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再认识
1
作者 蒋协远 公茂琪 +1 位作者 孙伟桐 毛玉江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6期380-384,共5页
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一直以来是创伤骨科临床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治疗结果总体不够令人满意[1]。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形态特点比较复杂,既往文献对于其特征性表现缺乏清晰、准确的阐述。对于其损伤发生机制则更是存在... 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一直以来是创伤骨科临床难点和热点问题,其治疗结果总体不够令人满意[1]。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形态特点比较复杂,既往文献对于其特征性表现缺乏清晰、准确的阐述。对于其损伤发生机制则更是存在内翻性损伤与外翻性损伤两种不同的看法。医生们甚至对于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近些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把这类骨折称为骨折脱位型损伤[2]。以下拟通过对病例的影像资料和治疗过程的回顾性分析,阐述关于此类胫骨平台骨折的概念、骨折形态、损伤机制和治疗要点,以期对于Schatzker IV型骨折进行全面的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形态 创伤骨科 治疗要点 特征性表现 内翻性 影像资料 骨折脱位型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肘关节创伤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强 孙伟桐 蒋协远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7期697-699,F0002,共4页
肩肘关节创伤是十分常见的上肢损伤,好发于运动人群和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近年来随着新的治疗理念的提出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肩肘关节创伤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部分临床问题有待解决。结合目前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 肩肘关节创伤是十分常见的上肢损伤,好发于运动人群和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近年来随着新的治疗理念的提出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肩肘关节创伤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部分临床问题有待解决。结合目前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笔者拟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肩肘关节创伤的治疗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肘关节创伤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潜在临床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孙伟桐 朱婉榕 邢国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31-933,共3页
大麻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作为药物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20多年前,各国学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随后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研究表明,激活该系统可以明显缓解炎症痛、神经病理痛等慢性痛,相关药物也已经处于临床实验阶段。此外,内... 大麻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作为药物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20多年前,各国学者发现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随后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研究表明,激活该系统可以明显缓解炎症痛、神经病理痛等慢性痛,相关药物也已经处于临床实验阶段。此外,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调节食欲、缓解多发性硬化症(mutiple sclerosis,MS)患者难治的痉挛症状方面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其与惊厥、精神分裂症、焦虑、抑郁等疾病相关。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巨大潜在临床价值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临床应用 慢性痛 食欲 多发性硬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骨在骨科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伟桐 陈辰 +3 位作者 蒋协远 李庭 公茂琪 查晔军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8年第2期72-75,共4页
合成骨是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至今已经发展了4代产品。第四代合成骨以第三代合成骨为基础,其疲劳阈值、热稳定性及溶解稳定性均较高,可在生理环境下进行反复负载的生物力学实验。相较于尸体骨,合成骨具备易获取、无伦理学限制... 合成骨是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至今已经发展了4代产品。第四代合成骨以第三代合成骨为基础,其疲劳阈值、热稳定性及溶解稳定性均较高,可在生理环境下进行反复负载的生物力学实验。相较于尸体骨,合成骨具备易获取、无伦理学限制、处理和储存成本低、样本间一致性高及可模拟年轻人骨骼特性等优势,但也存在不能应用于弹道骨折研究、可模拟骨质单一及无法重复使用和分析内部应力等不足。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合成骨骨折模型以减小样本间差异将是未来研究新方向。该文就合成骨发展历程、优势与不足及近期基于合成骨的生物力学研究与结论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骨 尸体骨 骨科 生物力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延长钉治疗肢体不等长的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孙伟桐 杜辉 蒋协远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3年第3期191-196,共6页
