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响 张洪蕊 +2 位作者 杨帅 孙亚鲁 霍飞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组(B组)、经颅磁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组(C组),每组20例,...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组(B组)、经颅磁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组(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C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3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使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测试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BBS、平衡测试、FMA-L、FA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BBS、平衡测试、FMA-L、FAC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在BBS、平衡测试、FMA-L、FAC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同时提高运动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戴式外骨骼结合姿势反馈训练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异常步态
2
作者 曹海杰 宋慧杰 +2 位作者 孙亚鲁 张广有 李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5127-5133,共7页
背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正确姿势的强化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尤为重要;穿戴式外骨骼辅助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也可辅助骨盆、髋、膝、踝多关节周围肌群协同运动,控制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运动轨迹,提高患者... 背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正确姿势的强化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尤为重要;穿戴式外骨骼辅助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也可辅助骨盆、髋、膝、踝多关节周围肌群协同运动,控制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运动轨迹,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目的:探讨穿戴式外骨骼结合姿势反馈训练对于脑卒中后患者异常步态的改善状况,并探究康复机制。方法: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26)与对照组(n=26)。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试验组患者接受外骨骼辅助结合姿势反馈训练(15 min/d,每周6 d),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行辅助训练(15 min/d,每周6 d),两组均连续训练4周。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宽)及步态对称性,采用便携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测前额运动区、初级运动皮质和感觉运动区的脑功能连接值。结果与结论:(1)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者训练结束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步态参数及步态对称性均明显改善(P<0.05);训练结束后,试验组患者步态参数、步态对称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右感觉运动区-左前额运动区与右感觉运动区-右前额运动区功能连接值均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患者左感觉运动区-右侧初级运动皮质与左感觉运动区-左初级运动皮质功能连接值均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患者左感觉运动区-右侧初级运动皮质与左感觉运动区-左初级运动皮质功能连接值高于对照组(P<0.05);(3)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穿戴式外骨骼结合姿势反馈训练不仅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异常步态,还能激活与异常步态相关的脑功能感觉与运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近红外 姿势反馈疗法 穿戴式外骨骼训练 脑卒中 康复训练 工程化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响 张洪蕊 +4 位作者 刘陵鑫 杨帅 霍飞翔 吴迪 孙亚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1-646,共6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 目的:观察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叩背,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包括咳嗽训练、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体位引流等)。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排痰量、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以及临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训练6周结束后,试验组在训练期间的平均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训练第1周时,两组患者在日均排痰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2、4、6周时,试验组的日均排痰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1、3、6周后,试验组的CP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日均排痰量和CPIS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试验组的拔管成功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能更有效地改善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情况,缩短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廓清技术 气管切开 重症康复病房 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电刺激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咳嗽能力及拔管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响 张洪蕊 +3 位作者 刘陵鑫 杨帅 孙亚鲁 霍飞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4-1480,共7页
目的:观察腹部电刺激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咳嗽能力及拔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6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两组... 目的:观察腹部电刺激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咳嗽能力及拔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6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两组患者均给予气道廓清技术,试验组在气道廓清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腹部电刺激治疗,观察周期为6周,治疗前后使用非自主咳嗽峰流速(ICP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气管套管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比较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ICPF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1、3、6周时,试验组的ICP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的CPIS评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1、3、6周后,试验组的CP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的腹部肌肉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3、6周时,试验组的腹部肌肉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试验组的拔管成功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部电刺激联合气道廓清技术能显著提高气管切开重症患者的咳嗽能力,缩短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电刺激 气道廓清技术 气管切开 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李响 张洪蕊 +2 位作者 杨帅 霍飞翔 孙亚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5-839,共5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6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干预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震... 目的:观察个性化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6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干预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震动排痰,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膈肌移动度、膈肌增厚率、拔管时间及拔管成功率的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PEF)、膈肌活动度(DE_(q)、DE_(d))、膈肌增厚率(DTF)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PEF、DE_(q)、DE_(d)及DTF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组的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干预组的拔管成功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呼吸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缩短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 气管切开 肺功能 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王让让 张洪蕊 +3 位作者 刘陵鑫 周人龙 孙亚鲁 霍飞翔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FMA-LE、BBS、10MWT、6MWT、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评分、BBS评分、10MWT评分、6MWT评分和FAC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t=-10.95,P<0.05;t=-10.978,P<0.05;t=3.738,P<0.05;t=-7.604,P<0.05;Z=-4.208,P<0.05)。