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肩胛下动脉(SSA)系统的解剖特点,归纳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胸部增强CT图像,记录SSA的起源及长度,SSA及其分支——旋肩胛动脉(CSA)、胸背动脉(TDA)的管径及伴随静脉的归属,并进行归类。结果:160支腋动脉(AA)中,88.13...目的:分析肩胛下动脉(SSA)系统的解剖特点,归纳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胸部增强CT图像,记录SSA的起源及长度,SSA及其分支——旋肩胛动脉(CSA)、胸背动脉(TDA)的管径及伴随静脉的归属,并进行归类。结果:160支腋动脉(AA)中,88.13%(141/160)存在SSA分支,其中75.89%(107/141)起源于AA3,24.11%(34/141)起源于AA2;11.87%(19/160)SSA缺如。男性SSA起源于AA2者多于女性(25/80 vs 9/80),女性SSA缺如者多于男性(16/80 vs 3/80),性别间差异显著(P<0.01)。SSA管径为(4.72±0.76)mm,长度为(29.56±11.9)mm,CSA管径为(3.45±0.69)mm,TDA管径为(2.92±0.56)mm。SSA长度与管径性别间差异较明显(P<0.05)。SSA来源不同,分支不同(P<0.001)。AA2来源的分出胸外侧动脉(LTA)的概率高于AA3,AA3来源的发出旋肱后动脉(PCHA)的概率则高于AA2。SSA来源不同,伴随静脉汇入腋静脉点较恒定,92.52%(99/107)AA3来源、94.12%(32/34)AA2来源,52.63%(10/19)SSA缺如的分支伴随静脉汇合后,均汇入腋静脉偏外侧。结论:SSA系统变异较多,性别差异明显。胸部增强CT能清晰显示SSA系统的解剖细节,能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的血管评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肩胛下动脉(SSA)系统的解剖特点,归纳其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胸部增强CT图像,记录SSA的起源及长度,SSA及其分支——旋肩胛动脉(CSA)、胸背动脉(TDA)的管径及伴随静脉的归属,并进行归类。结果:160支腋动脉(AA)中,88.13%(141/160)存在SSA分支,其中75.89%(107/141)起源于AA3,24.11%(34/141)起源于AA2;11.87%(19/160)SSA缺如。男性SSA起源于AA2者多于女性(25/80 vs 9/80),女性SSA缺如者多于男性(16/80 vs 3/80),性别间差异显著(P<0.01)。SSA管径为(4.72±0.76)mm,长度为(29.56±11.9)mm,CSA管径为(3.45±0.69)mm,TDA管径为(2.92±0.56)mm。SSA长度与管径性别间差异较明显(P<0.05)。SSA来源不同,分支不同(P<0.001)。AA2来源的分出胸外侧动脉(LTA)的概率高于AA3,AA3来源的发出旋肱后动脉(PCHA)的概率则高于AA2。SSA来源不同,伴随静脉汇入腋静脉点较恒定,92.52%(99/107)AA3来源、94.12%(32/34)AA2来源,52.63%(10/19)SSA缺如的分支伴随静脉汇合后,均汇入腋静脉偏外侧。结论:SSA系统变异较多,性别差异明显。胸部增强CT能清晰显示SSA系统的解剖细节,能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的血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