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线菌制剂对连作草莓根区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防病促生作用 被引量:49
1
作者 孙敬祖 薛泉宏 +2 位作者 唐明 曹书苗 邢胜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探索放线菌制剂对草莓根域微生态的影响及其防病促生效果。【方法】采用露地小区试验和平皿培养法,测定接种放线菌制剂对草莓生长及其根域微生态的影响。【结果】①草莓移栽时,接种放线菌制剂Act11和Act12可以显著增加草莓根... 【目的】探索放线菌制剂对草莓根域微生态的影响及其防病促生效果。【方法】采用露地小区试验和平皿培养法,测定接种放线菌制剂对草莓生长及其根域微生态的影响。【结果】①草莓移栽时,接种放线菌制剂Act11和Act12可以显著增加草莓根表细菌数量及根区、根表、根内放线菌数量,接种处理的草莓根表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4%~100.0%,112.9%~234.9%,根内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36.4oA~254.5%,366.7%~916.7%;接种Act11和Act12可极显著提高草莓根表、根内A/B及根表B/F、A/F,Act12接种处理根区、根表及根内A/B分别为对照的1.63,1.67及8.8倍,根表、根内A/F分别为对照的3.2,3.3倍,与对照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Act11处理与之类似。②Act11和Act12能在草莓根区、根表土壤和根内定殖,其中根表的定殖密度最大,分别为1.30×10^7和5.76×10^7cfu/g,其定殖率分别为32.3%和92.4%。③Act11和Act12能显著促进草莓根系、匍匐茎及地上部分生长,新根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1.3%和112.5%,匍匐茎增加了109.4%和168.8%。④Act11和Act12对草莓连作病害有较为明显的防效,在露地试验中的相对防效分别为28.6%和84.7%。【结论】草莓移栽时接种Act11和Act12能显著改善草莓根域微生物生态,促进草莓生长,提高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连作病害 生物防治 放线菌制剂 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病生防真菌F_1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防作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敬祖 薛泉宏 +6 位作者 梁军锋 李增波 张亚静 蔡艳 陈占全 张荣 李松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63-168,共6页
采用形态鉴定,碳、氮源利用及耐药性试验对生防真菌F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盆栽、温室生物实验及离体实验研究了F1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防病机理。结果表明:(1)F1为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 ex Fr]舒展曲霉(A... 采用形态鉴定,碳、氮源利用及耐药性试验对生防真菌F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盆栽、温室生物实验及离体实验研究了F1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防病机理。结果表明:(1)F1为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 ex Fr]舒展曲霉(A.effusus Tiraboschi);(2)F1对辣椒疫病防效明显,在盆栽线椒和温室甜椒生防实验中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3.3%和94.1%;(3)F1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相对抑菌率为57%~100%,对游动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78.9%;(4)F1能在辣椒根内定殖,单独接种F1与F1+P1混合接种后8,24和42d时,F1的定殖密度分别为4×10^3/g,5×10^3/g,3×10^3/g和13×10^3/g,3.5×10^3/g,2.3×10^3/g;(5)接种F1对辣椒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影响。接种24d时,单独接种下,处理辣椒叶片PAL与PPO酶活分别较不接菌对照降低47.9oA与26.3%,而F1+P3混合接种处理辣椒叶片PAL活性较对照提高86.7%,PPO活性较对照降低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生防真菌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放线菌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对PPO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许英俊 薛泉宏 +6 位作者 邢胜利 周永强 张晓鹿 郭志英 杨斌 林超峰 孙敬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6-153,共8页
采用琼脂块法、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生物试验及PPO活性测定法研究供试放线菌对病原菌的皿内拮抗作用、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诱导抗性。结果表明:①供试放线菌对5种草莓土传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ct11对5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 采用琼脂块法、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生物试验及PPO活性测定法研究供试放线菌对病原菌的皿内拮抗作用、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诱导抗性。结果表明:①供试放线菌对5种草莓土传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ct11对5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ct12对尖孢镰刀菌外的4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Act1对尖孢镰刀菌和草莓疫霉有拮抗作用。②生防菌剂接种促生作用明显,对根系生长的刺激效应尤为显著。在拌土接种育苗处理中,草莓根系及茎叶重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2.4%~265.6%和53.6%~64.4%。③生防菌接种后可提高草莓新叶和根系PPO活性,产生诱导抗性;根系PPO活性增幅大于叶片。在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处理中,草莓新叶PPO活性较对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5.9%和16.9%;草莓粗根PPO活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21.4%和35.0%,细根PPO活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31.3%和26.3%。由此得出结论:供试生防菌在皿内能抑制草莓常见土传病病原菌生长;在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条件下均能显著促进草莓根系发育及茎叶生长,并使草莓产生诱导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生物防治 放线菌 拮抗 生物量 PPO活性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放线菌对草莓的促生作用及对PPO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许英俊 薛泉宏 +6 位作者 邢胜利 周永强 张晓鹿 郭志英 杨斌 林超峰 孙敬祖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采用琼脂块法、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生物试验及PPO活性测定法研究供试放线菌对病原菌的皿内拮抗作用、对草每的促生作用及诱导抗性。结果表明:①供试放线菌对5种草莓土传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ct11对5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 采用琼脂块法、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生物试验及PPO活性测定法研究供试放线菌对病原菌的皿内拮抗作用、对草每的促生作用及诱导抗性。