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黄毛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姜洪雪 姚丹丹 +2 位作者 林思亮 秦姣 冯志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3,45,共8页
黄毛鼠Rattus losea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食性杂,盗食各种农作物,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 黄毛鼠Rattus losea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食性杂,盗食各种农作物,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毛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基于精准预测预报,研发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黄毛鼠的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鼠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抗药性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
作者 林思亮 周训军 +6 位作者 兴安 姜洪雪 姚丹丹 秦姣 冯志勇 郭聪 王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分属于18个种,优势种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生境类型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助剂对溴敌隆毒饵的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姜洪雪 姚丹丹 冯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8期103-109,共7页
【目的】为提高杀鼠剂的利用率及防控效果,降低其生态风险,研究了渗透剂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添加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的助剂后稻谷毒饵中溴敌隆的含量分布;采用有选择摄食试验和无选择摄食... 【目的】为提高杀鼠剂的利用率及防控效果,降低其生态风险,研究了渗透剂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添加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的助剂后稻谷毒饵中溴敌隆的含量分布;采用有选择摄食试验和无选择摄食试验的生物测定方法,分别测试不同方法制成的溴敌隆毒谷对小鼠的适口性及毒杀效果。【结果】经4%N,N-二甲基甲酰胺及4%二甲基亚砜处理后,0.01%溴敌隆毒谷糙米中的药物含量均显著提高,比常规的0.01%溴敌隆毒谷分别增加271.17%和163.51%;而添加4%N,N-二甲基甲酰胺和4%二甲基亚砜配制的0.0025%溴敌隆毒谷,糙米中的药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0.0025%溴敌隆毒谷,分别增加433.33%和400.95%;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用4%的两种助剂配制的0.0025%溴敌隆毒谷,对小白鼠均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及毒杀效果,摄食系数分别为2.69和0.80;毒杀率分别为100%和90%,均显著高于常规的0.0025%溴敌隆毒谷,与0.01%溴敌隆毒谷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4%N,N-二甲基甲酰胺或4%二甲基亚砜作为助剂对溴敌隆毒饵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可显著降低杀鼠剂的使用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甲基甲酰胺 二甲基亚砜 溴敌隆 毒饵 小白鼠 摄食系数 毒杀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齿鼠夏季行为节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丹丹 隋晶晶 +1 位作者 姜洪雪 冯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7期107-113,共7页
【目的】为阐明板齿鼠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养鼠池内研究了夏季高温条件下板齿鼠的行为节律。【方法】一池一鼠,利用红外摄像监控系统自动记录板齿鼠在池内的各种行为活动。【结果】在炎热的夏季,板齿鼠在傍晚18:00左右开始出巢... 【目的】为阐明板齿鼠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养鼠池内研究了夏季高温条件下板齿鼠的行为节律。【方法】一池一鼠,利用红外摄像监控系统自动记录板齿鼠在池内的各种行为活动。【结果】在炎热的夏季,板齿鼠在傍晚18:00左右开始出巢活动和觅食,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00,巢外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19:00~3:00。在巢室内,板齿鼠有休息、睡眠、自身修饰、探视和挖掘行为,其中82.82%的时间处于休息和睡眠状态,占全天时间的54.24%;在巢外,有探视、跑动、取食、饮水、自身修饰和挖掘等多种行为活动,其中以探视和跑动行为为主,分别占巢外活动总时间的38.58%和34.75%,而取食及饮水行为的节律基本一致,取食活动的总时间显著高于饮水时间,自身修饰行为和挖掘活动在全天的分布较均匀,53.54%的修饰活动发生在巢外。【结论】板齿鼠白天多在巢室内休息,活动和取食多在夜间进行,属于昼伏夜出类型,巢内外的各种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齿鼠 活动节律 行为节律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鼠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洪雪 姚丹丹 冯志勇 《热带农业工程》 2020年第6期103-105,共3页
水稻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稻田鼠害的发生严重制约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而且鼠传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分析了稻田害鼠的发生为害特点,鼠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法和措施,以期提升稻谷品质,... 水稻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稻田鼠害的发生严重制约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而且鼠传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分析了稻田害鼠的发生为害特点,鼠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法和措施,以期提升稻谷品质,减少杀鼠剂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害鼠 防控技术 推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雄和新会农田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林思亮 黄立胜 +4 位作者 蓝子胜 赖荣丰 姚丹丹 姜洪雪 冯志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4期74-80,共7页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2个监测点开展连续3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2个监测点开展连续3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等现状,并比较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3年总捕获率为6.37%,836只捕获个体分属5种鼠类。