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导性案例的基本特征及其规范运行内容
1
作者 孙光宁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行政指导性案例在现有指导性案例中占比较高,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但其数量和类型尚不足以充分满足行政审判的现实需求,表现为被裁判文书援引次数偏低。行政审判领域的案例指导制度需关注行政指导性案例的独特特征:内容广泛,具有法律解释倾... 行政指导性案例在现有指导性案例中占比较高,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但其数量和类型尚不足以充分满足行政审判的现实需求,表现为被裁判文书援引次数偏低。行政审判领域的案例指导制度需关注行政指导性案例的独特特征:内容广泛,具有法律解释倾向,涉及具体和抽象行政行为的评价,为行政法完善提供司法经验。为规范运行案例指导制度,需从以下环节完善:在遴选环节,除增加案例数量和类型外,应关注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将其转化为行政指导性案例;在发布环节,巩固专题式发布方式,帮助法官解决同类疑难问题,并推动行政机关依案例指引行使权力;在参照适用环节,法官应全面了解行政行为实践情况,运用体系解释方法判断其合法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指导性案例 案例指导制度 参照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中国背景下的法律方法论研究——2014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光宁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在2014年中,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凸显自身的实践功能,力图对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发挥直接而明确的推动作用,这一宏观指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理论基础方面,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之争并未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其背后的共识是法学研... 在2014年中,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凸显自身的实践功能,力图对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发挥直接而明确的推动作用,这一宏观指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理论基础方面,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之争并未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其背后的共识是法学研究应当取长补短,在各自分析视角内为法治实践提供最优参考。在自身理论体系方面,法律解释、法律论证等具体法律方法的研究,也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和案例分析,最终落脚点也是为当前的法治实践服务。在法治建设的实践方面,法律方法论对现在的宏观法治理念和微观的司法制度,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案例指导制度就是典型例证。关注法治实践,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将继续成为法律方法论研究的整体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案例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方法论学科的拓展——2016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光宁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1-151,共11页
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之下,法律方法论作为一个独立法学分支学科的属性日益提升,2016年度的丰硕成果能够作为佐证。在理论基础方面,法律方法论不仅探究了以法教义学为代表的历史渊源,还持续关注了法治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法... 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之下,法律方法论作为一个独立法学分支学科的属性日益提升,2016年度的丰硕成果能够作为佐证。在理论基础方面,法律方法论不仅探究了以法教义学为代表的历史渊源,还持续关注了法治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法律方法论的分支学科中,法律解释学强调了制度完善和综合解释方法的运用;法律论证理论仍然凸显着法律修辞的研究成果,并继续与中国法治特点相结合;法律逻辑学强调了作为方法论的形式逻辑。在部门法方法论的研究中,突出的特点是行政法方法论产生了较多成果。基础理论和分支学科的提升与完善,都充实着法律方法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学 法律修辞学 法律逻辑学 法教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法治新常态下的法律方法论研究——2015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光宁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60,共13页
在法治迈向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国内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在保持原有领域和主题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在理论基础方面,2014年的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之争继续延伸,已经从法理学扩展到部门法学。作为教义法学的基本分支之一,... 在法治迈向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国内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在保持原有领域和主题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在理论基础方面,2014年的教义法学与社科法学之争继续延伸,已经从法理学扩展到部门法学。作为教义法学的基本分支之一,法律方法论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凸显了大量部门法学的贡献。在自身理论体系方面,法律解释中也以刑法解释为突出代表,其中刑法研究与合宪性解释方法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法律论证理论(包括法律修辞)和法律推理等也强调了微观视角和可操作性特征。本年度,法律方法论研究也从宏观的法治理念到具体法律制度展开,其中案例指导制度仍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法治迈向新常态的背景下,法律方法论研究应当适应并参与其中,发挥对法治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新常态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律推理 案例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方法论实践特征的提升——2012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光宁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5,共8页
