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娄晓辉 余一骏 +4 位作者 曾上飞 缪剑丹 郑海军 郑侠 杨瑞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1-62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对54例破裂出血的脑AVM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完全切除病灶46例(85.2%);畸形血管团残留8例(14.8%)。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1例(57.4%),轻度残疾9例(16.7%),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对54例破裂出血的脑AVM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完全切除病灶46例(85.2%);畸形血管团残留8例(14.8%)。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1例(57.4%),轻度残疾9例(16.7%),重度残疾8例(14.8%),植物生存4例(7.4%),死亡2例(3.7%)。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脑AVM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被引量:16
2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80-182,共3页
关键词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治疗 复发 预后 自发消退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3
作者 娄晓辉 王朝晖 +7 位作者 黄空 曾上飞 陈宁 蒋聚洪 郑侠 缪剑丹 余一骏 杨瑞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1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依达拉奉组10d后格拉斯哥计分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颅脑外伤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梗死脑组织上清诱导人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2 位作者 王红云 杨瑞疆 黄空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3-24,27,共3页
目的 :探讨梗死脑组织上清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肋骨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 ,以梗死脑组织上清诱导骨髓基质细胞 ,相差显微镜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诱导结果。结果 :诱导后骨髓基质细胞出现分化 ,胞体呈锥形 ,细... 目的 :探讨梗死脑组织上清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 :从正常人肋骨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 ,以梗死脑组织上清诱导骨髓基质细胞 ,相差显微镜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诱导结果。结果 :诱导后骨髓基质细胞出现分化 ,胞体呈锥形 ,细胞有长突起 ,交织成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MAP 2和GFAP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 (P <0 .0 5 ) ,表达MAP 2的细胞明显多于表达GFAP阳性细胞(P <0 .0 5 )。结论 :梗死脑组织上清可以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梗死脑组织 分化 神经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潜力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2 位作者 历俊华 杨瑞疆 余一俊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健康人肋骨分离原代骨髓基质细胞 ,接种于含 10 %胎牛血清 (FBS)的DMEM中 ,分为A组 (3~ 4d换液一次 )、B组 (不换液 ) ,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的 1...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健康人肋骨分离原代骨髓基质细胞 ,接种于含 10 %胎牛血清 (FBS)的DMEM中 ,分为A组 (3~ 4d换液一次 )、B组 (不换液 ) ,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的 1,5 ,10d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各种表面标志物巢蛋白 (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微管相关蛋白 (MAP 2 )、S 10 0表达情况。并在培养的第 1,4 ,7,10 ,13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B组培养细胞上清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分泌水平。结果 A组细胞分裂繁殖速度明显高于B组 ,在培养的第 11~ 12d ,B组中部分细胞表现为胞体锥形并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形态 ,且形成网状。A组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仅仅有nestin表达增加 ,B组中Nestin ,GFAP ,MAP 2的表达随时间的不同有差异 ,S 10 0在体积较小的细胞表达较强。B组细胞培养的第 10d ,检测到BDNF的表达 ,培养第 7,10 ,13d检测到NGF分泌。结论 人骨髓基质细胞在含血清培养基中能够表达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物 ,并且能够分泌一定水平的神经营养因子 ,表现出可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潜能。血清和骨髓基质细胞自身分泌物质的蓄积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细胞 疫荧光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应用骨髓基质细胞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3 位作者 孙梅珍 厉俊华 杨瑞疆 余一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5期3436-3438,T002,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骨髓基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骨髓基质细胞在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方面的作用。方法:从健康人肋骨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后扩增。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n=56),2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n=28)尾静脉注射3&#... 目的:探索应用骨髓基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骨髓基质细胞在修复中枢神经损伤方面的作用。方法:从健康人肋骨取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后扩增。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n=56),2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n=28)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对照组(n=28)和正常组(n=16)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采用神经损伤评分(NSS)检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ELISA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内骨髓基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细胞。结果:在模型制作后7,14,21,28d,治疗组的NSS较对照组明显低(t=9.9~2.9,P<0.05),治疗组的BDNF和NGF较对照组明显高(F=708.9,846.2,P<0.05),治疗组的凋亡和坏死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3.6±7.8)%,(11.2±4.5)%,较对照组犤(22.3±7.8)%,(16.8±5.6)%犦明显减少(F=125.9,95.7,P<0.05)。在缺血侧半球可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并且一部分骨髓基质细胞表达了神经细胞表面标志物。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脑组织中生长因子的增加和细胞替代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功能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治疗症状性脉络丛囊肿 被引量:2
7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刘丕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52-253,共2页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症状性脉络丛囊肿的适应证和方法。 方法 对 7例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上有占位效应的侧脑室脉络丛囊肿 ,通过颅骨钻孔 ,在神经内镜下摘除囊肿。 结果  6例囊肿全切 ,1例囊壁部分切除。 6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1例改...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症状性脉络丛囊肿的适应证和方法。 方法 对 7例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上有占位效应的侧脑室脉络丛囊肿 ,通过颅骨钻孔 ,在神经内镜下摘除囊肿。 结果  6例囊肿全切 ,1例囊壁部分切除。 6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1例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 :4例脑室恢复正常 ,3例改善。 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切除症状性脉络丛囊肿为微创 ,安全 ,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神经内镜 脉络丛囊肿 适应证 病因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例鞍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8
