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耦联蛋白2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星形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安建多 江瑛 +1 位作者 白云飞 王学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0-484,共5页
目的探讨解耦联蛋白2(UCP2)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取肝脏观察病理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UCP2和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 目的探讨解耦联蛋白2(UCP2)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取肝脏观察病理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UCP2和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采用UCP2特异性抑制剂京尼平和CCl4刺激星形细胞,检测UCP2和p38MAPK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UCP2表达增高(P<0.05,n=10);加入CCl4刺激细胞后,星形细胞α-SMA表达增加,p38MAPK及其磷酸化水平增高(P<0.05,n=6);而在加入京尼平后,α-SMA表达增加,p38 MAPK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n=6)。结论 UCP2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可能促进了星形细胞的活化及增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联蛋白2 肝纤维化 星形细胞 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免疫印迹法 大鼠 UNCOUPLING protein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2与恶性肿瘤 被引量:4
2
作者 安建多 江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3-236,共4页
解偶联蛋白2(UCP2)属于线粒体内膜阴离子转运体蛋白超家族成员。UCP2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质子转运蛋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活性氧的产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耐药性等方面,参与肿瘤的进程,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 解偶联蛋白2(UCP2)属于线粒体内膜阴离子转运体蛋白超家族成员。UCP2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质子转运蛋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活性氧的产生、细胞凋亡和增殖及耐药性等方面,参与肿瘤的进程,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UCP2与恶性肿瘤的深入研究有望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偶联蛋白2 恶性肿瘤 糖酵解 活性氧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芪散及槲寄生提取物对肝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鹏雁 安建多 +3 位作者 王池 王学从 武鑫瑞 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方剂槲芪散及其君药槲寄生提取物多糖、总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槲芪散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凋亡;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 目的探讨方剂槲芪散及其君药槲寄生提取物多糖、总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槲芪散对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凋亡;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槲芪散及槲寄生提取物有较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生的作用,高剂量组除了槲芪散和槲寄生总碱48 h时间点外,OA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经药物作用48 h后,槲寄生多糖及总碱组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和G2期细胞比例降低,槲芪散组G1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S期比例降低,G2期比例增加,3者均使细胞凋亡增加;加入不同浓度的槲芪散、槲寄生多糖及总碱,低浓度时荧光增强不明显,而高浓度均导致细胞内荧光强度瞬间增强,升高到一定水平后,基本维持在一高水平,除槲寄生总碱组有略微下降外,其余2组未见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槲芪散、槲寄生多糖及总碱均能抑制肿瘤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凋亡,且这3种药物引起胞内钙超载可能是诱导HepG2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芪散 槲寄生提取物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BethesdaⅡ类、Ⅲ类甲状腺结节中的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安建多 杨建杰 +1 位作者 骆丽 胡艳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95-697,共3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由于近年来诊断技术和常规体检的积极改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检出率在逐渐增加,而死亡率则处在较低的水平。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并且临床进展十分复杂,给临床管理带来一定的困...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由于近年来诊断技术和常规体检的积极改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检出率在逐渐增加,而死亡率则处在较低的水平。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并且临床进展十分复杂,给临床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应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活检技术(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仍有一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ethesda分类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MMR蛋白、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白杨 吴林林 +1 位作者 安建多 胡艳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3期183-188,193,共7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MMR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40例结直肠...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MMR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RM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40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MMR蛋白、p53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MMR蛋白、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14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出KRAS基因突变者64例(45.7%),NRAS基因突变者6例(4.3%),BRAF基因突变者13例(9.3%),PIK3CA基因突变者5例(3.6%)。KRAS/BRAF基因双突变者6例,KRAS/PIK3CA基因双突变者4例,NRAS/KRAS基因双突变者1例。KRAS基因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的突变率分别为54.5%、78.4%、24.2%(P=0.0000),在PMS2缺失者中的突变率显著低于无PMS2缺失者中(0 vs 49.6%,P=0.0043)。高分化腺癌、年龄≤30岁者中PIK3CA基因突变率高于中、低分化腺癌、30~60岁及>60岁者(P<0.05);在p53野生型中PIK3CA的突变率显著高于p53突变型(12.9%vs 0.9%,P=0.0087)。NRAS、BRAF基因突变在不同性别、年龄、直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类型、p53突变及MMR蛋白表达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率最高。KRAS、NRAS、PIK3CA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基因突变 MMR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代谢相关蛋白己糖激酶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岩 吴林林 +2 位作者 胡艳萍 刘凤阁 安建多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12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糖代谢相关蛋白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5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HK2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HK2定位在细胞质,在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结直... 目的探讨糖代谢相关蛋白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5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HK2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HK2定位在细胞质,在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7.33%和9.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阳性率分别为54.67%和1.33%,差异有显著性(P<0.05)。HK2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和65%,差异有显著性(P<0.05);强阳性率分别为71%和40%,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K2在高、中、低分化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阳性率分别为80%、80%和72%,强阳性率分别为40%、56%和68%。结论 HK2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可帮助预测结直肠癌的转移风险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己糖激酶2 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癌前病变大鼠肝脏内的分化及槲芪散的影响
7
作者 武鑫瑞 安建多 +2 位作者 王鹏雁 禹晓童 王学江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肝脏干细胞是否参与肝癌前病变的形成,评价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取80g体重的雄性Wistar大鼠的股骨和胫骨,用PBS冲洗骨髓,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MSCs),...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肝脏干细胞是否参与肝癌前病变的形成,评价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取80g体重的雄性Wistar大鼠的股骨和胫骨,用PBS冲洗骨髓,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MSCs),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追踪标记物将MSCs进行标记。将大鼠分为6组:即常规饲养组、模型组、模型+MSCs移植组、肝大部切除+MSCs移植组、槲芪散治疗组8g/kg、槲寄生总碱治疗组8g/kg。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动物在行肝大部切除术后,选择剩余肝脏不同部位表面注射经GFP标记好的MSCs,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标记MSCs并计算标记率。用免疫荧光化学的方法检测肝脏内GFP标记的细胞。用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肝脏-GT的表达及大鼠肝脏AF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及及模型+MSCs移植组的肝脏中-GT灶的数量及面积显著增多,且AFP的表达明显升高,以模型+MSCs移植组的变化更为明显,与槲芪散及槲寄生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s参与了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槲芪散及槲寄生总碱能够改善肝脏内环境,影响归巢于肝脏的MSCs的分化方向,诱导MSCs分化为正常肝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癌前病变 槲芪散 槲寄生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