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山市隆阳区桑树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1
作者 杨丽莎 番成砖 宋志姣 《中国蚕业》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为研究保山市隆阳区桑树病虫害发生规律,对保山市隆阳区的桑园进行了3年定时定点观测记载。结果显示:保山市隆阳区桑褐斑病发生时期为5月上中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期为7—9月;桑里白粉病发生时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7—9... 为研究保山市隆阳区桑树病虫害发生规律,对保山市隆阳区的桑园进行了3年定时定点观测记载。结果显示:保山市隆阳区桑褐斑病发生时期为5月上中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期为7—9月;桑里白粉病发生时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7—9月;桑伪棍蓟马发生时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期为9—10月;朱砂叶螨发生时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期为6—9月;小绿叶蝉发生时期为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高峰期为8—9月;温室白粉虱发生时期为5月上中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期为8—10月。掌握保山市隆阳区桑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可为保山市隆阳区蚕农有效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蚕桑产业 病虫害 发生规律 发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根际磷库特征及其对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
2
作者 李蔓 吴润娟 +3 位作者 闫茂恒 谢雯颖 宋志姣 任家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3,共7页
为综合分析烤烟根际土壤磷库特征及其对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烤烟产量、产值、不同等级烤烟比例以及根际土壤磷库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以及不同形... 为综合分析烤烟根际土壤磷库特征及其对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了烤烟产量、产值、不同等级烤烟比例以及根际土壤磷库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以及不同形态的磷组分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2)相比,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处理3)、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4)以及化肥减量30%配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处理5)的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平均显著增加了30.00%、59.57%和82.42%,活性磷、中活性磷、稳定性磷以及难溶性磷含量平均显著增加了48.36%、67.15%、16.51%和12.46%,其中活性磷对烤烟产量的形成贡献最大,占到了所有磷组分可解释量的68.23%,以树脂磷Resin-Pi为首要贡献因子,占到了活性磷组分可解释量的68.70%,其次为17.30%的活性磷NaHCO_(3)-Pi和14.10%的活性磷NaHCO_(3)-Po,特别是处理4,各磷组分含量最高,显著增加烤烟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中下等烟比例,体现出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明显产量优势和减肥增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烤烟 根际 磷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提高氮素吸收量的优势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分析
3
作者 张晓怡 吴润娟 +4 位作者 杨欢 冯瑞 宋志姣 谢雯颖 任家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共8页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N2,N 180 kg/hm^(2))和高氮(N3,N 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氮素收获指数、系统氮素生产力及其氮素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基于ABT(aggregated boosted tree)和network分析,结合相关环境因子综合探讨其对间作促进氮素吸收利用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两年的间作小麦氮素收获指数平均增幅5.30%,间作蚕豆显著性增加15.55%,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均值达到66.47 kg/hm^(2)。不同处理下小麦和蚕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氮素种间竞争,其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0.83和-0.73,其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范围分别为0.087~0.11(小麦)和0.047~0.12(蚕豆),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间作互利效应,较蚕豆而言,间作小麦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力平均达到了0.43,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对于土壤环境因子和氮素种间关系指标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单作小麦和蚕豆的第一贡献因子均为速效钾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间作小麦的第一贡献因子为碱解氮和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间作蚕豆为碱解氮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氮素种间竞争的同时保持了体系的氮素互补作用以及小麦的氮素竞争优势地位,并通过改善土壤碱解氮以及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等因子的相对贡献,稳定了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氮素收获指数 氮素种间关系 AB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叶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受选择位点 被引量:8
