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险作业罪的规范目的与教义阐释
1
作者 夏娜 姚石京 刘晓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4-41,共8页
危险作业罪的增设是预防性刑法观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积极体现。危险作业罪的规范目的在于遏制实施危险生产、作业行为危害生产安全,预防在生产、作业中可能会发生的危害生产安全之重罪。运用法教义学对本罪的行为方式展开规范解读,对“重... 危险作业罪的增设是预防性刑法观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积极体现。危险作业罪的规范目的在于遏制实施危险生产、作业行为危害生产安全,预防在生产、作业中可能会发生的危害生产安全之重罪。运用法教义学对本罪的行为方式展开规范解读,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认定按照行业、领域制定的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予以判断;对“责令行为”的认定,可将其界定为行政责令行为予以探讨;对“拒不执行”的认定主要涉及拒不执行的前提、对象、时间三方面;对“未经依法批准与许可”的认定总结实践经验主要包含四种情形;对“危险物品”的认定可采取同类解释规则严格限制其范围。危险作业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危险驾驶罪等犯罪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在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时,需结合形式与实质标准进行判断,确保罪刑之间的均衡,实现刑罚的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作业罪 规范目的 行为方式 关联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立案制度的“是”与“非” 被引量:11
2
作者 姚石京 于宝华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08年第5期88-93,共6页
立案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具有刑事侦查控制功能、规制侦查管辖功能及刑事案件管理功能等。但是,立案标准过高、立案手续繁琐、立案前的调查缺乏法律依据、"初查"获取的证据缺乏法律效力等问题,阻碍... 立案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具有刑事侦查控制功能、规制侦查管辖功能及刑事案件管理功能等。但是,立案标准过高、立案手续繁琐、立案前的调查缺乏法律依据、"初查"获取的证据缺乏法律效力等问题,阻碍了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我国的刑事立案制度应当借鉴吸收国外随机型启动模式的合理内核,进行改造完善,建立兼有随机型启动模式特点和程序型启动模式的刑事立案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立案 启动程序 改革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局与破解:对刑事和解认识误区的理性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姚石京 谢如程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6,共7页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于刑事和解制度已有较多讨论和研究,刑事和解的意义和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认同。但刑事和解是否存在一定风险和弊端,理论界对此关注不多。本期笔谈的各位学者分别从刑事和解的潜在风险、认识误区、适用空间拓...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于刑事和解制度已有较多讨论和研究,刑事和解的意义和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认同。但刑事和解是否存在一定风险和弊端,理论界对此关注不多。本期笔谈的各位学者分别从刑事和解的潜在风险、认识误区、适用空间拓展、制度构建中的困境以及其与刑法基本原则间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制度 理性反思 认识误区 恢复性司法理念 20世纪90年代 修复性司法 国际社会 司法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和解普遍化
4
作者 姚石京 周娅 马洪亮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17-119,共3页
刑事和解制度已成为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方向,但我国"轻罪"刑事和解制度的践行却遭遇到理论届和实务界的困惑。其实,刑事和解的内涵在于刑事案件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和解,并非"全盘和解";刑事和解的法律定位应当是... 刑事和解制度已成为国际刑事司法的发展方向,但我国"轻罪"刑事和解制度的践行却遭遇到理论届和实务界的困惑。其实,刑事和解的内涵在于刑事案件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和解,并非"全盘和解";刑事和解的法律定位应当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非"无罪"。因此,刑事和解的范围并不应当限于轻微刑事案件,而应适用于所有可能和解的刑事案件。我国应规范并推动"刑事和解普遍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内涵 定位 践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检察机关遇到的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7
5
作者 季美君 王燃 +4 位作者 姚石京 赖敏娓 常锋 桑涛 唐万辉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1-17,共7页
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其所侧重的量化分析、相关关系以及概率思维等将对司法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如提升司法公信力、快速预测类案发展态势以及规范司法等,同时也对检察机关提出了理念、体制和应用上的种种挑战。检察机关要实现管理模式的... 大数据在应用过程中,其所侧重的量化分析、相关关系以及概率思维等将对司法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如提升司法公信力、快速预测类案发展态势以及规范司法等,同时也对检察机关提出了理念、体制和应用上的种种挑战。检察机关要实现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必须转变观念,培养大数据意识,建立数据基础平台,开发业务应用,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从而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实现"智慧检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大数据 价值 应用 智慧检察
原文传递
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管理的制度设计 被引量:12
6
