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安庆祝 朱巍 +3 位作者 汪洋 毛颖 张荣 周良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64-2368,共5页
背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 背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为受体,体质量280~320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鼠抗BrdU为Neomarkers产品,鼠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兔抗微管相关蛋白2为Chemicon产品。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解剖组胚实验室完成。从胎龄14d的胎鼠海马中分离、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16只受体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BS组和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均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移植NSC组在造模后30min在血肿腔周围四点分别移植浓度为2×10^11L^-1神经干细胞悬液5μL;PBS组于相同时间点在脑内相同部位注射PBS;PBS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方法同自体血的移植方法。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30min只造成四点损伤,不注射任何物质。主要观察指标:在造模后立即,1,3,5,14,21,28d采用前肢评分和转身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大鼠于造模后28d麻醉后取脑,并通过双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BrdU免疫组化来检测移植入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情况。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造模后5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14~28d,干细胞移植组较其他3组明显改善(P〈0.05)。②脑组织切片双免疫组织学双标染色结果:干细胞移植组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少于PBS组。受体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有BrdU,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说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和分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大鼠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出血 大鼠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异物法构建自发性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安庆祝 毛颖 朱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0期9934-9936,共3页
目前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大多基于动物试验。国内外不同实验室已经针对多种动物制作了实验性脑出血模型。根据其脑内移植的组织不同,分为缺血诱发脑出血、外伤导致脑出血、自发性脑出血和颅内植入异物导致... 目前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大多基于动物试验。国内外不同实验室已经针对多种动物制作了实验性脑出血模型。根据其脑内移植的组织不同,分为缺血诱发脑出血、外伤导致脑出血、自发性脑出血和颅内植入异物导致脑出血4类。颅内植入异物导致脑出血根据植入异物的不同,又分为植入惰性物质导致的脑出血、植入生物制剂诱导脑出血、植入自体动脉血模拟脑出血3种。文章归纳总结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总类、制作方法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模型 动物 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庆祝 雷宇 +1 位作者 许耿 顾宇翔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468-471,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CEA且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CEA且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理指标,以决定在术中是否应用颈动脉转流管。结果 11例患者电生理监测未见明显异常。对2例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后EEG波幅降低>50%、SEP潜伏期延长>10%的患者,在术中应用了颈动脉转流管,其MEP监测结果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均无卒中、心肌梗死等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电生理以EEG监测对CEA是否应用转流管最具有指导作用,SEP潜伏期监测与EEG监测具有一致性,而MEP的敏感性较差。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利于决定手术策略,避免手术相关性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脑电图 电生理监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松 安庆祝 何国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1期102-104,共3页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NSL)发病率的增加[1],相继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关于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病理分型、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同时国外众多大规模的临床中心正在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NSL)发病率的增加[1],相继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关于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病理分型、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同时国外众多大规模的临床中心正在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文结合我院2002-2010年收治的共30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PNSL患者的病例资料,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脑C6胶质瘤模型的制作
5
作者 于同刚 戴嘉中 +2 位作者 安庆祝 冯晓源 钱慧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建立可靠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并利用临床上3.0T MR仪对该模型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 32只,体重250~300g.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在右尾状核区接种C6胶质瘤细胞.采用GE signa VH... 目的:探讨如何建立可靠的胶质瘤动物模型,并利用临床上3.0T MR仪对该模型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s) 32只,体重250~300g.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8只),在右尾状核区接种C6胶质瘤细胞.采用GE signa VH/i 3.0T成像系统、大鼠专用线圈进行检查.结果:接种的32只SD大鼠中,成功30只.在接种后10~15d,MRI上发现有肿瘤长出,呈圆形或椭圆形,稍长或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晚期有出血、坏死时信号明显不均匀,肿瘤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MRI显示从肿瘤最大径达3mm至动物死亡所需时间为10.4±2.8d.结论:鼠脑C6胶质瘤模型成功率高,采用3.0T MRI进行检查切实可行,有助于对星形细胞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治疗措施的选择及疗效评价进行实验研究,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大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
6
