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患者检测治疗前D-二聚体和CEA的意义
1
作者 孙姚承 汤建军 +1 位作者 张伟元 刘传磊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34期29-33,共5页
目的 探讨治疗前D-二聚体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2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前D-二聚体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2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治疗前D-二聚体和CEA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D-二聚体与肿瘤部位(P<0.001)、病理类型(P=0.007)、浸润深度(P<0.001)、淋巴结转移(P=0.007)、肿瘤分期(P<0.001)有关;CEA与病理类型(P<0.001)、肿瘤分期(P=0.035)有关。治疗前D-二聚体和CEA同时阳性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率(χ^(2)=21.659,P<0.001)、总生存率(χ^(2)=22.887,P<0.001)均显著低于非同时阳性者。治疗前D-二聚体和CEA同时阳性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的曲线下面积为0.72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与CEA呈正相关(r=0.144,P=0.037)。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和CEA同时阳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D-二聚体和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对结直肠癌术后生存评估的准确性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癌胚抗原 结直肠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及体会
2
作者 孙姚承 汤建军 +1 位作者 何俊波 刘传磊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目的探讨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不同学习阶段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为该术式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实施的54例... 目的探讨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不同学习阶段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为该术式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实施的54例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采用累积和(cumulativesum,CUSUM)法拟合学习曲线,根据学习曲线的顶点将患者分为学习提高阶段组(前21例)和熟练掌握阶段组(后33例),并分析不同阶段对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学习曲线的最佳拟合方程为:Y=0.008101X^(3)-1.496X^(2)+56.26X+38.33,21例为跨越学习曲线所需要累积的最少手术例数,学习提高阶段组和熟练掌握阶段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并发症中乳糜漏的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拥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掌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最少病例数为21例,熟练掌握该术式后,其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有良好的肿瘤根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肠系膜上动脉 导向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脾切除术中不同脾蒂离断法的选择与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汤建军 孙姚承 +4 位作者 法镇中 张伟元 闵震宇 吴杰 奚剑波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二级脾蒂离断法(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by secondary pedicledivision,LSSP)和一级脾蒂离断法即直线切割器离断(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by Endo-GIA division,LSED)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二级脾蒂离断法(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by secondary pedicledivision,LSSP)和一级脾蒂离断法即直线切割器离断(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by Endo-GIA division,LSED)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3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SSP组12例,LSSD组19例。结果 3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LSSP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排气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00%、(101.6±21.4)mL、(134.1±25.9)min、(28.2±2.5)h、(35.5±3.4)h、(2.9±0.7)d、25.00%和(10.2±0.5)d,与LSED组100%、(98.9±24.6)mL、(123.8±27.1)min、(30.3±2.2)h、(36.4±2.7)h、(3.1±0.6)d、26.32%和(10.5±0.4)d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LSS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分别为16.67%、(35 821.6±621.3)元,与LSED组的36.84%、(42 715.9±714.6)元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SSP较LSED具有手术费用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需要手术者有较丰富的经验。因此针对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术前、术中要进行要正确评估,结合脾脏大小、脾门血管情况,手术者经验、擅长或偏好的手术方式,患者需求意愿和医院配置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手术过程中灵活选择不同脾蒂离断法,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脾切除 脾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高龄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奚剑波 孙姚承 +2 位作者 法镇中 严国度 汤建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4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80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80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42例与开腹组36例。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80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80岁以上高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42例与开腹组36例。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药应用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大小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 <0. 05)。2组住院费用、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无显著差异(P> 0. 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4%,显著低于开腹组的58. 3%(P <0. 05)。结论对于高龄直肠癌患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腹腔镜 直肠癌 镇痛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BH5对人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5
作者 孙姚承 汤建军 +4 位作者 魏来 杭苏宁 仓杰 王梦涛 奚剑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5期69-74,共6页
目的探讨ALKBH5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50例,分析ALKBH5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设计ALKBH5短发夹核糖核酸(shRNA)序列,构建pLKO.1-TRC vector载体,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HepG2和... 目的探讨ALKBH5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50例,分析ALKBH5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设计ALKBH5短发夹核糖核酸(shRNA)序列,构建pLKO.1-TRC vector载体,慢病毒感染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嘌呤霉素筛选并培养稳定低表达ALKBH5细胞株;检测ALKBH5 mRNA及ALKBH5蛋白质水平干扰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MT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肝癌中ALKBH5蛋白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下调肝癌细胞ALKBH5表达,对照组和实验组HepG2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123±22)、(335±21)个,侵袭数目分别为(118±29)、(282±17)个;对照组和实验组SMMC7721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220±27)、(453±23)个,侵袭数目分别为(200±11)、(388±20)个,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ALKBH5表达后,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结构转录抑制因子(Snail)表达水平增高。结论ALKBH5扮演了抑癌基因的角色,下调ALKBH5表达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及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RNA m6A去甲基酶 ALKBH5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甲基化修饰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钱宇豪 张榉 +2 位作者 王梦涛 罗铿军 孙姚承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70-275,共6页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信使RNA(mRNA)中最丰富的表观转录组修饰,这种可逆的RNA转录后修饰受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和优先识别m^(6)A修饰的蛋白质调控。m^(6)A在mRNA代谢的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剪接、成熟、出核、翻...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信使RNA(mRNA)中最丰富的表观转录组修饰,这种可逆的RNA转录后修饰受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和优先识别m^(6)A修饰的蛋白质调控。m^(6)A在mRNA代谢的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剪接、成熟、出核、翻译、降解、稳定等,从而影响基因表达,与组织发育、分化和疾病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m^(6)A在肿瘤中的作用引起高度关注。研究表明,m^(6)A相关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可引发m^(6)A甲基化修饰的失调,破坏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之间的平衡,影响胰腺癌的增殖、转移、侵袭、凋亡和耐药等生物学过程。本文总结m^(6)A甲基化修饰在胰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就其生物学功能、调控机制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癌的诊断、预后以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m^(6)A修饰 表观遗传修饰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性淋巴结比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
