因全长1620 bp,编码539个氨基酸;与粗山羊草、野生二粒小麦、水稻和玉米的PLA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和GO term预测ThPLA蛋白质位于叶绿体;综合基因表达预测和转录组数据结果,该基因可能在植物根部对盐胁迫做出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穗偃麦草 ThPLA基因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崔正勇 李新华 +4 位作者 裴艳婷 高国强 张凤云 孙明柱 李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9-346,共8页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 为了探究氮磷配施对小麦干物质向籽粒分配的调控效应,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氮磷处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性状差异。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可促进小麦起身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以及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的分配,对越冬前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增加施氮量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同时降低花前营养器官总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增加施磷量则可提高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总转运量以及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可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研究结果表明,240kg·hm^(-2) N、100kg·hm^(-2) P_2O_5(N_2P_2)处理可作为黄淮麦区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获得高产的施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配施 冬小麦 干物质 积累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物学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正勇 李鹏 +5 位作者 高国强 阚海礼 杜振翠 张凤云 孙明柱 李新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5-1180,共6页
为了给小麦科学防病和抗(耐)病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重发区,以当地种植品种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春季总茎数、干物质... 为了给小麦科学防病和抗(耐)病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在小麦黄花叶病重发区,以当地种植品种和黄淮冬麦区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黄花叶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值、春季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成熟期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小麦品种临麦4号和矮抗58于起身期(3月11日)开始出现症状,与无症状的临麦4号植株(LM4-N)相比,发病的临麦4号植株(LM4-S)的叶片SPAD值由52.4降至37.3;拔节后期(4月10日)所有品种SPAD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然而,与LM4-N相比,拔节后期LM4-S单位面积总茎数减少51.4%,干物质积累量降低42.2%;成熟期LM4-S单位面积穗数降低21.2%,穗粒数降低24.5%,籽粒产量降低2 944.3kg·hm-2,降幅38.3%。而该病对本研究中的其他抗病表现较好的品种鲁原502、济麦22、良星99和烟农24均未产生显著影响。结合各品种的产量表现,建议在小麦黄花叶病发病地区种植推广鲁原502、济麦22等高产、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D值 小麦黄花叶病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鲁原118产量相关参数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崔正勇 李鹏 +5 位作者 孙鑫 刘颖 孙明柱 杨在东 王晓友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9-152,共4页
利用2016—2017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冬麦区北片区域试验、2017—2018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统计汇总的数据,通过分析产量、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适应性参数、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影响的通径系数,对小麦品种鲁原118进行丰... 利用2016—2017年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冬麦区北片区域试验、2017—2018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统计汇总的数据,通过分析产量、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适应性参数、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对产量影响的通径系数,对小麦品种鲁原118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作用大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鲁原118比对照品种济麦22增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变异系数(CV)和高稳系数值(HSC_i)分析结果表明鲁原118具备良好的稳产性;增产点率和品种离优度值(P_(i))分析结果显示鲁原118在不同生态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见鲁原118是一个丰产性好、稳产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在生产中要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适宜的有效穗数基础上,争粒数、促粒重,最大程度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鲁原118 高产 广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崔正勇 李鹏 +2 位作者 高国强 孙明柱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34-37,共4页
试验以鲁原502(LY502)、济麦22(JM22)、山农20(SN20)、济麦19(JM19)为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SN20和JM19株高显著高于LY502和JM22,重心高度以JM19最高,SN20次之,JM22和LY502较低。LY502单茎鲜重则显著... 试验以鲁原502(LY502)、济麦22(JM22)、山农20(SN20)、济麦19(JM19)为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SN20和JM19株高显著高于LY502和JM22,重心高度以JM19最高,SN20次之,JM22和LY502较低。LY502单茎鲜重则显著高于SN20和JM19。节间壁厚表现为LY502、JM22﹥SN20﹥JM19;观察茎秆基部第二节间解剖结构发现,LY502秆壁厚度明显高于其它3个品种,细胞壁木质化程度较高,厚壁细胞层数多且排列紧密,大维管束数目较多。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以LY502最高(3.14N),分别比JM22、SN20和JM19增加15.4%、21.2%和61.9%。成熟期穗数SN20最高,LY502最低,但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LY502的穗粒数比SN20增加12.6%;千粒重LY502最高(46.9g),SN20次之,JM22和JM19较低;LY502籽粒产量为9309.3kg/hm^2,分别比JM22、SN20和JM19增产3.1%、5.7%和6.4%。综之,LY502不仅产量水平高,而且在抗倒伏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适宜大面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倒伏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鲁原502磷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崔正勇 李鹏 +4 位作者 裴艳婷 高国强 孙明柱 张凤云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83-86,共4页
