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2004—2022年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与早期预警研究——基于两管理系统报告数据分析
1
作者 张英娈 温莹 +9 位作者 熊华威 万佳 李媛 高世同 唐秀娟 路滟 陈志高 孔东锋 吕秋莹 张振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比较深圳市2004—202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分析提高“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标准对深圳市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所起到的风险监测与... 目的比较深圳市2004—202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分析提高“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标准对深圳市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所起到的风险监测与早期预警作用。方法收集深圳市2004—202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传染病类疫情数据,对两系统在病种、病例数、时空维度等方面的疫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深圳市2004—2022年“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事件数显著高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报告事件数,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系统报告事件数呈正相关(R_(s)=0.626,P<0.01),且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报告事件数比值呈上升趋势(APC=6.10,P=0.016),“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幅度更大。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事件历年平均持续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Z=-2.91,P<0.01),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较“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每起事件平均持续时间更长。结论“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标准,对深圳市疫情暴发的“苗头”预警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早期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 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2013-202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牛丹丹 万佳 +10 位作者 孔东锋 吕秋莹 牛丛 刘威 阳帆 林良强 陈亿雄 朱奕 黄振宇 张振 冯铁建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14-19,共6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2013-202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制订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深圳市登革热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病例感染地、发病至... 目的分析深圳市2013-202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制订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深圳市登革热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病例感染地、发病至确诊时间、疫情暴发情况以及病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3-2023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774例,其中本地病例955例,境外输入病例564例,境内输入病例255例。2014年(454例)、2019年(523例)和2023年(386例)是3个疫情高发年份,其中2014年和2023年以本地病例为主,2019年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份(占83.8%)。深圳市10个行政区均有病例发生,涉及范围占全市街道总数的94.6%。病例平均年龄为(38.2±13.6)岁,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9∶1;病例职业大多数为工人、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商务人员(874/1774,49.3%)。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478/564,84.8%),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157/255,61.6%)。病例发病-诊断中位时间间隔为4.7(2.6,6.8)d,2016-2023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本地病例。本地暴发疫情24起,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12起),10月发生最多(11起)。病例血清型以Ⅰ型登革病毒为主(937/1075,87.2%)。结论深圳市登革热流行传播风险较大,本地病例主要由输入病例引起,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特征 血清型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深圳市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孔东锋 张小岚 谭唯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2013-2014,共2页
目的了解2008年深圳市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特点。方法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ELISA法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结果两名患者起病前在印... 目的了解2008年深圳市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特点。方法对患者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ELISA法对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结果两名患者起病前在印尼工作,均出现畏寒、发热、肌肉酸痛症状,患者A的DEV-IgM、DEV-IgG均呈阳性,患者B的DEV-IgM呈阳性,DEV-IgG呈阴性。结论两名患者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此起疫情为2008年深圳市首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有流行病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疫情 输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孔东锋 谭唯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年第5期476-477,共2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06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 目的了解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06年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0起、报告病例338例,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爆发疫情为主,占90%,事件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 公共卫生 事件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2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小岚 马汉武 +4 位作者 谢旭 梅树江 孔东锋 石晓路 张廷禄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69-70,79,共3页
