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埋没导引上睑提肌缩短术与单纯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的效果比较
1
作者 崔迎欣 常晓雪 +3 位作者 吴霞 王坤 张爱雪 孟克青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埋没导引上睑提肌缩短术与单纯上睑提肌缩短术两种术式分别对于治疗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期间笔者医院就诊的上睑下垂患者临床资料,将接受埋没导引上睑提肌缩短术的40例患者(47眼)纳入观察组,... 目的:探讨埋没导引上睑提肌缩短术与单纯上睑提肌缩短术两种术式分别对于治疗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期间笔者医院就诊的上睑下垂患者临床资料,将接受埋没导引上睑提肌缩短术的40例患者(47眼)纳入观察组,将接受单纯上睑提肌缩短术的40例患者(46眼)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暴露性角膜炎、倒睫、结膜脱垂、上睑迟滞、感染),并记录手术前、术后3个月时和术后12个月时的眼睑生理功能[上睑缘至角膜中央反光的距离(Upper lid margin to corneal reflex distance 1,MRD1)、双眼对称性、上睑弧度变化]和美学效果[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The 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眼睑美学效果、瘢痕美容评估及评级量表(Scar cosmesis assessment and rating,SCAR)]。结果:两组完成手术的时间、切口大小和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双眼对称性均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双眼对称性均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的双眼对称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MRD1、上睑弧度变化、GAIS和眼睑美学效果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SCAR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埋没导引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能够明显改善眼部的外观和生理功能,避免瘢痕的出现,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没导引 上睑提肌缩短术 上睑下垂 美学效果 眼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CTR植入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囊袋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孟克青 张武林 +2 位作者 董玮 许衍辉 李楠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术后囊袋的稳定性。方法纳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0例(80眼),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CTR植入治疗,对照组未联合CTR植入...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术后囊袋的稳定性。方法纳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0例(80眼),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CTR植入治疗,对照组未联合CTR植入,其余干预完全一致。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远距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生物力学、对比敏感度、人工晶状体倾斜度、术后前囊口面积,并在术后6个月统计后发性白内障(PCO)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1、3、6个月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2组患者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Ambrosio水平关系厚度(ARTh)、角膜硬度参数(SP-A1)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在术后3个月后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组间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2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前囊口面积增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倾斜角减小(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未发生PCO 38眼,PCOⅠ级2眼;对照组未发生PCO 33眼,PCOⅠ级3眼,Ⅱ级2眼,Ⅲ级2眼。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CTR植入治疗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囊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远期临床效果及视觉质量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近视 晶体 人工 囊袋张力环 囊袋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3
作者 孟克青 张武林 +2 位作者 许衍辉 董玮 许建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12/2023-04我院白内障科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囊袋张力环分为两组:对照组39眼采...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12/2023-04我院白内障科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囊袋张力环分为两组:对照组39眼采用单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联合组43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睫状突距离、视觉质量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mo,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明显改善(联合组:0.64±0.28 vs 0.12±0.14;对照组:0.62±0.26 vs 0.23±0.25,均P<0.001);中央前房深度均高于术前(联合组:2.57±0.56 vs 1.97±0.40 mm;对照组:2.22±0.45 vs 1.89±0.37 mm,均P<0.001),联合组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央前房深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小梁睫状突距离比较均无差异(联合组:0.68±0.22 vs 0.74±0.20 mm;对照组:0.74±0.19 vs 0.78±0.17 mm,均P>0.05)。术后1 mo视觉质量评分联合组均高于对照组[看电视3.00±0.38 vs 2.22±0.46分;看书2.85±0.42 vs 2.21±0.44分;夜间视物:2.71±0.34 vs 2.37±0.41分;精细操作2.82±0.38 vs 2.33±0.40分,均P<0.001]。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vs 14%,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能有效促进患者视功能恢复,改善房角结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囊袋张力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口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孟克青 许衍辉 董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68例(168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4例(84双眼)。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68例(168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4例(84双眼)。