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六西区块两三结合后聚驱井网搭建再利用
1
作者 薛辉 姜贵璞 +1 位作者 付斌 胡硕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24年第1期51-60,共10页
为保证杏北开发区产量接替,自2015年以来不断开展三类油层化学驱现场实验,杏六区西部作为首个两三结合后聚驱井网水驱利用的实验区块,急需明确变流线后的聚驱井网搭建与再利用方法,以达到精细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的目的。本文针... 为保证杏北开发区产量接替,自2015年以来不断开展三类油层化学驱现场实验,杏六区西部作为首个两三结合后聚驱井网水驱利用的实验区块,急需明确变流线后的聚驱井网搭建与再利用方法,以达到精细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的目的。本文针对杏六西地质特征及开发状况,提出了两三结合后聚驱井网搭建与再利用设想,并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聚驱井网上返层系重组调整界限和分步射孔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两三结合后聚驱井网搭建与再利用方法可实现转流线90度,聚驱井网开发层系确定为萨III7~葡I212,并针对该层段层间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了先射开萨III7-11油层和砂岩厚度小于2.5 m的萨III7~葡I212油层再射开葡I1~2油层的射孔方案,阶段采出程度为4.83%,与现井网相比采收率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该成果将指导后续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三类油层化学驱的聚驱井网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三结合后 聚驱井网 再利用 层系调整 分步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的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指标预测——以大庆长垣杏北开发A区为例
2
作者 杨宁 姜贵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传统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半对数关系曲线不再是直线关系(出现下翘),传统油藏工程方法在特高含水及以后开发阶段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全过程动态相渗与传统油藏工程理论融合推导的方法,基于动态相渗的Arps产...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传统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半对数关系曲线不再是直线关系(出现下翘),传统油藏工程方法在特高含水及以后开发阶段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全过程动态相渗与传统油藏工程理论融合推导的方法,基于动态相渗的Arps产量模型对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使用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在特高含后水期及以后开发阶段预测指标时,误差相对较小,精度大幅提高,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研究成果为精准预测指标变化趋势、科学编制油田产量规划方案、及时调整开发对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下翘 动态相渗 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北地区注水井油层堵塞实验及酸化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姜贵璞 王丽敏 +2 位作者 王卫学 张微 刘妍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50,共5页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地下不同类型油层物理性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变化,注水开发过程中黏土矿物的速敏、水敏性质,以及注入水杂质对地层的堵塞类型及伤害程度.只有搞清堵塞类型,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酸化工艺技术;对于黏土矿物和泥...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地下不同类型油层物理性质、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变化,注水开发过程中黏土矿物的速敏、水敏性质,以及注入水杂质对地层的堵塞类型及伤害程度.只有搞清堵塞类型,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适应的酸化工艺技术;对于黏土矿物和泥浆堵塞,要采用新型土酸酸化;对于有机质堵塞,要采用复合酸酸化;对于机械杂质堵塞,要采用粉末硝酸酸化;根据单井的实际情况,可确定出最佳的酸化规模及酸液注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堵塞 堵塞类型 杏北地区 酸化工艺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姜贵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49-1659,共11页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圈闭类型和侧向运移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反转断裂沟通与下伏油气藏调整程度是造成下伏与上覆调整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地层砂地比值大小可以确定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范围。当地层砂地比大于40%时,主要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当地层砂地比小于20%时,主要形成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利用下伏油气藏内反转断裂分布范围便可以确定出上覆调整油气藏范围,上覆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即为其与下伏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地层砂地比值 构造油气藏 地层-岩性油气藏 油气空间互补 反转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区块聚合物驱不同砂体叠置模式井组调整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姜贵璞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7期54-58,共5页