目的查明我市2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感染途径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脑脊液标本,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用PCR鉴定。结果患者手部有外伤且有生猪肉接触史,临床上潜伏期短,病程进展迅速... 目的查明我市2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感染途径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脑脊液标本,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用PCR鉴定。结果患者手部有外伤且有生猪肉接触史,临床上潜伏期短,病程进展迅速,均为脑膜炎型。患者脑脊液中分离的细菌经生化和PCR检测结果为猪链球菌Ⅱ型。病人经过及时抢救均脱离了危险。结论2起疫情为散发疫情,相互间无流行病学联系。传播途径为接触被猪链球菌污染的生猪肉经破损皮肤而传染。应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肉食品加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病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志高 段雨诗 +3 位作者 梅树江 孔东锋 李媛 程聪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本市恙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06—2020年深圳市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20年深圳市共报告恙虫... 目的分析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本市恙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06—2020年深圳市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20年深圳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547例,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0.30/10万人,历年发病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9年年均发病率达到最高,为0.59/10万;时间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为5—11月(490例),占89.58%,10月累计报告病例数(86例)为最高,占15.72%。深圳市各辖区中以南山区累计报告病例数(208例)最多,年均发病率1.07/10万;病例多发生在40~59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5.34%;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工人为职业高发人群,占52.10%。结论2006—2020年深圳市恙虫病发病呈波动性增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流行特征 三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两起鹦鹉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路径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威 万佳 +6 位作者 陈亿雄 段利娜 徐仲良 黄宇城 高世同 张振 孔东锋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36-40,共5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两起鹦鹉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深圳市两起鹦鹉热疫情处置相关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23年深圳市... 目的分析深圳市两起鹦鹉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深圳市两起鹦鹉热疫情处置相关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了解病例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23年深圳市宝安区、福田区相继出现两起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疫情,共有2例病例,无死亡病例。2例病例均居家饲养鹦鹉,有发热、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暴露时长分别为15d和33d。共同暴露者调查分析显示,宠物店养鸟职业人群中未发生感染情况(0/13),家庭同住人员或亲朋好友非职业人群中有2例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症状,但拒绝采样。外环境中鹦鹉热衣原体阳性检出率是58.0%(29/50)。结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为偶发感染,近距离长期无防护亲密接触是主要感染方式,暂未发现人传人。建议加强鹦鹉热环境和相关人群健康监测工作,以预防和控制鹦鹉热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 衣原体 发热 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路径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碱企业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孔东锋 张国荣 胡万明 《氯碱工业》 CAS 2015年第5期39-41,共3页
从采购、设计、安装、使用、报废5个环节,论述了氯碱企业承压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 氯碱企业 承压类设备 特种设备 设计 安装 使用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氯气冷却器管板密封面缝隙腐蚀与返修
9
作者 胡万明 黄晨曦 +1 位作者 张国荣 孔东锋 《中国氯碱》 CAS 2015年第9期30-31,35,共3页
分析了湿氯气冷却器上管箱设备法兰与上管板法兰密封面缝隙腐蚀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腐蚀密封面返修方案。
关键词 湿氯气冷却器 缝隙腐蚀 腐蚀原因 腐蚀密封面返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碱装置设备应用分析
10
作者 胡万明 孔东锋 《氯碱工业》 CAS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总结了运行4年的氯碱装置中设备应用成功的经验;分析了应用不成功的因素,包括:材料选择、设计选型不合理,未按图纸制造,安装监理不到位,试压试漏方案和介质与规范要求不符,使用不合理。对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氯碱装置... 总结了运行4年的氯碱装置中设备应用成功的经验;分析了应用不成功的因素,包括:材料选择、设计选型不合理,未按图纸制造,安装监理不到位,试压试漏方案和介质与规范要求不符,使用不合理。对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氯碱装置的设备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碱装置 设备 管道 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万佳 林良强 +5 位作者 阳帆 李媛 牛丛 高世同 张振 孔东锋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3年第5期258-262,共5页
目的对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病例感染地、发病至确诊时间、疫情暴发情况以及病... 目的对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病例感染地、发病至确诊时间、疫情暴发情况以及病原和蚊媒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3—2022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388例,各年度发病率0~4.75/10万。其中本地病例650例,境外输入病例533例,境内输入病例205例。报告病例较多的年份为2014年(454例)和2019年(52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1112例,占80.12%)。深圳市10个行政区均有病例发生,涉及范围占全市街道总数的90.54%。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4(27,45)岁,20~59岁1238例(占89.19%);男女比例1.80:1;职业分布前3位为工人、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共958例,占69.02%)。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528例,占99.06%),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151例,占73.66%)。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5(3,7)d。本地暴发疫情20起,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10起),10月发生最多(9起)。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以DENV-1型为主,占83.31%(594/713)。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1.98%,各年度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P>0.05)。每年5—11月为白纹伊蚊活跃期。