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悬吊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悬吊治疗 偏瘫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亚鲁 李响 +1 位作者 张洪蕊 杨帅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肺活量(FEVl)以及峰值呼气流速(PEF)、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量表(BB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功能与TCT、BBS及FM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进行性呼吸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故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呼吸肌训练 脑卒中 肺功能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孙亚鲁 李响 +2 位作者 张洪蕊 刘陵鑫 杨帅 《中国康复》 2021年第9期524-527,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空白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观察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空白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24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MBI、SS-QOL各项目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经颅磁刺激 深呼吸体操 情绪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孙亚鲁 尹勇 王晓梅 《医学综述》 2019年第9期1782-1786,共5页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不仅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还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研究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脑卒中 危险因素 菌群-肠-脑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陵鑫 陈攀 +3 位作者 杨帅 孙亚鲁 霍飞翔 李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R组)、呼吸组(RT组)和联合组(UT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4周),...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R组)、呼吸组(RT组)和联合组(UT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4周),R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R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U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和呼吸训练(均1次/d,均20min/次,5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_(2)peak、AT及6MWT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_(2)peak、AT及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UT组的各项评分均较R组和RT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RT组较R组的FVC、FEV1、PEF、MVV、VO_(2)peak、AT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6MWT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呼吸训练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机器人 呼吸训练 肺功能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改善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人龙 李响 +1 位作者 张洪蕊 孙亚鲁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步行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与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速度测试(10MW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和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对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AMD-17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与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移动式外骨骼机器人 运动功能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引导下的经颅磁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海杰 李响 +2 位作者 张洪蕊 刘陵鑫 孙亚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7期858-862,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磁共振定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常规定位下的刺激。方法将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3组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干预;A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定位下经颅磁治... 目的观察基于磁共振定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常规定位下的刺激。方法将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3组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干预;A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定位下经颅磁治疗,C组给予磁共振引导下的经颅磁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评估。治疗前后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精神心理评定,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认知功能评定,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3组患者评分均较前明显较低,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MADRS、HAMD、MBI以及MoCA评分分别为(18.65±1.89)分、(20.55±2.53)分、(53.15±2.89)分、(21.25±2.89)分较A组(20.00±1.95)分、(22.10±2.08)分、(51.20±2.95)分、(19.15±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MADRS、HAMD、MBI以及MoCA评分分别为(15.75±3.14)分、(17.45±3.90)分、(58.50±3.30)分、(25.40±3.32)分与B组比较(18.65±1.89)分、(20.55±2.53)分、(53.15±2.89)分、(21.25±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TMS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给予经颅磁定位的rTMS相对于常规组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重复经颅磁刺激 定位方法 卒中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晓梅 孙亚鲁 尹勇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9期3854-3859,3864,共7页
脑卒中患者除发生肢体功能障碍外,还会导致膀胱等的功能障碍,引发神经源性膀胱。中枢神经系统下尿路模型、中枢神经递质调节和脑功能成像为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依据。保守治疗、神经调节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尿道重... 脑卒中患者除发生肢体功能障碍外,还会导致膀胱等的功能障碍,引发神经源性膀胱。中枢神经系统下尿路模型、中枢神经递质调节和脑功能成像为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依据。保守治疗、神经调节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尿道重建术、生物工程等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A型肉毒毒素注射、阴部神经调节、足部刺激、组织工程膀胱扩张、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方法为患者的康复指引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 发生机制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14
作者 霍飞翔 张洪蕊 +2 位作者 杨帅 孙亚鲁 李响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呼吸训练,1次/d,每周5次,30min/次,持续6周;试验...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呼吸训练,1次/d,每周5次,30min/次,持续6周;试验组在常规呼吸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1次/d,每周5次,10min/次,持续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呼吸功能,评价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率(FEV1/FVC)、呼气流速峰值(PEF),采用膈肌超声对患者膈肌运动进行评估,每天对患者进行1次6分钟步行试验,取每位患者的步行距离平均值。结果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VC、PEF、膈肌动度及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提高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两组FEV1/FVC(%)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组间比较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作用更加显著,优于单纯传统呼吸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 呼吸功能 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对兔神经肌肉接头及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5