4
作者 宋志姣 杨合宇 +6 位作者 翁启杰 周长品 李发根 李梅 卢万鸿 罗建中 甘四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47,共9页
【目的】分析细叶桉天然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管理和育种利用提供有用信息;检测细叶桉与原产地气候因子显著关联的基因组位点,探索气候适应过程中趋异选择的分子证据。【方法】以细叶桉9个群体的77株样品为材料,基于... 【目的】分析细叶桉天然群体的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管理和育种利用提供有用信息;检测细叶桉与原产地气候因子显著关联的基因组位点,探索气候适应过程中趋异选择的分子证据。【方法】以细叶桉9个群体的77株样品为材料,基于覆盖巨桉全基因组的108个SSR位点(包括44个基因组SSRs和64个ESTSSRs),利用不偏离哈-温平衡、FST值非异常的25个中性的基因组SSRs进行群体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分析,利用所有位点进行FST异常值检测、再利用空间分析法查找与原产地气候因子关联的适应性位点,注释适应性位点的功能,并通过等位片段在各群体的频率与气候因子的一元线性回归进一步验证关联的显著性。【结果】25个中性的基因组SSR位点对细叶桉9个群体扩增,共检测到556个等位片段、平均每个位点22.2个等位片段,位点多态性较高;群体多样性水平都较高,期望杂合度为0.711-0.847(平均0.800)、基因丰富度为3.054-3.386(平均3.246),各群体特有等位片段数为6-26(平均14.4);群体间分化水平较低,25个中性位点平均FST仅0.012,分子方差分析中群体间方差分量仅占1.2%,表明细叶桉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聚类分析也表明群体分化水平较低。所有108个位点中,共检测到78个FST值异常的位点,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最热月最高温度和季节性降水变异系数相关的FST值异常的位点数分别为27,10,51和42个,即为受选择位点;其中,4个FST值异常的位点各有1个等位片段在空间分析法中与1个或者2个气候因子显著关联,EUCe SSR485与季节性降水变异系数相关、为富含羟脯氨酸的蛋白家族基因,EUCe SSR0497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均相关、与跨膜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同源,而另外2个没有明确的功能注释;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1个等位片段(EUCe SSR485-140 bp)与季节性降水变异系数的回归显著性(P≤0.05)。【结论】细叶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育种利用的潜力大,种质资源管理应重视多样性较高和特有等位片段较多的群体;细叶桉群体的遗传分化较低,其适于关联遗传分析;受选择位点的鉴定有助于理解林木适应环境的分子机制和探索林木环境适应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桉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品质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志姣 梁凤鸣 +2 位作者 章金龙 黄佳聪 李晓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5-261,共7页
为了解余甘子果实品质随果实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两个余甘子品种为研究材料,于4个不同发育阶段(7月16日、9月1日、10月15日、11月30日)分别采集两个品种的果实测定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总酸、总... 为了解余甘子果实品质随果实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两个余甘子品种为研究材料,于4个不同发育阶段(7月16日、9月1日、10月15日、11月30日)分别采集两个品种的果实测定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总酸、总糖、维生素C、单宁酸、多酚和没食子酸含量等指标,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基于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发育阶段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同品种余甘子所测定的品质指标在不同发育阶段差异极显著(P<0.01)。各个指标在果实发育趋向成熟的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因指标而异,总酸、总糖、维生素C和多酚含量随着果实不断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余甘子的总糖和多酚相关系数最高,均在0.9以上。基于所有品质指标测定及分析结果,认为10月15日左右为两个品种余甘子果实的最佳采收期,此时采摘的‘高黎贡山’和‘保山2号’余甘子总酸、维生素C、总糖、单宁酸、多酚含量均最高,‘高黎贡山’的可溶性固形物和‘保山2号’的没食子酸含量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发育阶段 果实品质 综合评价 果实采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志姣 闭金贵 +2 位作者 李如霞 李悦 黄佳聪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0,36,共6页
为研制余甘子果汁饮料,以余甘子果实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果肉与水质量比)1∶2(g/g),甜菊糖苷添加量0.080 g/100 g,果胶酶添加量0.03 g/100 g,均质时间60 s,... 为研制余甘子果汁饮料,以余甘子果实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余甘子果汁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余甘子果汁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果肉与水质量比)1∶2(g/g),甜菊糖苷添加量0.080 g/100 g,果胶酶添加量0.03 g/100 g,均质时间60 s,采用该工艺制得的余甘子果汁感官评分最高(88.07分),单宁含量2.39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37%,没食子酸含量1.401 mg/mL。饮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霉菌菌落数均符合国家标准。果汁颜色呈淡黄色,无明显沉淀,带有余甘子的清香,并可保留余甘子特有的回甘特性和风味,口感醇厚,酸涩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果汁饮料 天然甜味剂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香椿种源种苗特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潘晓芳 宋志姣 +5 位作者 陶思叁 姜立甫 黄雪芬 黄艳娟 罗筱娥 张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2,共3页