结论深圳市登革热流行态势较为严峻,病例数较前十年上升,本地病例主要由输入病例引起,需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特征 血清型 白纹伊蚊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一健康”理念的重点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专家共识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雁鹏 张振 +28 位作者 舒跃龙 任丽丽 康敏 孔东锋 石晓路 吕秋莹 陈志高 李迎慧 张仁利 陆普选 路滟 刘婷婷 陈霓璇 熊华威 杜琛 袁俊 王亮 刘荣启 陈伟红 李学云 林启辉 李刚 张新东 袁建辉 王铁强 郭永超 逯建华 邹旋 冯铁建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69-79,F0002,共12页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便不断完善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2003年SARS疫情之后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随着病原体传播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对监测预警关口、预警信息、预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便不断完善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2003年SARS疫情之后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随着病原体传播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对监测预警关口、预警信息、预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鉴定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逐渐成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本共识组织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编辑部、深圳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6家机构共计31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通过对当前重点传染病(39种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形势总结分析,基于“同一健康”理念,针对重点传染病,形成第四代综合监测方案。旨在通过对人、动物、病媒生物等主要疫源宿主和相关环境的病原体,结合流行传播影响因素、风险评估要素,展开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系统性监测,以早期发现、预测预警重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变异和流行传播特征。同时,基于第四代综合监测方案,我们尝试构建传染病综合监测组织管理体系、数据融通共享的数智化监测预警平台和集约化病原检测技术体系。这一系列的思考,以多部门、多维度、多因素、多病原的系统性、综合性监测为基础,以数据融合、互通互联为支撑,以多领域合作为契机,以多学科结合应用为依托,为全面提升重点传染病综合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供参考,供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相关机构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健康 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 重点传染病 监测体系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策略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司旸 逯建华 +8 位作者 廖玉学 张振 郭寅生 吕秋莹 孔东锋 陈志高 邹旋 冯铁建 廖异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自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人类以来,全球已经历了3年的大流行,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回顾了3年来全球疫情发展形势,系统地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特点、病毒特性、疾病特征以及相关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发展变化情... 自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人类以来,全球已经历了3年的大流行,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回顾了3年来全球疫情发展形势,系统地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特点、病毒特性、疾病特征以及相关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发展变化情况,重点讨论在新形势下防控策略调整的必要性所需考虑的综合因素,包括病毒传播特性、免疫屏障、疾病负担和危害、药物治疗等。围绕资源准备、监测体系建立、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健康宣传等方面提出新阶段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对建议,为今后新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和综合防控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防控策略 应对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碱企业设备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营
14
作者 毛飞 孔东锋 +1 位作者 胡万明 郭世杰 《中国氯碱》 CAS 2024年第10期22-27,共6页
介绍了在设备管理的数智转型中定制开发的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共包含13个信息管理模块,通过该系统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也实现了检维修作业的风险管控,实现隐患排查治理闭环,检维修作业工作清单一目了然,便于统计、分析及改进... 介绍了在设备管理的数智转型中定制开发的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共包含13个信息管理模块,通过该系统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也实现了检维修作业的风险管控,实现隐患排查治理闭环,检维修作业工作清单一目了然,便于统计、分析及改进,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备管理 信息管理模块 全寿命周期 隐患排查 闭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盐田区登革热疫情防控脆弱性调查
15
作者 熊华威 陈汉青 +6 位作者 黄宇城 叶燕芬 万佳 刘阳 林凯 张振 孔东锋 《华南预防医学》 2024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评估深圳市盐田区登革热防控体系能力,为强化登革热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全区选取4个区域,采用入户调查、专业机构访谈及问卷调查方法,调查评估辖区登革热疫情的输入风险、发现能力及扩散风险。结果输入风险方面... 目的评估深圳市盐田区登革热防控体系能力,为强化登革热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全区选取4个区域,采用入户调查、专业机构访谈及问卷调查方法,调查评估辖区登革热疫情的输入风险、发现能力及扩散风险。结果输入风险方面:海关通过主动申报进行登革热筛查,全区流动人口比例高、国际游客数量多和输入病例发病率居全市之首;发现能力方面:大梅沙村居民对登革热的知晓率最低(42.31%),暗径新村次之(50.75%),89.47%辖区居民出现症状时会选择就医,全区医务人员登革热流行病学史知晓率较低(14.61%),社康中心未配备非结构蛋白1(NS1)检测试剂;扩散风险方面:大梅沙村居民的防蚊意识较低(66.67%),安装纱窗率仅11.54%,布雷图指数显示大梅沙村为高风险地区(BI=26),中英街社区中风险(BI=18),暗径新村低风险(BI=6),渔民新村相对安全(BI=3)。结论盐田区面临登革热输入风险高,居民和医务人员对疾病认知不足,检测能力有限等问题,需加强全区防控措施和提高防蚊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登革热 疫情防控 脆弱性
原文传递
深圳市首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6
作者 牛丛 万佳 +3 位作者 高世同 李媛 孔东锋 张振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318-1321,I0004,共5页
目的对深圳市首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溯源分析,探讨其感染来源,为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报告1例黑热病病例,收集该病例的临床应用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病例,男,75... 目的对深圳市首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溯源分析,探讨其感染来源,为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报告1例黑热病病例,收集该病例的临床应用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病例,男,75岁,2023年3月6日前来深圳,出现不适。根据该病例无规则发热、畏寒及全血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骨髓象且病原体靶向测序结果提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高度同源等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其河南安阳林州市太行山疫区的居住史(2022年9月7日-10月27日),且该疫区黑热病病犬的阳性筛查率为22.22%,判定该病例为林州市输入的黑热病确诊病例。结论结合深圳本次报告黑热病病例的居住环境、居住地疫情情况等因素判断,排除该病例在深圳感染的可能,推测其在河南安阳林州市感染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利什曼原虫 输入
