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心加压埋头螺钉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治疗第五跖骨近端Lawrence Ⅰ区骨折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曹源 白梁宇 +4 位作者 崔增桢 符玉亮 李修智 吕扬 周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比较空心加压埋头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countersunk head screw,CS)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anatomical locking compression hook plate,LCP)治疗第五跖骨近端Lawrence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60... 目的比较空心加压埋头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countersunk head screw,CS)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anatomical locking compression hook plate,LCP)治疗第五跖骨近端LawrenceⅠ区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60例第五跖骨近端Ⅰ区骨折的资料,其中CS组20例,LCP组4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6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CS组手术时间短于LCP组[37(15~74)min vs.50.5(28~102)min,P=0.002]。骨折均愈合。术后即刻CS组VAS评分较LCP组低[3(2~5)分vs.4(2~5)分,P=0.004],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CS组AOFAS中足评分较LCP组高[52(23~62)分vs.49(23~62)分,P=0.038],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LCP组1例伤口浅表感染,3例远期慢性疼痛,6例术区异物感,其中5例1年后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CS组仅1例术区异物感。结论空心加压埋头螺钉与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板均可有效治疗第五跖骨近端Ⅰ区骨折。空心加压埋头螺钉手术时间较短,术后疼痛较轻,更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骨折内固定术 螺钉 接骨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
2
作者 曹源 崔增桢 +3 位作者 符玉亮 白梁宇 吕扬 周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科对16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采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计划。采用... 目的探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的疗效。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科对16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采用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计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时间24~40 min[(31.9±4.6)min]。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感染、腓肠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意外导致跟腱再断裂1例。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时间为4~12周[(7.6±1.9)周],患侧单足提踵恢复时间为10~18周[(13.3±1.8)周],快走或慢跑恢复时间为14~26周[(19.1±1.8)周]。162例随访14~25个月,平均19.0月。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4.4±4.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98.0±4.0)分(t=-104.402,P=0.000);ATRS评分由术前(52.0±8.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91.2±2.4)分(t=-62.823,P=0.000)。结论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体部断裂的中青年患者,Krackow锁定缝合法联合改良Kessler缝合法可使患者获得更佳的临床结局,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回归工作与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体部断裂 Krackow锁定缝合法 KESSLER缝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枚不平行空心螺钉与3枚平行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增桢 许翔宇 +4 位作者 曹源 范吉星 田耘 周方 吕扬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9-455,共7页
目的比较4枚空心螺钉(four cannulated screws,FCS)与3枚空心螺钉(three cannulated screws,T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4月117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CS组(n=64)和FCS组(n=53),按... 目的比较4枚空心螺钉(four cannulated screws,FCS)与3枚空心螺钉(three cannulated screws,T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4月117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TCS组(n=64)和FCS组(n=53),按照Garden分型进行亚组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length of femoral neck shortening,LFNS)、大腿软组织刺激症状(soft tissue irritation of the thigh,STIT)、术后24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内固定失败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非移位型骨折2个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失败率(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rate,IFFR)、STIT发生率和术后24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CS组LFNS更小[1.9(0.3,3.5)mm vs.2.5(1.6,3.5)mm,Z=-2.112,P=0.035]。移位型骨折2个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IFF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CS组术后1年LFNS更小[1.2(0.3,4.0)mm vs.5.7(2.1,9.3)mm,Z=-3.077,P=0.002],STIT发生率更低[12.0%(3/25)vs.50.0%(8/16),χ^(2)=5.371,P=0.020],术后24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中位数明显高于TCS组[91.0(86.5,94.5)分vs.89.0(74.0,91.8)分,Z=-2.064,P=0.040]。2组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FCS与TCS治疗股骨颈骨折IFFR无明显差异,但FCS可以有效减小术后LFNS,使移位型骨折患者获得更佳的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空心螺钉 非滑动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腱断裂疗效评价中所用评分量表的概述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源 崔增桢 +3 位作者 赵杨 吕扬 周方 田耘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118-123,共6页