本试验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材料,研究氮磷配施条件下冬小麦磷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促进小麦各时期磷素积累量的提高。随着磷肥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磷素在茎秆、叶片和穗(籽粒、穗... 本试验以高产小麦品种鲁原502为材料,研究氮磷配施条件下冬小麦磷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和施磷量均促进小麦各时期磷素积累量的提高。随着磷肥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磷素在茎秆、叶片和穗(籽粒、穗轴和颖壳)的分配量增加。增加施磷量促进生产100 kg小麦籽粒需磷量提高,而施氮量对籽粒需磷量影响不大;增加施磷量造成磷素利用效率降低,而施氮量对磷素利用效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冬小麦施用N 240 kg/hm^2,P_2O_5100 kg/hm^2可作为黄淮麦区获得高产的施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配施 小麦 磷素积累 鲁原5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1
7
作者 陈金 唐玉海 +9 位作者 尹燕枰 庞党伟 崔正勇 郑孟静 彭佃亮 杨卫兵 杨东清 李艳霞 王振林 李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7,共8页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5%、6.4%和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尤其是0~30 cm和30~6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氮肥 氮效率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0
8
作者 吴光磊 郭立月 +4 位作者 崔正勇 李勇 尹燕枰 王振林 蒋高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128-5137,共10页
氮素平衡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产量前提下减少氮肥施用量可减少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以晚播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0 kg/hm2(N0)、168.75 kg/hm2(N1)、225 kg/hm2(N2)、281.25... 氮素平衡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产量前提下减少氮肥施用量可减少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以晚播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0 kg/hm2(N0)、168.75 kg/hm2(N1)、225 kg/hm2(N2)、281.25 kg/hm2(N3),每个施氮量水平下设置2个追氮时期处理:拔节期(S1)、拔节期+开花期(S2),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S1)条件下,在225 kg/hm2(N2)基础上增施25%氮肥(N3)对开花期氮素积累总量和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无显著影响;拔节期+开花期追施氮肥(S2)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开花期氮素积累总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升高;S2较S1显著提高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花后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同一施氮量条件下,S2较S1提高了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强度和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同一追氮时期条件下,籽粒产量N2与N3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S2较S1提高了晚播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拔节期+开花期追施氮肥,总施氮量225kg/hm2为有利于实现晚播冬小麦高产和高效的最优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冬小麦 氮肥运筹 氮素 干物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40
9
作者 杨东清 王振林 +8 位作者 尹燕枰 倪英丽 杨卫兵 蔡铁 彭佃亮 徐彩龙 崔正勇 刘铁宁 徐海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6-1104,共9页
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在小麦抗氧化和调控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持绿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盛花期后喷施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考察外源激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在小麦抗氧化和调控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持绿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盛花期后喷施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考察外源激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激素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汶农6号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济麦20,且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济麦20,表明持绿型品种抗氧化能力强,衰老进程较慢,进而获得较高产量。外源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8d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花后21~35d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花后28~35d旗叶MDA含量。外源ABA降低两品种旗叶玉米素(zR)含量,但提高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其在花后28~35d的ABA含量。6-BA处理提高旗叶ZR含量及花后7~14dIAA含量,降低济麦20花后2l~35d旗叶ABA含量。外源ABA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7~21d旗叶SOD活性,喷施ABA对汶农6号旗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济麦20花后7~28dPOD活性,喷施6-BA提高了两品种7~28dSOD、POD和CAT活性。总之,ABA和6-BA处理改变了旗叶内源激素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旗叶衰老,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持绿 激素 抗氧化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东清 李玉玲 +6 位作者 倪英丽 尹燕枰 杨卫兵 崔正勇 张永太 马仁元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1-312,共12页