其中黄毛鼠捕获数(589只)和生物量(322.34 g/百夹夜)皆占据优势。监测点农田鼠类基本群落结构可概括为“黄毛鼠+板齿鼠+卡氏小鼠+褐家鼠+黄胸鼠”。鼠类种群数量逐月动态呈双峰型,每年有2个高峰期(1月和11月)和2个低谷期(4月和7月)。冬季鼠类种群密度最高,平均捕获率为7.17(±2.49)%;春季最低,平均捕获率为4.86(±2.21)%。南雄监测点鼠类种群密度和生物量(8.38%±5.05%,727.92 g/百夹夜)显著高于新会监测点(4.88%±4.28%,472.52 g/百夹夜),2个监测点在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上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皆存在明显差异。需提高农田鼠类监测及早期预警的准确度,并根据种植结构、栖息地条件的变化调整防控策略,以实现新形势下鼠害的可持续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害鼠 鼠种组成 种群数量 群落结构 生物量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的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在中国适生区预测与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思亮 姚丹丹 +1 位作者 姜洪雪 冯志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100,共9页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对农作物危害极大,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疾病且扩散能力强。及时掌握板齿鼠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区动态,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对板齿鼠分布数据的筛选方法和MaxEnt模型参数的设置进行优化,使用R软件的E...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对农作物危害极大,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疾病且扩散能力强。及时掌握板齿鼠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区动态,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对板齿鼠分布数据的筛选方法和MaxEnt模型参数的设置进行优化,使用R软件的ENMeval程序包对48个参数组合进行测试,筛选出构建MaxEnt模型的最优参数。基于板齿鼠分布数据和参数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板齿鼠在中国适生区的分布,结果表明,板齿鼠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地区、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海南、西藏、浙江等地,总面积为68.6万km^(2),占研究区面积的7.23%左右。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和年均温是影响板齿鼠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本研究不仅模拟了板齿鼠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更为该鼠的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齿鼠 MaxEnt模型 适生区 模型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甲基甲酰胺对炔雌醚不育作用和适口性的影响
8
作者 秦姣 姜洪雪 刘全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101-106,共6页
【目的】明确添加高效、安全的助剂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对提高不育剂炔雌醚(Quinestrol)药饵的不育效果,以及改善炔雌醚药饵对鼠类适口性的作用。【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组,分别投喂三组小鼠空白饵料(C组)、炔... 【目的】明确添加高效、安全的助剂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对提高不育剂炔雌醚(Quinestrol)药饵的不育效果,以及改善炔雌醚药饵对鼠类适口性的作用。【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组,分别投喂三组小鼠空白饵料(C组)、炔雌醚药饵(T1组)和DMF-炔雌醚药饵(T2组),计算饵料消耗量。将3个处理组的雄、雌鼠合笼7 d,记录雌鼠怀孕及产仔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配制的药饵中炔雌醚的分布浓度。【结果】T1和T2组对雄、雌鼠体重均有显著影响,且T1和T2组雄鼠肾脏器官鲜重分别低于C组16.4%和19.7%。炔雌醚对雌性小鼠繁殖抑制作用明显,T1和T2组雌鼠产仔率降低至C组的37.5%和25.0%,产仔数仅为C组的35.0%和11.1%。DMF对炔雌醚药饵适口性改善作用不明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饵中药物的分布浓度结果表明,T2组的糙米中炔雌醚的含量为T1组的1.5倍;DMF提高了炔雌醚在糙米中的渗透,从而增加了小鼠的药物摄入量。【结论】DMF可快速有效溶解炔雌醚,并增强其在糙米中的渗透力,提高炔雌醚药饵的抗生育作用,有望开发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不育剂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炔雌醚 N N-二甲基甲酰胺 摄食量 糙米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江门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及其与VKORC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姚丹丹 姜洪雪 +1 位作者 刘福佳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613-617,共5页
