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75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表达 被引量:19
1
作者 尹方明 秦建强 +4 位作者 蒋立新 李忠华 刘大庸 胡耀民 王国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72,76,共3页
目的:确定P75( 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合力受体) 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周围神经系统的表达分布。方法: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再吻合,术后不同时段上,切取与之相连的L4 ~L6 脊髓节段和两侧脊神经节、左侧坐骨神经、吻合的右侧坐骨神... 目的:确定P75( 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合力受体) 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周围神经系统的表达分布。方法: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再吻合,术后不同时段上,切取与之相连的L4 ~L6 脊髓节段和两侧脊神经节、左侧坐骨神经、吻合的右侧坐骨神经段作冰冻切片,再行LSAB 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拍照。结果:P75 在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和右侧坐骨神经呈免疫组化阳性反应,而左侧均呈阴性反应。结论:P75 在坐骨神经损伤一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和坐骨神经均有表达,而在未损伤的周围神经系统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P75 受体 基因表达 N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4 位作者 秦建强 刘大庸 段传志 黄庆 汪求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 10只正常SD大鼠 ,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选择 3 5只SD大鼠 ,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 10只正常SD大鼠 ,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选择 3 5只SD大鼠 ,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 6节段脊髓作HE染色 ,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 ;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 ,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死亡 神经元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旁回与脉络丛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6 位作者 王兴海 段传志 柯以铨 黄庆 陈文平 汪求精 徐如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48,共2页
目的:为颞叶手术避免损伤脉络丛前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及其前沟的关系。结果:海马旁回钩前沟至脉络丛前动脉和海马旁回钩的交点的距离左侧为(11.61&... 目的:为颞叶手术避免损伤脉络丛前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及其前沟的关系。结果:海马旁回钩前沟至脉络丛前动脉和海马旁回钩的交点的距离左侧为(11.61±2.02)mm,右侧为(11.54±1.67)mm。结论:颞叶钩回及杏仁体、海马切除时,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在其后的上述距离,注意勿伤及脉络丛前动脉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旁回钩 脉络丛前动脉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神经元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尹方明 胡耀民 +1 位作者 刘大庸 王国英 《解剖与临床》 1997年第2期56-57,F003,共3页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一定数量的神经元胞体死亡。运用NGF可保护感觉神经元胞体免于死亡,但对于细胞死亡的性质目前尚未肯定,因而对NGF的保护机理也就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观察其脊神经节...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一定数量的神经元胞体死亡。运用NGF可保护感觉神经元胞体免于死亡,但对于细胞死亡的性质目前尚未肯定,因而对NGF的保护机理也就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观察其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形态变化,认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节 感觉神经元 坐骨神经损伤 NGF 神经元凋亡 形态学观察 神经元死亡 吻合 坐骨神经切断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伴鼻腔巨大假性动脉瘤一例
5
作者 尹方明 郭元星 +2 位作者 汪求精 段传志 李铁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巨大假性动脉瘤 球结膜充血 鼻腔 南方医科大学 颅内杂音 眼球突出 意识不清 对症处理 珠江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2 位作者 黄庆 胡耀民 钟世镇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1年第1期3-4,F003,共3页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情况。方法 切断并原位吻合右侧SD大鼠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手术后不同时间取跨越吻合口两侧的神经段作纵向冰冻切片 ,行乙酰胆碱酯酶 (AChE)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神经纤维的变化。同...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情况。方法 切断并原位吻合右侧SD大鼠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手术后不同时间取跨越吻合口两侧的神经段作纵向冰冻切片 ,行乙酰胆碱酯酶 (AChE)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神经纤维的变化。同时取左侧一段神经作对照染色。结果 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术后第 1天至第 7天无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 ,且神经纤维排列杂乱 ;第 14天只有小部分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 ;第 2 1天有部分神经纤维通过吻口 ;第 30天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 ;第 45天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 ,但排列不整齐 ;第 6 0天吻合口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而左侧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均匀。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后 ,神经纤维先发生溃变 ,1个月后有大量神经能够再生 ,至 2个月 ,再生神经纤维的排列近似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形态学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后窝三角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6 位作者 王兴海 段传志 柯以铨 黄庆 陈文平 汪求精 徐如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 :研究颅后窝三角的显微特征 ,为颅后窝手术提供快速辨认神经、血管的方法。方法 :旁正中切口、乙状窦后入路 ,逐层开颅并切开硬脑膜 ,显微观察 12具成人头部标本硬脑膜形成的三角。结果 :颅后窝硬脑膜皱襞反光形成一个三角形 :外... 目的 :研究颅后窝三角的显微特征 ,为颅后窝手术提供快速辨认神经、血管的方法。方法 :旁正中切口、乙状窦后入路 ,逐层开颅并切开硬脑膜 ,显微观察 12具成人头部标本硬脑膜形成的三角。