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强筋专用小麦籽粒营养及磨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贾靖 孟繁港 +4 位作者 朱紫鑫 张玉璐 刘帅 刘树堂 赵长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198,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为优质小麦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试验位于青岛农业大学莱阳长期定位试验站,始于1978年,共设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适量化肥氮138 kg/hm^(2) (N1)、适量... 【目的】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为优质小麦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试验位于青岛农业大学莱阳长期定位试验站,始于1978年,共设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适量化肥氮138 kg/hm^(2) (N1)、适量有机肥30000 kg/hm^(2) (M1)、有机肥30000 kg/hm^(2)+化肥氮138 kg/hm^(2)(M1N1)、过量化肥氮276 kg/hm^(2) (N2)、过量有机肥60000 kg/hm^(2) (M2)、有机肥30000 kg/hm^(2)+化肥氮276 kg/hm^(2)(M1N2)、有机肥60000 kg/hm^(2)+化肥氮138 kg/hm^(2) (M2N1)、有机肥60000 kg/hm^(2)+化肥氮276 kg/hm^(2) (M2N2),其中N1和M1为等氮量处理,N2和M2为等氮量处理。于2021年小麦成熟期,取籽粒样测定了籽粒营养与加工品质指标。【结果】适量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Fe、粗蛋白、干湿面筋含量,提高出粉率,且化肥的提升效果优于有机肥。N2显著降低了小麦淀粉含量,影响糊化特性;M2处理小麦籽粒各项品质指标较M1得到提升,糊化特性也得到相应改善。与单施化肥(N1、N2)、有机肥(M1、M2)相比,M2N1显著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M2N1与CK相比分别提高Fe (34.26%)、Zn (19.77%)、出粉率(7.98%)、粗蛋白含量(30.75%)、淀粉含量(12.82%)、峰值黏度(24.93%)、崩解值(14.81%)、回复值(27.64%)。相比于M2N1,M2N2则降低了Zn含量、出粉率、容重、粗蛋白、淀粉含量、糊化特性。相关性分析显示,面粉中支链淀粉、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硬度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呈负相关。【结论】单施化肥可以显著提升小麦出粉率、蛋白质和面筋含量等品质,单施有机肥改善小麦面粉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的效果更好,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可同时提升小麦的营养和加工品质,综合各项指标,最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施肥措施为年施有机肥60000 kg/hm^(2)+化肥氮13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微量元素 磨粉品质 淀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夏玉米籽粒品质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帅 徐学欣 +5 位作者 孟繁港 徐宇凡 郝天佳 贾靖 张玉璐 赵长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4,共9页
为探究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及追氮时期组合对夏玉米籽粒品质、淀粉糊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玉米主推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180 kg/hm2(N1)和210 kg/hm2(N2)两个氮肥处理水平及拔节期+... 为探究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及追氮时期组合对夏玉米籽粒品质、淀粉糊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玉米主推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施氮量180 kg/hm2(N1)和210 kg/hm2(N2)两个氮肥处理水平及拔节期+大喇叭口期(W1)、拔节期+开花期(W2)、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W3)3个不同追肥时期组合。结果表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追肥处理(N1W3、N2W3)籽粒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支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峰值时间、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增加追氮频次改善籽粒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和淀粉的糊化特性,提高了籽粒品质。N1W3与N2W3相比,籽粒品质与淀粉糊化特性差异不显著,但是N1W3处理减少氮肥的投入,节约投入成本,为本试验的推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水肥一体化 夏玉米 施氮量 追氮时期 籽粒 品质 糊化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形成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紫鑫 张玉璐 +6 位作者 贾靖 李文璐 赵露迪 孟繁港 盖红梅 徐学欣 赵长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于2020-2022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选用4个紫色小麦品种(系)青研紫麦1号(QYZ-1)、QYZ-2、山农紫麦1号(SNZM1)和农大3753(ND... 为明确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于2020-2022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选用4个紫色小麦品种(系)青研紫麦1号(QYZ-1)、QYZ-2、山农紫麦1号(SNZM1)和农大3753(ND3753),2个蓝色小麦品系20064和20072以及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JM22,对照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的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和各农艺性状的稳定性以及产量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各彩色小麦品种产量、千粒质量、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SPAD值、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低于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各彩色小麦品种(系)间比较,紫色小麦QYZ-1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彩色小麦品种(系),单位面积粒数与QYZ-2无显著差异,但其千粒质量显著高于QYZ-2;紫色小麦QYZ-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蓝色小麦品系及ND3753,紫色小麦QYZ-1花后旗叶SPA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余彩色小麦品种(系);与其他品种(系)比较,JM22和QYZ-1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较小,彩色小麦间比较,QYZ-1的产量均值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均较高。另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分别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旗叶花后28 d SPAD值、开花期全绿叶叶面积指数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的结果,表明QYZ-1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维持了较高的花后旗叶SPAD值,花后旗叶的衰老较慢,开花-成熟时间较长,协同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出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青研紫麦1号产量稳定且可持续性较好,是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小麦 干物质积累 单位面积粒数 千粒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曲文凯 徐学欣 +4 位作者 郝天佳 刘帅 赵金科 孟繁港 赵长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71-1282,共12页
