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9
1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6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于贵华 李智敏 苏桂武 王继 张晓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甘孜-玉树断裂 逃逸构造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5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苏桂武 王继 李智敏 张晓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在甘达村西主要表现为张剪切破裂呈雁列状展布,在不连续的岩桥区分布了挤压鼓包,地表破裂带主要集中在古地震坳槽中,通过测量一个错断的围墙得到该点的位错量为1.4m;2)在果庆益荣松多,山前坡积物中展布的破裂带由斜列距约30m的次级破裂右阶斜列组成,而次级破裂则由一系列斜列距3~5m的单条破裂右阶斜列组成,单条破裂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张裂缝相间排列与裂缝带等2种破裂样式,在河谷中则表现为挤压垄脊和陷落塘,实测栅栏位错量为1.3m;3)破裂整体为左旋走滑性质,未见明显垂直错动分量,破裂样式为典型的走滑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带沿先存断错地貌分布,反映晚第四纪活动的甘孜-玉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大震活动具有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1地震 地表破裂 甘孜-玉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孙鑫喆 唐声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遥感技术自诞生以来对于我们从宏观尺度上认识地质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制造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取了大量的全球范围的遥感数据,质量也随着传感器的进步有了很大的提高。文中在简要梳理遥... 遥感技术自诞生以来对于我们从宏观尺度上认识地质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制造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取了大量的全球范围的遥感数据,质量也随着传感器的进步有了很大的提高。文中在简要梳理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Landsat、SPOT、Quick Bird等几个对于活动构造解译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卫星和影像的参数,并系统回顾了光学影像解译随着分辨率发展而取得的进步;简单介绍了当前最新的光学影像对比技术;此外还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的精细地貌填图技术取得的成果,对遥感技术在未来活动构造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光学遥感 空间分辨率 光学影像对比技术 Landsat卫星 SPOT卫星 QuickBird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尼地震与玉树地震发震断层的破裂特征与复发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鑫喆 《国际地震动态》 2017年第11期41-43,共3页
55-60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当今世界最年轻也是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GPS数据表明,现今这两大板块之间的相对汇聚速率依然达到35-42mm/a,受此影响,在高原内部及其周缘地震频发。前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缘及其内部自... 55-60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当今世界最年轻也是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GPS数据表明,现今这两大板块之间的相对汇聚速率依然达到35-42mm/a,受此影响,在高原内部及其周缘地震频发。前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周缘及其内部自南而北发育了一系列大型的活动断裂带:喜马拉雅断裂带、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以及阿尔金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将青藏高原划分为拉萨块体、羌塘块体、巴彦喀拉块体、柴达木块体等,能够产生地表破裂的高震级地震主要沿这些块体边界的断裂带发生,这些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特征、破裂样式、位移量分布模式等特征是研究断层的同震活动性、沿断层的力学特征、地震复发模式的直接证据,这些自然形成的真实样本也为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对比的依据,最近取得长足进步的高分辨率遥感技术也为获得这些数据提供了可能,再结合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其他手段,如利用断错地貌获得断层长期滑动速率,利用古地震方法获得古地震复发序列等,根据这些信息就能对发震断层的长期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可以判定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形行为、检验各种青藏高原运动学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复发模型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玉树地震 玛尼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 被引量:67
5