目的测定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状况,阐明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变异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致死期食毒法(LFP)检测黄毛鼠的抗性;提取鼠基因组DNA,克隆VKORC1基因,筛... 目的测定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状况,阐明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KORC1)基因变异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致死期食毒法(LFP)检测黄毛鼠的抗性;提取鼠基因组DNA,克隆VKORC1基因,筛选突变和多态性位点,并分析VKORC1基因突变与抗性的相关性。结果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为27.03%,已形成抗性种群;VKORC1基因全长为2 166 bp,共检测到12个变异位点,其中1个为插入缺失位点,外显子1和外显子3各存在1个变异位点,内含子1和内含子2分别存在6和4个变异位点,外显子1的突变导致VKORC1第58位氨基酸变异(Arg58Gly),外显子3的突变为同义突变(Cys96Cys),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毛鼠的抗药性与VKORC1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KORC1基因第58位氨基酸突变并不是导致黄毛鼠抗药性的主要原因,黄毛鼠抗性的遗传机制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鼠 抗药性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原文传递
广东省农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丹丹 黄立胜 +2 位作者 姜洪雪 林思亮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初步探索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监测点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月定期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密度并进行对比分... 目的初步探索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监测点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月定期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2019年9月-2020年10月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清晰的鼠形动物1457只,智能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26%;对比夹夜法与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两者所获鼠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但鼠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主要是黄毛鼠和板齿鼠的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在夹夜法捕获的鼠类中,黄毛鼠所占比例高达71.69%,板齿鼠仅占4.22%;而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到的黄毛鼠占监测鼠数的50.41%,板齿鼠占21.97%;物联网智能监测结果显示,不同鼠种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数量高峰出现交错分布。结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方法可替代繁重的人工捕鼠作业,克服传统的夹夜法监测结果不稳定、准确率不高的弊端,可用于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但其应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监测 农区鼠类 夹夜法
原文传递
广东省江门市捕获鼠类的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丹丹 姜洪雪 +1 位作者 隋晶晶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田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和分析,为研究鼠形动物的多样性及鼠害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以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田捕获的45只鼠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鼠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扩增...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田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和分析,为研究鼠形动物的多样性及鼠害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以2017年12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农田捕获的45只鼠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鼠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中进行BLAST序列同源性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进化树,基于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结果45只鼠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基因片段,通过BLAST比对共鉴定出4种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黑缘齿鼠),37只鼠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为黄毛鼠;8只鼠样本存在形态鉴定错误,经复核,其中5只鼠重新鉴定为黄胸鼠,2只为幼年褐家鼠,另外1只为黑缘齿鼠。对45条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有131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有12个不同的单倍型。黄毛鼠种内遗传距离为0~1.2%,不同鼠种间遗传距离为7.1%~11.6%,平均遗传距离为(10.1±0.7)%,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种鼠类的个体聚为一支,支持率均为100%,能区分不同鼠种。结论DNA条形码技术能够有效区分形态相似的近缘种,纠正形态学鉴定中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DNA条形码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原文传递