以广西9个种源的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对种子质量、适合的贮藏条件以及幼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主要品质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贮藏温度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 以广西9个种源的香椿种子为试验材料,对种子质量、适合的贮藏条件以及幼苗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主要品质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贮藏温度下,香椿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17℃为较理想的贮藏温度,初步认为香椿种子的安全含水量为10%;不同种源香椿幼苗(苗龄40 d)的苗高和地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苗高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评价,认为靖西、隆安、阳朔种源种子的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种源 种子质量 贮藏 生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小白及年增产量和品质的比较与综合评价
8
作者 宋志姣 张应斌 +3 位作者 杨进伟 王世优 汪建云 陈文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5期41-45,共5页
目的:为了比较不同种源小白及的年增产量和品质,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小白及种源。方法:以6个不同种源的小白及为材料,测定年增产量、灰分、浸出物、多糖、黄酮、总酚等指标,并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种源小白及进行... 目的:为了比较不同种源小白及的年增产量和品质,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小白及种源。方法:以6个不同种源的小白及为材料,测定年增产量、灰分、浸出物、多糖、黄酮、总酚等指标,并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种源小白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小白及的被测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黄酮含量与年增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2;总酚含量与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4;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指数选择法对不同种源小白及的年增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6个种源中三角山和永保村两个种源小白及综合表现最好。结论:三角山种源的小白及浸出物、多糖和总酚含量最高,永保村种源的小白及灰分、多糖、黄酮含量最高,这两个种源的小白及可作为优质种源进行小白及的人工种植试验、育种优良亲本选择,或供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及利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及 年增产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悦 艾薇 +2 位作者 李晓娇 章金龙 宋志姣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9年第5期102-105,共4页
本文对21种市售茶饮料分别进行感官评定、茶多酚含量测定,同时考察开盖时间对茶饮料中茶多酚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检21种茶饮料感官方面基本都能体现原茶风味,总体品质良好;各类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差异明显,除2种调味茶饮料外,其... 本文对21种市售茶饮料分别进行感官评定、茶多酚含量测定,同时考察开盖时间对茶饮料中茶多酚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检21种茶饮料感官方面基本都能体现原茶风味,总体品质良好;各类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差异明显,除2种调味茶饮料外,其它样品茶多酚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一款乌龙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高达2097.90mg/kg,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在530.35-936.77mg/kg之间,普遍高于红茶饮料茶多酚含量136.99-639.92mg/kg,花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开盖后茶多酚损失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且在前40min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茶多酚 感官评价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粉体人工饲料在小蚕共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碧婷 杨丽莎 +6 位作者 番成砖 杨艳兰 董竹 宋志姣 余祖光 魏义艳 范国明 《蚕桑通报》 2024年第1期29-32,61,共5页
为探索省力化养蚕模式,降低养蚕成本和生产风险,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了家蚕专用品种1~2龄粉体人工饲料育应用示范,饲养3次共80盒蚕种,小蚕人工饲料育盒种产茧量分别比桑叶育增9.1 kg、4.1 kg和12.0 kg。经丝质检验,小蚕人... 为探索省力化养蚕模式,降低养蚕成本和生产风险,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了家蚕专用品种1~2龄粉体人工饲料育应用示范,饲养3次共80盒蚕种,小蚕人工饲料育盒种产茧量分别比桑叶育增9.1 kg、4.1 kg和12.0 kg。经丝质检验,小蚕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解舒率提高12.94个百分点,茧丝长增207.0 m,解舒丝长增275.1 m,解舒光折减少34.7 kg,万米吊糙减少1次,清洁持平,洁净增加2.1分,上车率减6.14个百分点。小蚕人工饲料育每100盒蚕种的饲养成本比桑叶育降低1030元,节约10.3%,主要节省在人工费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比桑叶育减少用工25.9%。小蚕人工饲料育的应用示范为全年多批次安全养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育 生产成本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pH敏感性石斛花色苷/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李晓娇 岳瑞凯 +2 位作者 侯洪波 章金龙 宋志姣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8-139,共12页
