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 被引量:82
1
作者 宇万太 赵鑫 +1 位作者 张璐 马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40-2044,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的增产效应与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NPK>NP>NK>N>PK>P>K>CK,不施N肥时(即P、K、PK等处理)作物产量...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16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的增产效应与稳产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作物平均产量NPK>NP>NK>N>PK>P>K>CK,不施N肥时(即P、K、PK等处理)作物产量低;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年际贡献率在N、NP、NK、NPK处理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P、K、PK处理中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化肥N、P、K的增产效果上看,总趋势是N>P>K;作物年际间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化肥的均衡施用呈下降的趋势;玉米在NPK处理时的稳产性能最好,大豆在PK处理的稳产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棕壤 长期定位试验 肥料贡献率 增产 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99
2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1 位作者 马强 周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7-1064,共8页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肥处理,除土壤全钾以外,土壤其他各项养分指标(C、N、P)均有所下降;施... 在潮棕壤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肥处理,除土壤全钾以外,土壤其他各项养分指标(C、N、P)均有所下降;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速效P、K养分含量和有机碳及全磷含量。5年时间,低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了9.19 mg/kg,说明低量有机肥并不能保证土壤氮的供给;中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上升,土壤全氮收支基本平衡;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增加,土壤全氮也有较大程度的盈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潮棕壤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被引量:85
3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2 位作者 赵鑫 周桦 李建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13-2016,共4页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长期定位试验土壤0~40cm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0~20cm土层内荒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高于割草地和裸地,而割草地颗粒有机碳含量略高于荒地;在20~40cm土层,割草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高,而荒地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荒地>割草地>裸地,易氧化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为割草地>荒地>裸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但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2 位作者 周桦 马强 沈善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4-58,共5页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稳产作用,可以满足作物对不同气候年景的适应性。在本试验中,若将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基础上施用NPK化肥视为最佳施肥制度,则在保持其他农业技术不变条件下,最大施肥贡献率为0.44。在下辽河平原土壤、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下,为保证作物持续高产,应同时施用化肥和循环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NPK肥 循环肥 施肥制度 产量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外循环比较研究 Ⅰ.施肥对杨树生物量及落叶前后N内外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宇万太 陈欣 +2 位作者 张璐 殷秀岩 沈善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46-348,共3页
施肥对杨树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根的增长尤其显著.不论施肥与否叶均是生长中杨树N的重要贮存库,并且落叶前将其所含N的63%左右迁移至干枝根的皮层和木材中.施肥可使杨树N的总循环量增加46%,并且可改变N的循环结构.与... 施肥对杨树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根的增长尤其显著.不论施肥与否叶均是生长中杨树N的重要贮存库,并且落叶前将其所含N的63%左右迁移至干枝根的皮层和木材中.施肥可使杨树N的总循环量增加46%,并且可改变N的循环结构.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可使杨树N外循环通量占总循环通量的比率由36.7%增加至4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施肥 养分循环 营养元素 落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1 位作者 李新宇 丁怀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60-2764,共5页
对潮棕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有机碳储量及C/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明显,林地、割草地、荒地及裸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农田生态系统;不... 对潮棕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有机碳储量及C/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明显,林地、割草地、荒地及裸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C/N随剖面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林地土壤的C/N相对较高:割草地、荒地和裸地次之,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N较低.在0~100cm深度土壤,荒地每年截获的土壤有机碳分别比农田不施肥、农田循环猪圈肥处理、农田化肥NPK处理、农田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高4.52、4.25、4.46和3.58t·hm^-2.说明荒地在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方面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棕壤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C/N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和磷在饲养-堆腐环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养分利用率 被引量:15
7
作者 宇万太 关焱 +2 位作者 李建东 张璐 马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63-1565,共3页
A five-year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loss rate of N and P in harvested products through a feeding-composting cycle was about 50% and 15%,respectively.Under high yield condition,the amount of recycled N an... A five-year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loss rate of N and P in harvested products through a feeding-composting cycle was about 50% and 15%,respectively.Under high yield condition,the amount of recycled N and P from 80% harvested products and through a feeding-composting cycle in farming systems was about 3751 and 814 kghm-2,equivalent to 25%34% of N and 32%56% of P from chemical fertilizers applied each year to the systems.The apparent recoveries of N and P in organic manure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fertilization,indicating a synergetic residual effect existed,and was 61% and 39% in average in the five-year experiment.The use of nutrients recycled in the farming systems could not only improve soil fertility,but also increase the recoveries of nutrients and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堆腐环 循环率 有机肥 养分利用率 农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系统不同施肥制度的土壤养分收支 被引量:16
