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1 位作者 唐疾飞 李海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另接受2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束后各取空腹外周血20 mL... 目的:观察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另接受2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束后各取空腹外周血20 mL贴壁选择法行EPCs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MTT法、Boyden小室等分别观察其对EPCs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其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显著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高胆固醇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3 位作者 杨鹏麟 李海鹰 杨德业 黄晓燕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分为对照组(未加细胞因子)、VEGF组(加血管内皮生长因...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分为对照组(未加细胞因子)、VEGF组(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 ng.mL-1)、复方丹参50组、复方丹参10组及复方丹参2组(分别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50,10,2μg.mL-1),培养3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集落形成,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EPCs数,采用黏附能力测定试验测定黏附能力。结果:VEGF组、复方丹参10组及复方丹参2组的EP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1),且复方丹参2组显著高于复方丹参10组及VEGF组(均P<0.01);复方丹参50组的EPCs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复方丹参10组及复方丹参2组的集落数及黏附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方丹参50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低剂量复方丹参显著提高培养EPCs数量和功能,高剂量复方丹参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注射液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内皮祖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季亢挺 唐疾飞 +3 位作者 柴俊德 陈邢玉 林加锋 杨鹏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7-81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培养7天后,...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x-LDL组(模型组,100μg/mL)及黄芪甲苷低、中、高剂量组(Ox-LDL 100μg/mL加黄芪甲苷2、10、50μg/mL),24 h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检测测定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Ox-LDL损伤后,外周血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显著受损(分别为53±8vs42±6,0.49±0.12vs0.37±0.02,均P<0.05),细胞上清液SOD水平显著下降(21.95±1.43vs14.76±3.99,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3.72±0.30vs5.57±0.64,P<0.01);黄芪甲苷干预24 h后,显著改善了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且黄芪甲苷各组SOD水平显著提高,MDA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黄芪甲苷对Ox-LDL损伤后EPCs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2 位作者 李海鹰 杨鹏麟 唐疾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6期1173-1175,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保护作用。方法: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各6例入选研究,各取空腹外周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选择法行EPC... 目的:观察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保护作用。方法: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各6例入选研究,各取空腹外周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选择法行EPCs培养,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样一分为二,分别为高胆固醇组及丹参组,丹参组培养时另添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0μg/mL,采用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MTT法、Boyden小室等分别观察各组EPCs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6.13±0.84)vs(24.53±3.67),P<0.01〕,且其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也显著降低,培养时添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使丹参组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较高胆固醇组显著提高,但低于对照组,其中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虽仍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下降,功能受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高胆固醇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丹参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季亢挺 柴俊德 +2 位作者 唐疾飞 林加锋 杨鹏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7期1422-1424,共3页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丹参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 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丹参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100μg.mL-1)及丹参素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丹参素浓度分为2、10和50μg.mL-1)。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结果:和对照组相比,Ox-LDL显著损伤了外周血EPCs的黏附能力、增殖能力(P<0.01),经过丹参素干预24h后,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s的黏附能力(40±6vs50±10,P<0.05)、增殖能力(0.12±0.02vs0.24±0.08,P<0.05)。结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损伤了外周血EPCs的功能,丹参素能保护Ox-LDL损伤后内皮祖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丹参素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与他汀类药物调脂外心血管保护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4年第5期360-362,共3页