作者 娄晓辉 郑侠 +4 位作者 余一俊 曾上飞 陈鹏 郑海军 杨瑞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5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近4年来诊断和治疗的35例鞍区占位的临床资料。26例采用微创外科治疗,9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果26例手术治疗病例中19例病变被完全切除或动脉瘤夹闭,近全切除及大部切除7例,术后水电解质紊乱...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近4年来诊断和治疗的35例鞍区占位的临床资料。26例采用微创外科治疗,9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果26例手术治疗病例中19例病变被完全切除或动脉瘤夹闭,近全切除及大部切除7例,术后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要并发症。9例非手术治疗中好转6例。结论鞍区病变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潜力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1 位作者 历俊华 孙梅珍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所需要的条件及其分化能力。方法取胸部创伤患者的肋骨进行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中,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细胞培养第1、5和10d,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 目的探讨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所需要的条件及其分化能力。方法取胸部创伤患者的肋骨进行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中,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细胞培养第1、5和10d,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各种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于细胞培养第1、4、7、10及13d,应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表面标志物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以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以S-100在体积较小的细胞中表达较强。于培养第10d可在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于培养第7、10及13d检测到神经生长因子。结论人骨髓基质细胞在用含血清培养基的条件下能够表达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物,并且能够分泌一定水平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体外分化 神经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件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10
作者 娄晓辉 胡朝晖 杨瑞疆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2期28-29,共2页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疗效。方法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 16例 ,分别进行抗感染、腰穿持续引流、脑室外引流、脑室内给药等治疗措施。结果  16例患者中痊愈出院 15例 ,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疗效。方法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 16例 ,分别进行抗感染、腰穿持续引流、脑室外引流、脑室内给药等治疗措施。结果  16例患者中痊愈出院 15例 ,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对开颅手术后发生的颅内感染 ,应早期诊断后进行综合治疗 ,可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手术 术后并发症 颅内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年人四脑室CT测量正常值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娄晓辉 曾上飞 +3 位作者 王朝晖 缪建丹 李永畴 高源统 《浙江实用医学》 2009年第6期455-455,486,共2页
目的测量正常中国成年人四脑室、颅腔前后径及横径。方法利用CT轴面图像,采用Shapiro法测量300例正常成年人四脑室、颅腔前后径及横径,比较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四脑室横径、前后径及脑室颅腔比(VCR)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 目的测量正常中国成年人四脑室、颅腔前后径及横径。方法利用CT轴面图像,采用Shapiro法测量300例正常成年人四脑室、颅腔前后径及横径,比较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四脑室横径、前后径及脑室颅腔比(VCR)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四脑室前后径及横径、VCR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四脑室横径为1.10~1.64cm,四脑室前后径为0.22~0.86cm,横脑室颅腔比为0.09~0.15,前后脑室颅腔比为0.03~0.11。结论测量结果为评估我国正常成年人四脑室系统的大小提供了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脑室 正常值 成人 计算机断层摄影 脑室颅腔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
12
作者 娄晓辉 郑海军 +4 位作者 余一骏 曾上飞 陈鹏 杨晓清 杨瑞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9期117-118,共2页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效果。方法对14例病人采用了经后正中开颅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内血肿。结果术后死亡4例;10例存活者ADL分级,I级2例,II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V级2例。...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效果。方法对14例病人采用了经后正中开颅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治疗四脑室内血肿。结果术后死亡4例;10例存活者ADL分级,I级2例,II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V级2例。结论显微手术联合脑室、腰大池引流是一种治疗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联合脑室 腰大池引流 四脑室扩张性血肿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为神经前体细胞
13
作者 娄晓辉 张亚卓 +2 位作者 孙异临 杨瑞疆 黄空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3年第3期218-219,共2页
目的 人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为神经前体细胞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方法 从健康人肋骨分离原代骨髓基质细胞(hMSCs)体外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在第二代细胞培养的第5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表达,同时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 目的 人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为神经前体细胞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方法 从健康人肋骨分离原代骨髓基质细胞(hMSCs)体外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在第二代细胞培养的第5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表达,同时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在第二代hMSCs培养的第5天nestin明显表达。扫描电镜检查显示细胞突起间相互连接,细胞表面微绒毛丰富。透射电镜显示细胞生长分裂活跃。结论 利用人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塑料特性,短期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后,即具有神经前体细胞的表面标志、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细胞培养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
14
