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E通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洪孝军 齐艳 孙支唐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83-86,共4页
钙离子(Ca^(2+))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参与影响神经元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免疫应答、释放神经递质、调节信号通道等活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钙通道家族是钙信号的主要来源之一,由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和钙释放激... 钙离子(Ca^(2+))作为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参与影响神经元的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免疫应答、释放神经递质、调节信号通道等活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钙通道家族是钙信号的主要来源之一,由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和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Orai1)组成钙库操纵的Ca^(2+)内流(SOCE)通道是重要的钙通道家族成员,参与影响神经元的Ca^(2+)内流。SOCE通道活性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性疾病、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OCE通道通过影响钙稳态、磷酸酶系统、能量合成、神经递质表达等机制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基于SOCE通道的调控有望为上述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E通道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 钙离子内流 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应猛 齐艳 +1 位作者 陈东升 孙支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780-785,共6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硬脑膜静脉窦和/或脑静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其发病原因复杂,虽然抗凝治疗可能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但不会增加病死率,《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推荐,...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硬脑膜静脉窦和/或脑静脉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其发病原因复杂,虽然抗凝治疗可能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但不会增加病死率,《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推荐,无抗凝禁忌的CVST患者应及早接受抗凝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硬脑膜静脉窦 抗凝治疗 脑静脉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CEREBRAL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通胶囊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支唐 王红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61-162,共2页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将120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将120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7%(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可明显改善脑供血,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心通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与血中CD1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孙支唐 杜彦辉 +1 位作者 孔繁元 李光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 了解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脑脊液中可溶性CD14 (sCD14 )水平及白细胞膜表面CD14 (mCD14 )的表达情况 ;探讨CD14表达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病毒性脑膜脑炎 (VEM组 )患者 38例 ,对照组为 14例偏头痛患者。ELISA法检测... 目的 了解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脑脊液中可溶性CD14 (sCD14 )水平及白细胞膜表面CD14 (mCD14 )的表达情况 ;探讨CD14表达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病毒性脑膜脑炎 (VEM组 )患者 38例 ,对照组为 14例偏头痛患者。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sCD14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表达水平 ;分析血清和脑脊液中sCD14浓度、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相对荧光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与脑电图异常程度、Glasgow评分及全身炎性反应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VEM组血清sCD14、脑脊液sCD14、外周血白细胞CD14强阳性细胞率及相对荧光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外周血白细胞CD14阳性细胞率及相对荧光强度与全身炎性反应程度呈正相关 ;脑脊液sCD14与脑电图异常程度呈正相关 ,与Glasgow评分呈负相关 ;血清sCD14与Glasgow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 mCD14和sCD14在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表达升高 ,介导炎症反应发生。脑脊液中sCD14介导鞘内炎症免疫反应发生 ,其水平与脑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外周血白细胞膜表面mCD14的表达与全身炎性反应程度有关。封闭CD14可能是治疗VEM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14 脑膜脑炎 脑脊髓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CD14表达情况及其作用
5
作者 孙支唐 杜彦辉 李光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 了解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的表达情况。方法 以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 33例 (VEM组 )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包括化脓性脑炎和结核性脑炎 ) 2 0例 (BM组 ) ,对照 14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 目的 了解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的表达情况。方法 以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 33例 (VEM组 )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包括化脓性脑炎和结核性脑炎 ) 2 0例 (BM组 ) ,对照 14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脑脊液sCD14和外周血白细胞mCD14。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及治疗前后的差异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M组、VEM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相对荧光强度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外周血白细胞CD14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M组、VEM组血浆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BM组显著高于VEM组 (P <0 .0 5 ) ;部分病人治疗前CD14阳性细胞率(% )、CD14相对荧光强度、脑脊液sCD14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后 (P <0 .0 1)。结论 BM、VEM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高表达 ,CD14参与了其炎性免疫反应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 ,CD14参与作用的程度不同 ,CD14是预示疾病转归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脑膜脑炎 抗原 CD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膜脑炎与细菌性脑膜炎患者sIL-2R的表达及其意义