结果 :颅后窝硬脑膜皱襞反光形成一个三角形 :外上顶点即“光点” ,位于横窦与乙状窦移行处的前方 ;内上顶点恰是岩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 ;颈静脉孔构成颅后窝三角内下顶点。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 ,颅后窝硬脑膜形成的标志性三角 ,可以帮助迅速辨认三叉神经、岩静脉 ,经过内耳门的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以及经过颈静脉孔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后窝 显微解剖 硬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4 位作者 苏正 段传志 汪求精 韩志安 尹方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6-27,共2页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A1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三分叉动脉征”;对照组中,162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8例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8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光忠 李学东 郭元星 方兵 何旭英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出血等问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用GDC或EDC、MDS、Matrix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共114个动脉瘤,11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各有1个...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出血等问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用GDC或EDC、MDS、Matrix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共114个动脉瘤,11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各有1个小动脉瘤未行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5年,平均10.5个月。随访方法为DSA,将随访时的DSA资料与栓塞术后即刻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始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为100%的58个(51.79%),≥95%的37个(33.04%),<95%的17个(15.17%)。栓塞治疗后弹簧圈稳定的动脉瘤87个(77.68%),残腔体积缩小6个(5.36%),再通19个(16.96%)。采用GDC或EDC栓塞的90个动脉瘤中,14个再通(15.56%)。闭塞100%、≥95%和<95%的动脉瘤,再通率分别为4.08%、26.67%和36.36%,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术后再通的动脉瘤,9个及时补充GDC栓塞后均未发生再出血,而继续观察的5个动脉瘤中,有1个不全闭塞者发生迟发性再出血。随访结果,经MDS栓塞治疗的18个动脉瘤中,5个再通。采用Ma- trix微弹簧圈或Neuroform支架+Matrix微弹簧圈治疗的4个动脉瘤,无论是近乎完全闭塞还是不完全闭塞,DSA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与初始治疗的闭塞程度、栓塞材料等因素有关。对闭塞不完全的动脉瘤,应通过DSA进行随访,若明显再通,需及时补充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随访研究 微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治疗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3 位作者 李铁林 汪求精 尹方明 徐如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评估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9例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在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7例患者好转,2例死亡。结论脑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合理治疗是有效的。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治疗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6
11
作者 苏正 黄庆 +2 位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凌锋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影像学的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1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1例脑静脉畸形血管造影中,3例异常静脉表现为“水母头”样改变,4例表现为髓静脉丛呈“车辐”状改变,4... 目的:探讨脑血管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影像学的特点与诊断。方法:对11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1例脑静脉畸形血管造影中,3例异常静脉表现为“水母头”样改变,4例表现为髓静脉丛呈“车辐”状改变,4例为非典型改变,髓静脉杂乱。6例在幕上幕下均出现静脉异常。结论:脑静脉畸形表现为弥漫型和局限型,脑血管造影可出现三种影像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畸形 诊断 弥漫型 局限型 随访 脑血管造影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蛋白酶快速诱发动脉瘤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正 李铁林 +5 位作者 黄庆 韩志安 汪求精 尹方明 段传志 赵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184,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弹性蛋白酶在短时间内诱发脑动脉瘤模型。方法 经兔颈总动脉壁外膜滴注不同浓度的弹性蛋白酶溶液 ,经 1~ 3d观察其对动脉壁的影响 ,筛选最有效的浓度 ,并制作囊性动脉瘤模型。结果 在动脉壁外膜滴注弹性蛋白酶于短时... 目的 探讨应用弹性蛋白酶在短时间内诱发脑动脉瘤模型。方法 经兔颈总动脉壁外膜滴注不同浓度的弹性蛋白酶溶液 ,经 1~ 3d观察其对动脉壁的影响 ,筛选最有效的浓度 ,并制作囊性动脉瘤模型。结果 在动脉壁外膜滴注弹性蛋白酶于短时间内可诱发囊性动脉瘤 ,其诱发能力与浓度相关 ,其病理改变与人脑动脉瘤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蛋白酶 动脉瘤 动物模型 脑动脉瘤 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建华 何旭英 方兵 陈光忠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3DDSA对动脉瘤形状、瘤颈及瘤颈与载瘤血管关系能更好地显示 ,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可行性 ,并为栓塞治疗提供最佳工作角度。 12例病人因 3DDSA检查而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法。3DDSA尚可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有无复发。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安全性 ,并有助于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栓塞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血管造影及术前栓塞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4 位作者 段传志 尹方明 陈光忠 何旭英 徐如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动脉分支用250~350μm颗粒栓塞剂实施栓塞,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1例,大部消失12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于血管造影、栓塞后1~7 d手术,肿瘤全切53例,大部切除5例.栓塞后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600ml.