作者 姚石京 周娅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5X期41-44,共4页
案件质量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关系到法律权威与和谐社会的实现。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要求“建立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检务督察制度”。如何将案件质量纳入整个检察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保障机制的规范运作,达到公正执法... 案件质量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关系到法律权威与和谐社会的实现。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要求“建立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检务督察制度”。如何将案件质量纳入整个检察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保障机制的规范运作,达到公正执法的目的,已经成为检察工作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质量 检察机关 质量管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 设计 质量保障机制 司法公正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刑事和解尚须厘清的八个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谢佑平 姚石京 刘晖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7-40,共4页
我国的刑事和解不是也不能是刑事案件的整体和解,而只能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和解。刑事案件当事人和解的本质是刑事案件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利益冲突和法律责任的和解。相对原刑法规定的刑期,刑事案件和解之后,被告人应当受到从轻、减轻... 我国的刑事和解不是也不能是刑事案件的整体和解,而只能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和解。刑事案件当事人和解的本质是刑事案件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利益冲突和法律责任的和解。相对原刑法规定的刑期,刑事案件和解之后,被告人应当受到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被害人有权超出一定的范围要求加害人赔偿,也有权放弃一定范围的赔偿。刑事案件和解的范围应当适用于所有有被害人的案件。修改后刑诉法没有规定公安机关对达成和解的刑事案件拥有撤案的权力,否则,即为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和解后对被告人进行从宽处罚,与是否"花钱买刑"无关,而且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刑罚的立法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罪刑法定 本质 范围
原文传递
法律判断客观性探询——从德沃金的阐释理论到罗纳根的理解哲学
8
作者 李安 姚石京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27,共7页
罗纳根是专门研究人类理解学问的哲学大师,他在一般意义上回答了判断的客观性问题,德沃金则在法律领域论证了判断是有客观性的,相似的是他们都将判断客观性问题转化为判断结论的选择问题。罗纳根通过认知结构的经验、顿悟与判断三重机制... 罗纳根是专门研究人类理解学问的哲学大师,他在一般意义上回答了判断的客观性问题,德沃金则在法律领域论证了判断是有客观性的,相似的是他们都将判断客观性问题转化为判断结论的选择问题。罗纳根通过认知结构的经验、顿悟与判断三重机制,指出排除激情与偏见就能获得正确结论;德沃金认为只能借助偏见才能获得理解,并通过整体性原则与"二步限缩"的评估获得最佳答案。因为最佳结论是唯一的,正确判断是既定的,所以这两种路径都能通达客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判断 法律方法 德沃金 罗纳根
原文传递
“司法拆分论”与我国的检察权配置 被引量:2
9
作者 姚石京 李克英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109,共3页
司法权可以划分为程序性裁判权与实体性裁判权。我国检察权的核心内容是"司法权中的程序性裁判权",即司法权拆分的产物。这一拆分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和现实必要性,并符合检察权"国家权力之双重控制"的定位和功能。... 司法权可以划分为程序性裁判权与实体性裁判权。我国检察权的核心内容是"司法权中的程序性裁判权",即司法权拆分的产物。这一拆分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和现实必要性,并符合检察权"国家权力之双重控制"的定位和功能。我国应当将"程序性裁判权"作为检察权的基础,赋予检察机关完整的"程序性裁判权",并进一步理顺现行检察权中"程序性裁判权"与"控诉性监督权"及"侦查性监督权"的关系,完善检察机关的控诉权,建立总检察长领导下的独立职务犯罪侦查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拆分 二元司法 检察权配置
原文传递
批准逮捕环节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10
作者 季美君 姚石京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56-59,共4页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石,整个刑事诉讼就是围绕证据展开的。逮捕是刑事强制措施中限制人身自由最长、最严厉的法律措施,审查批准逮捕是检察院参与刑事诉讼、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审查批准逮捕权在有效制约侦查权和保障...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石,整个刑事诉讼就是围绕证据展开的。逮捕是刑事强制措施中限制人身自由最长、最严厉的法律措施,审查批准逮捕是检察院参与刑事诉讼、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审查批准逮捕权在有效制约侦查权和保障人权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检察工作的实践出发,以批捕证据的可变性、短缺性等特点为切入点,对逮捕环节中证据审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审视,提出了批捕环节证据审查与运用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准逮捕 证据 审查方法 原则
原文传递
刑事案件不捕率攀升的调查与分析——以Z省T市不捕案件相关数据为样本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石京 《人民检察》 2018年第20期62-65,共4页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严格而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适应现代司法文明的需求,大幅降低逮捕率和审前羁押率。对刑事案件不捕率的评判应当结合不捕案件的量刑情况、不捕案件有无脱逃以及是否符合...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严格而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适应现代司法文明的需求,大幅降低逮捕率和审前羁押率。对刑事案件不捕率的评判应当结合不捕案件的量刑情况、不捕案件有无脱逃以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刑事案件不捕率的不断攀升是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修改后的立法意图的体现,是提高人权保障水平的需要,也是逮捕制度的功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捕率 逮捕功能 人权保障