6
作者 孙支唐 杜彦辉 孔繁元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474-476,共3页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膜脑炎(VEM)和细菌性脑膜炎(BM)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VEM、21例BM和14例对照脑脊液、血清sIL2R的浓度并分析与Glasgow评分、脑电图(EEG)、全身炎...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膜脑炎(VEM)和细菌性脑膜炎(BM)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VEM、21例BM和14例对照脑脊液、血清sIL2R的浓度并分析与Glasgow评分、脑电图(EEG)、全身炎性反应(SIRS)程度的关系。结果BM组、VEM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IL2R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BM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IL2R水平显著高于VEM组(P<0.05),治疗好转后脑脊液sIL2R水平显著降低;急性期脑脊液中sIL2R水平与Glasgow评分负相关,与脑电图异常程度正相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相关;血清sIL2R水平与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异常程度不相关,与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正相关。结论脑膜炎、脑炎时有IL2等细胞因子参与了炎性免疫反应,且细菌性脑膜炎病人细胞因子网络激活程度比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更高。VEM和BM患者血清和脑脊液sIL2R来源不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作用的部位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白细胞介素2 脑膜脑炎 病毒性 脑膜炎 细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荔 梅元武 +3 位作者 孙支唐 宋丽云 石娜 李光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MCP-1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探讨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9例(CI组)、短暂性脑缺血... 目的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MCP-1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探讨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9例(CI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例(TIA组)、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MCP-1水平,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有软斑块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的脑梗死患者分成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n=21)和NA组(未用任何他汀类药物,n=23),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两组血脂及血清MCP-1的变化。结果CI组及TIA组患者血清MCP-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A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清MCP-1显著下降(P<0.01),NA组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后A组与NA组血清MCP-1、TC及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P-1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关,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过程。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脑梗死患者TC、LDL-C及MCP-1水平,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他汀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sCD14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彦辉 孙支唐 +2 位作者 孔繁元 刘南平 杨宝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1-452,共2页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 s CD1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入院 2 4 h内腰穿取脑脊液 ,用 EL ISA法测 s CD14的浓度 ,同时记录 Glasgow评分 ,记录距离取脑脊液 3d内的一次脑...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 s CD1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入院 2 4 h内腰穿取脑脊液 ,用 EL ISA法测 s CD14的浓度 ,同时记录 Glasgow评分 ,记录距离取脑脊液 3d内的一次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分析脑脊液 s CD14与 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 s 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 s CD14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 ;脑脊液 s CD14浓度与脑 0电图异常程度评分正相关 ,与 Glasgow评分负相关。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 s CD14显著升高 ,并且与脑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脑炎 脑脊液 sCDl4 测定 脑电图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对于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的影响
9
作者 冀俊林 李东芳 +7 位作者 李光来 解学军 连霞 孙支唐 邢红丽 宁良霞 赵萍 王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2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外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3例首次发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伴T2DM29例、不伴T2DM34例)和与其一般情况相匹配的正常对照20例(伴及不伴T2DM各1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外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3例首次发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伴T2DM29例、不伴T2DM34例)和与其一般情况相匹配的正常对照20例(伴及不伴T2DM各1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及ELISA法测定MMP-3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血清MMP-3浓度水平组间比较显示伴2型糖尿病组均高于对应不伴2型糖尿病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斑块组均高于梗死无斑块组(P<0.05);伴2型糖尿病的梗死斑块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上调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水平,MMP-3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大血管病变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筛查评估及再通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帅帅 齐艳 +2 位作者 杨晨 赵辉 孙支唐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3年第1期52-55,共4页