他汀类药拥有独立于降脂外的多项心血管保护作用。最近的几个研究表明 ,他汀促进内皮祖细胞 (EPCs)的动员、存活、迁移和分化 ,抑制EPCs衰老并促进其增殖 ,上调EPCs整合素的表达引导其黏附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修复损伤内膜。本文回顾... 他汀类药拥有独立于降脂外的多项心血管保护作用。最近的几个研究表明 ,他汀促进内皮祖细胞 (EPCs)的动员、存活、迁移和分化 ,抑制EPCs衰老并促进其增殖 ,上调EPCs整合素的表达引导其黏附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修复损伤内膜。本文回顾了内皮祖细胞研究概况 ,详细综述了国外关于他汀与内皮祖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心血管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 调脂 内膜 血管新生 动员 黏附 分化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细胞生长因子组合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及黏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2 位作者 杨鹏麟 李海鹰 杨德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468-2468,2471,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内皮祖细胞制备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5 位作者 杨德业 黄晓燕 林捷 黄伟剑 李海鹰 徐力辛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31-433,437,共4页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 itor cells,EPCs)在去细胞血管段上的再内皮化效果,探讨其组织工程学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外周血EPCs,VEGF扩增分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细胞CD34、VE-Cadherin的表达,D iI-ac-LD...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 itor cells,EPCs)在去细胞血管段上的再内皮化效果,探讨其组织工程学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外周血EPCs,VEGF扩增分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细胞CD34、VE-Cadherin的表达,D iI-ac-LDL吞噬试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及细胞形态观察证实培养细胞的内皮属性。采用球囊损伤法制备去内膜兔腹主动脉段,去内皮兔腹主动脉段体外培养3周使之去细胞,与人外周血EPCs共孵育制备再内皮化异种去细胞血管段。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出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与去细胞血管段共培育使之再内皮化,形成新内膜。结论:体外培养EPCs可制备再内皮化的异种去细胞血管段,提供了一种制备组织工程血管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再内皮化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立普妥、舒降之致迟发性骨关节痛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季亢挺 李继武 杨鹏麟 《海峡药学》 2007年第4期100-101,共2页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9岁,护士,因劳累性胸痛4d人院。既往糖尿病史10年。体检:BP150/80mmHg,消瘦貌,两肺未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6bpm,各瓣膜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下肢无浮肿,两侧足背动脉搏动...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9岁,护士,因劳累性胸痛4d人院。既往糖尿病史10年。体检:BP150/80mmHg,消瘦貌,两肺未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76bpm,各瓣膜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两下肢无浮肿,两侧足背动脉搏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冠心病治疗的新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概念 ,重点介绍了国外内皮前体细胞及其基因修饰应用的新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新生 血管形成 基因治疗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内皮祖细胞培养中扩增及黏附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季亢挺 张怀勤 +4 位作者 杨德业 黄小燕 黄伟剑 林捷 徐力辛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培养中扩增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分为对照组(未加细胞因子)、V组(加VEGF10 ng/m1)...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培养中扩增及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到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分为对照组(未加细胞因子)、V组(加VEGF10 ng/m1)、P0.1组(加普伐他汀0.1 μmol/L)、P0.01组(加普伐他汀0.01μmol/L),培养6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PE-CD34及FITC-VE-Cadherin双标法测定各组扩增细胞数, 采用黏附能力测定试验测定黏附能力。结果:V组、P0.1组、P0.01组的扩增EP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P0.1组、P0.01组均显著高于V组(P<0.001)。P0.1组、P0.01组的黏附EP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普伐他汀可显著提高培养EPCs的扩增能力及黏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内皮祖细胞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接口血凝块致CRT-D起搏障碍1例
12
作者 季亢挺 李继武 林加锋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心室电极 起搏障碍 CRT 血凝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接口 扩张型心肌病 左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血栓自溶1例
13
作者 季亢挺 李继武 杨鹏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7年第2期136-136,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 自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胸痛、晕厥、右冠状动脉夹层
14
作者 季亢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胸痛 冠状动脉夹层 晕厥 颈静脉充盈 病理性杂音 四肢发凉 四肢血压 辅助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不耐受他汀类药患者调脂治疗的体会
15
作者 季亢挺 《江西医药》 CAS 2007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副作用后继续调脂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使用他汀类药出现副作用的患者,在密切监测的前提下,采用减少剂量结合护肝治疗或换用其它他汀药的方法继续调脂,观察副作用的发生,比较继续调脂前后的血脂变化。结果除...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副作用后继续调脂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使用他汀类药出现副作用的患者,在密切监测的前提下,采用减少剂量结合护肝治疗或换用其它他汀药的方法继续调脂,观察副作用的发生,比较继续调脂前后的血脂变化。结果除1例肌酸磷酸激酶(CK)持续升高者外,其余35例患者均成功继续调脂,8周及12周复查血脂,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显著升高。结论他汀类药致副作用后,采用小剂量或换用其它他汀药等综合方法继续调脂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他汀类药 副作用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素对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肖刚峰 张怀勤 +3 位作者 季亢挺 黄晓燕 徐力辛 黄伟剑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丹参素,5、102、0 mg.L-1干预72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EPC,分别观察EPC的数量、增殖、迁移...