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应力场中圆形隧洞偏应力场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安学旭 郭新天 +1 位作者 赵力将 黄荣宾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3期122-132,共11页
为了厘清深部圆形中导洞(设置于双向隧洞中间)围岩偏应力分布问题,结合岩石力学与摩尔-库仑屈服准则,推导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圆形隧洞围岩主偏应力与塑性区半径解析解,研究不同工况下圆形隧洞围岩主偏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塑性区边界处主偏应... 为了厘清深部圆形中导洞(设置于双向隧洞中间)围岩偏应力分布问题,结合岩石力学与摩尔-库仑屈服准则,推导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圆形隧洞围岩主偏应力与塑性区半径解析解,研究不同工况下圆形隧洞围岩主偏应力的分布规律及塑性区边界处主偏应力的几何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当隧洞所处的斜向应力场为竖向应力场0.5~1.0倍时,随着斜向应力场水平方位角α_(1)=α_(2)增加,径向1.0倍隧洞半径范围内顶底主偏应力在快速降低,腰部主偏应力在快速增加,径向1.0倍隧洞半径范围外隧洞围岩主偏应力先小幅下降后又逐渐增大,最终在围岩深部趋于某定值;隧洞围岩主偏应力对其塑性区形态分布影响显著,当斜向应力场水平方位角α_(1)=α_(2)为30°时,围岩塑性区形态分布较优,为圆形或椭圆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三向应力场 围岩偏应力场 理论解析 塑性区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应力水平倾角对深部硬岩隧洞变形破裂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安学旭 徐欣 +1 位作者 杨熠奕 栗小茜 《陕西交通科教研究》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查明地应力倾角对深部隧洞围岩变形破裂的影响规律,依托引汉济渭工程秦岭段地质资料,采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地应力水平倾角(0°30°45、60°、90°)下秦岭深部硬岩隧洞(马蹄形断面)围岩变形分布特征、主应力演化规... 为了查明地应力倾角对深部隧洞围岩变形破裂的影响规律,依托引汉济渭工程秦岭段地质资料,采用FLAC3D软件,对不同地应力水平倾角(0°30°45、60°、90°)下秦岭深部硬岩隧洞(马蹄形断面)围岩变形分布特征、主应力演化规律以及应变能聚集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隧洞断面初始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径向收敛变形较为显著,而断面初始最小主应力方位的径向收敛变形较小;隧洞断面围岩初始最小主应力方位的应变能聚积较为显著,可达初始应变能的2~10倍,尤其在隧洞拱脚,而隧洞断面初始最小主应力方位的应变能释放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工程 硬质围岩 变形分布 主应力演化 应变能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宁致远 刘辉 +2 位作者 马斌 王璇 安学旭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097-4103,共7页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了18组不同配合比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在常温养护制度下对其进行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了砂胶比、水胶比、钢纤维掺量等因素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RPC破坏过程及形态。基于力学性能最优试验组,对该...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了18组不同配合比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在常温养护制度下对其进行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分析了砂胶比、水胶比、钢纤维掺量等因素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RPC破坏过程及形态。基于力学性能最优试验组,对该配合比进行优化,然后进行了抗冻融循环试验和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和钢纤维含量对RPC抗折和抗压强度影响显著,钢纤维含量过高导致RPC拌合物流动性较差,亦不经济,建议钢纤维体积含量控制在1.5%左右。RPC经冻融循环次数达150次时,其相对动弹模量为95.2%,质量损失忽略不计;经硫酸盐溶液侵泡的RPC试块强度相比在清水侵泡中提高了16.2%,RPC的抗硫酸盐侵蚀系数为1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粉末混凝土 正交试验 力学性能 水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三向应力场中隧洞位移解及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安学旭 胡志平 +2 位作者 马甲宽 张永辉 李芳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了揭示复杂应力场中隧洞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基于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圆形隧洞析解理论,推导了平面三向应力场中隧洞围岩位移解析解,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研究了围岩位移随应力场环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各因素对塑性... 为了揭示复杂应力场中隧洞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基于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圆形隧洞析解理论,推导了平面三向应力场中隧洞围岩位移解析解,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研究了围岩位移随应力场环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各因素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规律与双向应力场中相似;平面三向应力场中当应力场比例系数λ_(1)=1.0,λ_(2)从1.0增到3.6或降至0.35时,隧洞围岩位移呈现竖向细腰葫芦形→类蝶形→非对称蝶形的变化规律;此外,与双向应力场相比,平面三向应力场中隧洞围岩位移不再局限于拱肩和拱脚部位,且不同方位围岩位移显著不同。研究结果直观地诠释了隧洞围岩位移随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可为类似工程灾变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三向应力场 圆形隧洞 位移解析解 位移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室及其周边回填土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邸芃 安学旭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4-39,共6页
对于抗震嵌固端在地下室顶板处的高层建筑,建模计算分析时,地下室周边不同回填土对结构有何影响和结构模型计算是否需要带地下室,这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带地下室的结构力学模型和顶部水平位移理论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回填土与... 对于抗震嵌固端在地下室顶板处的高层建筑,建模计算分析时,地下室周边不同回填土对结构有何影响和结构模型计算是否需要带地下室,这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带地下室的结构力学模型和顶部水平位移理论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回填土与地下结构的相互约束特点,利用软件计算相同荷载作用下的五种不同约束框剪模型,对比分析了结构的自振周期、顶部水平位移和不同层墙、柱底内力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抗震嵌固端在地下室顶板处的高层结构,建模计算分析时宜带地下室,地下室周边回填土对上部结构刚度和承载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嵌固端 回填土 上部结构 内力变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拉压强度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安学旭 宁致远 孟敏强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8年第4期97-101,共5页