7
作者 孙姚承 汤建军 +1 位作者 张伟元 刘传磊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阳性淋巴结比(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断为结直肠癌并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20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分析LNR... 目的探讨阳性淋巴结比(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断为结直肠癌并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20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分析LNR和LODDS与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阳性淋巴结数量(pN)、LNR、LODDS三种淋巴结分期对结直肠癌复发和生存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患者总体生存率与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治疗、肿瘤浸润程度(T)、淋巴结分期(N)、远处转移(M)、TNM分期、住院时间、LNR和LODDS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是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LNR分期和LODDS分期(均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pN、LNR、LODDS分期对复发(无瘤生存期)影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8、0.739、0.733,对总生存期影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25、0.720(P<0.001)。结论LNR和LODDS显著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是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故可作为pN分期不足时的有效补充,且LNR优于LOD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结比率 阳性淋巴结比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 阳性淋巴结数量 预后 存活率分析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VLDLR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孙姚承 王大为 +3 位作者 徐岷 周海浪 龚爱华 陈吉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6期739-744,共6页
该文探讨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1ncRNA)VLDLR在胰腺癌组织及5株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了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定量反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检测VLDLR在14例胰腺癌组织... 该文探讨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1ncRNA)VLDLR在胰腺癌组织及5株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了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定量反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检测VLDLR在14例胰腺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及5株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利用RNA干扰(ribonucleic acid interference,RNAi)技术探讨VLDLR的生物学功能。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表达。结果发现,14例胰腺癌组织中,VLDLR相对表达水平为4.49±5.85(P<0.05),VLDLR在5株胰腺癌细胞中差异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VLDLR m RNA水平明显降低(t分别为32.43、19.02,P<0.05);细胞增殖、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能力明显均降低(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9蛋白质水平降低(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VLDLR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下调VLDLR表达可降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VLDLR 胰腺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学习曲线
9
作者 周烨 法镇中 +2 位作者 奚剑波 汤建军 孙姚承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手术效果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探讨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武进人民普通外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手术效果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探讨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武进人民普通外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8~78岁,平均(44.2±8.8)岁。将患者按照施行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33例)和开腹手术组(11例,Ⅳ组)。依据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间早晚,将腹腔镜手术组依次又分为三组(Ⅰ组(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Ⅱ组(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Ⅲ组(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每组11例)。对比各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判断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学习曲线。结果腹腔镜成熟组(Ⅲ组)与开腹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55.8±10.2)min比(72.3±9.4)min]、术中出血量[(15.1±5.1)mL比(50.7±8.6)mL]、术后抗生素时间[(5.6±0.3)d比(8.2±0.4)d]、下床活动时间[(31.9±1.4)h比(53.8±3.7)h]、术后住院时间[(6.5±0.4)d比(9.3±0.8)d]、胃肠活动时间[(3.5±0.4)d比(4.5±0.4)d]及住院费用[(12 892±1 120)元比(14 273±1 328)元]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腔镜手术组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Ⅲ组较Ⅰ、Ⅱ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5.8±10.2)min比(72.7±11.2)min;(55.8±10.2)min比(65.5±9.2)min],出血量也明显减少[(15.1±5.1)mL比(25.3±5.2)mL;(15.1±5.1)mL比(21.6±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通过学习曲线后相关指标能明显优化。术者的手术频数从0.85台/月(Ⅰ组),逐步增加到2.5台/月(Ⅲ组)。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创伤小、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10
作者 孙义萍 曹俊辉 +3 位作者 陈志刚 吴敏 纪学颖 孙姚承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6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液体复苏方法对院前创伤严重性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由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42例严重出血性休克的外伤患者,在事故现场和入院后分别利用即时检验(POCT)进行动脉血气分... 目的:探讨两种液体复苏方法对院前创伤严重性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由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42例严重出血性休克的外伤患者,在事故现场和入院后分别利用即时检验(POCT)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所有患者依据复苏方法,分为传统液体复苏组和高渗性盐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创伤严重度、生化检测指标等。结果:全部42例中,其中22例(52.38%)接受了高渗性盐水复苏,20例(47.62%)接受了传统液体复苏,两组患者在年龄、基本病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动脉收缩压和心率均较急救现场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高渗性盐水组碱剩余的变化为(-5.0±2.8),传统液体复苏组为(-1.9±3.3),差异显著(P<0.01)。入院时高渗性盐水组的pH值显著低于传统液体复苏组(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红蛋白都降低,且高渗性盐水组比传统液体复苏组降低显著(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乳酸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院前创伤严重性出血性休克采用传统液体复苏在纠正低血容量方面略优于高渗盐水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创伤 复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