本文旨在揭示持绿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激素的响应,认识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灌浆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制。自盛花期开始,连续4d喷施10mgL^-1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的灌浆期(t... 本文旨在揭示持绿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激素的响应,认识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灌浆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制。自盛花期开始,连续4d喷施10mgL^-1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的灌浆期(t3)、活跃生长期(D)、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灌浆速率(Gmax)、千粒重(TGW)和产量(GY)均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且强势粒的各项灌浆参数均大于弱势粒。喷施两种外源激素显著提高两品种的Gmean、Gmax、TGW和GY,对t3和D的影响存在粒位及品种效应。喷施ABA和6-BA均显著提高花后35d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但济麦20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喷施ABA后,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21d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著升高;喷施6-BA后,济麦20弱势粒花后14~35d的ZR含量显著升高,而汶农6号强势粒7~21d的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弱势粒花后7~28d的GA3含量显著提高。喷施外源ABA和6-BA显著提高两品种强势粒花后7~21d的生长素(IAA)和ABA含量。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1d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可见,喷施外源ABA和6-BA使小麦内源激素水平变化,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和产量,提高籽粒GS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改变蛋白质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绿型小麦 激素 灌浆特性 Richard方程 蛋白质含量 谷氨酰胺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和外源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籽粒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东清 王振林 +6 位作者 倪英丽 尹燕枰 蔡铁 杨卫兵 彭佃亮 崔正勇 江文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09-2125,共17页
【目的】探讨花后高温和外源脱落酸(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灌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为高温逆境下采用激素调控措施提高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花后1—5 d,用透明聚乙烯塑料... 【目的】探讨花后高温和外源脱落酸(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灌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为高温逆境下采用激素调控措施提高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花后1—5 d,用透明聚乙烯塑料膜搭设增温棚进行高温处理,同时花后1—3 d喷施10 mg·L-1的ABA于穗部,用量100 mL·m-2,3次重复。定期取籽粒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用简易胚乳细胞计数法测定胚乳细胞数目,Richard方程对籽粒增重及胚乳细胞增殖动态模拟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两品种强弱势籽粒的胚乳细胞数目,降低胚乳细胞增殖速率,但延长了籽粒胚乳细胞活跃分裂期和实际分裂终期;显著降低两品种弱势籽粒的灌浆速率,缩短了两品种弱势粒的生长活跃期及实际灌浆终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两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其中汶农6号强、弱势粒分别减少3.7和8.2粒/穗,济麦20强、弱势粒分别减少1.3和4.3粒/穗;显著降低两品种产量,汶农6号和济麦20产量分别降低19.65%和26.22%。常温及高温下喷施ABA均显著提高了两品种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胚乳细胞增殖速率,扩大胚乳细胞数目。高温处理降低了强弱势籽粒ZR含量,显著提高了济麦20强、弱势粒花后3—27 d的GA3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12—27 d的GA3含量;但降低了弱势粒花后15—27 d的IAA含量。高温处理下喷施ABA,降低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3—9 d ZR含量,但显著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3—28 d内源ABA含量,显著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3—18 d ABA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著降低了济麦20和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高温下喷施ABA,显著降低了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降低济麦20强势粒花后3—12 d的GA3含量,显著降低弱势粒花后6—15 d的GA3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著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12—18 d的IAA含量;提高了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6—18 d IAA含量,显著提高两品种弱势粒花后6—27 d IAA含量。持绿型汶农6号的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结论】高温胁迫对非持绿型品种的产量和两品种弱势粒粒数影响较大,高温降低了两品种籽粒胚乳细胞数目,降低籽粒灌浆速率,最终导致粒重及产量降低。喷施外源ABA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水平,促进胚乳细胞分裂,扩大了常温及高温下籽粒库容量,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内源激素 持绿 胚乳细胞数目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高温胁迫下氮肥追施后移对小麦产量及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江文文 尹燕枰 +7 位作者 王振林 李勇 杨卫兵 彭佃亮 杨东清 崔正勇 卢昆丽 李艳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2-949,共8页
为探明施用氮肥与减缓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关系并阐明其生理机制,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小麦品种山农16和济麦22,在增温棚中进行花后11~15 d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了氮肥全作基肥(T0)、1/2基肥+1/2拔节期追肥(... 为探明施用氮肥与减缓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关系并阐明其生理机制,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小麦品种山农16和济麦22,在增温棚中进行花后11~15 d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了氮肥全作基肥(T0)、1/2基肥+1/2拔节期追肥(T1)、1/2基肥+1/2孕穗期追肥(T2)3种施氮方案下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旗叶光合特性及部分酶的活性。在高温胁迫下,T2方案较T0和T1显著增加籽粒千粒重和产量,提高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增加旗叶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提高旗叶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促进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增加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两个品种结果基本一致。综合两年结果可以看出,T2处理显著优于T0和T1处理,T2处理能显著缓解高温胁迫的伤害,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旗叶 高温胁迫 氮肥追施后移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娜 宁堂原 +5 位作者 崔正勇 田慎重 郭利伟 李增嘉 韩惠芳 刘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129-6137,共9页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包膜尿素处理土壤中脲酶活性较稳定,且增加了旱田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而降低了反硝化细菌数量,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尤其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比普通尿素提高7.25%—10.82%,同时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深松处理增加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亚硝酸细菌数量;旋耕与包膜尿素配合施用在一段时期内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深松配合包膜尿素处理能够显著的增加玉米产量,2a分别比旋耕配合包膜尿素增加1.41%和10.62%。因此,深松措施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能够增强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亚硝酸细菌数量,提高氮素转化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其稳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包膜尿素 深松 氮素转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6-BA和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小麦花后叶片功能与荧光特性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2