作者 苏赢 刘佩玺 +4 位作者 史源 李培良 安庆祝 田彦龙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4-650,共7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6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1例,再吻合3例,短距桥接7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8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均为原位重建;后循环动脉瘤(6例)原位重建3例,再吻合2例,短距桥接1例。术中桥血管通畅率达100%,无桥血管闭塞患者。参与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随访的23例患者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复发;参与改良Rankin量表随访的28例患者中5分1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0分19例。术后出现出血性并发症3例(9.37%),缺血性并发症10例(31.25%),无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手术治疗并发症。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 被引量:5
7
作者 廖煜君 徐斌 +1 位作者 安庆祝 高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策略与技巧。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脑血管重建手术的烟雾病半球54侧(来自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38.9岁)。所有... 目的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手术中脑膜中动脉的保护策略与技巧。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脑血管重建手术的烟雾病半球54侧(来自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16~63岁,平均38.9岁)。所有手术半球术前均有脑膜中动脉的自发代偿,其中初始症状为缺血者23侧(TIA 12侧,脑梗死11侧),颅内出血者31侧,18侧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平均为5.6分(3.0~9.0)。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为基本术式进行脑血管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骨嵴法"、"跨窦法"、"骨桥法"、"小骨瓣法"以及"春卷缝合"等保护策略和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个体化的调整对脑膜中动脉进行保护。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同时随访临床神经功能和脑实质扫描等。结果所有半球的手术中脑膜中动脉均保护完好。平均随访10.1个月(6~15个月),TIA控制率为91.7%(11/12),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NIHSS平均下降2.8(2.0~6.0),随访期间再出血率为3.2%(1/31)。术后6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证实脑膜中动脉均保护完好,与术前比较,动脉起始部的管径平均增加41.2%(P<0.01)。结论在烟雾病的脑血管重建手术中,通过"骨嵴法"、"跨窦法"、"骨桥法"、"小骨瓣法"以及"春卷缝合"等保护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脑膜中动脉,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手术 脑膜中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法在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培养中的运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功 廖煜君 +4 位作者 安庆祝 倪伟 冷冰 朱巍 钟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2期1283-1286,共4页
目的探讨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法对不同基础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培养的96名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病亚专科临床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医院等级以及... 目的探讨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法对不同基础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的培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培养的96名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病亚专科临床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医院等级以及导师初评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组,针对性地采用差异化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学员自评和导师评价综合评估教学效果,评价等级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结果初级、中级和高级组的"好"评率分别为81.8%、71.4%和72.7%,平均75.3%±4.3%,无"一般""较差"和"差"评。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具有"因才施教"、阶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结论在现实存在的参差不齐水准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中,差异化培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可达到较好的亚专科医师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亚专科医师 差异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脑出血大鼠功能恢复 被引量:4
9
作者 安庆祝 毛颖 +3 位作者 汪洋 朱巍 张荣 周良辅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年第3期260-265,共6页
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体外的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研究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的可能修复作用。方法: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离、培养大鼠胎鼠神经干细胞并... 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体外的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研究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的可能修复作用。方法: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离、培养大鼠胎鼠神经干细胞并移植于成年大鼠尾状核,对大鼠脑出血后的神经恢复情况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和分化,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促进改善大鼠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大鼠 移植 神经干细胞
原文传递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方案推荐
10
作者 雷宇 廖煜君 +4 位作者 安庆祝 倪伟 江汉强 李彦江 顾宇翔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年第4期371-380,共10页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组(必行CAS组,25例)。③同时可行CEA与CAS,选行CEA组,11例。④选行CAS组,31例。另同时期纳入颈动脉颅外段闭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IAB)患者31例为EIAB组。分别观察5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颈动脉狭窄必行CEA组、必行CAS组以及颈动脉闭塞行EIAB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或稍好;颈动脉狭窄选行CEA组与选行CAS组患者的组间临床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制定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策略,才能实现个体化外科治疗以保证理想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 颈动脉颅外段闭塞 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
原文传递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Ⅱ型)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分析(单中心70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亚生江.麦麦提 陈功 +13 位作者 刘盈君 郑永涛 李京润 雷宇 江汉强 倪伟 廖煜君 安庆祝 高超 徐锋 田彦龙 徐斌 顾宇翔 冷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2期157-164,182,共9页