选取强度等级为C3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25%、50%、75%、100%,钢纤维摻量为0%、0.75%、1.5%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及劈裂抗拉强度具有增强作用,但当钢纤维掺量达到某一数值后,其增强作... 选取强度等级为C3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25%、50%、75%、100%,钢纤维摻量为0%、0.75%、1.5%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及劈裂抗拉强度具有增强作用,但当钢纤维掺量达到某一数值后,其增强作用不再增大;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特点,建立了含钢纤维掺量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两个变量因素的抗压及劈裂抗拉强度计算模型以及二者换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 抗压强度 劈裂抗拉强度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围岩裂隙范围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芳涛 胡志平 +2 位作者 陈南南 张永辉 安学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0-269,共10页
爆破荷载下隧道围岩产生的裂隙为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研究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围岩的损伤裂隙范围,在考虑中主应力和环向拉应力的影响下,分别基于统一强度准则和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得到了两种粉碎区的计算方法,并... 爆破荷载下隧道围岩产生的裂隙为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研究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围岩的损伤裂隙范围,在考虑中主应力和环向拉应力的影响下,分别基于统一强度准则和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得到了两种粉碎区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了破裂Ⅰ区和破裂Ⅱ区的范围。最后开展了现场试验和探测,按本文计算方法计算了现场隧道粉碎区和裂隙区范围,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和验证,得到了以下结论:①本文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粉碎区范围计算方法考虑了塑性损伤,适用于隧道粉碎区范围的计算,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粉碎区实测结果较为吻合,该方法可用于超欠挖控制严格的隧道爆破参数设计;②本文基于摩尔库伦强度准则的粉碎区范围计算方法不考虑塑性损伤,相比已有的基于摩尔库伦强度准则的计算方法考虑了环向拉应力,计算单元体更符合实际受力情况,本文粉碎区的两种计算方法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包含塑性损伤的范围,两种计算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应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来选择;③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破裂区范围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该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和评估远场振动效应作用下隧道围岩的裂隙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荷载 围岩裂隙 粉碎区 统一强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页岩隧道洞口浅埋段变形特征与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永辉 胡志平 +2 位作者 李芳涛 安学旭 李华明 《公路交通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3,202,共10页
为解决砂质页岩类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问题,以峨汉高速双桥1#隧道作为研究背景,对隧道的病害、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拱腰收敛进行调研和监测,分析洞口浅埋段初支变形特征及变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控制措施... 为解决砂质页岩类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问题,以峨汉高速双桥1#隧道作为研究背景,对隧道的病害、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拱腰收敛进行调研和监测,分析洞口浅埋段初支变形特征及变形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隧道施工造成的病害以地表建筑和洞内拱腰及拱顶开裂为主。隧道随埋深的增加,隧道拱顶下沉量逐渐增加,隧道的变形由拱腰收敛向以拱顶下沉为主转变;围岩变形具有不对称性、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差异性显著、纵向范围大等特征;拱顶沉降与拱腰收敛规律一致,均经历“急剧增长—缓慢增长—快速增长—趋于稳定”4个阶段,其中急剧增长段围岩变形量大,占最终变形值的55%~75%;地表各断面沉降均经历“快速下沉—平台—缓慢下沉—2次平台—2次快速下沉—趋于稳定”6个阶段,横向分布呈不对称“V”字型,最大沉降位置位于隧道中线及右侧;洞内大变形主要是由于隧道仰拱施工滞后导致,水、地质围岩、外荷载等因素加剧大变形的发展;采取双层支护、注浆小导管、排水措施、快速封闭仰拱等措施后,隧道最大沉降值仅为大变形段的23.4%,最大下沉速率由39.0 mm/d降为12.0 mm/d。隧道变形得到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环境的软弱围岩隧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变形特征 现场监测 砂质页岩隧道 洞口浅埋段 控制措施
原文传递
极端气象条件下季冻区超长铁路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 被引量:6
9
作者 殷珂 赵立财 +2 位作者 王瑞 张永辉 安学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15756-15764,共9页