【目的】当前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氮肥投入量大、氮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全氮含量、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小麦–玉米节肥、高产... 【目的】当前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氮肥投入量大、氮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施氮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全氮含量、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小麦–玉米节肥、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青岛农业大学胶州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小麦、玉米滴灌施肥田间试验。设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不施氮(N0)和施氮150/150 kg/hm^(2)(N1)、210/225 kg/hm^(2)(N2)和270/300 kg/hm^(2)(N3)4个水平,以传统施肥方式和常规施氮量240/240 kg/hm^(2)为对照(CK)。分析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和土壤氮素残留量。【结果】N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最高,与N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0、N1和CK处理;N3处理冬小麦、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最高,与N2处理差异较小,而显著高于N0、N1和CK处理。冬小麦、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降低;冬小麦季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降低;夏玉米季,N2、N1和N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N3和CK处理,且N0、N1和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冬小麦、夏玉米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降低,N2施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表现较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全氮积累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N3、N2和CK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N0和N1处理之间的差异随着轮作年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N2处理较N3和CK处理有效抑制了硝态氮在表层土壤的积累和向深层土壤的迁移,降低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结论】冬小麦季施氮210 kg/hm^(2)和夏玉米季施氮225 kg/hm^(2)(N2)可实现周年作物增产高效,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迁移,降低硝态氮淋失风险,是滴灌水肥一体化下华北平原麦玉周年轮作适宜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干物质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硝态氮残留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赵金科 徐学欣 +5 位作者 曲文凯 刘帅 徐宇凡 孟繁港 贾靖 赵长星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51,共9页
【目的】探究华北地区的高效水氮管理模式,明确按需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设置了N1(180 kg/hm^(2))和N2(210 kg/hm^(2))2个施氮梯度,S2(拔节期和开花... 【目的】探究华北地区的高效水氮管理模式,明确按需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设置了N1(180 kg/hm^(2))和N2(210 kg/hm^(2))2个施氮梯度,S2(拔节期和开花期)和S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2种按需滴灌时期的组合处理,以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施氮量240kg/hm^(2),播前底施90kg/hm^(2),拔节期追施150kg/hm^(2)后畦灌)为对照(CK),于2019—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按需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水氮处理对冬小麦旗叶光合及衰老特性、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随着灌水频次的增加,冬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之增加;丙二醛(MDA)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之增强;籽粒灌浆速率随灌溉频次的增加显著提升。施氮量由180 kg/hm^(2)增加至210 kg/hm^(2),各生理指标无显著变化。在按需滴灌条件下,N1S3处理(施氮量180kg/hm^(2),拔节、开花期和灌浆期3次灌溉)有效延缓了冬小麦开花中后期叶片衰老和光合性能的下降,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N1S3处理的千粒质量平均提高了5.3%,产量平均提高了6.2%,氮肥偏生产力(PFPn)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UE)分别平均提高了42.1%和44.8%。【结论】综合考虑作物生长性状、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N1S3处理是最佳的水肥管理模式,可作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滴灌节水节氮的高产灌溉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水肥一体化 冬小麦 光合特性 衰老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及追氮时期对滴灌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帅 徐宇凡 +4 位作者 贾靖 孟繁港 朱紫鑫 张玉璐 赵长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29,共8页
选用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施氮量N1(180 kg·hm^(-2))、N2(210 kg·hm^(-2))为主因素,追氮时期S1(拔节期+大喇叭口期)、S2(拔节期+开花期)、S3(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为副因素,以传统畦灌条件下(施氮量240 ... 选用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施氮量N1(180 kg·hm^(-2))、N2(210 kg·hm^(-2))为主因素,追氮时期S1(拔节期+大喇叭口期)、S2(拔节期+开花期)、S3(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期)为副因素,以传统畦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处理(CK1)和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追肥处理(CK2)作为对照,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植株氮素转运与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1相比N1S3、N2S3处理2020年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6.91%和8.30%,2021年分别提高2.28%和3.90%;2020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84.59%、61.43%,55.44%、34.60%,2021年分别提高90.82%、64.38%,50.69%、29.40%;2020年0~2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分别提高15.63、16.45 kg·hm^(-2),2021年分别提高5.19、5.64 kg·hm^(-2);2020年产量分别提高16.56%、17.77%,2021年分别提高13.03%、13.48%。