目的制备具有一定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抗氧化活性的pH敏感性包装膜。方法以壳聚糖(CS)为基材,铁皮石斛花色苷(DOA)和紫皮石斛花色苷(DDA)为添加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铁皮石斛花色苷-壳聚糖复合膜(DOA-CS)和紫皮石斛花色苷-壳聚糖复合... 目的制备具有一定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抗氧化活性的pH敏感性包装膜。方法以壳聚糖(CS)为基材,铁皮石斛花色苷(DOA)和紫皮石斛花色苷(DDA)为添加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铁皮石斛花色苷-壳聚糖复合膜(DOA-CS)和紫皮石斛花色苷-壳聚糖复合膜(DDA-C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复合膜进行表征;研究DOA和DDA的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复合膜对不同pH值的颜色响应考察其pH敏感性。结果DOA和DDA的添加显著改善了壳聚糖膜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热稳定性,特别是当2种花色苷添加量达到10%时,复合膜展现出最优的拉伸强度和较低的水蒸气透过率。在200~300nm内,复合膜均具有较好的紫外光阻隔能力。复合膜的抗氧化试验显示,添加DOA和DDA能显著提高膜的抗氧化能力,且DOA-CS的抗氧化能力优于DDA-CS的。此外,复合膜还表现出良好的pH敏感性,能够随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这为食品包装提供了潜在的新功能。结论DOA-CS和DDA-CS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包装材料,还可以作为食品新鲜度的指示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紫皮石斛 花色苷 壳聚糖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2
作者 李晓娇 张兴凤 +2 位作者 章金龙 侯洪波 宋志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9期8-15,共8页
目的:研究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成分并以其对DPPH、... 目的:研究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成分并以其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45 min,萃取压力为24 MPa,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为0.15 mL/g,在此条件下的萃取率为3.66%。在以水、甲醇和乙醇为夹带剂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26、20和26种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萜烯类、甾醇类、有机酸类、烯酮类和酯类。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0.632、0.485、0.566 mg/mL,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优选的清香木叶中挥发性成分萃取工艺合理可行,且在该工艺下萃取的挥发性成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木叶 超临界CO_(2)萃取 挥发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处理对余甘子果实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罗丹丹 马智斌 +1 位作者 宋志姣 黄佳聪 《保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为研究高浓度CO_(2)处理对余甘子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高黎贡山余甘子鲜果为试材,测定高浓度CO_(2)处理不同时间对余甘子果实感官品质、果实硬度以及单宁、Vc、总酚、总糖、总酸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前后,余甘子的果实硬度、可... 为研究高浓度CO_(2)处理对余甘子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高黎贡山余甘子鲜果为试材,测定高浓度CO_(2)处理不同时间对余甘子果实感官品质、果实硬度以及单宁、Vc、总酚、总糖、总酸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前后,余甘子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单宁、可溶性固形物、Vc、总酚、总糖和总酸含量呈极显著差异,涩味评分和不溶性单宁含量呈显著差异,回甘评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余甘子果实的各品质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密切,回甘评分与总糖含量和总酸含量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单宁与不溶性单宁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涩味评分的结果认为,高浓度CO_(2)处理能有效改善余甘子涩味,提升口感,但在脱除涩味的同时余甘子果实部分营养指标下降,影响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CO_(2)脱涩 感官评价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果桑品种加工品质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宋志姣 樊金欣 +6 位作者 李德焕 周艺垠 郭燕 蒋碧婷 杨丽莎 杨钧林 范国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34-139,共6页