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如何在实践中适用法律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在2012年中继续贴近司法实践的转向。在持续探讨基础理论问题的前提下,研究成果对微观问题、具体个案的关注比较明显。无论是在一般法理学中还是在... 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如何在实践中适用法律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在2012年中继续贴近司法实践的转向。在持续探讨基础理论问题的前提下,研究成果对微观问题、具体个案的关注比较明显。无论是在一般法理学中还是在部门法中,国内学者对法律方法论的实践特征给予了充分挖掘和探讨。就研究特色来说,法律修辞获得了更多的重视,从法律方法论视角研究案例指导制度涌现了不少成果,以史为鉴、聚焦制度成为法律解释研究的重点,法律渊源理论得到了创新性的扩展。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具实践特征和实际意义的法律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案例指导制度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律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解释的特征及其运作 被引量:6
6
作者 孙光宁 武兴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0期143-145,共3页
民法解释是法律解释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具备了法律解释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民法解释还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静态特征包括解释对象的多样、对"合意"的尊重以及实质意义上的利益衡量;动态运作的特征... 民法解释是法律解释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具备了法律解释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民法解释还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静态特征包括解释对象的多样、对"合意"的尊重以及实质意义上的利益衡量;动态运作的特征包括文义解释的范围较广、体系解释内容多样、目的解释作用突出以及社会学解释的隐性适用等等。充分了解以上特征,有利于形成最优的民事裁判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民法解释 舍意 利益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判后答疑”的意义与局限:基于判决的可接受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光宁 刘园园 《天府新论》 CSSCI 2009年第2期76-79,共4页
在司法实践中,以何种标准来衡量裁判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合法性与合理性等标准有着各自内在缺陷,相比而言,可接受性标准具有自身的优势。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判后答疑"制度可以看到,该制度在促进当事人接受判决结果、降低无... 在司法实践中,以何种标准来衡量裁判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合法性与合理性等标准有着各自内在缺陷,相比而言,可接受性标准具有自身的优势。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判后答疑"制度可以看到,该制度在促进当事人接受判决结果、降低无谓上诉和重复申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由于操作性较低以及过于依赖法官个人素质等原因,判后答疑也有可能对接受裁判结果起到适得其反的消极效果。但从司法发展的整体来看,判后答疑的出现,实质上是中国需要建立判决理由制度的一个具体表现和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后答疑 可接受性 合法性 合理性 判决结果 司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参与理论视角下的“微博问政” 被引量:34
8
作者 孙光宁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42,共4页
"微博问政"是网民利用微博与代表委员进行沟通的方式,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受到了广泛的肯定。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和延伸,"微博问政"在推动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种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多方... "微博问政"是网民利用微博与代表委员进行沟通的方式,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受到了广泛的肯定。作为网络民主的扩展和延伸,"微博问政"在推动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种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对于"微博问政"固有的局限性,我们也不能忽视。只有充分认识到"微博问政"的价值与局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推动公民参与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公民参与 网络民主 草根阶层 信息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的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适用方式——从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13号切入 被引量:24
9
作者 孙光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3-150,共8页
作为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之一,目的解释具有独特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在指导性案例13号中,焦点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目的解释方法完成的。适用目的解释方法的难题在于其依据的确定。通过分析其他指导性案例可以看到,立法目的和司法政策... 作为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之一,目的解释具有独特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在指导性案例13号中,焦点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目的解释方法完成的。适用目的解释方法的难题在于其依据的确定。通过分析其他指导性案例可以看到,立法目的和司法政策都能够作为目的解释的依据,其中前者还可以分为法条目的和法典目的两个层次。深入分析法律解释方法在指导性案例中的适用方式,对于提升司法实践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解释 法律解释 指导性案例 立法目的 司法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共识如何形成?——基于判决的可接受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光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作为法律方法在司法过程中运作的起点,源于主体间性的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例如,它可以防止法官的恣意裁判,等等。司法共识的形成从主体路径上可以分为法官释明和两造协商两种,前者主要通过释明权制度来体现和运行,后者则包括... 作为法律方法在司法过程中运作的起点,源于主体间性的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例如,它可以防止法官的恣意裁判,等等。司法共识的形成从主体路径上可以分为法官释明和两造协商两种,前者主要通过释明权制度来体现和运行,后者则包括了多种方式和形式,在不同的部门法中有着不同表现。