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8 位作者 于贵华 孙鑫喆 谭锡斌 陈立春 孙建宝 陈于高 陈文山 张淑萍 李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21-2336,共16页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及地形测绘资料的考证等,重新论证了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样式、长度、最大同震位移值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可达240 km,最大垂直位移为6.5±0.5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 m,基于倾角向下变缓逆断层模型推测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产生了最大~7 m的地壳缩短量,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横向逆断层为将高原内部东向水平运动转换为高原隆升的转换构造,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最大同震位移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_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 被引量:112
6
作者 陈立春 王虎 +6 位作者 冉勇康 孙鑫喆 苏桂武 王继 谭锡斌 李智敏 张晓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200-1205,共6页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较清晰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走向310°~320°,总长约31km,左旋走滑性质.另在隆宝镇东侧一带见有长约2km的雁列式张裂缝带,如以该点为破裂带的北端点,则破裂带总长约51km.地...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较清晰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由3条主破裂左阶组成,走向310°~320°,总长约31km,左旋走滑性质.另在隆宝镇东侧一带见有长约2km的雁列式张裂缝带,如以该点为破裂带的北端点,则破裂带总长约51km.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张裂缝相间排列或雁列式裂缝组成,实测最大水平位错约1.8m.地表破裂带沿甘孜-玉树断裂展布,显示该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甘孜-玉树断裂历史上记载过多次7级左右地震,古地震遗迹明显,具有短周期的大地震重复特征.玉树地震的孕育机制与汶川地震一样,都是青藏高原东扩、地块边界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不同的是玉树地震为巴颜喀拉地块与川滇块体向东不均匀挤出产生的左旋走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级地震 地表破裂 历史大地震 甘孜-玉树断裂
原文传递
汶川M_w 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被引量:8
7
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10 位作者 Yann Klinger 刁桂苓 陈桂华 冯向东 李陈侠 朱艾斓 袁仁茂 郭婷婷 谭锡斌 安艳芬 孙鑫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共18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褶皱陡坎、后冲挤压陡坎、上冲叠覆陡坎和局部正断层陡坎。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由以逆冲为主的映秀破裂段和兼具逆冲、右旋走滑的北川破裂段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破裂段分别对应于Mw7.8与Mw7.6级地震事件;它们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别对应于Mw7.5、Mw7.7、Mw7.0和Mw7.5等4个次级事件的4个次级破裂段。这些次级破裂段的级联破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 s。余震震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缓,且从西南向北东逐渐变陡可以用来解释走滑分量增加的成因。此次大地震还表明,沿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抬高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地壳挤压缩短,而不一定是下地壳物质流动和膨胀引起上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断层分段 级联破裂 龙门山冲断裂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蕴断裂:低应变速率条件下断层滑动习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锡伟 孙鑫喆 +6 位作者 谭锡斌 李康 于贵华 Marie Etchebes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J.Van Der Woerd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6-617,共12页
富蕴断裂是阿尔泰地区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典型右旋走滑断层之一。野外考察和3个观测点的3D陆地LiDAR扫描DEM影像断错地貌恢复、重建,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等进一步证实,1931年富蕴地震同震右旋走滑位移平均值为(6.3±1.2)m,且... 富蕴断裂是阿尔泰地区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典型右旋走滑断层之一。野外考察和3个观测点的3D陆地LiDAR扫描DEM影像断错地貌恢复、重建,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等进一步证实,1931年富蕴地震同震右旋走滑位移平均值为(6.3±1.2)m,且沿富蕴断裂向南北两端缓慢、平稳衰减,中部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7±0.5)m,而不是前人给出的10~14m;包含2~5次地震的同震累积位移值为1931年富蕴地震相同地点同震位移的整数倍,表明富蕴断裂大地震复发服从特征地震模型。2个观测点多级地貌面宇宙成因核素(10Be)系统测年数据,进一步限定富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为(0.76±0.24)mm/a,大地震复发间隔(9700±3300)a。低滑动速率和长周期特征地震复发模型可能为板块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远程应变效应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蕴断裂 同震右旋走滑位移 特征地震复发模型 阿尔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4