目的探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Ⅱ型的治疗方法和各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70例VADAⅡ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对照组(药物随访,12例)和介入治疗组(58例)。介入治疗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塞组(14例)和血管重建组(44... 目的探讨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Ⅱ型的治疗方法和各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70例VADAⅡ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对照组(药物随访,12例)和介入治疗组(58例)。介入治疗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塞组(14例)和血管重建组(44例)。血管重建组再根据支架方向的不同分为血管重建(单纯支架)A亚组、血管重建(支架方向VA-VA)B亚组和血管重建(支架方向VA-PICA)C亚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VADA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疗效和随访(平均2年)结果,结合复习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2年随访结果:对照组、闭塞组、血管重建A亚组和血管重建B亚组+C亚组的治愈率+改善率分别为18.2%、69.2%(9/13例)、47.1%(8/17例)和80.0%(16/20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2/11例)、15.4%(2/13例)、11.8%(2/17例)和5.0%(1/20例)。血管重建组的单支架、双/多支架和密网支架治愈率+改善率分别为57.1%(12/21例)、69.2%(9/13例)和100%(3/3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21例)、7.7%(1/13例)和0。结论 VADAⅡ型介入治疗的疗效较药物随访好;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的疗效较闭塞和单纯支架治疗好,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数量和类型的支架,其疗效及并发症是否有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介入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动脉瘤栓塞后内皮祖细胞的动员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佩玺 安庆祝 朱巍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年第6期601-608,共8页
目的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瘤栓塞模型和内皮祖细胞(EPCs)培养中,瑞舒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PCs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未用药组(n=24)和瑞舒伐他汀组(n=24)。通过血管移植端侧吻合方法构建腹主... 目的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瘤栓塞模型和内皮祖细胞(EPCs)培养中,瑞舒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PCs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未用药组(n=24)和瑞舒伐他汀组(n=24)。通过血管移植端侧吻合方法构建腹主动脉瘤栓塞后模型,并经灌胃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kg-1·d-1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治疗后外周血循环EPCs水平变化并通过ELISA评估外周血VEGF水平。瑞舒伐他汀组大鼠骨髓分离的EPCs,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培养的P2代EPCs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血管实验检测EPCs的功能变化水平;使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对EPCs分化相关的Ephrin B2和Eph B4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动脉瘤栓塞造模后,瑞舒伐他汀可以在第10天明显提高外周血VEGF水平,并引起第30天时循环EPCs明显提高;经鉴定被0.001μmol·L-1瑞舒伐他汀干预18 h后,表现出明显的促进EPCs活性作用,并显著提升了EPCs的迁移和成管能力;同时q PCR检测表明Ephrin B2表达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提升外周血VEGF和EPCs水平,能促进EPCs的活性、迁移和成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动脉瘤 栓塞治疗
原文传递
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斌斌 陈立军 +5 位作者 曹浪 彭亲清 张法永 秦宣锋 安庆祝 陈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9-1214,共6页
目的探讨Leo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多中心采用Leo支架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5例, 景德镇市第三人... 目的探讨Leo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多中心采用Leo支架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5例, 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3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04例。术后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 ≥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74个动脉瘤中, 106个动脉瘤(60.9%)采用Leo支架+弹簧圈治疗, 68个动脉瘤(39.1%)单独应用Leo支架治疗。152例患者共采用176枚支架, 术中出现支架打开或贴壁不良9例(5.9%), 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5例(9.9%)。术后出现缺血症状7例(4.6%), 其中预后不良5例(3.3%)。无支架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即刻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优良栓塞率(Raymond分级Ⅰ~Ⅱ级)分别93.8%(60/64)和90.5%(76/84), 明显优于大型及以上动脉瘤(42.3%, 11/26)(χ^(2)=41.77, P<0.001)。78例(51.3%)患者(共82个动脉瘤)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11.8±6.5)个月(3~23个月)。各型动脉瘤的栓塞率保持稳定;发生载瘤动脉的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共10例(12.8%, 10/78), 其中9例无症状。78例患者中, 预后良好76例(97.4%), 预后不良2例(2.6%)。结论采用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动脉瘤;而Leo支架在其他类型动脉瘤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Leo支架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复合手术室在脑脊髓血管病和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培良 宋剑平 +9 位作者 朱巍 田彦龙 陈亮 安庆祝 陈功 徐斌 顾宇翔 冷冰 毛颖 周良辅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07-615,共9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室在脑脊髓血管疾病和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3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62例,年龄48.33岁(范围:14~78...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室在脑脊髓血管疾病和富血供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3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62例,年龄48.33岁(范围:14~78岁)。132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64例,其中64%为复杂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BAVM)28例,富血供肿瘤1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2例,颈动脉狭窄6例,烟雾病5例,动脉瘤合并BAVM或颅内肿瘤3例,头皮动静脉瘘1例,脑外伤近颅底血管环颅内金属异物1例。