双下肢不等长并不罕见。双下肢长度相差0.5~1.5 cm者约占全部人群的1/3;双下肢长度相差1.5 cm以上的人群约占5%[1]。对于双下肢长度相差超过2 cm的患者,可考虑行骨延长手术予以矫正[2]。目前Ilizarov牵张成骨原理仍然是肢体延长的金标... 双下肢不等长并不罕见。双下肢长度相差0.5~1.5 cm者约占全部人群的1/3;双下肢长度相差1.5 cm以上的人群约占5%[1]。对于双下肢长度相差超过2 cm的患者,可考虑行骨延长手术予以矫正[2]。目前Ilizarov牵张成骨原理仍然是肢体延长的金标准。然而,单纯通过外固定架技术实现牵张成骨时仍存在软组织栓系、关节僵硬、针道感染、舒适度和美观程度较差、长期佩戴影响患者心理和工作生活等问题[3-4]。为减少外架肢体延长术的并发症,各种内外结合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如Paley等[5]在Ilizarov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单臂外固定架结合髓内钉的骨延长技术(lengthening over nail,L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牵张成骨 内外结合 肢体延长术 单臂外固定架 针道感染 关节僵硬 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花克涵 查晔军 +4 位作者 陈辰 卢帅 孙伟桐 公茂琪 蒋协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8期774-780,共7页
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在成年人中罕见,国内外报道较少,年龄呈双峰分布,多为老年人和年轻人。骨折线由内上髁延伸至外上髁,位置很低,为简单横行骨折,属于关节外、关节囊内骨折。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平扫能够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 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在成年人中罕见,国内外报道较少,年龄呈双峰分布,多为老年人和年轻人。骨折线由内上髁延伸至外上髁,位置很低,为简单横行骨折,属于关节外、关节囊内骨折。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平扫能够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仅限于完全无移位骨折、无法耐受麻醉或晚期老年痴呆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一线治疗方法,方式以平行及垂直双钢板为主,也有研究采用平行加垂直的“双柱4板”固定方式以及“十”字交叉双全螺纹螺钉固定。另外,有些特制后外侧柱钢板有外侧支撑作用,可置入横行螺钉。而全肘关节置换仅作为内固定失效后的补救措施。目前针对肱骨远端低位通髁骨折多为回顾性研究,证据等级较低。因此,亟需进行前瞻性及随机对照研究,针对不同内固定方式或全肘关节置换治疗低位通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属性及临床疗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严重骨骼病理损害 被引量:6
7
作者 卢帅 查晔军 +5 位作者 公茂琪 陈辰 孙伟桐 花克涵 杨豪 蒋协远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继发于甲状旁腺亢进症(PHPT)的严重骨骼病理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以复杂骨病损为首诊的21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1例PHPT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5~57岁。依据... 目的探讨继发于甲状旁腺亢进症(PHPT)的严重骨骼病理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以复杂骨病损为首诊的21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21例PHPT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5~57岁。依据首诊骨病理损伤表现将其分类:骨肿瘤11例(骨肿瘤首诊),骨折14例(单纯骨折创伤骨科首诊),骨骼畸形4例(矫形骨科首诊)。其中19例患者出现严重骨质疏松。其他表现为骨痛、乏力等。生化指标统计提示:血Ca、甲状旁腺素(PTH)、碱性磷酸酶(ALP)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血P低于正常范围。其中11例患者转入普通外科行甲状旁腺切除,11例骨肿瘤患者均于行病理活检,排除恶性病变,行保守治疗。结论对多发骨破坏、骨骼畸形等严重骨病理损害患者,应警惕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能,密切监测血Ca、PTH、ALP、颈部超声或CT等相关检查,一旦确诊,及时治疗,阻止进一步骨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病损 骨肿瘤 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肘夏科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花克涵 卢帅 +5 位作者 陈辰 查晔军 公茂琪 李庭 孙伟桐 蒋协远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3期187-192,共6页
夏科关节(Charcot joint)是一种神经性关节病变,较为罕见,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脊髓空洞症是导致肩、肘Charcot关节的最主要病因,其中肩关节发病率约占所有神经性关节病的5%,肘关节占3%~8%[1-3]。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分为“神经血管学说... 夏科关节(Charcot joint)是一种神经性关节病变,较为罕见,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脊髓空洞症是导致肩、肘Charcot关节的最主要病因,其中肩关节发病率约占所有神经性关节病的5%,肘关节占3%~8%[1-3]。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分为“神经血管学说”及“神经创伤学说”,但仍存在争议。患者常主诉关节肿胀、不稳定、活动受限,大多不伴有疼痛,既往通常有外伤或骨折的病史[4]。影像学检查提示关节进行性破坏,表现为增生型或吸收型改变,常合并脱位或半脱位[5]。既往Charcot关节被认为是手术禁忌证,多以控制原发病及关节保守治疗为原则。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结果表明手术治疗,尤其是关节置换术,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预后,但整体治疗策略、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6-10]。目前针对上肢神经性关节病的研究尚不全面,未得到广泛认知。