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断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孙明菡 孙国良 郑玉簋 《遥测遥控》 2006年第2期24-27,36,共5页
简介目前卫星导航中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算法和其中常用的三种可用性判断方法:δHm ax方法、ARP(Approxim ated R ad ia l-E rror Protected)方法和HPL(Horizonta l Protection Leve l)方法。对这三种可用性判断方法进行了理论... 简介目前卫星导航中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AIM算法和其中常用的三种可用性判断方法:δHm ax方法、ARP(Approxim ated R ad ia l-E rror Protected)方法和HPL(Horizonta l Protection Leve l)方法。对这三种可用性判断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证明δHm ax方法和HPL方法的理论等价性。通过计算机仿真对δHm ax方法和HPL方法的等价性进行了验证。并给出三种可用性判断方法在我国部分地区的RA IM算法的可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 可用性 δHmax ARP HP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胜富 毛萌 +2 位作者 周晖 李幼平 孙明菡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22-424,431,F002,共5页
用不同类型酶消化法及单纯机械法分离胚鼠大脑皮质 ,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进行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以建立胚鼠脑皮质神经元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方法。结果表明 :采用 0 .0 5 %胰蛋白酶 +0 .0 5 % II型胶原酶消化 ,以神经元完全培养基作... 用不同类型酶消化法及单纯机械法分离胚鼠大脑皮质 ,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进行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以建立胚鼠脑皮质神经元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方法。结果表明 :采用 0 .0 5 %胰蛋白酶 +0 .0 5 % II型胶原酶消化 ,以神经元完全培养基作为培养基质可获得高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鼠 皮质神经元 分离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胜富 黄定强 +6 位作者 卢晓风 刘瑾 孙明菡 李幼平 程惊秋 步宏 梁传余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和纯化兔骨髓间充干细胞 ,建立诱导兔 MSCs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及条件。在成脂诱导剂或成骨诱导剂作用下 ,对原代和第 2代兔 MSCs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 ,并鉴定成脂及成骨表型。结果表明 :... 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和纯化兔骨髓间充干细胞 ,建立诱导兔 MSCs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及条件。在成脂诱导剂或成骨诱导剂作用下 ,对原代和第 2代兔 MSCs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 ,并鉴定成脂及成骨表型。结果表明 :原代及第 2代兔 MSCs均有一定的成脂、成骨能力 ,且第 2代细胞的分化能力较原代低。在诱导培养条件下 ,原代及第 2代兔 MSCs均能分化 ,成脂诱导 2 1d,75 %的兔 MSCs转化为脂肪细胞 ;成骨诱导 2 1d,75 %的兔 MSCs转化为成骨细胞。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定向诱导 细胞分化 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胜富 卢晓风 +5 位作者 孙明菡 万琳 步宏 曾养志 周宏治 李幼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54-358,共5页
目的 分离培养成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探讨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成年版纳微型猪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 ,用含 15 %小牛血清的 DMEM在 37℃ ,5 % CO2 条件下培养 ;通过克隆生长特性、特异抗原表... 目的 分离培养成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探讨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成年版纳微型猪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 ,用含 15 %小牛血清的 DMEM在 37℃ ,5 % CO2 条件下培养 ;通过克隆生长特性、特异抗原表达和成骨分化能力鉴定其干细胞特性。结果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骨髓分离获得的基质干细胞具有多种形状 ,但主要为梭形。其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克隆样生长 ;表达 SH2、SH3、SH4、SB10和 SB2 1等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特异标记 ;经成骨添加剂诱导培养之后能分化为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并具有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组织工程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集综合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孙国良 孙明菡 陈金平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1175,共5页
提出了将时域处理和集合统计综合实现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的方法。对卡尔曼滤波的新息检测方法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其优点和缺陷,并将其与基于瞬时(Snapshot)集合冗余一致性检测的RAIM的方法进行综合,称之为时-集综合的接收机自主完... 提出了将时域处理和集合统计综合实现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的方法。对卡尔曼滤波的新息检测方法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其优点和缺陷,并将其与基于瞬时(Snapshot)集合冗余一致性检测的RAIM的方法进行综合,称之为时-集综合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Time and Set Combined Receiver Integrity Auton- omous Monitoring,TSC-RAIM)。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对可见星数目的要求,弥补Snapshot RAIM对多故障不敏感的缺陷,同时提高了故障检测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 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 卡尔曼滤波 故障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永生株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胜富 田佳 +7 位作者 刘瑾 万琳 卢晓风 冯莉 孙明菡 樊瑜波 步宏 李幼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 建立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HU ASMC)原代、传代培养的最佳方法 ,并初步建立其永生株。方法 采用人脐动脉血管中膜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 ,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原代及传代细胞增殖的影响 ;选择标记为新霉素 (G4 18)的带有端粒酶催... 目的 建立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HU ASMC)原代、传代培养的最佳方法 ,并初步建立其永生株。方法 采用人脐动脉血管中膜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 ,比较不同培养基对原代及传代细胞增殖的影响 ;选择标记为新霉素 (G4 18)的带有端粒酶催化亚基 (h TERT)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果 经 α-肌动蛋白鉴定 ,组织块贴壁法可获得高纯度的 HUASMC。原代培养的 HU ASMC1~ 4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旺盛 ,此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降低 ,到第 10代几乎丧失增殖力。原代培养以 MCDB131为最佳培养基。 h TERT转染细胞克隆由长梭形变为短梭形 ,接触抑制消失 ,生长速度快 ,目前已传至 2 0代 ,增殖能力与第 1代无差别。转染前后平滑肌特异的α-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h TERT转染的 HU ASMC保留了 HU ASMC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永生性 端粒酶催化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明菡 李宗恒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0年第1期41-42,共2页