砂体之间的垂向叠置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的注入参数是影响聚驱效果的重要原因。在深入认识大庆长垣一类油层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通过测井曲线形态及其所反应的旋回特征,对不同沉积单元的砂体... 砂体之间的垂向叠置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的注入参数是影响聚驱效果的重要原因。在深入认识大庆长垣一类油层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通过测井曲线形态及其所反应的旋回特征,对不同沉积单元的砂体垂向叠置模式关系进行研究,将典型区块划分为独立型、下切型、砂泥交互型和单一型4种砂体垂向叠置模式,通过研究不同砂体的沉积特性、渗透率分布特征,结合不同聚合物浓度与渗透率匹配关系图版,个性化设计单井注入参数,提高油层匹配率,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形成了不同砂体垂向叠置模式井组单井注入参数个性化设计方法和调整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注入参数与油层匹配率达到95%以上,油层动用程度达到80%以上,含水最大降幅达到12个百分点以上,低值期长达21个月,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对比分类曲线达到C类标准。该方法对改善聚驱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叠置模式 井组调整 渗透率匹配图版 注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心及密井网的点坝构型与剩余油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闫百泉 张鑫磊 +6 位作者 于利民 张东 姜贵璞 杨永杰 孙雨 韩小龙 徐亚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7-604,共8页
基于大庆油田杏北地区葡I33^2单元密井网及直井与水平井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沉积及古代露头模式,岩电结合求取侧积夹层构型参数,进而分析三角洲分流平原曲流型分流河道点坝侧积夹层三维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杏北... 基于大庆油田杏北地区葡I33^2单元密井网及直井与水平井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沉积及古代露头模式,岩电结合求取侧积夹层构型参数,进而分析三角洲分流平原曲流型分流河道点坝侧积夹层三维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葡I33^2单元点坝侧积夹层具有薄、缓、密的特点:夹层的厚度多为2~25cm;夹层上部和下部倾角较小,多在2°~5°,中部较陡,为7°~10°;平面分布密度达到0.11条/m。侧积夹层平面上呈新月形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斜列式分布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征。受侧积夹层构型特征及侧积体物性差异影响,点坝中下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上部。水平井水平段应设计在点坝中上部,可钻穿多个侧积体的中上部,增加供油单元,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点坝 薄夹层 侧积体 侧积夹层 构型 剩余油 密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及其对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牛丽伟 姜贵璞 +4 位作者 卢祥国 李建冰 苏延昌 由洪利 苑盛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0-294,302,共6页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 研究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界面张力、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子聚集态和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OH质量分数由0增至1.2%,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由246.9降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324.7降至263.5 nm。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增至0.3%,体系黏度由127.0降至122.1再增至138.8 mPa·s,界面张力降低,Dh由139.7增至263.5 nm。随固液质量比增加和吸附次数增多,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升高。在碱/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片状'为主,'网状'为辅;在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形态出现大面积的'珠状'结构,'网状'结构不明显;在ASP体系中,聚合物分子呈现'网状-片状'结构形态。驱油实验表明,与水驱相比,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溶液和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2.2%和4.8%。随驱油剂黏度增加,化学驱采收率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2%、0.18%和0.25%时,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2.2%、15.8%和18.7%,三元复合体系驱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4.8%、18.3%和21.0%。在聚合物加量相同的条件下,与聚合物溶液相比,三元复合体系采收率增幅高2.3%~2.6%。驱油剂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对采收率的贡献要大于提高洗油效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黏度 界面张力 分子线团尺寸 聚集态 驱油效率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北开发区套损成因机理新认识及套损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连平 康红庆 +2 位作者 姜贵璞 李琴 刘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7,共5页
阐述了杏北开发区通过对异常高压层、合理注水压力以及嫩二段底部岩心和岩电特征,在油层和非油层部位套损成因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确定了杏北开发区油层、非油层部位套损的成因、易发生套损的具体位置以及套管损坏的形态。同时... 阐述了杏北开发区通过对异常高压层、合理注水压力以及嫩二段底部岩心和岩电特征,在油层和非油层部位套损成因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确定了杏北开发区油层、非油层部位套损的成因、易发生套损的具体位置以及套管损坏的形态。同时,依据取得的认识,在嫩二段底部成片套损防治、异常高压层的普查及治理、注水压力调整等方面采取了配套做法及治理效果,为杏北开发区今后的套损防治工作探索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北开发区 岩性界面 剪切套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油田合理注水压力的确定 被引量:18
9
作者 梁卫东 姜贵璞 +1 位作者 王丽敏 于凤林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4,共3页
为防止砂岩油田超压注水时引起套管损坏 ,通过实验 ,分析了岩石破裂的影响因素 ,得出了油层破裂的压力计算公式 ,并根据射孔顶界油层特征和注水压力损失状况 ,确定了合理注水压力公式 .研究结果表明 :油层破裂压力与油层本身物性条件及... 为防止砂岩油田超压注水时引起套管损坏 ,通过实验 ,分析了岩石破裂的影响因素 ,得出了油层破裂的压力计算公式 ,并根据射孔顶界油层特征和注水压力损失状况 ,确定了合理注水压力公式 .研究结果表明 :油层破裂压力与油层本身物性条件及围压大小有关 ;注水井合理的注水压力受其射孔顶界油层埋深、物性及构造特征的影响 ;注水过程中水嘴的压力损失及油管的沿程压力损失与单位时间内的注入量、水嘴直径大小和射孔顶深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注水 注水压力 岩石强度 套管损坏 合理注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以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峻桥 张桐 +4 位作者 吕延防 张梦迪 孙同文 姜贵璞 薛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3-460,共8页