大血管病变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LVDS)是由于脑大血管管腔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促使脑部供血骤然停止后造成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我国LVDS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率的70%,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L... 大血管病变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LVDS)是由于脑大血管管腔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促使脑部供血骤然停止后造成脑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我国LVDS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率的70%,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LVDS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在一定的时间内对LVDS患者进行血管再通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从而减少病死率,降低致残率。因此能够快速识别LVDS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对目前诊断LVDS的筛查评估及治疗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重度狭窄 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性质判定的无创检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文超 孙支唐 +4 位作者 葛思慧 卢秀芳 康浩 贾佳 王帅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1389-1392,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如何准确地诊断斑块的易损性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就颈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判定的无创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借以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性质 无创检查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斑块稳定程度与基础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左文超 孙支唐 +2 位作者 葛思慧 郭艳琴 王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5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基础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且未曾降脂干预的患者22例,总共54个斑块,所有患者通过常规超声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再进行...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基础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且未曾降脂干预的患者22例,总共54个斑块,所有患者通过常规超声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再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并分别检测患者的基础TC、TG、LDL、HDL,进一步分析斑块的稳定程度与基础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54个斑块超声造影分级0级为4个;1级为8个;2级为12个;3级为18个;4级为12个,22例患者平均基础LDL、HDL、TG、TC水平分别为(2.78±0.47)mmol/L、(1.12±0.23)mmol/L、(1.75±0.93)mmol/L、(4.82±0.61)mmol/L,不同斑块的超声造影分级与基础TC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34<0.05,r=0.289),与基础LDL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01,r=0.520),与基础HDL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09<0.05,r=-0.353),与基础TG水平无相关性(P=0.799>0.05)。结论基础低密度脂蛋白、基础总胆固醇越高、基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越低,斑块的稳定性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造影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瑾 齐艳 孙支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的由神经元坏死或功能丧失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病理机制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病症~([1])。可能的原因包括蛋白酶体功能障碍、自噬缺陷、氧化应激、线粒...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是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的由神经元坏死或功能丧失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病理机制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临床病症~([1])。可能的原因包括蛋白酶体功能障碍、自噬缺陷、氧化应激、线粒体失调、兴奋性毒性和神经炎症等~([2])。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医疗环境的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一种与老龄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3-4])。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仅可通过药物改善其症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功能重建已经是全球各国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系统结构 神经元坏死 功能重建 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病症 神经炎症 医学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颅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报告及误诊分析
14
作者 樊泽新 王荔 +4 位作者 胡为民 孙支唐 车锋 孙新刚 邓展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49-750,共2页
本文通过1例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经过探讨其临床特点,以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颅颈交界区 颅神经损害 误诊分析 主要表现 临床特点 误诊误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水平对多发性硬化的影响相关性研究进展
15
作者 康浩 孙支唐 +2 位作者 卢秀芳 贾佳 王帅帅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424-1427,共4页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据相关研究显示异常血脂水平与MS病程进展及残疾严重程度相关,本文就MS与血脂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血脂水平 相关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脱髓鞘病变 发病机制 病程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3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保护帕金森模型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陈东升 孙支唐 +1 位作者 张彩兰 张萌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3期93-96,共4页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3(SIRT3)是一种NAD+依赖性II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3通过对组蛋白以及多种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在改善认知、调控衰老、延长寿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在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动物模型中,SIRT3过表达可...