作者 娄晓辉 杨瑞疆 +1 位作者 王朝晖 余一俊 《浙江实用医学》 2005年第5期330-331,共2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病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施行显微外科手术.8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18个月,死亡2例,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技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的急诊手术病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施行显微外科手术.8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术.术后随访3~18个月,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3例.结论对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颅内血肿形成应当积极采取显微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瘤 颅内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15
作者 曾上飞 吴惺 +2 位作者 娄晓辉 蒋聚洪 余一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44-1845,共2页
目的:研究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方法:从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24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植入脑室内探头,连续测量颅内压4~15d。结果:根据损伤后6个月GOS评估预后,109例(44.8%)恢复良好,57例(23.5%)中度残... 目的:研究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方法:从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24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植入脑室内探头,连续测量颅内压4~15d。结果:根据损伤后6个月GOS评估预后,109例(44.8%)恢复良好,57例(23.5%)中度残疾,39例(16.0%)严重残疾,17例(6.9%)植物状态,21例(8.6%)死亡。结论:脑室内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曾上飞 娄晓辉 +2 位作者 陈宁 蒋聚洪 余一骏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标准大骨瓣开颅术(MSLTC)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n=35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SLTC)治疗)和观察组(n=35例... 目的探讨改良式标准大骨瓣开颅术(MSLTC)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n=35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SLTC)治疗)和观察组(n=35例,采用MSLT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15天的颅内压(ICP),术后1天及1周的头部SCT环池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伤后6月格拉斯哥评分(COS)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前IC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15天的IC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1天及1周的头部SCT环池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计、6个月后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LTC术具有显露充分、缓慢彻底减压、操作方便等优点,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 重型颅脑损伤 环池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大池持续引流预防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余一骏 娄晓辉 +2 位作者 陈宁 陈鹏 杨晓清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24期58-59,67,共3页
目的研究腰大池持续引流对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慢性脑积水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20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为规避手术方式不同对脑积水发生率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按有无... 目的研究腰大池持续引流对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慢性脑积水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20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为规避手术方式不同对脑积水发生率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按有无去骨瓣减压各分两个亚组;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实际有效病例115例,实验组中非减压亚组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非减压亚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能减少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对以脑室积血为主,不需要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的病例,效果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腰大池引流 脑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曾上飞 娄晓辉 +1 位作者 陈宁 蒋聚洪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6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后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剔除手术患者后,分为对照组25例和监测组2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情况、住...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6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后并发中央型脑疝患者,剔除手术患者后,分为对照组25例和监测组2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脱水剂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治疗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GOS评价)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患者甘露醇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甘露醇使用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GOS评价为良好者占比明显提高,达70.73%,病死率明显降低,仅为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7.41%和1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脑疝 双额叶脑挫裂伤 持续颅内压监测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74例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朝晖 娄晓辉 +1 位作者 余一骏 郑海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3期509-511,共3页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DL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Ⅳ级、Ⅴ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 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在颅脑损伤手术中诊断急性脑膨出的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上飞 娄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473-3474,共2页
目的在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通过术中使用B超处理急性脑膨出,总结B超在颅脑损伤手术中诊断急性脑膨出的价值。方法将4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时,估计术中出现急性... 目的在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通过术中使用B超处理急性脑膨出,总结B超在颅脑损伤手术中诊断急性脑膨出的价值。方法将4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时,估计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可能性大者,预先准备术中B超;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现脑膨出时,按常规先关颅,再送患者做CT检查。两组在明确脑膨出原因后,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脑膨出到再次开颅手术时所需时间和术后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入院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GOS分别为(2.11±0.32)分和(2.14±0.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GOS分别为(3.27±0.20)分和(2.65±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时分别为(3.45±0.21)分和(3.12±0.23)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膨出到再次开颅手术所需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14)h与(4.00±0.24)h,P<0.05〕。结论 B超对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术 超声检查 脑膜膨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