14
作者 骆永丽 杨东清 +8 位作者 尹燕枰 崔正勇 李艳霞 陈金 郑孟静 王玉竹 庞党伟 李勇 王振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0-1083,共24页
【目的】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品种济麦20,设置N0(0)、N1(240 kg·hm-2)、N2(... 【目的】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品种济麦20,设置N0(0)、N1(240 kg·hm-2)、N2(360 kg·hm-2)3个氮肥用量,同时,花后连续3 d叶面喷施2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及300 mg·L-1洛伐他汀(Lovastatin),用量100 m L·m-2。开花后每隔7 d取旗叶,测定叶绿素含量、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含量,利用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旗叶叶绿素荧光诱导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两品种小麦旗叶花后不同时期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 P),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对上述指标产生显著降低作用。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08%、14.21%、9.43%,汶农6号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44%、14.84%、11.58%;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ETR分别提高16.57%、25.81%、18.83%,汶农6号旗叶ETR分别提高13.88%、23.58%、22.80%。两品种其他荧光参数指标表现出以下规律,即6-BA与N1配合对小麦旗叶Fv/Fm、ΦPSII、ETR以及q P的提高效应均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配合。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及激素与氮肥配合对ΦPSII、ETR、q P影响显著,品种、激素单一效应对Fv/Fm影响显著,而激素与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Fv/Fm无显著影响。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抑制剂洛伐他汀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ETR分别降低22.71%、12.06%、11.92%,两品种其他荧光参数指标Fv/Fm、ΦPSII、q P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导致的小麦荧光参数的降低。外源喷施6-BA对两品种小麦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显著。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旗叶玉米素核苷(ZR)含量,生长素(IAA)含量以及N0、N1处理下21—28 d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脱落酸(ABA)含量,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后,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以上结果相反。随着施氮量增加,ZR含量、14—28 d IAA含量随之增加,ABA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7—14 d GA3含量在N1处理下最高。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激素与氮肥配合对ZR含量影响显著。另外,6-BA与N1配合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配合,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显著影响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不施氮相比,N1与N2处理下,外源洛伐他汀对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活性的降低幅度减小,即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引起的两品种小麦光合结构的衰老。花后喷施外源6-BA显著影响千粒重和产量(P<0.01),对穗数、穗粒数无显著影响,6-BA与氮肥配合显著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6-BA与N1配合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论】细胞分裂素与氮肥配合能够明显改善小麦的光合性能,6-BA与适量氮肥配合施用对小麦光合性能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过量氮肥相配合,光合性能的改善显著提高两品种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绿型小麦 激素 氮肥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不同追氮时期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翟学旭 王振林 +8 位作者 戴忠民 刘霞 王平 刘海涛 尹燕枰 曹丽 徐彩龙 崔正勇 吴光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4,共11页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继续推迟至孕穗期(BT,GS41),氨挥发速率峰值减小。SE、JT和BT三个追氮时期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追肥氮的24.84%~25.32%、25.42%~25.50%和14.77%~16.62%。灌溉(60 mm)条件,不论何时追氮,麦田追肥氮氨挥发速率均变化较小,氨挥发损失量在N 0.40~0.55 kg/hm2之间,仅占追肥氮的0.36%~0.49%。非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10—20 cm土壤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氨挥发还与农田土壤表面的通气状况有关,多穗型小麦品种更有利于减少麦田氨挥发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氮时期 灌溉 氨挥发 通气法 铵态氮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物质生产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光磊 曾彦 +5 位作者 郭立月 崔正勇 李勇 尹燕枰 王振林 蒋高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00-2107,共8页