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组接受角巩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术前、术后第1周、术后第4周及术后第12周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结果术后第1周,观察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第4周与第12周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巩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较透明角膜切口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巩膜缘切口 透明角膜切口 干眼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袋张力环应用对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孟克青 许衍辉 +1 位作者 董玮 许建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4/2021-08于我院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的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目的:探讨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4/2021-08于我院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的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组(40例40眼,行Phaco联合CTR及IOL植入术)和对照组(40例40眼,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前囊口面积、IOL总倾斜度、主观视觉质量。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BCDVA均较术前改善(P<0.05),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CTR组患者前囊口面积大于对照组,IOL总倾斜度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CTR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6mo内,CT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vs 25.0%,P<0.05)。结论:对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Phaco联合IOL植入术中植入CTR有助于维持囊袋形态,减少囊袋收缩,稳定IOL位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白内障 悬韧带 囊袋张力环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孟克青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评价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将白内障患者78例(126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球面IOL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Toric IOL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 目的评价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将白内障患者78例(126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球面IOL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Toric IOL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的视力和散光情况较手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次研究中Toric IOL能够有效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视力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散光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联合聚维酮碘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孟克青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疗效,并观察和分析其预后,为临床预防和降低白内障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白内障患者200例(31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156眼...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疗效,并观察和分析其预后,为临床预防和降低白内障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抽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白内障患者200例(31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156眼)和治疗组100例(162眼)。两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术、植入人工晶体。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术前3天,开始用0.5%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持续滴眼至手术前20分钟。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浓度为0.05%的聚维酮碘对结膜囊进行有效冲洗。评估两组患者冲洗前、后及术后第2天细菌培养结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冲洗后及术后第2天阳性率均低于冲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第2天,治疗组中各有1例(0.62%)感染,对照组有9例(5.77%)和10例(6.41%)感染。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减少细菌培养阳性率,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酮碘 结膜囊 左氧氟沙星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孟克青 《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6年我院接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7名,治疗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首先对各组患者紧...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6年我院接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7名,治疗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首先对各组患者紧张、疲劳、精神压力、饮食等疾病诱因进行评估,而后观察各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疾病诱因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粘连情况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改善较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有显著的疗效,能够使住院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经济压力,该方法安全可靠、治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筋膜鞘+提上睑肌复合瓣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患儿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迎欣 孟克青 +1 位作者 蔺琪 吴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7期9-13,共5页