以下将对肩、肘关节Charcot关节病的历史发展、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科关节病 保守治疗 CHARCOT关节病 诊断 神经性关节病 血管学说 发病机制 脊髓空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辰 肖丹 +4 位作者 花克涵 孙伟桐 查晔军 公茂琪 蒋协远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9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20例因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接受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时肘关... 目的探讨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20例因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接受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范围是否均大于100°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相关资料,分析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的体重指数、受伤至松解时间及男性、患肢为右侧、开放损伤、高能量损伤、制动时间超过2周、术前有创伤后关节炎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创伤后关节炎、原始损伤为开放损伤、24.0kg/m^(2)≤体重指数<28.0kg/m^(2)为松解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创伤后关节炎、开放损伤、超重是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功能障碍 松解手术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肖丹 陈辰 +4 位作者 查晔军 公茂琪 花克涵 孙伟桐 蒋协远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257-263,共7页
目的分析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PTES)的临床预后,探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改良松解术的PTES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随后,根据末次随... 目的分析改良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PTES)的临床预后,探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改良松解术的PTES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功能进行比较分析;随后,根据末次随访关节活动度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两组,通过多因素分析,探究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27例患者,男77例,女50例,平均年龄(36.9±12.3)岁,平均随访时间(22.7±10.8)个月(12~45个月)。末次随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较术前增加70.8°,前臂旋转活动度较术前增加14.3°;MEPS评分较术前增加30.0分;DASH评分较术前减少25.0分,VAS评分较术前减少0.0分。通过多因素分析,青少年、中老年、肥胖、主利手侧、原始开放损伤、受伤至松解时间超过2年,以及术前存在PTOA为PTES行改良松解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改良松解术治疗PTES,总体可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预后。年龄、肥胖、主利手侧、原始开放损伤、受伤至松解时间过长,以及术前存在PTOA为PTES行改良松解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开放肘关节松解术 临床预后 多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现状调查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杨明辉 李文菁 +4 位作者 孙伟桐 林泽群 顾航宇 吴新宝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6-571,共6页
目的调查了解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现状。方法2017年11月15日至21日期间,以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参加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国际学术大会及参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教学查房的骨科医生,针对其所在工作单位的老... 目的调查了解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现状。方法2017年11月15日至21日期间,以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参加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国际学术大会及参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教学查房的骨科医生,针对其所在工作单位的老年髋部骨折(年龄≥65岁,新鲜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现状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术前检查与准备、术后康复、围手术期多科室协作情况。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171份。参与调查的骨科医生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06名(62.0%)来自三级医院,65名(38.O%)来自二级医院。多数医院(74.3%,127/171)每年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超过100例,其中63.2%(108/171)的医院每年治疗100-500例,5.9%(10/171)的医院每年治疗500~1000例,5.3%(9/171)的医院每年治疗超过1000例。多数医院(71.9%,123/171)尚未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成立多科室协作治疗组。很多医院还把肺功能检查(61.4%,105/171)、动态心电图(Holter)(38.0%,65/171)、动态血压(53.8%,92/171)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超过半数的医院(56.3%,96/171)仍在术前进行患肢的牵引治疗。大多数医院(80.1%,137/171)多数患者术前等待时间超过48h。仅有36.3%(62/171)的医院允许患者在术后1周内下地活动,4.1%(7/171)的医院允许患者在术后1周内完全负重。