司法共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过程 共识 判决 可接受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思维引导下的法律方法论研究——2013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光宁 焦宝乾 《政法论丛》 CSSCI 201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2013年度,国内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呈现出与司法实践更加紧密联系的态势,强调以法治思维作为引领法律方法论的指导思想。这一特点使得法律方法论研究同时也具有更加宏观的重要意义。个案研究也成为本年度中法律方法论学者更加关注的领域,... 2013年度,国内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呈现出与司法实践更加紧密联系的态势,强调以法治思维作为引领法律方法论的指导思想。这一特点使得法律方法论研究同时也具有更加宏观的重要意义。个案研究也成为本年度中法律方法论学者更加关注的领域,无论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理论还是部门法方法论,都是如此。这说明国内法律方法论的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细致,对指导性案例的分析就是其中的典型。部门法方法论研究对教义学属性的强调成为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为部门法方法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 法律论证 法律推理 指导性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漏洞补充的实践运作及其限度——以指导性案例20号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光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91,共10页
宏观法律体系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个案中法律漏洞的消失。作为来自本土司法实践中的优秀案件,指导性案例能够为法官进行有效的漏洞补充提供重要启发。在指导性案例20号中,专利法的相关法律规定都没有就核心争议问题做出直接规定,最高人民... 宏观法律体系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个案中法律漏洞的消失。作为来自本土司法实践中的优秀案件,指导性案例能够为法官进行有效的漏洞补充提供重要启发。在指导性案例20号中,专利法的相关法律规定都没有就核心争议问题做出直接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意见利用了类推和目的性扩张的方法,在本案中实现了对法律漏洞的补充,其结果满足了合法性的底限要求。但是,漏洞补充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困难。指导性案例20号进行漏洞补充后确立的新规则,难以给在临时保护期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人带来有效救济,难以达到综合利益平衡的实际效果。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指导性案例的方式展示漏洞补充的实践运作,这一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法院应当通过研习指导性案例,充分认识漏洞补充方法的运作及其限度,提升在审判实践中运用该方法的能力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漏洞补充 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 利益平衡 指导性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判决理由的融贯性——从《孝经》判案说起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光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71,157,共7页
对于援引《孝经》来裁判案件,出现了一些质疑的观点。但是,从判决理由的融贯性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融贯性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各个法律命题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支持。作为一种目标指引,融贯性有助于加强判决理由的说明... 对于援引《孝经》来裁判案件,出现了一些质疑的观点。但是,从判决理由的融贯性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融贯性的基本含义是强调各个法律命题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支持。作为一种目标指引,融贯性有助于加强判决理由的说明和论证。我们可以从利用多元法律渊源、掌握多种法律方法等方面在司法实践中贯彻融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贯性 判决理由 司法过程 法律方法 法律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法律思维到法治思维:中国法治进程的拓展与深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孙光宁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4,共5页
法律思维主要是法律职业群体依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法律思维也有着一定局限,包括仅仅聚焦于个案、过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难题等方面。如果说法律思维是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话,那么法治思维就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 法律思维主要是法律职业群体依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法律思维也有着一定局限,包括仅仅聚焦于个案、过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难题等方面。如果说法律思维是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话,那么法治思维就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围绕法律及其相关社会规范进行思考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法治思维更加全面和综合。法治思维能够弥补法律思维的不足,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主体、评价标准、作用范围和学科属性上,其中主体的区别具有决定意义。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共同指向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在未来的发展中,法治思维将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法治方式将成为主导社会治理的手段。从法律思维到法治思维展现了法治的拓展和深化,在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律职业群体和权力阶层需要携手共进,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也需要深度融合。正式法律制度是实现这种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式,具体制度形式包括法律顾问制度、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思维 法治思维 法律职业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断性虚构”何以成立——法律拟制及其原因解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光宁 武飞 《甘肃理论学刊》 2006年第5期109-112,共4页