季冻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是提升隧道服役性能、保障通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气象参数的代表性是决定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以新宾隧道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区近41年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三维足尺数值模拟分析了极... 季冻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是提升隧道服役性能、保障通车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气象参数的代表性是决定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以新宾隧道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区近41年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三维足尺数值模拟分析了极端气象条件下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新宾地区最冷月份以12~15方位风为主,其持续时间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不同气象组合条件下隧道温度场存在显著差异,新宾隧道抗冻设防重点在入口端;风向使得隧道出入口附近南北两侧温度存在较大差异,随进深增加温差逐渐减小直到消失;隧道出入口附近围岩负温区域随通风时间逐渐扩大且分布渐趋不均匀,隧道入口负温区长度和深度均随通风时间非线性增大,增大速率渐趋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冻区 气象参数 隧道 温度场 负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圆形隧洞解析应力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小洲 胡志平 +2 位作者 王振林 安学旭 陶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12175-12182,共8页
隧洞开挖过程中快速获取掌子面附近围岩空间应力分布信息对其灾变防控至关重要。基于收敛约束法,将非圆形隧洞围岩解析解与可视化软件Tecplot相结合,提出一种高效、直观的隧洞解析应力空间分布呈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引汉济渭岭北深埋隧... 隧洞开挖过程中快速获取掌子面附近围岩空间应力分布信息对其灾变防控至关重要。基于收敛约束法,将非圆形隧洞围岩解析解与可视化软件Tecplot相结合,提出一种高效、直观的隧洞解析应力空间分布呈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引汉济渭岭北深埋隧洞掌子面附近的空间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基础上探究了初始主应力场水平倾角对隧洞空间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沿隧洞纵向逐渐远离掌子面时,隧洞环向应力集中分布呈现出应力集中大小增长区、应力集中区域扩展区与应力集中区域稳定区三阶段特征。对于深埋硬岩隧洞,沿隧洞纵向远离掌子面的三阶段分布区间分别为0.5D(D为隧洞最大洞径)范围内,0.5D~2.0D范围之间,2.0D范围外。此外,初始主应力场水平倾角对隧洞应力分布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向分布方位,而对其纵向分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收敛约束法 非圆形隧洞 空间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应力场中非圆形隧道应力解析解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鹏 安学旭 +2 位作者 王智阳 胡志平 辛国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0-197,共8页
针对由深埋非圆形断面隧道主轴与初始主应力场成一定角度引起的围岩应力分布问题,利用复变函数理论推导了一种考虑主应力场水平倾角的非圆形断面隧道解析解。结合引汉济渭工程,将解析解在Matlab中编程求解,研究了初始主应力场剪切分量... 针对由深埋非圆形断面隧道主轴与初始主应力场成一定角度引起的围岩应力分布问题,利用复变函数理论推导了一种考虑主应力场水平倾角的非圆形断面隧道解析解。结合引汉济渭工程,将解析解在Matlab中编程求解,研究了初始主应力场剪切分量及其水平倾角对马蹄形隧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断面隧道与主应力场,考虑主应力场剪切分量与不考虑相比,隧道环向应力相差较大,左右拱脚处二者最大比值分别为1.39和0.61。主应力场剪切分量会使隧道拱脚及拱肩处产生环向拉压应力,且最大值为相应剪切应力分量的6倍。随着主应力场水平倾角增大,隧道左拱脚及右拱肩处环向应力集中在升高,而右拱脚及左拱肩处环向应力集中却在逐渐降低。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灾变预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非圆形隧道 主应力场水平倾角 解析应力分布规律 复变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itial support distance of a non-circular tunnel based on convergence constraint method and integral failure criteria of rock 被引量:9
12
作者 AN Xue-xu HU Zhi-ping +3 位作者 SU Yan CAO Shuang-li TAO Lei ZHANG Yong-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3732-3744,共13页
For deep tunnel projects,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initial support distance is critical to improving the self-supporting capacity of surrounding rock.In this work,an intui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unnel’s initi... For deep tunnel projects,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initial support distance is critical to improving the self-supporting capacity of surrounding rock.In this work,an intui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tunnel’s initial support distance was proposed.First,based on the convergence-confinement method,a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a non-circular tunnel with the Tecplot software.Then,according to the integral failure criteria of rock,the failure tendency coefficients of hard surrounding rock were computed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lots of that were constructed.On this basis,the tunnel’s key failure positions were identifi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ilure tendency coefficient at key failure positions and their distances from the working face was established.Finally,the distance from the working face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critical failure tendency coefficient was taken as the optimal support distance.A practical project was used as an example,and a reasonable initial support distance was successfully determined by applying the developed method.Moreover,it is found that the stability of hard surrounding rock decreases rapidly within the range of 1.0D(D is the tunnel diameter)from the working face,and tends to be stable outside the range of 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engineering convergence confinement method integral failure criteria of rock non-circular tunnel initial supporting d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