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结构对大理古生片区农田集水区氮磷输出的影响
1
作者 张梓涵 张旭琳 +4 位作者 娄飏 尹高飞 冯培培 汪昊 李文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为掌握作物结构与区域农田氮磷输出的关系,本研究以具有不同作物结构特征的农田集水区(洱海流域古生片区)为研究对象,农田集水区根据作物结构特征分为上游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区(SYX片区)、中游以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区(DLL片区)、下... 为掌握作物结构与区域农田氮磷输出的关系,本研究以具有不同作物结构特征的农田集水区(洱海流域古生片区)为研究对象,农田集水区根据作物结构特征分为上游以籽粒玉米种植为主区(SYX片区)、中游以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为主区(DLL片区)、下游以水稻种植为主区(SFQ片区)。通过分区定位加密监测,分析不同作物结构分区内沟渠氮磷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作物结构对农田集水区氮磷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上,不同作物结构分区沟渠中总氮浓度呈现鲜食玉米和蔬菜种植区(21.11 mg·L^(-1))最大,水稻种植区(17.43 mg·L^(-1))次之,籽粒玉米为主种植区(13.88 mg·L^(-1))最低;总磷平均浓度自上游到下游不断增加,下游(0.59 mg·L^(-1))、中游(0.58 mg·L^(-1))均明显高于上游(0.41 mg·L^(-1))。时间上,总氮输出呈现8月(20.42 mg·L^(-1))>6月(15.54 mg·L^(-1))>7月(12.79 mg·L^(-1)),总磷输出呈现8月(0.66 mg·L^(-1))>7月(0.62 mg·L^(-1))>6月(0.30 mg·L^(-1))。就不同作物结构分区而言,中上游总氮输出集中在8月,下游总氮输出则多集中在6月;上游总磷输出集中在7月,中下游则多集中在8月。不同作物结构分区氮磷时空输出变化均存在差异。鲜食玉米和蔬菜组成的作物结构对总氮、硝态氮的输出影响最大,种植水稻对氨态氮、总磷以及溶解性磷的输出影响较明显。研究表明,可根据研究区空间地形差异、作物结构以及农业沟渠特征采取适宜的氮、磷流失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集水区 氮磷输出 种植结构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氮磷流失与沟渠输移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旭琳 张梓涵 +6 位作者 尹高飞 李彤阳 娄飏 焦会青 文宏达 习斌 李文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8-1286,共9页
氮磷的不合理施用易导致农田氮磷盈余,过剩的氮磷随着径流流失,经过沟渠、河流输移进入受纳水体,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农田氮磷向沟渠的流失和在沟渠中的输移转化过程是农田氮磷向地表水体输移的关键过程。该研究通过文献调... 氮磷的不合理施用易导致农田氮磷盈余,过剩的氮磷随着径流流失,经过沟渠、河流输移进入受纳水体,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农田氮磷向沟渠的流失和在沟渠中的输移转化过程是农田氮磷向地表水体输移的关键过程。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从农田氮磷向沟渠的流失过程及其影响、氮磷在沟渠中的输移过程及影响因素和沟渠中氮磷去除评估方法3个方面综述了农田氮磷向地表水体输移过程的主要研究进展。当前有关农田氮磷在沟渠中的输移评估大多是从水文、温度、光照和河流形态等角度出发,而对生物因素在沟渠氮磷输移中的影响尚未充分考虑,且有关生物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沟渠去除效果上,关于生物因素对沟渠氮磷衰减的影响机制以及流域尺度沟渠生物状况时空特征的研究较少,未来应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定量评估生物状况在沟渠输移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农田面源污染形成过程的认识,为农田面源污染负荷核算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输移 关键过程 影响因素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