9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4 位作者 孙鑫喆 谭锡斌 李康 康文君 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9-1941,共13页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的存在和最新活动时代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石油地震探测资料和浅层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的存在,并断错了第四系;野外调查表明,龙门山中段山前存在明显的线性地貌特征,山前断裂断错晚了更新世晚期的洪积台地;探槽剖面揭示距今约1500a之前在山前断裂上曾发生过一次地表破裂型事件,而该断裂未来具备发生强震的潜势.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和年代学分析显示山前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大于0.36mm/a,其与龙门山中段主干断裂活动强度相当,说明龙门山山前断裂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变形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有助于全面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山前断裂 断错地貌 探槽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裂解炉出口温度先进控制系统应用
10
作者 孙鑫喆 《齐鲁石油化工》 202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针对乙烯裂解炉原有温度控制方案的不足,将预测函数控制算法(PFC)应用到温度控制器的设计当中,利用在线优化实时对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设定值进行更新,开发设计乙烯裂解炉温度先进的控制方案。通过MATLAB软件对乙烯裂解炉进行模型... 针对乙烯裂解炉原有温度控制方案的不足,将预测函数控制算法(PFC)应用到温度控制器的设计当中,利用在线优化实时对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设定值进行更新,开发设计乙烯裂解炉温度先进的控制方案。通过MATLAB软件对乙烯裂解炉进行模型搭建及仿真,验证了先进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裂解炉 出口温度 先进控制 预测函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成果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以地震灾害为例
11
作者 刘蓓蓓 赵飞 +3 位作者 吴新燕 王曦 闫雪 孙鑫喆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1,共9页
国务院于2020年5月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组成内容。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由地震部门组织实施,数据成果采用双重审核机制,制作的调查和评估与区划数据经过地震部门审核通过... 国务院于2020年5月启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组成内容。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由地震部门组织实施,数据成果采用双重审核机制,制作的调查和评估与区划数据经过地震部门审核通过后,汇交到国务院普查办,国务院普查办在地震部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汇交数据开展综合性审核,保证数据入库前“最后一道关口”的质量。基于国务院普查办面向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成果质量综合性审核需求,设计审核业务流程框架,采用软件自动检查和人工抽样复核相结合的审核技术方法,建立可读性、完整性、规范性、合理性、一致性5大审核规则体系,涵盖数据清单、属性指标、空间特征审核维度,提高了数据审核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形成可置入软件系统且可动态更新维护的审核规则库。本文系统梳理归纳本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中地震行业汇交数据综合性审核发现的7类常见问题,并给出了可操作的解决办法,确保地震行业汇交数据的合理性和可用性,建立的综合性审核体系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综合性审核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检验,为后期审核规则的常态化更新奠定了基础,也为普查成果在风险空间管控、抗灾设防能力与应急能力提升、基层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数据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地震灾害 汇交数据 数据质量控制 综合性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仕亮 谭锡斌 +4 位作者 于贵华 徐锡伟 石峰 孙鑫喆 高伟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2-735,共14页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 from 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进一步处理获得了分辨率达0.5m的高清断错地貌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挖掘探槽等手段对该段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主要是以正倾滑运动为主。同时在五台山北麓断裂沿线的大峪村、岗里村等地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得到约20ka以来的断层垂向滑动速率为0.4—0.6mm/a,近18ka以来该段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且不同段落存在明显的活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正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14
13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泗阳浅层沉积结构的微动H/V谱比法探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彭菲 王伟君 +5 位作者 熊仁伟 吕晓健 闫坤 孙鑫喆 耿爽 寇华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1-577,共17页