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相关解毒酶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丹丹 姜洪雪 +1 位作者 隋晶晶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与代谢解毒酶的关系,为阐明黄毛鼠抗药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标仪分别检测黄毛鼠血清和肝脏中相关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细胞色素b5(Cytb5)的含量... 目的探讨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与代谢解毒酶的关系,为阐明黄毛鼠抗药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标仪分别检测黄毛鼠血清和肝脏中相关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细胞色素b5(Cytb5)的含量和活性,并进行不同类群间的比对分析,分析这种差异和抗药性水平的相互关系。结果在广东省江门市黄毛鼠种群中,无论是敏感鼠还是抗药性鼠,肝脏中解毒酶的含量及活性均高于血清中的含量和活性,其中肝脏中NQO1的含量和活性、Cytb5的含量在敏感鼠和抗药性鼠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08,P1=0.037;t2=2.515,P2=0.031;t3=2.281,P3=0.046),且敏感鼠高于抗药性鼠,而血清中3种酶的含量和活性、肝脏中CYP450的含量和活性以及Cytb5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种酶中仅肝脏NQO1的含量和活性、Cytb5的含量与黄毛鼠的抗药性相关,推测鼠类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应将多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阐明鼠类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鼠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NAD(P)H醌氧化还原酶1 细胞色素B5
原文传递
基于4种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广东省南雄市农区小型兽类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洪雪 姚丹丹 +1 位作者 林思亮 冯志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利用4种线粒体基因对广东省南雄市农田害鼠进行鉴定,探讨不同条形码基因应用于小型兽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2019年在南雄市珠玑镇农田捕获110只鼠形动物样本,对部分样本通过提取基因组DNA、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目的利用4种线粒体基因对广东省南雄市农田害鼠进行鉴定,探讨不同条形码基因应用于小型兽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2019年在南雄市珠玑镇农田捕获110只鼠形动物样本,对部分样本通过提取基因组DNA、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16S rRNA和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基因片段及测序,经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鼠种,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种基因序列条形码分析,样本隶属于2目2科4属6种。其中臭鼩鼱D-loop不能扩增出条带,臭鼩鼱Cytb、黄毛鼠16S rRNA序列不能正确比对。不同鼠种及不同基因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鼠种均聚为一支,支持率在99%以上,6个样本遗传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不同。结论DNA条形码技术是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有力补充,实际应用时,可依据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合理选择不同的条形码基因,并利用多基因相互验证,以保证鉴定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小型兽类 种类鉴定 线粒体基因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抗药性的发生趋势及其Vkorc1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丹丹 姜洪雪 +2 位作者 林思亮 秦姣 冯志勇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2-1209,共8页
为阐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Rattus losea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趋势及其遗传机制,以杀鼠灵为标准药物,采用致死期食毒法对2017—2021年在广东省江门市捕获的165只黄毛鼠进行生理抗性检测,并测定每只试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 为阐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Rattus losea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性发生趋势及其遗传机制,以杀鼠灵为标准药物,采用致死期食毒法对2017—2021年在广东省江门市捕获的165只黄毛鼠进行生理抗性检测,并测定每只试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的编码基因序列,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显示,江门市黄毛鼠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的抗性率为27.03%~50.00%,在黄毛鼠Vkorc1基因中检测到6个不同的突变位点,包括2个错义突变位点Arg58Gly及Tyr139Cys和4个沉默突变位点Ala41Ala、Cys96Cys、Arg98Arg及Ala143Ala,突变率分别为87.27%、0.61%、1.21%、0.61%、1.21%和0.61%,其中Ala143Ala是在黄毛鼠中新发现的沉默突变位点。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黄毛鼠已对第1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了群体抗性并呈上升趋势,第58位的精氨酸突变成甘氨酸(Arg58Gly)是黄毛鼠抗性基因Vkorc1的主要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黄毛鼠 抗性 抗凝血灭鼠剂 Vkorc1基因 杀鼠灵
原文传递
广东省青毛鼠的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丹丹 冯志勇 姜洪雪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种样本进行种类鉴定。方法以2016年在广东省阳春市捕获的2只鼠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Bat L5310和R6036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种样本进行种类鉴定。方法以2016年在广东省阳春市捕获的2只鼠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Bat L5310和R6036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结果 2只鼠样本的DNA条形码序列一致,为同一种鼠,与NCBI中青毛鼠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且与青毛鼠(JN105108.1)的遗传距离为0.004 6,低于种内遗传距离1%的阈值,因此确认未知鼠为青毛鼠。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鼠类鉴定方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毛鼠 DNA条形码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