对病例治疗的成功率、死亡率、病残率、感染率及住院时间、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动脉瘤手术总体闭塞率为90.5%,病死率为4.7%,致残率为14.0%;28例BAVM患者病灶全部闭塞或切除,无患者死亡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2例DAVF患者瘘口均切断,未出现并发症;6例颈动脉狭窄与5例烟雾病手术均成功,无患者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2例富血供肿瘤患者中仅4例术中输血,1例延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术后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其他病例手术均安全实施,病灶消除,未见并发症。共有16例患者在术中脑血管造影中发现异常。复合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比,在总体感染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率、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住院费用有所增加(119 332元比98 215元,t=2.38,P=0.02)。结论复合手术能够在脑脊髓血管疾病和富血供肿瘤手术治疗中安全开展,治疗效果满意并有利于开展高难度新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疾病 脑血管障碍 富血供肿瘤 复合手术 显微外科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短期随访 被引量:6
15
作者 宋雁冰 郑永涛 +4 位作者 安庆祝 高超 徐立权 陈功 冷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8年第6期608-617,共10页
目的探讨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Willis覆膜支架组),支架置入3个月后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同时选取1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接受Enterprise... 目的探讨国产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Willis覆膜支架组),支架置入3个月后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同时选取1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初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组:17例动脉瘤患者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4. 9±8. 2)岁;所有支架都成功置入患者载瘤动脉中,术后1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动脉瘤有轻微内漏,1例动脉瘤有明显内漏;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 8%,其中1例患者由于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病死(5. 9%); 10例患者得到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 0±2. 9)个月(5~14个月),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9例,动脉瘤少量内漏1例,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4例;临床随访(8. 3±4. 3)个月,完全康复15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1例;未发生动脉瘤破裂、血栓栓塞事件或由于覆膜支架置入致穿孔血管闭合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Enterprise支架治疗组:17例动脉瘤患者中,男7例、女10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2. 12±10. 19)岁;所有支架都成功置入患者载瘤动脉中;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 9%; 12例患者得到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 67±9. 17)个月(5~36个月),结果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动脉瘤复发7例,动脉瘤保持稳定1例,载瘤动脉支架内狭窄3例,4例复发的动脉瘤再次行栓塞治疗;临床随访(12. 24±7. 99)个月,完全康复17例;未发生动脉瘤破裂、血栓栓塞事件或由于覆膜支架置入导致穿孔血管闭合导致的神经缺损。结论利用Willis覆膜支架进行血管内重构对特定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闭塞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功 秦宣锋 +6 位作者 安庆祝 杨冰 曹浪 徐斌斌 李键 毛仁玲 段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目的探讨进展型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SC)的手术时机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1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陀分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例)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27例进展型I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首次急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或反复发作后突然加重至手术时间<7 d[即急诊挽救性手术组(ESS),15例];另一组按常规时间手术(即非ESS组,12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复查脊椎MRI以判断病变是否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评分(mALs)判断脊髓功能,其中较术前提高个等级为改善,不变为稳定,降低个等级为恶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判断ESS是否为影响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51.7±19.9)个月(12~8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病变均无复发。至末次随访,17例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10例患者的脊髓功能稳定。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型、病变累及脊髓节段、家族史、伴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多发ISC、术前mALs、病变横径比及矢状径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S组较非ESS组的发病至手术时间短[分别为(3.8±1.9)d、(10.7±4.7)d,P<0.05],且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的患者占比高(分别为13/15、4/1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S是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OR=0.077,95%CI:0.011~0.521,P=0.009)。结论选择急诊挽救性手术可更好地改善进展型ISC患者的脊髓功能。且手术时机是影响进展型ISC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20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志勇 安庆祝 +2 位作者 万海涛 严畅 冷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8年第5期552-554,569,共4页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0例SDAVF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0例SDAVF患者中,男性17...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0例SDAVF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0例SDAVF患者中,男性17例(85.0%),女性3例(15.0%),年龄8~36岁,平均(61.3±5.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和二便功能障碍;从发病至确诊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16.6±4.2)个月。MRI表现为髓内异常信号,脊髓增粗并呈条形或斑片状增强,同时可见脊髓表面增多的迂曲血管影。20例患者DSA发现脊髓引流静脉迂曲扩张,并与异常供血动脉形成瘘口,确诊为SDAVF,及时行血管栓塞术或手术夹闭瘘口后患者均好转。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最为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脊髓MRI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DSA检查是早期确诊的金标准,经血管栓塞或手术夹闭瘘口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