原文传递
涉互联网非法集资类犯罪证据中大数据的运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璋 季美君 +1 位作者 赖敏娓 姚石京 《人民检察》 2019年第9期14-19,共6页
互联网金融犯罪中非法集资类案件频发,此类案件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呈现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涉案金额巨大等特征,严重破坏国家的金融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彩响。依照传统的证据印证模式来证明此类案件,往往力不从心。在大... 互联网金融犯罪中非法集资类案件频发,此类案件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往往呈现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涉案金额巨大等特征,严重破坏国家的金融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彩响。依照传统的证据印证模式来证明此类案件,往往力不从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运用MD5来检验电子数据来源的原始性、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技术来解构资金流和关系链,同时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解答专业性问题,以弥补检察官在专门知识方面的欠缺,充分发挥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从而有效打击涉互联网非法集资类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非法集资 证据
原文传递
刑事和解的内涵与法律定位再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秋生 姚石京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4,共4页
刑事和解制度是随着被害人利益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弥补传统监禁、矫正政策的不足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刑事司法虽然打击了犯罪,使加害人得到惩罚,但往往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加害被害双方“老死不相往来”。而刑事和解制度为平息双方... 刑事和解制度是随着被害人利益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弥补传统监禁、矫正政策的不足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刑事司法虽然打击了犯罪,使加害人得到惩罚,但往往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加害被害双方“老死不相往来”。而刑事和解制度为平息双方怨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可能。世界各国在刑事司法改革中,纷纷采用刑事和解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制度 法律定位 刑事司法改革 社会矛盾 利益保护 社会和谐 被害人 加害人
原文传递
强化量刑控辩协商的基层实践--以浙江省玉环市检察院为样本
14
作者 姚石京 《人民检察》 2020年第14期64-66,共3页
2018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吸纳了前期改革试点成果,正式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该制度不仅明确了认罪认罚具有实体上的“从宽”意义,而且具有程序法意义上的协商司法价值。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司法体制改革... 2018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吸纳了前期改革试点成果,正式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该制度不仅明确了认罪认罚具有实体上的“从宽”意义,而且具有程序法意义上的协商司法价值。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对于优化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化解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正确实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强化量刑控辩协商,以及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建设,是司法机关特别是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制度 司法体制改革 控辩协商 基层实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检察机关 司法效率 司法价值
原文传递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建国 姚石京 付强(责任编辑)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0,共3页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我国一向秉承"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起诉制度是针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可塑性,通过法律与社会的综合力量,来达到矫治目的的一种理性选择。对未成年人轻微犯...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我国一向秉承"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不起诉制度是针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可塑性,通过法律与社会的综合力量,来达到矫治目的的一种理性选择。对未成年人轻微犯罪非刑罚化处理是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体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不起诉制度在执行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没有专门设置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的程序,因而在执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宽严相济 不起诉 制度 思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