以8份不同品种的果桑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其果实表型、10粒果重、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多糖、总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C(V C)、花色苷、总酚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加工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总酚以外,不同果... 以8份不同品种的果桑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其果实表型、10粒果重、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多糖、总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C(V C)、花色苷、总酚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加工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总酚以外,不同果桑品种各个指标之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综合指数排名为:白珍珠>台湾长果>粤葚大十>一串红>红果>四季果>红果二号>黑珍珠.白珍珠适合鲜食,粤葚大十适合加工成果汁或复合饮料;台湾长果适宜制作果干、果膏或果酒;黑珍珠可作为保健品开发的备选果桑品种.白珍珠、台湾长果以及粤葚大十可作为重点品种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加工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泡刺藤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及其抗氧化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宋志姣 李志强 +4 位作者 李建珊 李悦 杨丽华 章金龙 李晓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32,共6页
以红泡刺藤叶片为材料,优化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最优提取条件下探讨红泡刺藤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差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红泡刺藤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30(g/ml),超声波提取功... 以红泡刺藤叶片为材料,优化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最优提取条件下探讨红泡刺藤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差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红泡刺藤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30(g/ml),超声波提取功率175 W,超声波提取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红泡刺藤根、茎、叶和果实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4.66 mg/g、19.06 mg/g、28.07 mg/g和4.05 mg/g。红泡刺藤根、茎、叶和果实的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羟基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其IC50值分别为1.620 mg/L、0.537 mg/L、3.655 mg/L和1.499 mg/L,清除能力排序为茎总黄酮>果实总黄酮>根总黄酮>叶总黄酮;其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856 mg/L、3.559 mg/L、5.481 mg/L和5.574 mg/L,清除能力大小为茎总黄酮>叶总黄酮>果实总黄酮>根总黄酮,抗氧化性均显著高于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泡刺藤 总黄酮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泡刺藤酚类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和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志姣 李建珊 +4 位作者 章金龙 李志强 祝冉 马前涛 李悦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58,共6页
以干燥的红泡刺藤叶片粉末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对酚类物质得率的影响,并以最优提取工艺比较红泡刺藤各个部位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酚类物质的最佳提取... 以干燥的红泡刺藤叶片粉末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对酚类物质得率的影响,并以最优提取工艺比较红泡刺藤各个部位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酚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35min,超声功率213W,乙醇浓度30%,料液比0.5︰25 g/mL,在此提取条件下叶片酚类物质得率为1.21mg GAE/g。红泡刺藤各个部位中根的酚类物质含量最高,为1.46mg GAE/g,其次为叶、茎、果实。提取的酚类物质对·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其IC 50值分别为0.39mg/L、1.58mg/L、0.04mg/L、0.01mg/L和1.00mg/L、1.23mg/L、1.25mg/L、1.24mg/L。研究结果为红泡刺藤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泡刺藤 酚类物质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泡刺藤果酒酿造、抗氧化性评价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宋志姣 周艺垠 +4 位作者 郭燕 李德焕 曹琼卉 李晓娇 李悦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62-68,共7页