结论目前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国内外的指南和共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流行病学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情况初步调查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玉富 米萌 +5 位作者 张健 郭祁 韩巍 孙伟桐 黄强 蒋协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究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0日至12月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40岁以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采用术中直视观察方法调查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情况,总结其... 目的探究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0日至12月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40岁以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采用术中直视观察方法调查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情况,总结其发生率、性别比、年龄分布及骨折分型分布等。结果共收集14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1.95岁,男女比为1:2.3,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为46.2%(66/143),其中肩袖撕裂发生率为23.1%(33/143)。肩袖损伤患者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年龄、男女比和骨折Neer分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袖撕裂患者与无肩袖撕裂患者的年龄和骨折Neer分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占比(84.8%,28/33)高于无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占比(63.6%,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合并肩袖损伤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岁以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并肩袖损伤比较常见,其中约半数损伤类型表现为单纯磨损或磨损加退变,半数表现为肩袖撕裂,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患者较多见,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肩关节 老年人 创伤与损伤 撕裂伤
原文传递
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查晔军 肖丹 +4 位作者 花克涵 孙伟桐 公茂琪 陈辰 蒋协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术中使用TiRobot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1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术中使用TiRobot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1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中机器人导航辅助下定位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入点偏差平均0.21 mm(0.05~0.41 mm),出点偏差平均0.23 mm(0.06~0.38 mm)。术后所有患者获平均25.8个月(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屈伸、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33.0°(134.9°,138.7°)、164.6°±17.5°,均较术前[0.8°(0°,33.7°)、122.9°±49.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1分),MEPS评分平均为96.8分(85~100分),其中9例为优,2例为良。无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固定针松动或断裂、针道感染、固定针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肘关节松解术中行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旋转中心轴定位精确,患者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肘关节 外固定器 关节不稳定性 肘关节松解术
原文传递
创伤性肘关节僵硬共病焦虑状态初步调查及僵硬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伟桐 蒋协远 公茂琪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20-1025,共6页
目的初步调查创伤性肘关节僵硬共病焦虑情况,分析肘关节僵硬患者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受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9~10月、2018年5~6月笔者所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组专家门诊就诊的肘关节损伤3个月后患者资料,通过发放问卷... 目的初步调查创伤性肘关节僵硬共病焦虑情况,分析肘关节僵硬患者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受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9~10月、2018年5~6月笔者所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组专家门诊就诊的肘关节损伤3个月后患者资料,通过发放问卷方式调查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信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和康复方式),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程度,由同一位骨科医师测量肘关节活动范围,分析创伤性肘关节僵硬与焦虑关系,以及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74例,收回有效问卷70例。共有51例(72.9%)患者诊断为创伤性肘关节僵硬,22例(31.4%)患者处于焦虑状态。