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
作者 王涛 孟丽岩 姜封国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年第4期12-15,共4页
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国家战略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培养现代企业急需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以黑龙江科技大学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提出通过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国家战略需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培养现代企业急需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以黑龙江科技大学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为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提出通过制定“智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土木工程能力线、智慧+能力线π型课程模块,完善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学生指导模式及探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真实任务、项目教学”法,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 智能建造 产教融合 实践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混合试验的黏滞阻尼器Maxwell模型参数识别
2
作者 郑欢 王涛 +4 位作者 王贞 孟丽岩 许国山 张佳辉 窦晓亮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3,106,共10页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在真实高频响应下的振动特性并识别其Maxwell模型参数,给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Maxwell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开展物理子结构为黏滞阻尼器的高速列车减振器实时混合试验,得到车速在250~400 km/h内黏滞阻尼器真实滞回响应,并...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在真实高频响应下的振动特性并识别其Maxwell模型参数,给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Maxwell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开展物理子结构为黏滞阻尼器的高速列车减振器实时混合试验,得到车速在250~400 km/h内黏滞阻尼器真实滞回响应,并根据阻尼器真实响应识别黏滞阻尼器Maxwell模型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列车车速增大,黏滞阻尼器力与位移峰值响应均增大且位移基频提高,所识别Maxwell模型标准化刚度增大而标准化阻尼减小;所给参数识别方法精度较高,不同车速下黏滞阻尼器识别力与实测力时程的均方根误差不超过20.9%,且列车车速越大,均方根误差越小。该研究可为高频振动下黏滞阻尼器性能评估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试验 黏滞阻尼器 Maxwell模型 参数识别 滞回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重不确定性的混合试验易损性评估方法
3
作者 王涛 谢婧怡 +3 位作者 孟丽岩 李勐 周雨晨 李雪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为解决针对复杂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中精度与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提出考虑地震动与结构自身参数的双重不确定性的混合试验易损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拉丁超立方采样与正交设计相结合选取地震动-结构模型参数样本对,在充分考... 为解决针对复杂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中精度与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提出考虑地震动与结构自身参数的双重不确定性的混合试验易损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将拉丁超立方采样与正交设计相结合选取地震动-结构模型参数样本对,在充分考虑双重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样本数量;利用模型更新混合试验获取结构地震响应数据,得到考虑双重不确定性的结构易损性曲线。通过对6层带有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钢框架结构进行混合试验虚拟仿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数值模拟、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square root cubature Kalman filter,SRCKF)在线模型更新混合试验方法相比,采用统计SRCKF算法进行模型更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值子结构的模型精度,虚拟混合试验结果均方根误差更小,易损性评估精度高;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与正交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样本对的数量,并充分地考虑地震动与结构模型参数的双重不确定性;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为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不确定性 混合试验 易损性评估 拉丁超立方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模型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
4
作者 王涛 张佳辉 +3 位作者 孟丽岩 浩杰敦 郑欢 贺林慈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9,共10页
传统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采用了固定的模型进行恢复力修正,存在模型不够精准导致迭代轮次增加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模型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该方法采用迭代所有轮次的恢复力修正值与每轮迭代物理子结构的真实... 传统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采用了固定的模型进行恢复力修正,存在模型不够精准导致迭代轮次增加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模型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该方法采用迭代所有轮次的恢复力修正值与每轮迭代物理子结构的真实恢复力搭建自适应模型进行迭代恢复力修正,提高了迭代收敛速度与迭代收敛精度。以单层框架黏滞阻尼器减震结构为例,分析了不同的权重分配系数与初始模型参数对于迭代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分别验证,分析结构自振周期对该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权重分配系数和模型参数对迭代收敛速度与迭代收敛精度有较大影响;在权重分配系数为0.025,初始模型参数为0.80时,迭代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远高于传统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基于自适应模型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在不同的单层框架结构迭代收敛速度与迭代收敛精度远优于传统的力修正迭代混合试验方法,对于自振周期小于1.0 s的结构,该方法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混合试验 自适应模型参数 权重分配 力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试验数据库的神经网络RC柱恢复力预测
5