以红泡刺藤果实为原料,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研制红泡刺藤果酒并优化发酵工艺;测定果酒抗氧化性,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红泡刺藤果酒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3.3,主发酵温度30℃,酵母接种量0.5%,初始糖度29%,发酵所得红泡... 以红泡刺藤果实为原料,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研制红泡刺藤果酒并优化发酵工艺;测定果酒抗氧化性,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红泡刺藤果酒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3.3,主发酵温度30℃,酵母接种量0.5%,初始糖度29%,发酵所得红泡刺藤果酒酒精度为12.79%vol,总酸为6.08 g/L,可溶性固形物为3.89°Bx,总糖为3.39 g/L,pH值为3.75,感官评分92.4分。果酒体外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泡刺藤果酒稀释20倍后其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仍显著高于5 mg/L的维生素C溶液。红泡刺藤果酒中共检测到27种化合物,其中醇类、酯类和酮类物质为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要基础物质,占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8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泡刺藤 工艺优化 感官评价 抗氧化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小白及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志姣 韩明升 +7 位作者 唐世芳 陈朝红 刘明志 杨发建 项辉 吴丽 汤丹 马前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4-1216,共3页
目的了解小白及的资源分布、生境和种质情况,为小白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地调查走访;种质资源收集;质量评价。结果云南野生小白及种质资源丰富,但人为破坏导致的衰退较为严重。不同种源小白及成分存在显著差异,24... 目的了解小白及的资源分布、生境和种质情况,为小白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地调查走访;种质资源收集;质量评价。结果云南野生小白及种质资源丰富,但人为破坏导致的衰退较为严重。不同种源小白及成分存在显著差异,24份样品的小白及粗多糖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1.67%~37.33%和18.28%~31.54%,其中有5份样品重金属含量超标。结论小田坝种源的BS02-3和BS02-5样地的小白及种质资源多糖和粗多糖含量较高、重金属含量较低种质资源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及 种质资源 质量评价
原文传递
栽秧泡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志姣 周艺垠 +3 位作者 郭燕 李悦 章金龙 李晓娇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8,共8页
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栽秧泡资源,解决栽秧泡不易贮藏和运输的问题,提高其附加值。方法:以野生栽秧泡果实为原料,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为菌种,优化栽秧泡果酒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栽秧泡果酒... 目的:充分利用野生栽秧泡资源,解决栽秧泡不易贮藏和运输的问题,提高其附加值。方法:以野生栽秧泡果实为原料,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为菌种,优化栽秧泡果酒发酵工艺,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栽秧泡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栽秧泡果酒最适发酵条件为:酵母接种量0.7%,主发酵温度30℃,初始糖浓度25%,初始pH3.9。在此发酵条件下的果酒感官评分为92.10分,各项理化指标分别为:酒精度数11.46%vol,总糖3.89g/L,总酸13.04g/L,可溶性固形物7.64°Bx,pH4.37;分析并鉴定出2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酯类和酸类物质占总挥发性物质的79.29%,是构成栽秧泡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要基础物质。结论:研究结果填补栽秧泡果酒发酵工艺上的研究空白,为其果酒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秧泡果酒 发酵工艺 感官评价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山地区12个桑树品种(系)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志姣 甘春雁 +6 位作者 李德焕 樊金欣 肖祥飞 周艺垠 范国明 杨丽莎 杨钧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77,共9页
【目的】了解保山地区桑树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以筛选出能适于当地种植的以桑叶为保健品生产原料的优良桑树品种。【方法】以12个不同品种的桑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幅、叶长、10片叶的总质量、叶片与叶幅的比值等表型性状指标... 【目的】了解保山地区桑树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以筛选出能适于当地种植的以桑叶为保健品生产原料的优良桑树品种。【方法】以12个不同品种的桑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幅、叶长、10片叶的总质量、叶片与叶幅的比值等表型性状指标及叶片中多糖、黄酮、总酚、1-脱氧野尻霉素、白藜芦醇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选择法对叶用不同桑树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2个品种桑树叶片各个表型性状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育711号’的叶幅、叶长和10片叶的总质量分别为17.49 cm、22.77 cm和96.40 g,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台湾长果’叶片的长幅比最大,为1.80。‘粤葚大十’的多糖含量最高,为12.58%;‘龙桑’的黄酮含量最高,为31.44 mg/g;‘一串红’的总酚、白藜芦醇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6.32、0.07 mg/g;‘黑珍珠’的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最高,为9.92 mg/g。综合排名为:‘黑珍珠’>‘一串红’>‘龙桑’>‘白珍珠’>‘红果2号’>‘白玉王’>‘台湾长果’>‘粤葚大十’>‘四季果’>‘育711号’>‘农桑14号’>‘农桑8号’。【结论】‘黑珍珠’和‘一串红’这2个品种的表现均较好,其中‘黑珍珠’桑叶的黄酮、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均较高;‘一串红’的总酚和白藜芦醇含量均相对较高。这2个品种适宜作为优良的叶用种质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资源评价 表型性状指标 生物活性成分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