江苏省泗阳地处郯庐地震带内,存在一定的地震灾害风险。地震场地放大效应是加重地震灾害的重要因素,与浅层结构密切相关。文中基于217个微动观测的H/V谱比法结果,研究江苏省泗阳县城的地震场地效应和浅层沉积结构。H/V峰值频率分布结果... 江苏省泗阳地处郯庐地震带内,存在一定的地震灾害风险。地震场地放大效应是加重地震灾害的重要因素,与浅层结构密切相关。文中基于217个微动观测的H/V谱比法结果,研究江苏省泗阳县城的地震场地效应和浅层沉积结构。H/V峰值频率分布结果表明,泗阳研究区地震场地的共振频率介于0.6~1.8Hz之间,有明显的起伏变化;对应的浅层沉积厚度为30~200m,整体上表现为中部浅、向东西两侧逐渐加深的特征,其中中部城区浅层沉积厚度为30~70m,东南角最厚;浅层沉积在NNE走向有显著的深浅交替条带,与海泗断裂带的位置和走向基本一致。与区内2条浅层反射地震勘探剖面进行对比发现,微动方法获得的基岩起伏形态较为可靠。通过微动H/V谱比法得到的沉积结构和场地响应特征,能够为泗阳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小区划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泗阳 微动H/V谱比法 浅层沉积结构 场地响应 海泗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古地震与最新活动时代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攀新 胡伟华 +5 位作者 胡朝忠 孙鑫喆 黄帅堂 郭春杉 陈志华 任金卫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4-655,共12页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是西天山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系中最北端的一条活动断裂,其在中国境内延伸最长。本文在艾比湖西侧及精河县东南侧最新地表形变上开挖两条探槽,进行该断裂古地震的初步研究。根据活动性质差异和断裂截切关系将...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是西天山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系中最北端的一条活动断裂,其在中国境内延伸最长。本文在艾比湖西侧及精河县东南侧最新地表形变上开挖两条探槽,进行该断裂古地震的初步研究。根据活动性质差异和断裂截切关系将该断裂分为艾比湖段和精河以东段,在对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和地震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此两段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均为全新世,初步确定其古地震期次,最新地震事件距今3.7—4.86 ka之间;根据冲沟位错和洪积扇年代测定结果,确定精河以东段的活动速率大于4 mm/a;根据探槽错动至地表,及地表破裂带位置及长度,推测艾比湖段可能为1765年精河M6^(1/2)的发震构造,且其震级很有可能被低估,因为艾比湖段的破裂总长度超过60 km,震级极有可能达到M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阿断裂 古地震 最新活动时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尹晓菲 张国民 +2 位作者 邵志刚 王芃 孙鑫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3,共23页
华北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时间较早且较为连续,是研究我国强震活动的理想试验场。选取第三、第四活动期M≥6.0地震目录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首先探... 华北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时间较早且较为连续,是研究我国强震活动的理想试验场。选取第三、第四活动期M≥6.0地震目录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特点。首先探讨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关系,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轮回性阶段及其期幕活动特点,最后计算未来5年华北地区发生下一次M≥6.0地震的累积概率和条件概率。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M≥6.0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M≥7.0地震则全部发生在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同时华北地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与边界带的构造活动速率呈线性相关;②第四活动期各活跃幕的能量释放均低于第三活动期,因此华北地区未来仍可能发生M≥6.0地震;③第三、第四活动期的主体活动区存在显著差异,且第四活动期的强震活动较第三活动期向东迁移;④在2020年年初发生第四活动期闭幕M≥6.0地震的累积概率为80%左右,而在2022年年底前发生M≥6.0地震的条件概率为50%。本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 活动地块与边界带 强震轮回阶段特点 期幕活动特点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在变压器油箱及零部件焊接中的应用分析
17
作者 孙鑫喆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年第12期54-54,共1页
不管在变压器设计或工艺技术等方面,都会采用到焊接技术,但是有的焊接所用材料过于细小或焊接部位太过"偏僻’,这对焊接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但随着大型变压器各项技术的逐步完善,经过大量的焊接工艺试验多年的实践,找到了变压器油... 不管在变压器设计或工艺技术等方面,都会采用到焊接技术,但是有的焊接所用材料过于细小或焊接部位太过"偏僻’,这对焊接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但随着大型变压器各项技术的逐步完善,经过大量的焊接工艺试验多年的实践,找到了变压器油箱材料焊接办法——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本文通过对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认识,分析熔化极保护焊在变压器油箱及零部件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变压器油箱及零部件 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