法律拟制并不是法学研究中的重点领域,但是却有着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其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而法律拟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它不仅是法律人的世界观,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法律拟制 法律思维 法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法源的权威:基于判决的可接受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光宁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判决的可接受性是司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之一,而权威的存在对于提升判决的可接受性有着重要意义。在司法权威并未完全树立的情况下,借助于其他权威类型可以提升判决的可接受性。作为非正式法律渊源的民间法就是其中之一。民间法... 判决的可接受性是司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之一,而权威的存在对于提升判决的可接受性有着重要意义。在司法权威并未完全树立的情况下,借助于其他权威类型可以提升判决的可接受性。作为非正式法律渊源的民间法就是其中之一。民间法的权威来源于对传统的尊重,它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可以从实体、形式和方法等多个方面予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 民间法 可接受性 传统 法律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问题——兼论法律方法论的实践走向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光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5,共9页
法律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方法。但是,如何在司法过程中为各种具体解释方法排序,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无论是部门法进路还是论题学进路(权衡模式)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形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方法论具有思维实践的特征,... 法律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方法。但是,如何在司法过程中为各种具体解释方法排序,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无论是部门法进路还是论题学进路(权衡模式)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形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方法论具有思维实践的特征,它是帮助法官裁判的理念性指导,目前还难以提供精确的运作流程,不能代替法官的具体行动实践。当然,法律方法论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逐渐走向行为实践,这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论 法律解释 文义解释 论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例指导的激励方式:从推荐到适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光宁 《东方法学》 CSSCI 2016年第3期18-28,共11页
案例指导制度被寄予厚望,但是,其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产生直接的普遍影响。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激励方式上有所欠缺,这在指导性案例从推荐阶段到适用阶段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在适用阶段,在疑难案件中形成实体结论以及案例指导... 案例指导制度被寄予厚望,但是,其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产生直接的普遍影响。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激励方式上有所欠缺,这在指导性案例从推荐阶段到适用阶段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在适用阶段,在疑难案件中形成实体结论以及案例指导实施细则的程序要求,都是推动法官参照指导性案例的重要原因;由于审判中的路径依赖以及细则出台时间较短等原因,这些有利因素尚未显现其效果。要完善案例指导的激励方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最高人民法院应当提升指导性案例的正式效力,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应当强调推荐指导性案例的质量而非数量,法官个人应当积极研习指导性案例并敢于在裁判文书中直接援引,在正式制度中应当积极引入律师等力量共同推动指导性案例的适用。如果能够出现直接引用指导性案例的案件,那么,其示范效应和扩散效果对于真正发挥案例指导的实践价值是十分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激励方式 疑难案件 法律方法论 最高人民法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方法的价值与局限--法律论证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光宁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基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法律论证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源于商谈理论的对话论证方法能够为其他方法提供运行的平台,具有发挥各方积极性、全面考量等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话方法也有自身的局限,需要我们在司法过程中予以警惕。
关键词 法律论证 商谈理论 对话方法 证立(正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和解的价值及其局限——基于对话商谈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光宁 刘园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4,共3页
刑事和解已经成为近期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强调在加害人进行犯罪行为之后,由各方(包括调解人、加害人和被害人等)直接进行对话、交流和商谈,从而解决特定纠纷或者冲突,这与对话商谈理论有着内在一致性。对话商谈的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 刑事和解已经成为近期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强调在加害人进行犯罪行为之后,由各方(包括调解人、加害人和被害人等)直接进行对话、交流和商谈,从而解决特定纠纷或者冲突,这与对话商谈理论有着内在一致性。对话商谈的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刑事和解的价值与局限。刑事和解的价值体现在尊重历史传统,保障被害人权益以及顺应刑法发展的总体趋势等方面。但是,刑事和解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微观操作层面的不足影响了其宏观功效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对话商谈 共识 被害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