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伴有焦虑的比例为39.2%(20/51),高于非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伴有焦虑的10.5%(2/19);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患有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比例为90.9%(20/22),高于非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诊断为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64.6%(31/48),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SAS标准分(47.6±11.6)分高于无创伤性肘关节障碍患者(38.9±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被动康复是肘关节损伤后屈伸活动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 5.18~340.90,P<0.001),复杂关节内骨折(95%CI 2.88~708.69,P=0.007)、高能量损伤(95%CI 1.40~23.20,P=0.015)和被动康复(95%CI 1.61,47.80,P=0.012)是肘关节损伤后发生旋转功能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性肘关节僵硬与焦虑具有共病关系。被动康复是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的危险因素,复杂关节内骨折、高能量损伤和被动康复是肘关节损伤后前臂旋转受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共病现象 焦虑 前臂旋转
原文传递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Gustilo Ⅰ型及Ⅱ型肱骨远端开放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辰 孙伟桐 +3 位作者 李庭 蒋协远 公茂琪 査晔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41-446,共6页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急诊手术与分期手术在治疗GustiloⅠ型及Ⅱ型肱骨远端开放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GustiloⅠ型与Ⅱ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急诊手术与分期手术在治疗GustiloⅠ型及Ⅱ型肱骨远端开放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GustiloⅠ型与Ⅱ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42.5±13.0)岁,年龄范围14~65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急诊手术组(n=6),急诊清创后直接行内固定术治疗;分期手术组(n=16),急诊行清创缝合术,等待软组织条件好转后行二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诊至手术等待时间、禁食水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3、6、12个月及2018年6月进行末次门诊随访时肘关节活动范围、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二次手术率和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合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急诊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患者的急诊至手术等待时间分别是[5.1(4.5,7.3)h]、[160.0(102.9,221.2)h],P<0.001;禁食水时间分别是[5.1(4.5,7.3)h]、[12.1(9.7,13.2)h],P<0.001;住院时间分别是[5.5(5.0,6.5)d]、[11.5(9.0,13.0)d],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3.0(2.0,3.6)h、2.6(2.0,3.4)h]、术中出血量[75.0(25.0,225.0)ml、100.0(100.0,200.0)ml]、活动范围[155.0(141.3,155.0)°、155.0(143.8,155.0)°]、MEPS[95.0(83.8,100.0)分、90.0(80.0,100.0)分]、二次手术率(分别为33.3%,31.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68.7%)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的快速急诊手术措施治疗GustiloⅠ型与Ⅱ型开放性肱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急诊就诊至手术等待时间、禁食水时间及住院时间,可与分期手术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故对于GustiloⅠ型和Ⅱ型开放性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推荐行急诊手术措施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肱骨骨折 骨折 开放性 骨折固定术 清创
原文传递
创伤性肘关节僵硬致病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蒋协远 孙伟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9-372,共4页
一、概述肘部主要功能是连接上臂与前臂,维持手部在空间的位置,从而发挥上肢功能。文献报道约5%~15%的肘部创伤后会出现肘僵硬,是人体最容易出现僵硬的关节。既往曾将伸肘受限>30°、屈肘<130°考虑为手术松解的指征,然... 一、概述肘部主要功能是连接上臂与前臂,维持手部在空间的位置,从而发挥上肢功能。文献报道约5%~15%的肘部创伤后会出现肘僵硬,是人体最容易出现僵硬的关节。既往曾将伸肘受限>30°、屈肘<130°考虑为手术松解的指征,然而由于现代生活中对肘部活动范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其不能满足生活、工作需要时即可诊断为肘僵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 手术松解 伸肘 屈肘 文献报道 肘部 致病原因 僵硬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肘关节损伤冠状突骨折特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伟桐 蒋协远 +1 位作者 公茂琪 查晔军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307-312,共6页