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3(SIRT3)是一种NAD+依赖性III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3通过对组蛋白以及多种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在改善认知、调控衰老、延长寿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在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动物模型中,SIRT3过表达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减少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异常聚集,对帕金森动物模型起到保护作用。该文对SIRT3调节线粒体自噬、氧化应激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帕金森疾病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3 自噬 氧化应激 治疗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库操纵的Ca^(2+)内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赵辉 齐艳 孙支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85-188,共4页
Ca^(2+)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在分化、增殖、生长、生存、凋亡、基因转录和膜兴奋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细胞内Ca^(2+)浓度升高通过细胞外流入和细胞内存储释放两种方式。细胞外Ca^(2+)流入主要是由电压依赖的Ca^(2+)通道(volt... Ca^(2+)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在分化、增殖、生长、生存、凋亡、基因转录和膜兴奋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细胞内Ca^(2+)浓度升高通过细胞外流入和细胞内存储释放两种方式。细胞外Ca^(2+)流入主要是由电压依赖的Ca^(2+)通道(voltage-gated Ca^(2+)channels,VGCCs)或受体作用的通道(receptor-operated Ca^(2+)channels,ROCs)等介导的,如谷氨酸敏感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s)等[2];细胞内存储释放最常见的Ca^(2+)信号产生途径是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从而产生第二信使肌醇1,4,5-三磷酸(inositol 1,4,5-triphosphate,IP3),内质网上IP3受体(inositol 1,4,5-triphosphate receptors,IP3Rs)被激活后向胞浆释放Ca^(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第二信使 CA^(2+) 细胞表面受体 IP3受体 基因转录 NMD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外膜蛋白Miro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
18
作者 邵怡心 齐艳 孙支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神经元是高度复杂的细胞,具有高代谢需求以及复杂的极性形态,线粒体及维持适当的线粒体功能对于神经元细胞生理学十分重要[1].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钙稳态失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2].近年来线粒体外膜蛋白Miro参与调... 神经元是高度复杂的细胞,具有高代谢需求以及复杂的极性形态,线粒体及维持适当的线粒体功能对于神经元细胞生理学十分重要[1].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钙稳态失调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2].近年来线粒体外膜蛋白Miro参与调节的线粒体相关过程的缺陷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损伤的关系不断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功能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 高代谢 神经元细胞 神经元损伤 钙稳态失调 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贾佳 孙支唐 +4 位作者 葛思慧 卢秀芳 康浩 左文超 王帅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4期2205-2208,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太原市结核病医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确诊为TBM的早期病人83例,并选取同时期、年龄匹配,排除TBM的颅内感染病人20例。比较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结核接触史、临床...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太原市结核病医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确诊为TBM的早期病人83例,并选取同时期、年龄匹配,排除TBM的颅内感染病人20例。比较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结核接触史、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TBM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TBM早期诊断的影响因素有:临床症状为症状持续>5d、过去1年内有肺结核接触史或结核菌素皮下试验阳性、发热、颈强直、脑神经麻痹;脑脊液检查为外观清亮、淋巴细胞>50%、蛋白质>1g/L;影像学检查为脑膜强化、增强前颅底高信号、胸部X线片显示有活动性结核、CT、磁共振(MRI)或超声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外发现结核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发热、颈强直、胸部X线片显示有活动性结核,脑脊液外观清亮、脑脊液蛋白质>1g/L是影响TBM早期诊断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TBM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较多,对有发热、颈强直临床表现及脑脊液外观清亮、脑脊液蛋白质>1g/L及胸部X线片显示有活动性结核的病人要高度重视,应联系临床表现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提高TBM的早期诊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影像学检查 诊断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吞蛋白A1参与神经元突触囊泡循环及对部分神经精神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东升 张萌 +3 位作者 张彩兰 赵辉 齐艳 孙支唐 《中国医药》 2021年第9期1423-1426,共4页
脑内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依赖于突触囊泡的循环,该循环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突触囊泡的内吞作用。内吞蛋白A1能够限制囊泡脱膜及突触囊泡的循环速率,神经元中缺乏内吞蛋白A1会导致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减少。内吞蛋白A1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 脑内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依赖于突触囊泡的循环,该循环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突触囊泡的内吞作用。内吞蛋白A1能够限制囊泡脱膜及突触囊泡的循环速率,神经元中缺乏内吞蛋白A1会导致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减少。内吞蛋白A1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组织特有的蛋白,其在神经元发育中的含量增加而显著影响个体的认知功能。此外,内吞蛋白A1在突触囊泡循环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膜曲率并形成网格蛋白包被囊泡、收集突触相关蛋白并回收网格蛋白、释放突触小泡等,它参与调控的突触囊泡循环出现问题,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产生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内吞蛋白A1在部分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内吞蛋白A1介导的突触囊泡循环与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的关系,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系统疾病 内吞蛋白A1 突触囊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