8
作者 宇万太 张璐 +2 位作者 殷秀岩 马强 沈善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571-1574,共4页
本试验是在潮棕壤上进行了 10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在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移出量 ,并结合施肥量计算出土壤中N、P、K养分收支 .结果表明 ,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 ,根据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 本试验是在潮棕壤上进行了 10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在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施肥制度下作物养分移出量 ,并结合施肥量计算出土壤中N、P、K养分收支 .结果表明 ,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 ,根据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施用量 ,不仅可实现作物高产 ,而且可平衡土壤养分收支 ,避免土壤中肥料养分过剩 (主要是N)进入环境 .并揭示了我国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大面积农田土壤缺P和 80年代农田土壤大面积缺K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农业生态系统 施肥制度 土壤养分收支 养分循环利用 长期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Ⅲ.磷和氮在堆腐过程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中养分利用率 被引量:16
9
作者 宇万太 张璐 +1 位作者 沈善敏 廉鸿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407-1409,共3页
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农产品中N、P经堆腐后损失率平均为 30 % .在丰产条件下 ,6 0 %的收获产品直接堆腐回田 ,可循环回田的养分量为N 5 5~ 70kg·hm-2 、P 9~ 11kg·hm-2 ,相当于这一系统中每年化肥N用量的 37%~ 4 7%和P肥... 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农产品中N、P经堆腐后损失率平均为 30 % .在丰产条件下 ,6 0 %的收获产品直接堆腐回田 ,可循环回田的养分量为N 5 5~ 70kg·hm-2 、P 9~ 11kg·hm-2 ,相当于这一系统中每年化肥N用量的 37%~ 4 7%和P肥用量的 36 %~ 4 4 % .有机肥料中N和P的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而有增长趋势 ,表明有残效叠加效应存在 .有机肥料中N和P的当季表观利用率 8年平均分别为 2 3%~5 0 %和 37%~ 6 5 %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证明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再利用是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消费的重要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褐土 施肥 养分循环再利用 长期试验 堆腐过程 循环率 有机肥料 养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36
10
作者 宇万太 沈善敏 +2 位作者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87-2291,共5页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土开垦初期 ,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 .在开垦的第一个 10年 ,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 10 % ;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其下降幅度趋缓 ,第 10年~第 5 0年 ,...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 .结果表明 ,黑土开垦初期 ,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 .在开垦的第一个 10年 ,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 10 % ;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 ,其下降幅度趋缓 ,第 10年~第 5 0年 ,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 10 % ,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 ,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 .黑土中 >0 2 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6 2 5、0 6 794、0 6 0 84和 0 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 ;在回归关系中 ,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养分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对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影响——兼论作物氮肥利用率 被引量:32
11
作者 宇万太 周桦 +1 位作者 马强 沈善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6,共7页
在15N标记肥料微区试验中采取了抑制土壤中氮生物固持作用的措施——用长期不施肥试验地、小麦拔节前施15N标记KNO3,成功显示了影响施氮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另一个过程: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或作物吸收养分过程中肥料氮和土壤氮的... 在15N标记肥料微区试验中采取了抑制土壤中氮生物固持作用的措施——用长期不施肥试验地、小麦拔节前施15N标记KNO3,成功显示了影响施氮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另一个过程: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或作物吸收养分过程中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库替换作用)的存在;试验中施氮作物较不施氮作物少吸收土壤氮,呈现负的ANI(加入氮交互作用)。生物固持作用和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是两个作用相反且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其相互抵消、平衡后的最终结果可以是正ANI,也可以是负ANI,决定于两者影响力的强弱。由于受上述过程的影响,用田间试验估测作物氮肥利用率,无论15N标记法或传统的差值法,均不可能获得可信的结果。作为替代方法,比值法可避免上述过程的影响,经本试验检验,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肥料试验 加入氮交互作用(ANI) 氮肥利用率 比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降雨中氮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5
12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1 位作者 张璐 周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了了解降雨中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2004—2006年下辽河平原连续3年定位收集的降雨观测资料与历史资料。结果表明:降雨中氮输入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最高,这主要与降雨量及空气中NH4+-N浓度变化有关;降雨中DON量与NO3--N含量相... 为了了解降雨中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2004—2006年下辽河平原连续3年定位收集的降雨观测资料与历史资料。结果表明:降雨中氮输入量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最高,这主要与降雨量及空气中NH4+-N浓度变化有关;降雨中DON量与NO3--N含量相当,均接近24%,是雨水中氮的重要组分;与1985年相比,近3年降雨输入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年氮通量已有较大提高,降雨较多的2005年输入的无机氮量更是20年前的2倍以上;2004—2006年随降雨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平均占可利用肥料氮的28.3%,对农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氮素 农田生态系统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低量施用制度下土壤磷库的发展变化──Ⅰ.土壤总磷库和有机、无机磷库 被引量:15
13
作者 宇万太 陈欣 +3 位作者 张璐 廉鸿志 殷秀岩 沈善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3-379,共7页
在辽西碳酸盐褐土上进行的9年试验表明,平均每年每公顷施用相当或略低于作物收获产品中含磷量的化肥磷(P)14.4kg,既可持续地保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又可保持耕层土壤的总磷库贮量几乎不变,甚至有微小增长,其增长部分主要是... 在辽西碳酸盐褐土上进行的9年试验表明,平均每年每公顷施用相当或略低于作物收获产品中含磷量的化肥磷(P)14.4kg,既可持续地保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又可保持耕层土壤的总磷库贮量几乎不变,甚至有微小增长,其增长部分主要是有机磷;施用磷肥结合80%收获产品喂猪、猪粪回田,则既可保持作物丰产又可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磷含量;连续施氮肥而不施磷肥可使该贫磷土壤耕层总磷库贮备显著下降。与富磷土壤不同,9年中该土壤对作物的供磷主要来自耕层的非活性磷库,而来自土壤活性磷库(树脂法测定)则只占12%。经估算,约90%的作物吸收磷来自耕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施肥 全磷 有机磷 无机磷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1 位作者 马强 周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5-889,共5页