作者 王涛 周雨晨 +2 位作者 孟丽岩 谢婧怡 孙立飞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针对依赖传统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存在的耗时较长、求解困难、恢复力模型难以处理的问题,将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收集的253组RC柱在往复拟静力作用下的结构参数和滞回曲线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向... 针对依赖传统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存在的耗时较长、求解困难、恢复力模型难以处理的问题,将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收集的253组RC柱在往复拟静力作用下的结构参数和滞回曲线特征参数作为输入向量,训练BP神经网络RC柱恢复力模型,分析不同输入变量参数数量以及不同训练样本数量情况下神经网络结构恢复力的预测精确度。结果表明:输入向量仅考虑RC柱结构参数训练网络恢复力模型时,网络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恢复力;相对于输入变量考虑三变量时,五变量和八变量下的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分别提高76.3%、44.4%;随着训练样本数量的增加,神经网络预测精度和训练效率也随之提高,精度最高可提升8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预测 RC柱恢复力 输入变量参数 训练样本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未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孟丽岩 王凤来 潘景龙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4-46,共3页
根据对已使用了 10、2 0、4 0年的既有未碳化混凝土所进行的单轴受压试验结果和测得的 2 4条应力 -应变全过程曲线 ,发现其延性比、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和弹性模量与同强度的新混凝土 (龄期 2 8d)相比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总结了它们... 根据对已使用了 10、2 0、4 0年的既有未碳化混凝土所进行的单轴受压试验结果和测得的 2 4条应力 -应变全过程曲线 ,发现其延性比、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和弹性模量与同强度的新混凝土 (龄期 2 8d)相比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总结了它们随使用年限的变化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一应变曲线 延性比 弹性模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 碳化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7
作者 孟丽岩 王涛 +1 位作者 陈勇 杜文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3期77-78,共2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土木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及实践能力具有着重要作用。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结合——分析——联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门土木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及实践能力具有着重要作用。针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结合——分析——联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力学分析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8
作者 孟丽岩 王涛 +1 位作者 高红梅 陈勇 《山西建筑》 2014年第34期244-245,共2页
为满足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 为满足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 工程实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孟丽岩 王凤来 王涛 《低温建筑技术》 2010年第6期47-49,共3页
根据对已使用了10、20、40年的既有混凝土圆柱体试件进行单轴抗压试验,测得17条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并与相同强度的新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回归出了不同使用年限既有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试验结果为既有混凝土结构进行非... 根据对已使用了10、20、40年的既有混凝土圆柱体试件进行单轴抗压试验,测得17条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并与相同强度的新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回归出了不同使用年限既有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试验结果为既有混凝土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预估其使用寿命和对其进行加固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混凝土 应力-应变曲线 使用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丽岩 王涛 《山西建筑》 2012年第27期267-268,共2页
总结归纳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目的和要求,分析了结构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指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活动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进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结构设计竞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丽岩 王涛 《山西建筑》 2012年第11期267-268,共2页
结合多年指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针对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导师制、团队协作、校企合作等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以期探索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途径,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效人才。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导师制 团队协作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反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孟丽岩 王涛 《煤炭技术》 CAS 2004年第11期87-88,共2页
文中通过对碳化机理和碳化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分析 ,初步总结出混凝土的碳化反应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本身 。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构件 土力学 混凝土材料 碳化反应 检测鉴定 碳化机理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年限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13
作者 孟丽岩 盖遵彬 尹晓黎 《低温建筑技术》 2013年第5期1-3,共3页
基于快速碳化混凝土和不同使用年限未碳化混凝土的单轴受压试验,得到碳化混凝土和未碳化混凝土的强度、变形等力学性能指标与使用年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既有混凝土强度随使用年限的增加略有增加而变形逐渐降低,为预测既有结构的使... 基于快速碳化混凝土和不同使用年限未碳化混凝土的单轴受压试验,得到碳化混凝土和未碳化混凝土的强度、变形等力学性能指标与使用年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既有混凝土强度随使用年限的增加略有增加而变形逐渐降低,为预测既有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加固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混凝土 碳化混凝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化对构件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孟丽岩 王涛 《山西建筑》 2010年第11期68-70,共3页
基于试验结果阐述既有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变对其构件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导致既有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为评估既有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对其进行加固和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既有混凝土 弹性模量 延性 极限应变 横向变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7