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丹参素,5、102、0 mg.L-1干预72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EPC,分别观察EPC的数量、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素干预组可促进外周血EPC扩增,并显著改善外周血EPC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结论丹参素可增加培养EPC的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缺血性疾病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在体外培养成血管样结构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德业 张怀勤 +3 位作者 季亢挺 黄晓燕 徐力辛 宋后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70-1974,共5页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观察其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可能性及条件。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及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分析贴壁细胞CD34、VEGFR-2、AC133、...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观察其形成血管样结构的可能性及条件。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及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分析贴壁细胞CD34、VEGFR-2、AC133、血管内皮钙粘素(VE-cadherin)的表达,D iI-ac-LDL吞噬试验及Ⅷ因子免疫组化证实细胞属性。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出人脐血及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形成条索状、管状结构,兔外周血EPCs分化较成熟,形成典型铺路石形状及血管样结构。结论:脐血、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成功并表现成血管倾向,可能是血管组织工程的潜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继武 季亢挺 +3 位作者 范小芳 张素勤 龚永生 杨鹏麟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肺高压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图像分析、氯胺T法、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观察葛根素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肺小血管显微结构、肺动脉管壁MMP-2、MMP-9、TI...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慢性低氧(O2)高二氧化碳(CO2)大鼠肺高压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图像分析、氯胺T法、免疫组化、组织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观察葛根素对慢性低O2高CO2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肺小血管显微结构、肺动脉管壁MMP-2、MMP-9、TIMP-2及其基因的影响。结果①光镜下葛根素组内弹力板扭曲、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轻于低O2高CO2组。②血浆NO含量低O2高CO2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高于低O2高CO2组(P<0.01)。③氯胺T法发现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低O2高CO2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低于低O2高CO2组(P<0.01)。④肺组织匀浆MMP-2、MMP-9H和TIMP-2含量低O2高CO2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肺组织匀浆MMP-2、MMP-9和TIMP-2含量皆低于低O2高CO2组(P<0.01)。⑤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法发现肺细小动脉MMP-2、MMP-9、TIMP-2和MMP-2 mRNA、MMP-9mRNA、TIMP-2 mRNA平均吸光度值(A)低O2高CO2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葛根素组均低于低O2高CO2组(P<0.01)。结论葛根素预防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血管重建,降低肺动脉高压与其调节MMPs/TIMPs体系表达、抑制肺动脉管壁胶原的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低氧 慢性 高碳酸血 高血压 肺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大静脉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33
19
作者 官学强 李嘉 +3 位作者 李岳春 季亢挺 殷日鹏 林加锋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460-465,共6页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2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1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3例,其中2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1例放弃再次消融,成功率75.00%.经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各1及2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0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 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及11导联相同各2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1)前者假性"δ"波时间≥75ms而后者<75ms (2)前者V1呈R型无S波群而V4~V6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结论 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心律失常 心大静脉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酯B对内皮祖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骏 季亢挺 +2 位作者 官学强 李继武 唐疾飞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714-718,共5页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M199培养液培养贴壁细胞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出EPCs。...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B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M199培养液培养贴壁细胞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出EPCs。将EPCs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OxLDL损伤组(含0.05 mg/mL Ox-LDL)、银杏内酯B 0.05 mg/mL组、银杏内酯B 0.1 mg/mL组。干预24 h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观察EPCs的活力;取各组细胞裂解液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试剂盒进行SOD活力、MDA含量检测。结果:Ox-LDL损伤组OD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银杏内酯B各浓度组的细胞存活率比Ox-LDL损伤组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x-LDL损伤组的细胞裂解液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银杏内酯B不同浓度组细胞裂解液SOD活力明显高于Ox-LDL损伤组(P<0.01),而MDA含量较Ox-LDL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两者均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结论:0.05 mg/mL浓度的Ox-LDL能诱导人外周血EPCs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银杏内酯B对Ox-LDL诱导的EPCs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B 内皮祖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氧化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