作者 陈禹彤 姚黎清 +3 位作者 徐春燕 肖熠斐 欧吉兵 孙亚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评估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处理后兔小腿三头肌组织形态学及神经肌肉接头处AChE和nAChR含量改变.方法体重(2±0.2)Kg雄性新西兰兔60只,对左小腿三头肌肌腹行强度1.5bar,频率10 Hz... 目的评估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rESWT)处理后兔小腿三头肌组织形态学及神经肌肉接头处AChE和nAChR含量改变.方法体重(2±0.2)Kg雄性新西兰兔60只,对左小腿三头肌肌腹行强度1.5bar,频率10 Hz的2 000次冲击.在rESWT处理当天和处理后第1、2、4、6、8周(分别对应第1~6组)各取10只兔的双侧小腿三头肌组织,冰冻切片后进行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Ach E染色后测量平均光密度值,nACh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nAChR进行计数.结果所有实验兔HE染色两侧对比未见肌组织形态学明显差异;前5组实验侧Ach E平均光密度值对比对照侧显著升高(P<0.05),处理后第1周实验侧Ach E平均光密度值达峰值后缓慢下降,至处理后8周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AchE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hR计数对比前5组均显示实验侧对比对照侧显著降低(P<0.05),但自冲击波处理当天至处理后8周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处理后8周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AchR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兔单侧小腿三头肌肌腹行适当强度rESWT处理后,肌组织HE染色显示形态学未产生较大影响,而短时间内AchE明显增多、AchR显著降低,提示该强度rESWT的处理在短时间内降低肌细胞接受刺激的数量及程度,进而减少动作电位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接头 放散式冲击波 乙酰胆碱酯酶 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影响探究
16
作者 孙亚鲁 《当代体育》 2021年第30期196-196,共1页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对运动员体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田麦久教授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体能共包含了六个方面的训练,分别为: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以及协调性。力量是运动之源,力量素质为其它五个素...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对运动员体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田麦久教授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体能共包含了六个方面的训练,分别为: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以及协调性。力量是运动之源,力量素质为其它五个素质发展的基础,基础的力量训练是维持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能力的前提保障,其中核心力量训练是基础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对此,本文通过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探索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的影响,旨在寻找适合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力量发展的训练方法。希望本篇论文的写作可以为之后的相关学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强度运动处方对脑卒中后心肺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影响
17
作者 霍飞翔 徐海东 +2 位作者 孙亚鲁 杨帅 李响 《中国医师杂志》 2025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强度运动处方对脑卒中后心肺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治疗期间每组各有2例患者脱落(... 目的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强度运动处方对脑卒中后心肺功能与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治疗期间每组各有2例患者脱落(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制定的个体化强度运动处方。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收集峰值负荷功率(WR peak)、无氧阈(AT)、峰值摄氧量(VO_(2peak))、代谢当量(METS)、峰值氧脉搏(VO_(2)/HR_(peak))等心肺功能指标,并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R_(peak)、VO_(2peak)、AT、METS、VO_(2)/HR_(peak)及FMA-LE、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WR_(peak)、VO_(2peak)、AT、METS、VO_(2)/HR_(peak)及FMA-LE、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WR peak、VO_(2peak)、AT、METS、VO_(2)/HR_(peak)及FMA-LE、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强度运动处方,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提高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心肺运动试验 心肺功能 运动能力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响 张洪蕊 +3 位作者 曹海杰 宋慧杰 袁冉冉 孙亚鲁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的检测下,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药物... 目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的检测下,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药物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每日治疗60 min,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刺激,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每日1次,每次15 min,6 d/周,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fNIRS技术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前额叶皮质(PFC)、运动皮质(MC)和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SC)的激活程度(β值),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病变脑区的β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FMA-UE评分变量与β值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UE评分[(32.96±3.24)和(32.03±4.1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42.33±3.80)和(39.23±4.7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 P<0.01),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②治疗前,2组患者PFC、MC和PSC皮质的β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干预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在左侧病变脑区患者中,干预组治疗后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且左侧干预组CH13的β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及CH13的β值变量呈中度相关( P<0.05),对照组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的β值变量呈低度相关( P<0.05)。 结论:rTMS有利于激活左侧病变脑区的兴奋性,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左前额叶皮质(LPFC)、左初级躯体感觉皮质(LPSC)的激活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 脑卒中
原文传递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不同吞咽任务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皮质功能活动的影响
19
作者 孙亚鲁 孙家正 +6 位作者 霍飞翔 张洪蕊 周人龙 宋慧杰 袁冉冉 徐子莉 李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观察不同吞咽任务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激活和脑功能连接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三项不同的吞咽任务,分别... 目的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观察不同吞咽任务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激活和脑功能连接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三项不同的吞咽任务,分别是吞咽动作观察(SO)、吞咽动作执行(SE)和吞咽动作想象(SI)。采用fNIRS采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脱氧血红蛋白(HbR)的浓度,通过NirSpark软件对HbO2和HbR的浓度进行分析,得出患者的大脑皮质激活情况(β值)和脑功能连接程度。结果与静息态相比,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执行SO任务时被激活得区域包括左初级感觉皮质(LS1)、右前额叶皮质(RPFC);在执行SE任务时被激活得区域包括左前额叶皮质(LPFC)、左初级感觉皮质(LS1)、右前额叶皮质(RPFC)、左运动皮质(LM1);在执行SI任务时被激活得区域包括左前额叶皮质(LPFC)、左初级感觉皮质(LS1)和右前额叶皮质(RPFC)。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执行SE任务时,右初级感觉皮质(RS1),右运动皮质(RM1)和左初级感觉皮质(LS1)出现明显的激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执行SO任务时平均脑功能连接值是(0.241±0.089);在执行SE任务时平均脑功能连接值是(0.251±0.086),在执行SI任务时平均脑功能连接值是(0.239±0.087),静息状态时的平均脑功能连接值是(0.213±0.09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执行3项吞咽任务时的平均脑功能连接值均显著高于其静息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执行SE任务时的平均脑功能连接值明显高于执行SI任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在执行不同的吞咽任务时,前额叶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的激活较为广泛,且不同的吞咽任务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平均脑功能连接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