目的观察联合筋膜鞘+提上睑肌复合瓣(combined fascial sheath and levator,CFS+L)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患儿的疗效,通过图像模拟处理研究分析上睑下垂患儿术后预期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8年12月—2022年6月就诊于北京核工业医院住... 目的观察联合筋膜鞘+提上睑肌复合瓣(combined fascial sheath and levator,CFS+L)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患儿的疗效,通过图像模拟处理研究分析上睑下垂患儿术后预期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8年12月—2022年6月就诊于北京核工业医院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患儿15例(27眼),均予以CFS+L悬吊术治疗,观察周期为6个月。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时观察并比较患儿矫正率、泪膜分布、上睑迟滞和眼睑闭合不全情况,以及上睑缘高度(margin reflex distance,MRD)、眼睑高度、眼睑闭合不全量及眼睑上睑回退情况;并对比术前图像处理的预期效果与实际术后外观效果,评估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临床意义。结果与术后1、3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的适矫率最佳(P<0.05);术后6个月患儿泪膜分布情况明显优于术后1、3个月,且上睑迟滞及眼睑闭合不全情况较术后1、3个月明显好转;术后6个月的MRD和眼睑高度显著上调,上睑回退和眼睑闭合不全量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个月比较,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预期图像MRD和眼睑高度有上调趋势,上睑回退和眼睑闭合不全量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29%患儿认为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对预测术后外观有用,88.89%患儿认为预期图像与实际术后外观相似。结论CFS+L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具有治愈率高、效果稳定的特点,在术前应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能够简单快捷并准确地预测矫正后的预期效果,提供患儿直观的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上睑下垂 患儿 眼睑闭合不全 CFS+L悬吊术 矫正 智能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置入不同材质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玮 孟克青 +3 位作者 许衍辉 陈志敏 刘彩娟 杨国兴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4期63-66,共4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置入不同材质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26.00 mm)88例(126眼),根据IOL材料不同分为A、B两组,分别置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术前... 目的 探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置入不同材质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26.00 mm)88例(126眼),根据IOL材料不同分为A、B两组,分别置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测量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术后1、3、6个月应用眼前节分析仪对眼内IOL倾斜、偏中心值进行测量;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采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高阶像差、总球差、慧差和Tilt像差;术后6个月后采用裂隙灯对后囊膜混浊(PCO)程度进行分级评价,计算PCO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A组术后3、6个月IOL囊袋内倾斜度均小于B组,术后6个月IOL囊袋内偏中心值小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A组总高阶像差低于B组,彗差、Tilt像差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6个月PCO发生率为1.61%,B组PCO发生率为4.69%,A组PCO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与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比较,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置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视觉质量高,PCO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 丙烯酸酯人工晶体 裸眼视力 最佳矫正视力 后囊膜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囊袋张力环巩膜固定方法在中重度晶状体不全脱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武林 孟克青 +1 位作者 张越 徐晓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比较一期改良式囊袋张力环(modified capsular tension ring,MCTR)巩膜固定或二期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囊袋复合体巩膜固定治疗中重度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目的比较一期改良式囊袋张力环(modified capsular tension ring,MCTR)巩膜固定或二期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囊袋复合体巩膜固定治疗中重度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重度(120°~270°)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30例43眼,均在局部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MCTR或CTR和IOL囊袋内植入术,A组23眼均采用MCTR联合IOL植入术,一期巩膜固定;B组20眼均采用一期CTR联合IOL植入术,3~6个月后行二期CTR-囊袋复合体巩膜固定术。观察两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囊袋复合体的位置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A组87%患眼最佳矫正视力≥0.6,B组95%患眼最佳矫正视力≥0.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CTR、IOL均位于囊袋内,囊袋中度收缩偏中心A组2眼,B组1眼,两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行YAG激光前囊膜松解后缓解。术后早期(1个月)并发症:前房渗出膜A组3眼,B组1眼;一过性高眼压A组5眼,B组2眼,两组两种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远期(6个月)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A组3眼,B组1眼,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行YAG后囊切开术。结论一期MCTR巩膜固定或二期CTR-囊袋复合体巩膜固定术后囊袋复合体的位置和稳定性均良好,对中重度晶状体脱位治疗均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囊袋张力环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泪液微生物构成差异研究
12
作者 许衍辉 陈娅 +4 位作者 李楠 张越 孟克青 张武林 陈志敏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23,共7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白内障(HMC)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泪液微生物组构成的差异,为白内障的微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分别从15例HMC患者和15例ARC患者中收集泪液样本。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白内障(HMC)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泪液微生物组构成的差异,为白内障的微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分别从15例HMC患者和15例ARC患者中收集泪液样本。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DNA,并结合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主成分分析(PCA)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评估。使用PERMANOVA对两种类型白内障患者的泪液微生物组成进行比较。结果HMC组和ARC组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平均占比分别为(33.29±6.96)%,(21.20±6.22)%,(9.83±6.88)%。具体到属水平,HMC组的棒状菌属、链球菌属和沙雷氏菌属丰度最高,而ARC组则为沙雷氏菌属、棒状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在HMC组中,棒状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ARC组中葡萄球菌属的丰度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泪液微生物群落种类丰富,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和置换多变量方差分析(PERMANOVA)进一步证实了HMC组和ARC组间存在显著的微生物组成差异(P<0.05)。微生物组代谢功能预测显示两组患者泪液中微生物组主要关联于短链脂肪酸、抗氧化剂、B族维生素等代谢功能。结论HMC和ARC患者的泪液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两种白内障不同的病理过程有关,为进一步研究白内障的微生物学机制及其在白内障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泪液微生物组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在白内障手术中应用