跟腱断裂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康复中需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此时临床上一系列评估预后的评分量表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将各评分量表归类为评价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两大类,其中又将评价局部功能的评分量表分为疼痛相关评分、足踝部... 跟腱断裂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康复中需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此时临床上一系列评估预后的评分量表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将各评分量表归类为评价局部功能和整体功能两大类,其中又将评价局部功能的评分量表分为疼痛相关评分、足踝部位评分和专门针对跟腱功能的评分。所述评分量表各有优劣,信度与效度参差不齐,因此随着跟腱断裂发病率的增长,有必要开发针对跟腱断裂疗效评价的高质量评分量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疗效评价 评分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合复位后经皮空心钉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曹源 许翔宇 +6 位作者 郭琰 崔增桢 赵杨 高山 田耘 周方 吕扬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8-665,共8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67例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11例;年龄19~58岁,平均34.5...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67例跟骨关节内舌型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11例;年龄19~58岁,平均34.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空心钉组32例(采用闭合复位后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和接骨板组35例(闭合复位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跟骨内翻角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空心钉组与接骨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5~25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接骨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0.5(51.5,68.0)、86.0(78.0,96.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5.0,20.0)、20(15.0,25.0)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1.0,1.8)、2(2.0,3.0)d,术后即刻跟骨宽度分别为(43.8±4.4)、(40.6±2.8)mm,术后3个月跟骨宽度分别为43.8(39.6,48.3)、41.5(38.8,44.5)mm,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分别为44.2(40.2,48.0)、41.3(39.0,44.3)mm,术后即刻VAS评分分别为5.0(5.0,5.0)、6.0(5.0,6.0)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跟骨长度、高度、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内翻角以及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舌型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与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但微创纵向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在恢复跟骨宽度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急性跟腱断裂开放修复缝合术后不同外固定时长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曹源 李修智 +7 位作者 崔增桢 符玉亮 白梁宇 范吉星 祝腾蛟 司高 吕扬 周方 《中华创伤杂志》 2025年第4期360-368,共9页
目的比较急性跟腱断裂开放修复术后不同外固定时长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单侧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外固定不同时长(0、2、4、6周),将患者分为... 目的比较急性跟腱断裂开放修复术后不同外固定时长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单侧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外固定不同时长(0、2、4、6周),将患者分为A组(96例)、B组(347例)、C组(346例)和D组(105例)。患者均行相同的开放修复缝合术。A组术后即刻进行康复,其余组在外固定拆除后也接受相同的康复方案。比较4组单足提踵高度(OHRH)、轻度运动(LE)、关节活动度(ROM)恢复时长;术后2、4、6、8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8、10、12、14、16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单侧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894例,其中男869例,女25例;年龄18~60岁[(35.0±6.3)岁]。患者均获随访14~25个月[(19.0±3.0)个月]。OHRH恢复时长:A组、B组分别为12.0(12.0,12.0)周、12.0(10.0,12.0)周,均短于C组和D组的14.0(14.0,16.0)周、14.0(14.0,14.0)周(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恢复时长:A组、B组分别为18.0(18.0,18.0)周、18.0(16.0,18.0)周,均短于C组和D组的20.0(20.0,20.0)周、20.0(20.0,20.0)周(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M恢复时长:A组、B组分别为6.0(6.0,6.0)周、6.0(6.0,6.0)周,均短于C组和D组的8.0(8.0,10.0)周、10.0(10.0,10.0)周(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B组、C组和D组VAS分别为2.0(1.0,2.0)分、2.0(1.0,2.0)分、2.0(1.5,2.0)分,均低于A组的5.0(5.0,5.0)分(P<0.05);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B组、C组和D组VAS分别为1.0(0,1.0)分、1.0(0,1.0)分、1.0(0.5,1.0)分,均低于A组的2.0(1.0,2.0)分(P<0.05);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4组VAS均为0(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4组VAS均为0(0,0)分,A、B组较C、D组低(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A组、B组ATRS分别为52.0(52.0,53.8)分、52.0(50.0,53.0)分,均高于C组和D组的41.0(38.0,43.0)分、19.0(18.0,20.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A组ATRS为66.0(66.0,68.0)分,均高于B组、C组和D组的63.0(62.0,64.0)分、52.0(50.0,53.0)分、39.0(37.0,40.0)分(P<0.05);B组均高于C组、D组(P<0.05);C组高于D组(P<0.05)。术后10周,B组ATRS为75.0(74.0,76.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69.0(69.0,70.0)分、72.0(66.0,74.0)分、62.0(58.5,63.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B组ATRS为84.0(82.0,85.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75.0(75.0,77.0)分、79.0(72.0,81.0)分、72.0(71.0,73.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B组ATRS为87.0(86.0,87.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82.0(82.0,84.0)分、83.0(80.0,85.0)分、79.0(77.5,80.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A组、B组ATRS分别为87.0(87.0,88.0)分、88.0(87.0,88.0)分,均高于C组和D组的86.0(85.0,87.0)分、84.0(83.0,85.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A组、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4.0(94.0,95.0)分、95.0(94.0,96.0)分,均高于C组和D组的85.0(83.0,86.0)分、74.0(72.0,75.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B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100.0(99.0,100.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94.0(94.0,95.0)分、92.0(90.0,93.0)分、83.0(82.0,84.0)分(P<0.05);A组均高于C组、D组(P<0.05);C组高于D组(P<0.05)。术后10周,B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100.0(100.0,100.0)分,均高于A组、C组和D组的98.0(98.0,98.0)分、98.0(96.8,99.0)分、96.0(95.0,97.0)分(P<0.05);A组和C组均高于D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为100.0(100.0,100.0)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和D组的100.0(98.0,100.0)分、99.0(98.0,99.0)分(P<0.05);C组高于D组(P<0.05)。术后14、16周,4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为100.0(100.0,10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2例,其中A组5例[5.2%(5/96)],B组2例[0.6%(2/347)],C组2例[0.6%(2/346)],D组3例[2.9%(3/105)](P<0.01);术后跟腱再断裂16例,其中A组9例[9.4%(9/96)],B组4例[1.2%(4/347)],C组3例[0.9%(3/105)],D组0例(P<0.01)。结论对于单侧急性跟腱断裂,与开放修复缝合术后外固定4周和6周相比,外固定2周可缩短重返运动时长、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腱损伤 康复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