2009—2011年在山东临沂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田,探讨了麦季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对两季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施氮量设4个处理,分别是0(N0)、168.75(N1)、225(N2)和281.25kghm2(N3);氮肥追... 2009—2011年在山东临沂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田,探讨了麦季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对两季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施氮量设4个处理,分别是0(N0)、168.75(N1)、225(N2)和281.25kghm2(N3);氮肥追施时期设2个处理,分别为拔节期(S1)和拔节期+开花期(S2)。在S1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夏玉米和周年生物产量均表现为N3>N2>N1,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而在玉米季则逐渐升高,但玉米季氮肥偏生产力N3与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2条件下麦季施氮量由N2处理增加25%(N3),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显著降低、在玉米季无显著变化。与S1相比,S2有利于提高N1和N2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但对N3条件下的这些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在玉米季,3个施氮量水平下夏玉米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综合周年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结果,麦季总施氮量225kghm2及拔节期+开花期追氮是本试验条件和种植模式下的最佳麦季氮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 施氮量 追氮时期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黄花叶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鹏 崔正勇 +3 位作者 高国强 孙明柱 张凤云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68-172,共5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害,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毒病之一,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与传播介体、发病规律与表现,总结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和育种学研究,以期对小麦黄花... 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害,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毒病之一,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小麦黄花叶病的病原与传播介体、发病规律与表现,总结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和育种学研究,以期对小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花叶病 病毒 基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山东省小麦品种节水丰产性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鹏 崔正勇 +3 位作者 高国强 孙明柱 张凤云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18-21,共4页
为了筛选出节水丰产性小麦品种,以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1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副处理,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灌溉次数下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10个品种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 为了筛选出节水丰产性小麦品种,以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1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副处理,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灌溉次数下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10个品种的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而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一致性的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但不显著。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节水、丰产性好的品种鲁原502、山农22和泰农18,这为节水丰产性小麦品种的选用推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节水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学旭 王振林 +5 位作者 戴忠民 王平 尹燕枰 曹丽 崔正勇 吴光磊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12期60-65,共6页
通过15N示踪试验,研究了黄淮地区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中的氮素含量增加,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降低。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 通过15N示踪试验,研究了黄淮地区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中的氮素含量增加,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降低。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氮素积累量,降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促进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不同施氮时期条件下,冬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促进强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提高中弱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利用。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呈降低趋势。推迟施氮时期,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基肥氮的比例增加,来自追肥氮的比例减少。随施氮时期后移,肥料氮在0~100 cm土壤中的残留呈现增加趋势。与起身期和孕穗期追氮相比,拔节期灌溉后追施氮肥,肥料氮在20~60 cm土壤中残留量最大。综合分析肥料氮在小麦季的去向得出,拔节期追氮肥料氮去向更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冬小麦 15N示踪 施氮时期 氮素利用效率 氮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法国小麦种质及其突变体面粉品质性状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鹏 李新华 +3 位作者 孙明柱 张凤云 崔正勇 高国强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24-27,共4页
法国小麦材料在山东济南环境下与当地品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7个参试的引进种质均具有较高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6个的拉伸面积和最高拉伸阻力高于当地主推高产品种。其中NSA99-0151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 法国小麦材料在山东济南环境下与当地品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7个参试的引进种质均具有较高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6个的拉伸面积和最高拉伸阻力高于当地主推高产品种。其中NSA99-0151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最大拉伸阻力优于当地优质品种济麦20,Apache的稳定时间、粉质指数、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也高于济麦20,二者弱化度均低于济麦20。6个通过诱变选育出的早熟突变系的吸水率、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和延伸度同其各自相应的原始对照比较,升高与降低比例为3∶3,其余测试指标也是有升有降。这表明在诱变改造法国小麦种质过程中,通过品质鉴定不但能够筛选出保持原有良好品质的早熟突变系,而且还存在着选择提高的可能性。早熟突变系2009FS2635稳定时间23.10 min,弱化度只有8.67 FU,粉质指数达311.67,优于济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小麦 诱变育种 突变系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