结果表明:①供试放线菌对5种草莓土传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ct11对5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ct12对尖孢镰刀菌外的4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Act1对尖孢镰刀菌和草莓疫霉有拮抗作用。②生防菌剂接种促生作用明显,对根系生长的刺激效应尤为显著。在拌土接种育苗处理中,草莓根系及茎叶重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22.4%~265.6%和53.6%~64.4%。③生防菌接种后可提高草莓新叶和根系PPO活性,产生诱导抗性;根系PPO活性增幅大于叶片。在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处理中,草莓新叶PPO活性较对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5.9%和16.9%;草莓粗根PPO活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21.4%和35.0%,细根PPO活性提高幅度均值分别为31.3%和26.3%。由此得出结论:供试生防菌在皿内能抑制草莓常见土传病病原菌生长;在拌土育苗和蘸根盆栽条件下均能显著促进草莓根系发育及茎叶生长,并使草莓产生诱导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生物防治 放线菌 拮抗 生物量 PPO活性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杓兰属植物内生狭截盘多毛孢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玲玲 赵桂仿 +2 位作者 孙敬祖 张焱 陶贵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6-1321,共6页
该文报道了西藏杓兰(Cypripediumtibeticum)和无苞杓兰(C.bardolphianum)根中内生真菌新记录种——狭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 angustata)。该研究从四川黄龙沟不同海拔区分别采集到西藏杓兰和无苞杓兰,并在其根中分离获得148个狭截盘多... 该文报道了西藏杓兰(Cypripediumtibeticum)和无苞杓兰(C.bardolphianum)根中内生真菌新记录种——狭截盘多毛孢(Truncatella angustata)。该研究从四川黄龙沟不同海拔区分别采集到西藏杓兰和无苞杓兰,并在其根中分离获得148个狭截盘多毛孢菌株。形态学观察显示,狭截盘多毛孢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背面黄褐色;分生孢子器黑色脓包状;分生孢子梭型,4个细胞,3个隔膜;顶端附属丝1~5根。ITSrDNA分析发现3种新基因型菌株(HLIO15_15a_22、HLIO15_20a_42和HLIO15_17a_46);在海拔最高(3330~3400m)的居群中狭截盘多毛孢的分离率最高,且包含全部3种基因型菌株。构建截盘多毛孢属(Truncatella)真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发现狭截盘多毛孢不同生态功能的菌株没有形成明显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截盘多毛孢 兰科植物 形态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杓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系统发育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玲玲 赵桂仿 +2 位作者 孙敬祖 张焱 高丽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00-1408,共9页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Orchid mycorrhizal fungi,OrMF)在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后续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培养(菌丝团分离)和非培养(克隆文库)2种方法获得同一栖息地3种不同杓兰属植物根中菌根真菌ITS序列并划分可操作分类...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Orchid mycorrhizal fungi,OrMF)在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后续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培养(菌丝团分离)和非培养(克隆文库)2种方法获得同一栖息地3种不同杓兰属植物根中菌根真菌ITS序列并划分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所有根段中都有菌丝团定植,共分离出菌根真菌64株,其中63株为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真菌,1株为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真菌;可划分为7个OUT,每个OTU代表菌株的菌丝都能形成OrMF典型的近球形或椭球形链状排列的念珠状细胞;分离出来的菌根真菌均为无性型菌丝且不产生无性孢子。(2)非培养法得到的3种杓兰属植物的根中OrMF分别隶属于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腊壳菌科(Sebacinaceae)、角担菌科(Ceratobasidiaceae)和革菌科(Thelephoraceae),其中胶膜菌科OTU在种类和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培养和非培养2种方法得到的OrMF OTU类型和数量均为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无苞杓兰(C.flavum)>黄花杓兰(C.bardolphianum),但培养法少于非培养法。(3)对胶膜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优势和非优势OTU均分布在系统发育树的3个不同分支上,这种与多种亲缘关系较远的OrMF共生的现象可能与杓兰属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且不同杓兰的OrMF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丝团 克隆文库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剂复配对羊肚菌细菌性病原菌假单胞菌的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防效
7
作者 胡淑慧 张邦喜 +3 位作者 孙敬祖 安建松 晏畅 吴文能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9-693,共5页
[目的]研究针对羊肚菌Morchella spp.细菌性病原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高效防治策略。[方法]自贵州本土染病羊肚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致病菌假单胞菌。采用浊度法研究14种商品农药及不同复配组合对假单胞菌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通过大田... [目的]研究针对羊肚菌Morchella spp.细菌性病原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的高效防治策略。[方法]自贵州本土染病羊肚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致病菌假单胞菌。采用浊度法研究14种商品农药及不同复配组合对假单胞菌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其防效。[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将20%辛菌胺醋酸盐AS和80%乙蒜素EC以3∶1的比例复配具有增效作用,SR为2.0229,其他组合及配比均为相加作用或拮抗作用。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将20%辛菌胺醋酸盐AS与80%乙蒜素EC以3∶1进行复配具有较好的防效,在质量浓度为12 mg/L时,防治效果达到78.64%±2.05%。[结论]将20%辛菌胺醋酸盐AS和80%乙蒜素EC以3∶1的比例复配对于因假单孢菌引起的羊肚菌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假单胞菌 复配农药 生物活性 防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