15
作者 徐晓红 李长凤 +3 位作者 杜文学 杨悦 孟丽岩 左敬岩 《高等建筑教育》 2014年第3期110-113,共4页
课程设计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及其学校实际,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一体化构建方案和实施办法,以促进... 课程设计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及其学校实际,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一体化构建方案和实施办法,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课程设计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程,提高课程设计质量,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必要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实践能力 一体化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线神经网络算法的混合试验方法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涛 翟绪恒 +1 位作者 孟丽岩 王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8,共8页
混合试验是一种将数值模拟与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新兴结构抗震试验方法,得到了相关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模拟具有强非线性的数值子结构仍是混合试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离线神经网络基础上提出一种在线学习的神经网络算法,并应用... 混合试验是一种将数值模拟与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新兴结构抗震试验方法,得到了相关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模拟具有强非线性的数值子结构仍是混合试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离线神经网络基础上提出一种在线学习的神经网络算法,并应用于混合试验中来在线预测数值子结构恢复力。在线学习算法仅利用当前步的系统输入和观测样本,采用递推形式更新每一步的权值和阈值。针对两个自由度非线性结构,分别进行了基于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神经网络的混合试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与离线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相比,在线学习神经网络算法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能够有效提高恢复力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基于在线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的结构混合试验方法可以提高混合试验结果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试验 神经网络 在线预测 恢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晓红 李长凤 +4 位作者 高雁 杜文学 杨悦 孟丽岩 左敬岩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发,对实践教学中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多方面分析研究对策,确定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在毕业设... 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发,对实践教学中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多方面分析研究对策,确定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指导中进行改革并实施,其改革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质量 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 质量保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UKF初始参数对Bouc-Wen模型参数识别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涛 吴斌 +3 位作者 孟丽岩 许国山 张健 尹晓黎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51-657,666,共8页
为获得约束UKF初始参数对模型参数识别的影响规律,针对Bouc-Wen模型给出基于约束UKF在线参数识别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初始状态估计均值与协方差、过程噪声协方差、观测噪声协方差等滤波器初始参数对模型参数识别精度与收敛速度的影响... 为获得约束UKF初始参数对模型参数识别的影响规律,针对Bouc-Wen模型给出基于约束UKF在线参数识别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初始状态估计均值与协方差、过程噪声协方差、观测噪声协方差等滤波器初始参数对模型参数识别精度与收敛速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参数取值建议。结果表明:在无模型误差的情况下,约束UKF对初始参数的设置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适当地增大初始状态估计协方差,减小过程噪声,采用真实系统观测噪声协方差以及减小初始参数值与真实值的偏差,可以有效提高参数识别收敛速度和精度。该研究为基于约束UKF的非线性结构模型在线参数识别方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识别 UKF 约束 BOUC-WEN模型 初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剪力墙结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涛 孟丽岩 +1 位作者 孙景江 石宏斌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455-459,共5页
为研究大震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采用纤维模型(CANNY99),对九层1:6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实验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在结构主震频率和顶层加速度反应等方面,对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 为研究大震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采用纤维模型(CANNY99),对九层1:6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实验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在结构主震频率和顶层加速度反应等方面,对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纤维模型的三维分析方法能够模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弹塑性地震反应 纤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涛 孟丽岩 +1 位作者 孙景江 石宏斌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30-33,共4页
为研究大震下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基于纤维模型,对一个规则、对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立三维分析模型,分别在单、双向输入地震动情况下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两种情况下结构顶层位移、加速度、扭转角,基底剪力及各... 为研究大震下结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基于纤维模型,对一个规则、对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立三维分析模型,分别在单、双向输入地震动情况下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两种情况下结构顶层位移、加速度、扭转角,基底剪力及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层剪力、层扭转角等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双向输入地震动时结构水平方向反应变化不大;双向输入时的结构顶层扭转角时程反应和楼层最大扭转角反应都远大于单方向输入时的扭转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角 框架-剪力墙结构 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 纤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