冠状突是肘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对于维持肘关节前内侧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冠状突很少单独发生损伤,一般会合并桡骨头骨折、尺骨近端骨折、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肘关节脱位等,常属于复杂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一部分[1-3]。肘关节脱位... 冠状突是肘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对于维持肘关节前内侧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冠状突很少单独发生损伤,一般会合并桡骨头骨折、尺骨近端骨折、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肘关节脱位等,常属于复杂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一部分[1-3]。肘关节脱位患者冠状突骨折的发病率是2%~15%[4]。累及冠状突的肘关节损伤类型主要包括以下4种: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向后孟氏损伤和经鹰嘴向前骨折脱位。冠状突骨折往往累及周围附丽的软组织稳定结构,易导致肘关节稳定性丧失,造成相对严重的关节功能受损。因此,及时、恰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认识到不同类型肘关节损伤中冠状突骨折的特点是肘关节不稳定个体化治疗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拟对不同类型肘关节损伤冠状突骨折特点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损伤 冠状突骨折 肘关节脱位 旋转不稳定 关节稳定性 个体化治疗 尺骨近端骨折 侧副韧带损伤
原文传递
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选择 被引量:17
18
作者 孙伟桐 查晔军 蒋协远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1期68-72,共5页
一、锁骨骨折概述 (一)流行病学 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所有骨折的2.6%~10%,占肩胛带骨折的44%[1-2],其中大部分患者为男性(68%),左侧损伤占61%[2]。小于20岁的男性患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而女性患者发生率则相对稳定... 一、锁骨骨折概述 (一)流行病学 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所有骨折的2.6%~10%,占肩胛带骨折的44%[1-2],其中大部分患者为男性(68%),左侧损伤占61%[2]。小于20岁的男性患者发生率最高,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而女性患者发生率则相对稳定,但在青少年和老年阶段存在两个高峰[1]。锁骨中段骨折(AllmanGroupⅠ)最常见,占76%~81%,中位年龄为13岁,其次是远端骨折(AllmanGroupⅡ),占17%~21%,中位年龄为47岁,锁骨近端骨折(AllmanGroupⅢ)罕见,占2%~3%,中位年龄为59岁[2-3]。儿童和老年人的主要受伤原因是摔倒,成年人锁骨骨折主要发生于交通事故中,此外运动损伤、工作损伤也是主要的受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中段骨折 中位年龄 治疗 锁骨骨折 锁骨近端骨折 男性患者 受伤原因 运动损伤
原文传递
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辰 査晔军 +4 位作者 花克涵 肖丹 孙伟桐 公茂琪 蒋协远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研究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患者年龄(37.7±12.4)岁,年龄范围18~64岁,... 目的:研究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患者的临床数据,患者年龄(37.7±12.4)岁,年龄范围18~64岁,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对比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旋转活动范围、功能状况,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手臂、肩部和手残疾评分(DASH)。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0例患者术前伸直角度为43.6°(33.8°,60.1°),屈曲角度为78.7°(59.8°,98.1°),屈伸活动范围为25.6°(0.0°,54.5°);术前旋前为51.8°(33.0°,67.0°),旋后为85.1°(65.7°,90.0°),旋转范围为136.9°(99.1°,157.5°);术后伸直角度为14.2°(7.0°,24.8°),屈曲角度为129.5°(120.0°,138.1°),屈伸范围为115.5°(94.4°,127.3°);术后旋前为65.0°(47.1°,75.0°),旋后为88.3°(78.6°,90.0°),旋转范围为151.9°(131.7°,163.4°)。术后的伸直、屈曲、屈伸范围、旋前、旋后、旋转范围均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0例患者的术前VAS为1.0(0.0,3.0)分,术后为0.0(0.0,1.0)分。术前MEPS为60.0(50.0,75.0)分,术后为100.0(85.0,100.0)分。术前DASH为37.5(20.1,51.3)分,术后为7.9(3.3,13.3)分。术后的VAS、MEPS、DASH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残留尺神经症状18例,异位骨化复发42例,血肿3例。结论:改良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是一种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降低肘关节不稳定的发生,避免使用外固定架,降低患者花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活动范围 关节 功能障碍 僵硬 关节松解术
原文传递
全肘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伟桐 蒋协远 +2 位作者 查晔军 公茂琪 卢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1-796,共6页
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是治疗终末期肘关节炎的有效外科手段,但与髋、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其假体存活率仍较低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组件失效和术后不稳定,其中最常见原... 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是治疗终末期肘关节炎的有效外科手段,但与髋、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其假体存活率仍较低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组件失效和术后不稳定,其中最常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与初次TEA不同,翻修手术通常需处理感染、瘢痕、大块骨缺损、假体柄拔出、骨水泥清除等复杂情况,手术难度更大。目前,我国对TEA翻修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从术后翻修原因、翻修术中关键问题处理和治疗结局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TEA后翻修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再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