综合分析得出,增加追氮次数可以显著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大玉米植株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0~2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增加夏玉米产量。N1S3、N2S3处理产量显著高于CK1,但是两处理各指标差异并不显著,N1S3处理较N2S3处理减少了氮肥的投入,维持了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增加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因此N1S3为本试验的最优处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滴灌水肥一体化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与频次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帅 徐学欣 +5 位作者 赵金科 曲文凯 郝天佳 孟繁港 贾靖 赵长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123,共10页
为探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和施氮时期组合对夏玉米穗位叶叶片光合特性、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置了21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期追肥处理(A1),拔节期、大喇叭... 为探究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和施氮时期组合对夏玉米穗位叶叶片光合特性、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置了21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期追肥处理(A1),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追肥处理(A2),拔节期、开花期追肥处理(A3);180 kg/hm^(2)条件下,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开花期追肥处理(A4),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追肥处理(A5),拔节期、开花期追肥处理(A6);并设置传统畦灌为对照(CK),总施氮量为240 kg/hm^(2),CK1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氮肥,CK2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别追施氮肥,共计8个处理。结果表明,A1、A4处理与CK1相比,在夏玉米生育后期维持了LAI、SPAD值的同时,亦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且有效抑制了过氧化物MDA的含量,从而延缓了其叶片的衰老进程,保护了叶片细胞功能结构。因此,该处理下的夏玉米在其生育后期维持了高效的光合特性,促进了籽粒灌浆速率,进而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使得玉米产量得以显著提高。A1和A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但A4相比A1施氮量降低14.3%,减少了氮肥的投入,节约了投入成本,为试验的推荐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滴灌水肥一体化 光合特性 衰老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孙芹 徐学欣 +5 位作者 邓肖 刘帅 贾靖 孟繁港 郝天佳 赵长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35-240,271,共7页
研究不同耐盐性小麦品种苗期抗氧化特性,可为筛选耐盐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耐盐性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冀麦32’‘泰农18’‘德抗961’‘师栾02-1’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0(对照)、100、200 mmol·L^(-1)3个NaCl浓度处理... 研究不同耐盐性小麦品种苗期抗氧化特性,可为筛选耐盐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耐盐性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冀麦32’‘泰农18’‘德抗961’‘师栾02-1’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0(对照)、100、200 mmol·L^(-1)3个NaCl浓度处理,分析测定了小麦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增加各小麦品种株高、根长、根干质量、叶干质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相比,NaCl处理下‘冀麦32’的叶干质量和根干质量下降幅度最小;NaCl处理下,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均下降,‘冀麦32’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显著高于‘泰农18’和‘师栾02-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随着NaCl浓度增大而上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NaCl胁迫下,‘冀麦32’的SOD、CAT、POD活性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泰农18’和‘师栾02-1’。综上所述,‘冀麦32’和‘德抗961’具有较高的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能够积累较多的酚类和黄酮类,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特征,这是其盐胁迫下正常生长和物质积累的生理生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NACL胁迫 苗期 光合色素 抗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滴灌施肥频次对中强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郝天佳 徐学欣 +5 位作者 徐宇凡 刘帅 贾靖 朱紫鑫 孟繁港 赵长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为有效提高冬小麦千粒质量,探究不同滴灌施肥频次对黄淮海麦区中强筋小麦籽粒灌浆和成熟籽粒形态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选用不同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施氮总量(尿素形式)210 kg/hm^(2)和灌溉总量120 mm下不同滴灌施肥频... 为有效提高冬小麦千粒质量,探究不同滴灌施肥频次对黄淮海麦区中强筋小麦籽粒灌浆和成熟籽粒形态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选用不同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施氮总量(尿素形式)210 kg/hm^(2)和灌溉总量120 mm下不同滴灌施肥频次(2,3,4次,分别以DF2、DF3、DF4表示)和传统灌溉施肥(CK)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籽粒形态(除长度、圆度外)、籽粒灌浆关键参数(V_(mean)、V_(max)、V_(2)、M_(2))、千粒质量两两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滴灌提高了V_(mean)(平均灌浆速率)、V_(max)(最大灌浆速率)、V_(2)(快增期灌浆速率)和M_(2)(快增期籽粒积累量);与2次追水肥(DF2)相比,3次追水肥后(DF3),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_(max)、V_(mean)、V_(max)、V_(2)、M_(2)和籽粒面积均有所提高;4次追水肥后(DF4),T_(max)、T_(2)和M_(2)有所提高。与DF2相比,增加施肥频次(DF3和DF4)籽粒的长度、宽度、厚度、圆度和籽粒面积均有提高,DF3的籽粒宽度和籽粒面积提高达到显著水平,DF4的籽粒厚度提高达到显著水平,其纵横比降低,2.2~2.5 mm筛分等值显著降低,>2.8 mm筛分等值增加,籽粒更加饱满。与畦灌相比,DF3和DF4的籽粒同样更加饱满。综上,在小麦生产中,通过滴灌适当增加施肥频次对优化穗粒发育、提高籽粒质量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筋小麦 滴灌 施肥频次 灌浆特性 籽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