为了明确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选取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裂密集带平面、剖面特征,总结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同时,利用油藏解剖技术,结合断裂... 为了明确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选取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地震为基础,结合断裂密集带平面、剖面特征,总结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同时,利用油藏解剖技术,结合断裂密集带分布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砂体分布特征,对断裂密集带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断裂密集带广泛分布,主要包括伸展成因机制的平行地堑带和耦合成因机制的混合式密集带;(2)横向断裂密集带的遮挡作用导致中央背斜带南部和东部缓坡带无油气富集,断裂密集带外油气主要富集在密集带边界反向断裂上盘,反向断裂断距规模越大,油气富集程度越高;(3)顺向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可以作为油气沿断裂走向运移的通道,受构造反转作用影响,中央背斜带发育的断裂密集带内部形成"堑中隆"构造,断裂密集带内部油气主要富集在"堑中隆"构造发育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密集带 油气成藏 控制作用 扶余油层 杏北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微乳液配方优选及驱油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洪鹏 姜贵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2-47,共6页
为筛选出最优微乳液驱油体系,以微乳液性能对孔隙剩余油的影响为指标进行优选,通过分析裂缝性岩心驱油实验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明微乳液驱提高采收率的显著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微乳液体系:正辛烷8 mL,水8 mL,质... 为筛选出最优微乳液驱油体系,以微乳液性能对孔隙剩余油的影响为指标进行优选,通过分析裂缝性岩心驱油实验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明微乳液驱提高采收率的显著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微乳液体系:正辛烷8 mL,水8 mL,质量分数为4.5%的羧基甜菜碱、6%的正丁醇、5%的NaCl的微乳液体系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具有较高的黏度,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小的含孔隙剩余油比例。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可达10.8%,最终采收率高达49.7%,说明微乳液驱油体系采收率提高效果显著。含剩余油孔隙比例随孔隙半径的减小而减小,表明孔隙半径对剩余油分布有显著影响;与基质岩心相比,裂缝性岩心的含剩余油孔隙比例较大,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驱油效果 孔隙剩余油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北开发区不同开发模式下的合理储采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连晶 姜贵璞 李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6期68-71,150,共4页
储采比和递减率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从储采比和递减率的定义出发,推导出指数递减和双曲递减条件下储采比的理论变化公式,分析不同开发模式下储采比和递减率的变化关系。结合杏北开发区水驱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稳产模式... 储采比和递减率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从储采比和递减率的定义出发,推导出指数递减和双曲递减条件下储采比的理论变化公式,分析不同开发模式下储采比和递减率的变化关系。结合杏北开发区水驱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稳产模式和定储采比模式下的储采比与递减率、稳产年限和开发年限的关系,确定出了杏北开发区水驱合理的储采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北开发区 合理储采比 开发模式 稳产期 开发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 被引量:24
13
作者 姜贵璞 付广 孙同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0-166,共7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油源断裂在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产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油源断裂在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在油源断裂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油源断裂和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活动特征、断面产状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不同油源断裂同一时期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活动强度大的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其附近油气富集;而活动强度小的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其附近油气不富集.2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时期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强活动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对油气富集所起作用越大,应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而弱活动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对油气富集所起作用越小,不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3同一条油源断裂不同部位的输导油气能力及油气富集存在差异性,活动速率大的油源断裂凸面脊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强,有利于油气聚集,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而活动速率小的油源断裂非凸面脊发育部位输导油气能力弱,不利于油气聚集,不是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油源断裂 输导能力 油气富集 差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