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传志 韩志安 +5 位作者 汪求精 赵刚 尹方明 黄庆 徐如祥 李铁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探讨NBCA生物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1例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进行随访 ,临床随访 2 81例 ,脑血管造影复查 91例 ,MR或CT复查 1 90例。结果  2 81例病人临床随访治愈 2 58例 ,好转 2 1例 ,复... 目的 探讨NBCA生物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1例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进行随访 ,临床随访 2 81例 ,脑血管造影复查 91例 ,MR或CT复查 1 90例。结果  2 81例病人临床随访治愈 2 58例 ,好转 2 1例 ,复发 2例。 91例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86例见畸形团完全消失 ,3例栓塞程度达 90 %以上 ,2例复发 ,进一步行γ 刀放射治疗后痊愈。 1 90例行MR或CT检查 ,未见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 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 随访研究 γ-刀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硬脑膜动静脉瘘模型制作手术方式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张波 苏正 杨绮帆 汪求精 韩志安 尹方明 赵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7期577-579,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诱发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的成功率。方法 :通过将兔颈部动静脉直接吻合 ,造成实验动物急性颅内静脉窦高压。选中国本兔 6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 0~ 2 5kg ,实验分实验A组 (假手术组 ) ,实验B组 (单纯结扎组 ...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诱发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的成功率。方法 :通过将兔颈部动静脉直接吻合 ,造成实验动物急性颅内静脉窦高压。选中国本兔 6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 0~ 2 5kg ,实验分实验A组 (假手术组 ) ,实验B组 (单纯结扎组 ) ,实验C组 (颈外静脉 -颈总动脉吻合组 ) ,实验D组 (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吻合组 )。结果 :C组、D组分别有 4只和 1只动物出现阳性体征 ,其静脉压力与直径均显著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血管造影证实存在DAVF或头面部动静脉瘘 ,所有出现DAVF的动物硬膜血管扩张增生、管壁增厚 ,单位面积的血管数量增加。结论 :通过手术将颈动静脉直接吻合 ,可以引起显著的静脉系高压 ,并诱发DAVF ,而颈外静脉 -颈总动脉端侧吻合的方式成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瘘 疾病模型 手术方式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硬脑膜动静脉瘘模型的血管造影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5 位作者 段传志 苏正 杨绮帆 汪求精 韩志安 尹方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8-620,共3页
目的 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模型,探讨其血管影像变化。方法 将60只中国本兔分为假手术组(A组)、 单纯结扎组(B 组)、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C组)和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D组),制作DAVF... 目的 研究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模型,探讨其血管影像变化。方法 将60只中国本兔分为假手术组(A组)、 单纯结扎组(B 组)、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C组)和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吻合组(D组),制作DAVF模型,并对其行血管造影。结果 C组、D组分别有4只和1只动物出现阳性体征,其静脉压力与直径均显著增加;血管造影证实存在DAVF,循环时间延长,尤其是静脉期明显延长。结论 通过手术将颈动静脉直接吻合,可以引起显著的静脉系高压,并诱发DAVF,其影像特点为循环时间延长,尤其是静脉期明显延长,提示静脉窦及整个头面部静脉系统压力明显增高,血液回流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脉脉瘘 动物模型 血管造影 DAV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外植块对脊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高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莉 秦建强 +2 位作者 尹方明 钟世镇 徐达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用细胞培养及trkA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了坐骨神经外植块及巨噬细胞和雪旺氏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胚鼠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高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感觉神经元均产生免疫阳性反应,雪旺氏细胞条件培养基和巨噬... 用细胞培养及trkA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了坐骨神经外植块及巨噬细胞和雪旺氏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胚鼠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高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感觉神经元均产生免疫阳性反应,雪旺氏细胞条件培养基和巨噬细胞条件培养组免疫反应强度与对照组相同,联合培养组免疫反应为强阳性,与巨噬细胞条件培养组相比差别高度显著(P<0.00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可分为2类:一类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另一类为多角形。实验组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提示:坐骨神经的溃变轴突有促进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trkA表达的作用;雪旺细胞条件培养和巨噬细胞条件培养组的某些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地维持感觉神经元的生存,但不促进其trk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培养 HNGFR 免疫组织化学 脊神经节 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庆 尹方明 李铁林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0-232,共3页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诊断 发病机制 病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20
作者 郭元星 李铁林 +3 位作者 段传志 汪求精 黄庆 尹方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各1例,对此6例少见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采用机械解脱弹簧圈、电解脱弹簧圈以及可脱性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和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患者分两次栓塞,而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患者均一次完成栓塞治疗。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最佳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少见类型 血管内栓塞治疗 创伤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头颈部 患者 基底动脉 动脉瘤破裂 颈外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