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植株在麦田CH_(4)交换中的作用及光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善彬 李俊 +3 位作者 陆佩玲 于强 姚玉刚 孙艳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499,共5页
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实验站的麦田CH4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土壤CH4通量、光照和遮光情况下的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及植物、光照等因素对CH4通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小暗箱测定土壤CH4通量,采用暗箱和明箱测定土壤?... 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实验站的麦田CH4通量进行观测,研究了土壤CH4通量、光照和遮光情况下的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及植物、光照等因素对CH4通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小暗箱测定土壤CH4通量,采用暗箱和明箱测定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同步观测了生物量、5cm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土壤NH4+含量。结果表明,麦田土壤和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均无明显的日变化,但季节变化显著;小麦的存在使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的季节波动加剧;小麦植株和光照促进麦田土壤?植物系统对CH4的吸收。此外,本研究发现在野外观测中,采用明箱覆盖土壤以及植物进行观测更能真实反映有植被覆盖的地表CH4通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甲烷通量 土壤?植物系统 光照 暗箱 明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土壤N2O通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2
作者 孙艳丽 陆佩玲 +4 位作者 李俊 于强 孙善彬 王吉顺 欧阳竹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1期1-5,15,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土壤N2O通量进行周年观测,研究轮作田土壤N2O源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土壤温度、水分、有效氮含量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2O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且变化主要是由施肥...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土壤N2O通量进行周年观测,研究轮作田土壤N2O源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土壤温度、水分、有效氮含量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2O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且变化主要是由施肥引起的。麦田土壤N2O通量变化范围为-36-835μg·m^-2·h^-1,玉米田为-1-263μg·m^-2·h^-1,麦季土壤N2O排放强度(80.5μg·m^-2·h^-1)低于玉米季(90.5μg·m^-2·h^-1)。轮作田土壤N2O年总排放量为6.9kg·hm^-2,麦季(4.2kg·hm^-2)高于玉米季(2.7kg·hm^-2)。土壤N2O通量随地温升高呈指数增长(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季节Q10值为2.2,单日的Q10值在3.8-4.5;作物主要生长季(4-10月)土壤N2O通量随土壤中NH4^+-N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通过0.05显著水平检验),而与土壤含水量和NO3^--N含量均未表现出明显数量关系。在作物主要生长季,上述各因子对土壤N2O通量的综合影响极显著(通过0.01显著水平检验),其中土壤含水量和NH4^+-N含量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N2O通量 华北平原 Q10值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化温度对粉煤灰-赤泥微晶玻璃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善彬 赵法国 郑文涛 《科技风》 2020年第2期167-169,共3页
按照粉煤灰:赤泥为7∶1的配比制备粉煤灰赤泥系微晶玻璃,研究了不同的核化温度对粉煤灰-赤泥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赤泥微晶玻璃随温度升高先析出铁尖晶石后析出钙长石;铁尖晶石为柱状晶粒... 按照粉煤灰:赤泥为7∶1的配比制备粉煤灰赤泥系微晶玻璃,研究了不同的核化温度对粉煤灰-赤泥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赤泥微晶玻璃随温度升高先析出铁尖晶石后析出钙长石;铁尖晶石为柱状晶粒,钙长石晶粒形状为圆形;微晶玻璃试样的抗折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密度逐渐增大最终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赤泥 微晶玻璃 晶化温度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