外阴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确保肿瘤外科治疗效果的同时,提供精确肿瘤分期信息,使用该技术能对改变传统妇科肿瘤外科手术扩大化的临床实践,并影响外阴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联合检测技术(蓝色染料+放射性示踪法)可达到很高的准确性和较低... 外阴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确保肿瘤外科治疗效果的同时,提供精确肿瘤分期信息,使用该技术能对改变传统妇科肿瘤外科手术扩大化的临床实践,并影响外阴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联合检测技术(蓝色染料+放射性示踪法)可达到很高的准确性和较低的假阴性率,对T1或T2期,小于4cm,浸润深度小于1mm的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给予前哨淋巴结活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本文就此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 外阴肿瘤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囊胚移植中囊胚形态学评分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思蕾 陈潼 +1 位作者 张小建 孙明菡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囊胚形态学评分在冻融囊胚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FET)周期中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的影响,为评估囊胚移植手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FET的患者共计2576个周期进行... 目的探讨囊胚形态学评分在冻融囊胚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FET)周期中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的影响,为评估囊胚移植手术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FET的患者共计2576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囊胚内细胞团(ICM)及滋养细胞层(TE)评分为标准进行分组:A组(移植≥4AA级别囊胚)108周期,B组(移植4-6AB,4-6BA级别囊胚)370个周期,C组(移植4-6BB,4-6CA级别囊胚)1170个周期,D组(4-6BC,4-6CB,4-6CC级别囊胚)共928个周期,对不同组别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四组患者的女方年龄、BMI、不孕年限、卵巢基础储备功能、子宫内膜容受性、超促排周期促性腺激素总量及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冻融囊胚移植手术后妊娠结局比较:A组冻融囊胚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高于B、C、D组,B组高于C组和D组(P<0.05),A组和B组间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着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ICM和TE评分的下降,着床率也下降(P<0.05);四组异位妊娠率、早孕流产率和中孕流产率、多胎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C组与D组间双胎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四组新生儿出生性别、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男婴出生率高于D组,出生体重低于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M和TE评分是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ICM及TE评分可作为FET周期中预测移植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胚形态学评分 胚胎内细胞团 胚胎滋养层细胞 妊娠结局 新生儿出生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is~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切除术治疗症状性BPH中的应用(附80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熊玮 陈放 +3 位作者 孙明菡 杜杨春 冉清 窦科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31-834,共4页
目的:总结TURis双极前列腺电切系统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切除术治疗症状性BP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1月采用TuRis系统治疗80例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3~6个月随访资料。结果:80例症状性BPH患者均完成双... 目的:总结TURis双极前列腺电切系统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切除术治疗症状性BP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1月采用TuRis系统治疗80例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3~6个月随访资料。结果:80例症状性BPH患者均完成双极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需输血病例。术前前列腺体积(77.43±26.50)ml,血红蛋白(134.41±13.61)g/ml,IPSS评分(25.10±+4.81),QOL(4.16±0.91),术前Qmax(6.46±3.86)ml/s,手术时间(122.56±36.22)min,术后3天血红蛋白(122.20±13.29)g/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76.10±42.51)h,术前与术后血清钠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残余前列腺体积(30.74±6.55)ml,IPSS评分(10.58±3.52)分,QOL(2.31±1.24)分。尿道外口狭窄发生3例,无后尿道及球部尿道发生,无膀胱颈挛缩发生。结论:TURis。系统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切除术可安全用于症状性BPH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摘除术 剜除 双极 疗效 TURis系统
原文传递
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治疗症状性BPH的学习曲线研究(附100例报告) 被引量:8
10
作者 熊玮 冉清 +3 位作者 窦科 陈放 杜杨春 孙明菡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2年第7期529-534,共6页
目的:总结连续实施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治疗症状性BPH的临床安全性、疗效及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行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治疗100例症状性BPH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以中转为普通双极TURP比例剜除、剜... 目的:总结连续实施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治疗症状性BPH的临床安全性、疗效及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行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治疗100例症状性BPH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以中转为普通双极TURP比例剜除、剜除效率等指标评估学习曲线。结果:共83例患者完成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前前列腺体积(74.8±27.05)ml,血红蛋白(131.72±8.01)g/L,IP-SS评分(25.37±3.55)分,QOL(4.33±0.91)分,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6.54±2.95)ml/s,手术时间(117.5±37.22)min,术后3天血红蛋白(125.03±6.64)g/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3.3±1.9)d,术前与术后血清钠无明显变化。6个月后剩余前列腺体积(35.29±17.57)ml,Qmax(21.34±4.09)ml/s,IPSS评分(9.66±2.64)分,QOL(2.31±0.92)分。术后1个月内压力性尿失禁8例,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尿道外口狭窄发生3例,无后尿道及球部尿道狭窄发生,无膀胱颈挛缩发生。学习曲线中,Qmax、IPSS和QOL评分随手术例次增加无明显差异,但中转为普通双极TURP在经历30例后明显减少,剜除效率随手术例数累积明显提高,约50例次后处于平台期。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剜除术可安全用于症状性BPH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学习曲线在经历30例后可安全实施,50例后技术逐渐成熟并进入平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摘除术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