13
作者 陈志敏 刘彩娟 +1 位作者 孟克青 董玮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白内障手术且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的患者138例200只眼,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随...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邢台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白内障手术且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的患者138例200只眼,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其中儿童白内障患者28例50只眼,年龄3个月至15岁(平均2.8岁),成年白内障患者110例150只眼,年龄19至85岁(平均48.2岁),随访观察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眼内位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小于7岁儿童白内障患者25例45只眼,在白内障摘除过程中均一期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大于7岁儿童白内障患者3例5只眼,一期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成人白内障患者110例150只眼,均一期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成人患者中术后裸眼视力0.2—0.4者26只眼占17.33%,0.5-0.8者92只眼占61.33%,1.0以上者32只眼占21.33%。所有儿童患者撕囊口边缘纤维化形成圆形或类圆形Soemmer—ing环,成人患者周边部前后囊膜相贴,前囊膜纤维化,后囊膜周边部不同程度混浊。138例200只眼患者均未发现人工晶状体移位,视轴光学通路清晰,无黄斑囊样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并发症。结论一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用于防治后囊膜混浊疗效好,并发症少,有效防止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是临床用于防治后发障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 白内障 后发障
原文传递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0
14
作者 董玮 陈志敏 +2 位作者 许衍辉 孟克青 徐晓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32-2334,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8月-2015年7月行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8月-2015年7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2 000例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分布、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 00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性眼内炎30例,发生率为0.25%;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90.48%,以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9.5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高龄、手术时间长、手术中玻璃体溢出、合并糖尿病及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手术为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对其有较高敏感性,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感染性眼内炎 病原菌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眼内炎的预防及易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许衍辉 郝晶晶 +2 位作者 董玮 孟克青 徐晓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21-232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预防措施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6年3月78例老年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患者为病例组,另选78例老年白内障术后未发生眼内炎及其他并发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预防措施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6年3月78例老年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患者为病例组,另选78例老年白内障术后未发生眼内炎及其他并发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观察白内障术后不同预防措施的预防效果。结果病例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率较高,感染率为76.92%,霉菌感染为10.26%,不同感染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对术后视力的恢复有重要意义。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进行病原学检查和积极做好术前、术中眼内炎的预防,一旦发生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要根据病原菌特点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有助于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眼内炎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合并单眼白内障应用一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彩娟 陈志敏 +2 位作者 宫献珍 孟克青 许衍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5期565-565,共1页
单眼白内障患者通常参照对侧眼的屈光状态设计人工晶状体度数,以保持双眼视觉平衡。但对于高度近视合并单眼白内障患者,如果白内障摘除术后按照常规设计人工晶状体度数,患者将需终生配戴框架眼镜。笔者对一例双眼高度近视合并单眼白... 单眼白内障患者通常参照对侧眼的屈光状态设计人工晶状体度数,以保持双眼视觉平衡。但对于高度近视合并单眼白内障患者,如果白内障摘除术后按照常规设计人工晶状体度数,患者将需终生配戴框架眼镜。笔者对一例双眼高度近视合并单眼白内障患者,尝试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保留正视眼,对侧眼尝试用ICL植入术来治疗,达到了双眼脱镜,且有效保留患者单眼调节功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单眼白内障 高度近视 有晶状体眼 人工晶状体度数 白内障患者 白内障超声乳化 应用
原文传递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宫献珍 孟克青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316-316,共1页
患者女,80岁。因左眼视物不见10年,眼痛、眼胀2周。于2013年11月5日10:00以“左眼白内障过熟期、左限品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收入院。查体:左日艮视力无光感,眼乐55mmHg(1kPa=7.5mmHg),角膜雾状水肿,前房充满白色乳糜状物,余... 患者女,80岁。因左眼视物不见10年,眼痛、眼胀2周。于2013年11月5日10:00以“左眼白内障过熟期、左限品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收入院。查体:左日艮视力无光感,眼乐55mmHg(1kPa=7.5mmHg),角膜雾状水肿,前房充满白色乳糜状物,余窥不清,见图1。初诊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过熟期 白内障 无光感 左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