在潮棕壤上连续进行1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磷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磷肥处理,土壤磷素收支赤字,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且土壤磷收支的盈... 在潮棕壤上连续进行1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磷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磷肥处理,土壤磷素收支赤字,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且土壤磷收支的盈亏值与土壤速效磷的增减量呈显著直线相关;施磷肥处理,土壤磷素收支盈余,18年间耕层土壤全磷含量均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0.02~0.04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亦明显增加,特别是在试验的后几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似有加速上升的趋势。施氮肥对玉米有明显增产作用,施磷钾肥对玉米增产作用不明显;大豆则相反,施氮肥增产作用不明显,施磷钾肥有显著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作物产量 磷素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宇万太 赵鑫 +3 位作者 姜子绍 李欣宇 马强 周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74-1578,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各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出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的趋势;化肥均衡施用配合循环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强度,缩短周转时间(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最短,1年可周转1.0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周转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2 位作者 张璐 周桦 沈善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98-1803,共6页
根据1991—2002年共1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对施肥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重茬相比,豆茬较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施用氮肥使其产量增益减小,并且施用氮肥愈多,产量增益愈小;增施... 根据1991—2002年共1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对施肥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重茬相比,豆茬较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施用氮肥使其产量增益减小,并且施用氮肥愈多,产量增益愈小;增施有机肥情况下,产量增益的减小更为明显。在土壤养分方面,豆茬不仅能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磷、供钾量,有助于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施肥制度进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施肥贡献率随着施肥制度的进步逐渐增大,但其增幅趋缓;随着施肥制度的进步,施肥贡献率在豆茬和重茬上所表现的差异逐渐缩小,最后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茬口 产量增益 施肥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宇万太 张璐 +2 位作者 殷秀岩 马强 沈善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8-31,共4页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 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80 %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 :海伦 2 62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95 6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3 0 63kg·hm-2 ( 11年平均 ) ;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其增产量分别为 :海伦2 5 0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489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15 3 1kg·hm-2 ( 11年平均 )。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这一生态过程所产生的效应有着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据此可以认为 ,保持农业中养分循环再利用对于热量充沛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循环再利用 产量增益地理分异 增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下辽河平原水稻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宇万太 马强 +1 位作者 周桦 沈善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50-1354,共5页
采用田间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养分配施均衡程度的增加,系统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其中氮磷钾处理的生产力最高;氮肥对水稻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对生物量的贡献约20%,对籽实产量的... 采用田间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养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养分配施均衡程度的增加,系统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其中氮磷钾处理的生产力最高;氮肥对水稻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对生物量的贡献约20%,对籽实产量的贡献约34%),磷肥和钾肥的贡献相当;在水稻各部位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中,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籽实和秸秆中,磷的吸收则主要集中在籽实中,钾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秸秆中;在各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养分和有机质的变化不大,而速效养分的变化较大,特别是速效磷库和速效氮库;单施化肥处理的土壤,其速效养分含量不高,而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较高,表明有机肥较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生产力 养分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1 位作者 周桦 马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02-1306,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潮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裸地的微生物量碳最低;不施肥处理(CK)和NPK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低;NPK配合猪厩肥处理(NPK+C)的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荒地由于...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潮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裸地的微生物量碳最低;不施肥处理(CK)和NPK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低;NPK配合猪厩肥处理(NPK+C)的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荒地由于返回的植物残体量很大,积累的有机物很多,所以其微生物量碳最大;其次为割草地和林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量周转速率为:NPK+C>林地>荒地>割草地>CK>NPK>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量 周转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02
20
作者 宇万太 于永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927-932,共6页
在生物量的研究过程中 ,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重要却又多被忽视 .本文首先比较了当前地下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 4种研究方法 :挖土块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区管法 .然后总结了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 .... 在生物量的研究过程中 ,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重要却又多被忽视 .本文首先比较了当前地下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 4种研究方法 :挖土块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区管法 .然后总结了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 .最后又讨论了环境因素诸如水分、温度和开垦、放牧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周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周转率 植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