原文传递
深圳市罗湖区首起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处置
17
作者 江仕清 叶秋燕 +7 位作者 旷翠萍 孔东锋 逯建华 张振 林良强 欧蔚辉 毛赛彩 陈戊申 《华南预防医学》 2024年第11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对2023年深圳市罗湖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为今后处置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罗湖区2023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分析感染来源。结果本起登革热疫情从2023年10月5日开始至11... 目的对2023年深圳市罗湖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为今后处置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罗湖区2023年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分析感染来源。结果本起登革热疫情从2023年10月5日开始至11月4日结束,共报告病例25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东晓街道围岭公园及周边区域,年龄以40~<60岁为主,占64%,男女比例4∶1。社康中心组网监测筛查出16例病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等多种监测方法伊蚊密度监测,针对公园环境开展专项灭蚊,疫情于11月4日平息。结论本起疫情为罗湖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依托基层医疗机构的NS1检测早发现病例,制定符合疫情特征的灭蚊策略,进而控制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公园 暴发疫情 蚊媒传染病
原文传递
深圳市2004~2010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孔东锋 谢旭 +2 位作者 梅树江 秦彦珉 梁浩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根据2004~2010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情况,分析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后深圳市疫情流行特点,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0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报告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06年、2008... 目的根据2004~2010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情况,分析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后深圳市疫情流行特点,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0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报告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06年、2008~2009年深圳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呈常态散发水平,2007年、2010年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主要病原体为Cox A24),2007年以8~9月为发病高峰,2010年以9~10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以工人、学生、商业服务人员、儿童等为主。暴发疫情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工厂、幼儿园等。结论深圳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的关键期为7~10月,学校、工厂、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是防控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防控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疫情特征 流行
原文传递
2009—2013年深圳市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征和防控措施 被引量:7
19
作者 孔东锋 张振 +5 位作者 秦彦珉 唐秀娟 梅树江 谢旭 房师松 王昕 《职业与健康》 CAS 2015年第19期2679-2682,共4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征,为今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大流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重点回顾分析2009年采取的防控策略。结果 2009年5月28日深圳市...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征,为今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大流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重点回顾分析2009年采取的防控策略。结果 2009年5月28日深圳市报告首例输入性病例,2009年报告1 98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病率为22.42/10万,重症病例155例,死亡5例,发病率、报告病例数、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均居5年的首位。2009年深圳市经历了疫情输入、扩散、流行高峰期,2010—2013年处于流行后期。5年累计报告病例中5-1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63.41%),学生占55.71%。2009—2013年全市累计报告291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占92.78%(270/291)。疫情发生报告时间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为0.598,P〈0.05)。结论该市应建立流感的全面监测系统,对重点场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根据疫情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防控疫情。在流感大流行应对的实战中积累经验,并推动疾病防控体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疫情特征
原文传递
深圳市两波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及禽类职业人群血清监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孔东锋 尹平 +6 位作者 王昕 陈志高 秦彦珉 房师松 唐秀娟 梅树江 谢旭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14期1897-1899,共3页
目的分析2013—2015年深圳市两波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特征及禽类职业人员血清监测情况,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资料、禽类职业人员的血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波次疫情共报... 目的分析2013—2015年深圳市两波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特征及禽类职业人员血清监测情况,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资料、禽类职业人员的血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波次疫情共报告38例病例,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死亡3例,3例死亡病例均具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该市报告2例儿童轻症病例,报告2例家庭聚集性病例。92.1%的病例具有活禽及活禽市场暴露史。疫情的易发时间为冬春季(12月—次年3月);发病早期(3天内)使用奥司他韦可有效缩短住院病程。2013年禽类职业人员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2%。结论冬春季节是深圳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重点防控季节,通过加强活禽市场管理、采取临时休市、推动活禽生鲜上市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公众暴露风险。禽类职业人员中存在隐性感染者,在监测防控工作中需加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感染H7N9禽流感 血清 疫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